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宏观审慎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基于实证的视角

宏观审慎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基于实证的视角

来源:九壹网
30宏观审慎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总第期

宏观审慎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基于实证的视角

邵梦竹1

摘要:本文基于2013年IMF宏观审慎实施情况调查问卷和全球53个国家的主要银行数据,分析了宏观审慎整体以及不同类型审慎工具的实施,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及其作用渠道。研究发现,各国对宏观审慎的实施程度越大,降低银行风险承担的效果越好。从不同类型审慎工具对于抑制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效果看:缓冲型工具(动态贷款损失拨备、逆周期资本缓冲、资本缓冲工具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额外资本要求)通过调整银行的缓冲资本规模和监管压力,能够显著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资产负债工具(外币拆借、杠杆比率、国内贷款规模、准备金比率、金融机构税、同业风险敞口、贷款集中度、流动比率、存贷比率、估值折扣和外汇开放式头寸)主要通过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来缓解银行过度承担风险;而借款人工具(贷款价值比率和负债偿还比率)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则尚不明确,其能够在源头上降低银行的风险水平,但也会加剧银行业的竞争程度从而激励银行承担更多风险。

关键词:宏观审慎;银行风险承担;金融监管;金融稳定中图分类号:832.1

文献识别码:A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以通货膨胀目标制为主的货币制度,该制度认为金融稳定仅是物价稳定的“副产品”,忽视了资产价格对金融稳定的重要影响。而以《巴塞尔协议》为主的微观审慎,关注的仅是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健,忽略了金融机构趋同性的预期与决策对金融市场造成的显著冲击(宋科,2013)。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监管当局就“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达成国际共识,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出了新的监管要求,也对现行金融监管框架进行了重要补充。对于我国来说,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构建“货币+宏观审慎”的双

1󰀞邵梦竹,博士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系,联系方式:mengzhu_0603@163.com。作

者感谢编辑部和匿名审稿人的意见,文责自负。

2019年第5期31支柱框架,并在人民银行内设立了宏观审慎管理局,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虽然宏观审慎是一套在宏观层面防范金融风险的监管框架,但的实施主要通过调整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和决策,最终对金融系统发挥作用。在这一过程中,银行对风险的主动承担,将对银行信贷规模和资产结构产生重要影响,也因此成为评估宏观审慎作用效果的重要内容(沈沛龙和王晓婷,2015)。基于此,本文从实证层面探究宏观审慎,以及不同类型审慎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渠道,为各国实施宏观审慎提供参考。

BIS(2001)最早对宏观审慎做出了明确定义,指出该重点关注金融系统的整体稳定。Borio(2003;2007;2009)以及FSB-IMF-BIS(2011)进一步从监管目标、对象和工具等多个角度区分了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认为金融不稳定产生的高成本以及市场与引致的自律失衡,决定了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危机后,各国就实施宏观审慎达成了三个层面的共识:第一,货币无法保证金融系统稳定;第二,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着眼于个体机构风险,忽略了“合成谬误”造成的系统性风险;第三,在金融监管体系中引入宏观审慎监管是必然趋势(宋科,2013)。以IMF、FSB等国际组织为领导核心,各国均围绕宏观审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金融监管改革。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宏观审慎在防范系统性风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Lim等(2011)、IMF(2013)等基于宏观视角进行的研究发现,宏观审慎的实施能够有效抑制信贷过热,缓解金融顺周期特征。Cerutti等(2017)使用数据对宏观审慎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发现以借款者和金融机构为监管对象的审慎工具,在经济上行期可以有效抑制信贷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扩张;但在经济下行期无法有效缓解经济衰退。吕进中等(2018)在DSGE模型框架中引入宏观审慎工具,发现工具中的贷款价值比,在不干扰货币的同时,能够有效缓解信贷周期波动;准备金率作用效果则较为缓和,可以作为平衡产出和通胀的工具;而贷款增速虽然有助于实现货币目标,但容易引起贷款规模的大幅波动。方意(2016)结合中国的实践经验建立了理论模型进行分析,也认为合理使用多元化的宏观审慎有利于金融系统的稳定。廖岷等(2014)使用实证方法分析了中国宏观审慎的监管效果,发现大部分审慎工具都能达到预期目标;但也有部分工具由于制度机制的不完善,存在“超调”或“抵消”现象,框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Claessens等(2014)则聚焦银行部门,发现针对借款人的工具可以直接降低银行系统的脆弱性,而其他工具则可通过抑制银行杠杆水平的提高来控制银行风险。沈沛龙和王晓婷(2015)以中国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宏观审慎并不能减少当期银行风险,但会显著降低银行未来的风险水平。

上述文献主要通过分析宏观审慎对风险水平的影响来考察的有效性,部分学者还进一步探究了审慎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银行的风险承担具有主动性,其对风险态度和容忍度的改变,最终会对银行信贷规模和投资行为产生影响,是监管重要的作用渠道

32宏观审慎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总第期

之一(Borio和Zhu,2008;宋科等,2019)。Aikman等(2015)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经营状况不好的银行出于声誉考虑,往往会扩大信贷规模,过度承担风险。而逆周期资本监管能够通过增加风险承担成本和提供额外信息,来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动机。Altunbas等(2018)的研究发现,宏观审慎能够显著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且这种效果对于小型、不稳健和以批发资金业务为主的银行来说更加明显。宋科等(2019)使用我国商业银行数据分析了宏观审慎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发现宏观审慎主要是通过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来抑制其风险承担,且在经济衰退时期这种关系尤为显著。但Camors和Peydro(2014)使用乌拉圭银行数据得出了不同结论。他们发现,准备金率的提高虽然可以缓解银行信贷规模的增长,但银行出于盈利性考虑,会将更多的贷款分配给高风险企业,从而提高了风险承担水平。

目前,关于宏观审慎与银行风险承担关系的研究还十分有限。现有文献虽然分析了实施宏观审慎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但忽略了对不同类型审慎工具异质性作用效果的考察,以及对宏观审慎作用渠道的探索。在这种研究背景下,本文将主要国家的银行机构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各国对宏观审慎的实施会对银行的风险承担产生怎样的影响?(2)不同类型审慎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是否具有差异性?(3)宏观审慎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渠道是什么?弄清这三个问题,一方面能够为各国实施审慎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对完善宏观审慎监管理论框架,也具有一定的边际贡献。

本文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介绍研究设计,包括变量选取和描述性统计、模型设定以及样本选择;第三部分针对宏观审慎整体,以及不同审慎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展开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究宏观审慎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渠道,继而对文章结论进行稳健性检验;最后一部分为结论和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变量选取

解释变量选取:IMF分别在2013年和2017年对各国宏观审慎的实施情况展开过调查。2013年的调查问卷中,成员国主要依据法理原则按监管工具的立法引入时间进行作答;而2017年的问卷调查中则区分了监管工具的引入时间和生效时间。本文认为,监管当局通过立法宣告实施监管工具,即使尚未正式生效,仍会对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和行为产生影响,具有监管效应。因此本文主要参考Lim 等(2011)、Claessens等(2014)和Cerutti等(2017)的研究方法,以IMF在2013年关于成员国家对17种审慎工具(见表1)实施情况的调查结果为基础。若该国家在该年份中实施了该种工具,则该种工具的实施变量记为1,否则记为0。将17种审慎工具的实施变量进行加总,得到宏观审慎监管指数(MAPP1)。该指数越高,表示该国对宏观审慎的实施程度越大。本文同时根据事实原则按实际生效时间统计2017年IMF调查问卷

2019年第5期33结果,得到各国宏观审慎指数(MAPP2),以此对文章进行稳健性检验。此外,Kuttner和Shim(2016)、Altunbas等(2018)对宏观审慎进行了更加详细的分析,按月度分别统计了宽松型宏观审慎和紧缩型宏观审慎的实施数据。本文在此基础上,将该宏观审慎月度数据进行加总,得到年度宏观审慎指数(MAPP3)。该指数正值表示紧缩型宏观审慎,负值表示宽松型宏观审慎,同样用于稳健性分析。

BOE(2011)、Cerutti等(2017)和Mircea(2018)等人根据作用对象,将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分为针对借款人的监管工具和针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工具两大类别。Claessenset等(2014)则根据作用机理的差异,进一步将针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工具划分为以资本监管为主的缓冲型工具和直接作用于金融机构业务结构的资产负债工具两种。本文借鉴以上学者的研究方法,具体将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分为借款人工具(Borrower)、金融机构资产负债工具(BSheet)和缓冲型工具(Buffer)三大类别,以考察不同类型审慎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异质性影响。

表1: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分类

工具种类借款人工具

工具名称贷款价值比率负债偿还比率外币拆借杠杆比率

国内贷款规模准备金比率*

资产负债工具

金融机构税

同业风险敞口贷款集中度流动比率存贷比率

估值折扣

外汇开放式头寸动态贷款损失拨备

缓冲型工具

逆周期资本缓冲资本缓冲工具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额外资本要求

释义

贷款金额和抵押品价值的比率,用于借款人过度杠杆化债务总额与收入的比率,用于借款人的负债水平外币借款规模,用于降低金融机构外汇风险敞口权益资本与总资产的比率,用于金融机构的杠杆水平

金融机构国内贷款规模上限,用于控制金融机构信贷规模扩张

要求金融机构提取一定比例的存款准备金,用于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

向金融机构特定业务征收税金

对金融机构同业间业务规模提出性要求金融机构对某类借款者的贷款余额和比例金融机构最低流动性水平

总贷款与总存款的比率,反映金融机构使用核心资金为客户提供贷款的依赖程度

对金融机构在进行抵押担保交易过程中使用的估值折扣比率进行银行持有外汇资产的规模

在经济上行期要求金融机构多提贷款损失拨备,在下行期适当少提贷款损失拨备

在经济上行期提高金融机构的资本要求,在经济下行期降低资本要求针对不同资产种类设置不同的资本要求

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提出额外的资本监管要求作为其损失准备

注:*大部分国家已实现了数量型货币向价格型货币的转变。存款准备金率的货币功能弱化,但其能够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对于防范系统性风险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被IMF纳入宏观审慎工具箱。

资料来源:IMF2013年宏观审慎实施情况调查问卷。

34宏观审慎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总第期

被解释变量选取:根据现有研究,银行风险承担的代理变量主要有Z值、风险加权资产以及银行不良贷款率。Z值主要用于衡量银行的破产风险,Z值越高,银行的破产风险越小。但由于各国存款保险制度和隐性担保情况存在差异,使用该指标衡量各国银行的破产风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风险加权资产可以反映银行主动承担风险的动机,但银行的相关数据难以获得。本文最终选取具有统一计算和披露标准的不良贷款率(Npl)作为各国银行风险承担的代理变量。该变量用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占总贷款余额的比例来表示,数值越高,表示银行承担的信用风险越高。各个国家的金融结构存在差异,但贷款业务始终是各国银行的主营业务。不良贷款率能够反映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和银行承担的信用风险水平,作为银行风险承担代理变量是合理的(吴俊霖,2017;宋科等,2019)。本文同时使用各国银行业平均Z值的对数(lnZscore)和平均不良贷款率(AveNpl)进行稳健性分析。

表2:变量说明

变量名称Mapp1Mapp2

解释变量

Mapp3BorrowerBSheetBufferNpllnZscoreAveNpl

GDP GrowthFDERR

控制变量

CrisisInterest

Asset GrowthCapital RatioROAInefficiency

衡量方法

依据法理原则统计的各国当年实施宏观审慎工具总数

依据事实原则统计的各国当年实施宏观审慎工具总数

各国当年实施宏观审慎工具的力度,正值表示实施紧缩型宏观审慎,负值表示实施宽松型宏观审慎

依据法理原则统计的各国当年实施借款人工具总数依据法理原则统计的各国当年实施资产负债工具总数依据法理原则统计的各国当年实施缓冲型工具总数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与总贷款余额的比率各国银行业平均Z值的对数各国银行业平均不良贷款率各国实际GDP增长率各国金融发展指数

各国汇率制度安排,数值越高,该国汇率制度越自由浮动

若该国家在当年发生金融危机,则记为1;否则记为0各国货币利率水平银行总资产增长率

银行资本充足率,用资本净额与风险加权总资产的比率来表示

银行资产收益率,用净利润与资产总额的比率来表示银行经营效率的倒数,用银行经营成本与经营收入的比率来表示

数据来源

IMF-GMPIE(2013)IMF-GMPIE(2017)Kuttner和Shim(2016)IMF-GMPIE(2013)IMF-GMPIE(2013)IMF-GMPIE(2013)The Banker DatabaseWorld Bank DatabaseWorld Bank DatabaseWorld Bank DatabaseIMF-IFS-FD Index

Carmen等(2011);IMF(AREAER)Report

Laeven和Valencia(2013)IMF-IFS DatabaseThe Banker DatabaseThe Banker DatabaseThe Banker DatabaseThe Banker Database

被解释变量

控制变量:由于银行风险会受到来自银行自身经营状况、经济环境、制度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需要同时控制国家层面和银行层面的相关变量,以避免因遗漏变量影响文章

2019年第5期35结论的准确性。银行层面的控制变量主要包括:银行规模(Asset Growth),用银行总资产的增长率来表示;资本充足率(Capital Ratio),用资本净额与风险加权总资产的比率来表示;资产收益率(ROA),用净利润与资产总额的比率来表示;银行经营效率倒数(Inefficiency),用银行经营成本与经营收入的比率来表示。国家层面的控制变量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GDP Growth),用实际GDP增长率来表示;金融发展水平(FD),用IMF构建的金融发展指标来表示;汇率制度安排(ERR),用以反映一国汇率制度和资本账户的开放程度;货币利率(Interest),控制货币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此外,金融危机(Crisis)的爆发,也会引起银行风险态度和风险承担能力的变化,需要在模型中加以控制。本文同时还引入时间效应和国家效应,以控制其他未观察到的因素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变量说明如表2所示1。)

(二)模型设定

为了充分探究宏观审慎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本文首先使用混合截面模型(OLS)来评估宏观审慎整体以及不同类型审慎工具的作用效果。建立如下基准模型:

Riski,c,t=α+βMacroprudentialPolicyc,t+γXc,t+δZi,c,t+θc+θt+εi,c,t

(1)

式中,被解释变量Riski,c,t表示c国家内银行个体i在第t年内的风险承担水平,使用不良贷款率(Npl)作为代理变量;核心解释变量MacroprudentialPolicyc,t表示c国家在第t年实施宏观审慎工具总数以及实施不同类别审慎工具总数;Xc,t表示国家层面的控制变量;Zi,c,t表示银行层面的控制变量;θt表示时间效应,用于控制随时间而变的遗漏变量的影响;θc表示国家效应,用于控制无法观测到的其他国家特征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εi,c,t表示扰动项。回归分析使用聚类稳健标准误。混合截面模型仅作为本文实证分析的基准模型,用于初步检验。

银行的业务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其在进行风险承担决策时往往会参考历史数据,具有部分调整的特点。故本文在回归方程右侧加入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来考察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动态调整。动态面板模型如下:

Riski,c,t=α+βRiski,c,t-1+γMacroprudentialPolicyc,t+δXc,t+µZi,c,t+θc+θt+εi,c,t

(2)

Bundell和Bond(1998)使用系统矩估计(S-GMM)方法来解决因模型引入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而导致的内生性问题。S-GMM方法同时使用差分变量和水平变量作为工具变量,提高了工具变量的有效性,也可用于估计不随时间变化的变量系数。此外,监管当局在制定审慎时一般不会考虑某银行个体的经营情况,且单个银行的行为和决策也很难对宏观经济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本文使用微观银行数据进行分析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内生性问题。

1󰀞为节省版面空间,本文省略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有需要,可向作者索取。

36宏观审慎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总第期

(三)样本选择

本文使用2000—2013年53个国家(24个发达国家和29个发展中国家)主要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样本共包含5172个观测值。银行数据主要来源于The Banker的世界1000家大银行数据库。这些银行倾向于采用相同的国际会计准则和披露机制,数据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宏观审慎数据来源于2013年IMF宏观审慎实施情况调查问卷。国家特征变量主要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世界银行数据库以及国际清算银行数据库等。

三、实证分析与结果

(一)宏观审慎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表3是宏观审慎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回归结果。

表3:宏观审慎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回归结果

NPLL. NPLMapp1BufferBSheetBorrowerAssetGrowthCapitalRatioROAInefficiencyGDPGrowthFDERRInterestCrisis时间效应国家效应R-squareAR(1)AR(2)Hesen TestN-0.0217***(-5.56)0.0584***(3.62)-0.3568***(-3.43)0.0245***(3.87)-0.2902***(-6.95)-10.0803***(-5.58)0.3567***(5.14)-0.1600***(-4.31)2.57***(11.49)YESYES0.4206

-0.0093***(-3.48)0.0176(1.00)-0.2672***(-2.72)-0.0016(-0.27)-0.0435(-1.42)-5.4381***(-2.61)0.1483***(2.98)0.0233(0.62)0.9544***(4.60)YESYES0.0000.2700.1523336-0.0213***(-5.44)0.0619***(3.79)-0.3548***(-3.42)0.0261***(4.13)-0.2975***(-7.14)-9.7719***(-5.42)0.3183***(4.57)-0.1400***(-3.82)2.7661***(12.37)YESYES0.4205

-0.0074**(-2.51)0.0204(1.22)-0.29*(-1.95)0.0004(0.06)-0.0379(-1.01)-2.9253**(-2.05)0.1521***(2.90)0.0381(1.12)1.007***(3.)YESYES0.0000.2780.1463336-0.0217***(-5.54)0.0570***(3.53)-0.3595***(-3.44)0.0251***(3.95)-0.2869***(-6.88)-10.2925***(-5.65)0.3462***(4.96)-0.1517***(-4.15)2.6368***(11.78)YESYES0.41

0.0445(1.43)-0.0777(-0.57)0.0831(0.18)0.0061(0.43)-0.0493(-1.01)-8.0077(-1.11)0.1221(1.57)0.0602(1.02)0.41**(2.49)YESYES0.0000.1720.5353336宏观审慎整体OLSGMM0.4937***(6.58)

-0.3995***-0.2250**(-4.14)(-2.42)

缓冲型工具

OLSGMM0.4622***(4.70)-1.0584***(-4.54)

-0.3630***(-2.65)

资产负债工具OLSGMM0.34***(5.31)

借款人工具OLSGMM0.4800***(5.39)

-0.4431***(-3.09)-0.7439*(-1.95)

-0.2154(-1.07)-0.0216***(-5.51)0.0591***(3.63)-0.3608***(-3.45)0.0257***(4.06)-0.2949***(-7.09)-10.01***(-5.50)0.3350***(4.79)-0.1494***(-3.92)2.6762(11.69)YESYES0.4172

-0.1046(-0.39)-0.0093***(-3.02)0.0263(1.55)-0.2531***(-2.72)-0.0001(-0.01)-0.0774**(-2.10)-5.3669**(-2.19)0.1466***(2.94)0.0139(0.32)1.2667***(4.70)YESYES0.0000.2860.249333593459345934593注:***、**、*分别代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各变量相应括号内为t值;AR(1)、AR(2)和Hansen检验均报告统计量对应的P值(下同)。

2019年第5期37从效果看,各国宏观审慎实施越深入,越能有效抑制银行的风险承担,降低银行的风险水平。本文的结论与Claessens等(2014)、Altunbas等(2018)的研究结论一致。缓冲型工具的实施程度与银行风险承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缓冲型工具对银行资本提出了新的监管要求,是各国进行逆周期调节的主要工具,对于降低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效果十分显著。资产负债工具包含多种审慎工具,可通过资产端、流动性、杠杆水平等多种渠道作用于银行的风险承担。回归结果显示,资产负债工具能够有效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但GMM回归结果仅在10%的水平上显著。借款人工具主要通过居民的贷款能力和杠杆水平,从需求端对银行风险承担产生影响。OLS和GMM的回归系数符号虽然为负,但未达到统计显著性,借款人工具的作用效果具有不确定性。控制变量方面,资产规模的增加有利于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与宋科(2019)等人的结论一致。资本充足率仅在OLS回归结果中显著为正,而在GMM回归结果中并不显著。资本收益率作为银行盈利能力的代理变量,与银行风险承担呈负相关关系。由于银行的盈利能力与风险管理能力存在耦合协调关系(闫超,2014),因此银行盈利水平越高,风险管理能力越高,银行的风险水平越低。与之类似,银行经营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降低银行风险承担。一国实际GDP增长率和金融发展指数,均与银行风险承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随着一国经济和金融的发展,银行经营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也将显著提高,从而可有效降低银行的风险水平。国家汇率制度变量系数显著为正,意味着一国汇率制度越自由,银行越倾向于采取激进的经营策略,从而增加风险承担。货币利率在OLS回归结果中显著为负,可视为宽松的货币将促进银行承担风险。这与张雪兰和何旭德(2012)等人的结论相同。金融危机变量显著为正,说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在金融危机时期会显著提高,加剧风险的集聚和传染。

(二)不同审慎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

在前文分析中,各国宏观审慎的实施程度与银行风险承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宏观审慎整体对于降低银行风险承担的效果十分显著;但具体分析表明,不同审慎工具的实施效果存在明显差异。从表4所示的不同审慎工具的回归结果看,在缓冲型工具中,逆周期资本缓冲、动态贷款损失拨备、资本缓冲工具,以及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额外资本要求,均能显著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作用效果明显。在资产负债工具中,杠杆水平、估值折扣、国内贷款规模、准备金率、同业风险敞口等审慎工具的系数显著为负,具有抑制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这些工具通过银行的贷款价格和供给能力,提高了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安全性。相对而言,金融机构税、贷款集中度、流动比率以及存贷比率等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外币拆借和外汇开放式头寸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这两种审慎工具的实施反而会激励银行承担更多的风险。因此,监管当局需要谨慎实施后两种工具,避免出现与监管目标相左的情况。在借款人工具中,贷款价值比率能够通过居民贷款能力来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作用效果较为显著;贷款偿还比率系数虽然也是负数,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不同审慎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监管当局在进行工具的选择和搭配时需要谨慎评估,避免冲突造成监管效力低下。

38宏观审慎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总第期

表4:不同审慎工具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回归结果

工具名称系数控制变量时间效应国家效应AR(1)AR(2)Hensen Test观测值工具名称系数控制变量时间效应国家效应AR(1)AR(2)Hensen Test观测值

逆周期资本缓冲( -3.02)控制控制控制0.0000.2950.3073336金融机构税0.3938(0.90)控制控制控制0.0000.3130.3803336

动态损失拨备(-2.26)控制控制控制0.0000.2710.1413336贷款集中度-0.2355(-0.77)控制控制控制0.0000.2660.1653336

资本缓冲工具(-1.74)控制控制控制0.0000.2750.2253336流动比率0.1591(0.27)控制控制控制0.0000.2630.1973336

SIFI额外资本要求

杠杆水平

国内贷款规模(-3.50)控制控制控制0.0000.3050.1763336外汇开放式头寸(2.82)控制控制控制0.0000.2820.1843336

估值折扣

准备金率

同业风险敞口( -1.93)控制控制控制0.0000.2850.1873336

-0.8723***-2.0299**-0.4071*-0.5200*-1.0584**-4.3509***-1.3061***-0.8869**-0.5437*(-1.83)控制控制控制0.0000.2950.1163336存贷比率0.5305(1.58)控制控制控制0.0000.2870.1813336

(-2.50)控制控制控制0.0000.3280.83336外币拆借(1.78)控制控制控制0.0000.3230.3543336

(-3.21)控制控制控制0.0000.3020.1993336贷款价值比率(-1.91)控制控制控制0.0000.3190.1543336

(-1.98)控制控制控制0.0000.2960.1323336负债偿还比率-0.28(-0.55)控制控制控制0.0000.3280.3403336

0.6732*1.0291***-0.8395*

注:为节省版面空间,略去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下同)。

(三)宏观审慎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机制

前文分析表明,不同类型审慎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产生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缓冲型工具能够显著抑制银行的风险承担;资产负债工具也能够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但显著性水平较为有限;而借款人工具的作用效果则尚不明确。本部分将进一步探讨各类审慎工具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渠道,重点从银行缓冲资本规模、盈利能力以及行业竞争程度三个方面进行机制分析。

1.缓冲型工具

缓冲型工具主要包括动态贷款损失拨备、逆周期资本缓冲要求、资本缓冲工具以及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额外资本要求。这类工具主要通过调节银行的缓冲资本规模来发挥作用。当银行持有较高水平的缓冲资本时,银行风险承担往往与缓冲资本规模同向变动,从而可保证

2019年第5期39资本比率维持在最优水平;而当银行持有较低水平的缓冲资本(即资本规模接近于最低监管要求)时,银行则会迫于监管压力会降低风险承担(Jokipil和 Milne,2008;Laeven和 Levine,2008)。基于此,本文预期,当监管当局为防范金融风险而提高资本要求时,对于拥有充足资本的稳健型银行来说,缓冲资本规模将与风险承担同向变动,随着缓冲资本规模的下降,银行会主动降低自身风险承担水平从而维持最优资本比率;对于拥有有限资本的非稳健型银行来说,资本要求的提高使得银行的资本规模更加逼近最低监管要求,监管压力显著增大,银行会产生强烈的降低风险承担的动机,以避免因违反监管要求而承担违约成本(见图1)。因此,无论是对稳健型银行还是非稳健型银行来说,缓冲型工具的实施都会抑制银行承担风险,从而有效降低银行的风险水平。

资本渠道

稳健型银行

缓冲资本规模下降

保持最优资本规模

提高资本监管要求银行降低风险承担

非稳健型银行

监管压力渠道

资本规模逼近监管要求满足资本监管要求

图1:缓冲型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机制

以下将通过进一步分析稳健型银行和非稳健型银行资本缓冲规模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宏观审慎对存在监管压力银行和无监管压力银行的影响,来检验上述作用机制。巴塞尔委员会于2010年宣布实施《巴塞尔协议Ⅲ》,要求各国银行在保持8%的总资本充足率要求的基础上,另外计提2.5%的资本留存缓冲,并在信贷过热引发系统性风险时额外计提0—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虽然《巴塞尔协议Ⅲ》给出了一个过渡期,并未要求在2010年协议宣布时立即实行,但本文认为,监管要求的发布仍会对银行的风险承担以及投资行为产生影响,因而具有监管效应。鉴此,本文将2010年以前资本充足率要求设为8%,2010年以后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设为10.5%1,并以此计算各银行的缓冲资本规模。当银行实际资本规模与监管要求差额小于2%(包括银行实际资本规模小于监管要求情况)时,即认为银行资本规模逼近监管要求,面临监管压力2(Rime,2001;曹艳华,2009)。同时,以样本空间资本充足率中位数为标准,将银行划分为稳健型银行和非稳健型银行。实证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列(1)、列(2)分别为稳

1󰀞10.5%= 8%的总资本充足率要求+ 2.5%的资本留存缓冲。根据IMF的调查结果,大多数国家尚未要求

银行计提逆周期缓冲资本,因此将逆周期缓冲资本设为0。

2󰀞当银行实际资本规模小于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时,将面临惩罚压力;当银行实际资本规模大于监管要

求且缓冲资本规模小于2%时,将面临预警压力(Rime,2001;曹艳华,2009)。

40宏观审慎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总第期

健型银行和非稳健型银行缓冲资本规模与风险承担的回归结果。结果表明,缓冲资本规模与风险承担水平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这种关系在稳健型银行中更加显著。当监管当局提高资本要求时,银行的资本缓冲规模下降,为维持最优资本结构,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也将显著下降。这验证了缓冲型工具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资本渠道。列(3)、列(4)分别为缓冲型工具对存在监管压力的银行和无监管压力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效果。从系数大小和显著性水平来看,缓冲型工具对监管压力银行风险承担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验证了缓冲型工具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监管压力渠道,与理论分析一致。

表5:缓冲型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渠道

NPLL. NPLCapital Buffer

Buffer控制变量时间效应国家效应AR(1)AR(2)Hesen Test

N

控制控制控制0.0020.5310.2691684

控制控制控制0.0180.9170.1311652

(1)稳健型银行

0.4229***(4.58)0.1459***(2.90)

(2)非稳健型银行

0.46***(5.45)0.0665**(2.08)

(3)监管压力银行

0.4772***(5.77)

(4)无监管压力银行

0.4533**(5.10)

-1.7609***(-2.67)控制控制控制0.0010.5560.999497

-0.3305**(-2.30)控制控制控制0.0000.2560.1782839

2.借款人工具

借款人工具主要包括资产价值比率和负债偿还比率,从需求端对银行风险承担产生影响。当监管当局加强资产价值比率和负债偿还比率要求时,会抑制家庭部门的负债动机和杠杆水平,从而降低其贷款需求和贷款能力。借款人工具主要通过两种不同的渠道作用于银行的风险承担:一方面,根据Borio和Zhu(2008)的研究,银行对于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预测具有一定的顺周期特征:当经济处于上行期时,银行往往会放松其对风险的评估和监测,风险承担水平增加。Matthias(2012)的研究认为,无论是单个银行还是整体银行业,贷款规模与银行机构风险承担均具有正相关关系。监管当局为防止经济过热而提高资产价值比率和负债偿还比率要求时,居民的信贷需求受到抑制,银行贷款规模下降,从贷款需求源头上降低了银行的风险承担。但另一方面,借款人工具的实施会导致银行信贷业务规模收缩,行业竞争程度加剧,对银行收入产生不利影响。为保持竞争力,银行将增加风险偏好程度并倾向于投资“高风险-高收

2019年第5期41益”资产,激励银行承担更多风险。因此,借款人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见图2)。从前文借款人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回归结果看,借款人工具并未表现出明显的降低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本文认为,产生该结果的原因在于竞争渠道的存在。以下将进一步分析实施借款人工具对银行业竞争程度的影响,来验证竞争渠道。本文使用勒纳指数反映各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勒纳指数越低,银行业垄断程度越低、自由竞争程度越高。各国银行业勒纳指数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从表6所示的回归结果看,无论是借款人工具整体还是资产价值比率和贷款偿还比率工具的实施,均能显著降低勒纳指数,增加银行业的竞争程度,从而激励银行提高风险偏好、增加风险承担(见图2)。这验证了竞争渠道的存在,也揭露了借款人工具的实施未能显著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原因。

需求渠道

银行信贷规模收缩风险来源减少风险承担下降

借款人工具居民信贷需求下降

竞争渠道

行业竞争加剧银行风险偏好增加风险承担增加

图2:借款人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机制

表6:借款人工具对银行业竞争程度的影响

Lerner IndexL. Lerner IndexBorrowerLTVDTI控制变量时间效应国家效应AR(1)AR(2)Hesen TestN

控制控制控制0.7930.8710.1173251

控制控制控制0.7820.9000.3153251

(1)借款人工具

1.0784***(3.21)-0.1095***(-4.03)

-0.1488***(-4.15)

-0.1631***(-3.30)控制控制控制0.7720.7820.3413251

(2)资产价值比率

1.0807***(3.10)

(3)贷款偿还比率

1.0712***(3.12)

42宏观审慎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总第期

3.资产负债工具

资产负债工具的实施对银行的流动性、杠杆水平、贷款规模、同业业务以及外币业务均提出了更加严格的监管要求。这些工具一方面通过直接银行高风险业务规模来降低银行的风险水平;另一方面,也会通过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间接地作用于银行的风险承担。宋科等(2019)认为,宏观审慎通过对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可激励银行回归主营业务,提高银行的资产质量、盈利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有效降低其风险承担水平;宏观审慎还可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来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约束银行的风险行为。通过前文宏观审慎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资产负债类工具能够在10%的显著水平上抑制银行的风险承担。其中,估值折扣、杠杆水平等工具的作用效果显著,而外币拆借以及外汇风险敞口等工具的实施,则反而会增加银行的风险承担。以下将具体分析资产负债工具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资产负债工具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渠道。本文使用资产收益率作为银行盈利水平的代理变量,对资产负债工具整体、杠杆比率、估值折扣、外币拆借以及外汇风险敞口等主要资产负债工具进行回归分析。从表7所示的回归结果看,具有降低银行风险承担作用的资产负债工具整体,以及杠杆水平和估值折扣工具,能够显著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而具有提高银行风险承担作用的外币拆借和外汇风险敞口工具,则会显著降低银行的盈利能力。回归结果表明,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有利于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且资产负债工具主要通过影响银行盈利能力从而对银行的风险承担产生影响。

表7:资产负债工具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ROAL. ROABSheetLeverage RatioMargins Hair-cutForeign LoansForeign Exposure控制变量时间效应国家效应AR(1)AR(2)Hesen TestN

控制控制控制0.0150.9930.1283330

控制控制控制0.0140.9950.2003330

控制控制控制0.0220.5500.8253330

控制控制控制0.0120.4210.2803330

(1)资产负债工具0.1856*(1.70)0.0775*(1.72)

(2)杠杆水平0.1874*(1.67)0.2736***(2.68)

(3)估值折扣0.3966**(1.99)

(4)外币拆借0.4637***(2.96)

(5)

外汇风险敞口

0.1814(1.55)

0.2139*(1.71)

-0.4499*(-1.70)

-0.5221*(-1.)控制控制控制0.0160.9860.2183330

2019年第5期43(四)稳健性检验

以下将对文章结论进行稳健性分析,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首先,基于银行规模和银行稳健性(用资本充足率衡量)两种标准进行分类,使用子样本数据进行检验。以银行规模和稳健性分类的子样本回归结果均表明,宏观审慎的实施能够有效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与前文结论一致。其次,使用基于事实原则统计的宏观审慎指数Mapp2和表征宏观审慎力度的Mapp3作为各国宏观审慎的代理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Mapp2的回归结果表明,宏观审慎实施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抑制银行的风险承担;Mapp3的回归结果表明,实施紧缩型宏观审慎,将显著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结论符合预期。最后,使用各国银行业平均不良贷款率和Z值对数作为银行风险承担的代理变量来检验宏观审慎的作用效果。检验结果表明,宏观审慎能够显著降低各国银行业的平均不良贷款率、显著增加行业的平均Z值对数,从信用风险和破产风险两个角度,验证了宏观审慎对于抑制银行风险承担的显著效果。整体来看,本文结论稳健1。

四、结论与建议

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纷纷将宏观审慎纳入金融监管框架,以补充现行宏观经济的不足。学界大多从宏观层面对审慎进行研究,本文则基于国际和微观视角来分析宏观审慎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宏观审慎的实施能够有效抑制银行的风险承担,激励银行采取稳健的经营策略,有利于金融稳定。进一步对不同监管工具的异质性影响进行分析,本文发现,缓冲型工具和资产负债工具能够显著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而借款人工具的作用效果则不明显。具体而言,缓冲型工具中,动态贷款损失拨备、逆周期资本缓冲要求、资本缓冲工具以及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额外资本要求,均能有效抑制银行的风险承担;资产负债工具中,杠杆水平、国内贷款规模、估值折扣、准备金率等工具的实施有利于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贷款集中度、流动比率等其他资产负债工具的作用效果则不明显,而外币拆借和外汇风险敞口等工具的实施反而会增加银行的风险承担;借款人工具中,资产价值比率能够降低银行风险承担,而贷款偿还比率的作用不显著。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类型审慎工具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渠道。缓冲型工具主要通过调整银行的缓冲资本规模和监管压力,来影响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资产负债工具主要通过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来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因而有助于提高银行盈利能力的审慎工具,往往也能够有效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借款人工具一方面能够通过降低居民贷款需求和贷款

1󰀞为节省版面空间,本文省略了稳健性检验结果,如有需要,可向作者索取。

44宏观审慎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总第期

能力在源头上减少银行的风险承担,但另一方面也会显著加剧银行业的竞争程度,激励银行承担更多风险,抵消其在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方面的有效性,故作用效果具有不确定性。

探究宏观审慎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能够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并为防范金融风险提供更加充分的理论依据。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构建“货币+宏观审慎”的双支柱宏观框架,标志着宏观审慎已经成为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银行机构既是宏观审慎的主要监管对象,同时也是我国金融系统的主体,研究这一问题对我国来说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一方面,监管当局在选择和搭配审慎工具时,需要考虑不同工具的异质性影响,合理设计安排以改善银行的风险水平。缓冲型工具主要通过调整银行的缓冲资本规模和监管压力来控制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作用效果十分显著。监管当局可以加强对此类工具的应用和实践,用于短期内迅速调节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借款人工具常被用于抑制房地产市场过热,但其会通过两种不同的渠道作用于银行的风险承担,最终效果具有不确定性,监管当局在使用此类工具时需要事前谨慎评估。资产负债工具中外币拆借和外汇风险头寸能够降低银行所面临的货币错配风险和外汇风险,但这类工具的实施会降低银行的盈利能力,银行出于盈利性考虑倾向于承担更多风险,与监管目标相左。另一方面,虽然风险水平是宏观审慎的最终目标变量,但在实施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对银行监管压力、盈利能力以及行业竞争程度等中间变量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的传导机制和监管效力,监管当局需要加强对宏观审慎多层次目标体系和多渠道作用机制的构建和完善。由于银行数据采集的局限性,本文仅使用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作为银行风险承担的代理变量,这是本文主要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曹艳华,资本监管压力下的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基于不同性质商业银行(2004—2007)的比较研究,金融论坛,2009年第5期,45-50。

2.方意,宏观审慎有效性研究,世界经济,2016年第8期,25-49。

3.方意、赵胜民和谢晓闻,货币的银行风险承担分析——兼论货币与宏观审慎协调问题,管理世界,2012年第11期,9-19。

4.廖岷、林学冠和寇宏,中国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和协调的有效性研究,金融监管研究,2014年第12期,1-23。

5.吕进中、张燕、张鹏辉和张习宁,宏观审慎工具的有效性研究——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金融监管研究,2018年第10期,18-32。

6.沈沛龙和王晓婷,宏观审慎与银行风险承担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15第3期,9-15。7.宋科,宏观审慎监管三共识,http://business.sohu.com/20130325/n370146266.shtml,2013年3月25日。8.宋科、李振和赵宣凯,宏观审慎、经济周期与银行风险承担,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9年第1期,

2019年第5期4543-58。

9.吴俊霖,资本监管压力、货币与银行风险承担,金融监管研究,2017年第11期,51-70。10.闫超,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与风险管理能力耦合关系研究,金融纵横,2014年第12期,80-86。11.张雪兰和何德旭,货币立场与银行风险承担——基于中国银行业的实证研究(2000—2010),经济研究,2012年第5期,31-44。

12.Aikman, D., B. Nelson, and M. Tanaka, Reputation, Risk-taking, and Macroprudential Policy,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15, Vol.50, 428-439.

13.Altunbas, Y., M. Binici and L. Gambacorta, Macroprudential Policy and Bank Risk,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018,Vol.81:203-220.

14.Bank of England, Instruments of Macroprudential Policy, BOE Disscusion Paper, 2011.15.BIS, 71th Annual Report, https://www.bis.org/publ/arpdf/ar2001e.htm, 2001年6月9日。

16.Borio C., Towards A Macroprudenti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Regulation? BIS Working Paper, 2003,No.128.

17.Borio C., and I. Shim What Can (Macro-)prudential Policy Do to Support Monetary Policy? BIS Working Paper, 2007,No.242.

18.Borio C., The Macroprudential Approach to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2009 April 14.

19.Borio C., and H. Zhu, Capital Regulation, Risk-taking and Monetary Policy: A missing Link in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BIS Working Paper,2008,No.268.

20.Camors, C., and J. Peydro, Macroprudential and Monetary Policy: Loan-level Evidence from Reserve Requirements, NBER Working Paper, 2014.

21.Cerutti, E., S. Claessens, and L. Laeven, The Use and Effectiveness of Macroprudential Policies: New Evide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2017, Vol28,203-224.

22.Claessens, S., S. Ghosh, and R. Mihet, Macro-prudential Policies to Mitigate Financial System Vulnerabilities, IMF Working Paper 2014, No.14/155.

23.Fonseca, A., and F. Gonzalez, How Bank Capital Buffers Vary Across Countries: the Influence of Cost of Deposit, Market Power and Bank Regulation,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9, Vol.34, 2-902.

24.FSB-IMF-BIS, Macroprudential Policy Tools and Frameworks, BIS Research andPublicaitons,2011 March 14.

25.IMF, Macroprudential Policy: An Organizing Framework, IMF Policy Paper, 2011, March 14.26.IMF, Key Aspects of Macroprudential Policy: Background Paper, IMF Policy Paper, 2013 June 10.27.Jokippll, T., and A. Milne, The Cyclical Behavior of European Bank Capital Buffer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8, Vol.32, 1440-1451.

28.Laeven, L., and R. Levine, Bank Governance, Regulation and Risk Taking, NBER Working Paper, 2008, No.W14113.

29.Laeven, L., and F. Valencia, Systemic Banking Crises Database, IMF Economic Review, 2013. 61(2), 225–270.

46宏观审慎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总第期

30.Lim, C., F. Columba, A. Costa, P. Kongsamut, A. Otani, M. Saiyid, T. Weel, and X. Wu, Macroprudential Policy: What Instruments and How to Use Them? Lessons from Country Experiences, IMF Working Paper, 2011, No.11/238.

31.Matthias, K., Which Banks are More Risky? The Impacts of Loan Growth and Business Model on Bank Risk-taking, Discussion Papers from Deutsche Bundes Bank, 2012, No.33.

32.Milne A., and A. E Whalley, A Bank Capital Regulation and Incentives for Risk-taking, Cass Business School Research Paper, 2001.

33.Mircea E., M. Irina, M. Camelia, and P. José-Luis, Household Credit, Global Financial Cycle, and Macroprudential Policies: Credit Register Evidence from an Emerging Country, IMF Working Papers, 2018, WP18/13.

34. Reinhart, C., and K. Rogoff, Exchange Rate Arrangements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Which Anchor Will Hold?, http://personal.lse.ac.uk/ilzetzki/IRRBack.htm.

35.Rime B, Capital Requirements and Bank Behavior: Empirical Evidence for Switzerland,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1, Vol .25, 7-805.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s and mechanism of macro-prudential policies on bank risk-taking behavior empirically using the survey results of 2013 IMF GMPI and the bank data from 53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greater the degree of implementation of macroprudential policies, the better the effect of reducing bank risk-taking. Different kinds of regulatory tools have different influences on bank risk-taking. Buffer-based regulatory tools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bank risk-taking by adjusting the banks' buffer capital size and regulatory pressure. Asset-liability regulatory tools can also be used to reduce bank risk-taking by increasing banks' profitability. However, the effects of borrower-based regulatory tools are still unclear due to two different mechanisms, they can reduce banks' risk source on the one hand, but on the other hand it will also increase the degree of competition in banking and encourage bank to take more risks.

Key Words: Macro-prudential Policy; Bank Risk-taking; Financial Regulation; Financial Stability

(编辑:关天颖;校对:赵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