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由大学生谈恋爱引发的大学生行为需要的思考

由大学生谈恋爱引发的大学生行为需要的思考

来源:九壹网


由谈恋爱引发的大学生行为的思考 研究背景: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对人的传统观念的思想冲击,特别是

作为当代知识接受者的学生,对新兴事物具有好奇心,对各种行为的识别能力有限,特别是现在街头巷议的恋爱,如何正确的看待大学生的行为冲动,如何正确的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成为本次研究的着入点,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成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主要对自己周边同学(恋爱,未恋爱)进行研究,从学生的生活,人际交往,学习态度,责任意识,意志力,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入手。以组织行为中的动机理论为理论支撑,以学生的思维观念为视角,从学生恋爱引发对大学各种环境的浅入分析,从而提出个人对问题的看法和一些解决措施。 调查结果及分析:

060903——060904学生恋爱调查状况图

文化氛围 人际交往

意志审视 责任意识

人生规划

根据上面的调查图例分析主要发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问题一

随着近几年大学扩招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学生踏进了大学的校门,然而与之相对应的大学师资队伍的欠缺,许多教授和讲师的负担不断加重,一方面需要进行各项科研,另一方面则更多的需要进行繁重的教学。如此多的教学任务使的老师无暇顾及学生的各种感受,上课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只是盲目的在记着讲师的各种教义,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被摧残,学习的动力被打压殆尽,上课迟到早退现象严重,逃课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学校期间最主要任务即学习被丢弃,从而使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其它的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在大量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大学生在大学里谈恋爱。谈恋爱成为大学生大学行为转变的原因,这种由学习行为转变而来的另一行为也导致了大学生自身各方面的转变特别是身心发生了重大位移,因此我们需要对教学环节进行反思。 问题二

大学本身的校园文化的欠缺,校园文化氛围的冷淡,特别是学生课外的生活氛围,学习氛围,娱乐氛围等的明显不足,而这种现象在

以工科为主的院校则显得更为突出,学生大多数空暇时间无从去“消费”,而再加上从高中繁重的学习压力中刚刚解脱出来,自身控制能力受到严峻的考验,许多学生在此情况下迷失自我则显得轻而易举,为此我们应该对我们的大学校园氛围进行反思。 问题三

学生自身交际能力的欠缺,在大学里学生面对的往往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氛围,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交友取向等等一些因地域不同引发的矛盾往往会伤及同学和朋友的心,从而使其交际范围狭窄,交友的对象有限,这种现象往往会造成学生孤独感的增强,因此大学期间学生自身交际能力的增强值得我们反思。 问题四

大学生自身责任意识的淡薄,许多大学生在调查时所显示出的冷漠和不屑使我的心灵受到极大地触动,在爱情观念上有许多的学生显得很麻木,将爱情等同于儿戏且不谈自身素质如何,对爱情的轻视让跌眼镜。我们的一直在倡导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古语大家都知道,特别是在这次大地震中可谓将其诠释的淋漓尽致,然而在自身上并且还涉及两个人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不负责任值得我们反思。 问题五

大学生自身意志不坚定,大学生的行为取向易受别人的影响,自己的事自己做主,然而当代大学生特别是被称为“80后”的我们由于

从小娇生惯养,在塑造了我们所称的“80后个性”的同时,也铸造了那种无法吃苦,懒惰,意志不坚定的惰性,特别是一个人背井离乡,远离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后,自己的行为举动易受别人的影响,因此大学生自身的修养和自我鉴别识别能力值得我们反思。 问题六

大学生人生职业规划的不明确。

上述问题是本人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所被发现和提炼出来的,下面我将根据我们所学过的组织行为学上的动机需要理论来具体阐述一些解决上述问题的具体方案,由于是一家之言可能会有很多不足,尽请原谅。

行为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行为科学认为行为既是人的有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映,又是人通过一连串动作实现其预测目标的过程。有人认为行为是个体的生物本能,有的强调行为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德国心理学家卢因融合各派理论之长,认为人的行为是环境和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正如他所研究得到的人类行为公式:B=f(P.E)式中B——行为

P——个人:E——环境:f——函数关系。由此公式可以看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而动机是有需要支配的。所谓需要是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这种客观刺激既包括身体外部的,也包括身体内部的。动机心理学上把引起个人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叫动机。其实动机就是,有一定强度的需要,还要有诱因条件,才

能成为推动实际活动的动机。动机是内在的愿望和外部具体对象(诱因条件)建立心理联系时产生的。 可达到目标(方向)

刺激 ——需要——意向——愿望(驱动力)——动机 根据需求与动机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的调查问卷的结果我们可知,年轻气盛的我们对爱情的追求,向往和需要导致了恋爱这种动机行为的产生,需要的原因则是我们前面所阐述的相关几个原因,解决这种不良动机行为的措施则需要我们转移大学生的行为需要视线,让其需要转移到正常的渠道上来,我们可以针对具体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有效的措施。

措施一:实行教学与科研的分离,科研队伍要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然后让部分学生参与到相关科研当中,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一方面可以将部分老师出来,安心从事自己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老师学生还可以将相关的课题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从而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也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考性,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也就避免了上面所提到的不良现象的出现.这种方式也正好体现了马斯洛需要理论中的自我实现的满足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中成就感对新事物的一种挑战的需要.这种措施无疑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产生一种新的

行为趋向即创新行为的产生.

措施二: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只所以称为大学不仅仅在于它的物质实在,关键在于它的精神和文化内涵,大学因其自由,包容的精神成为知识精英的家园,时代的先行者,社会的引领者.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一所没有文化的大学怎堪称之为大学.一所缺乏自由,包容精神的校园其能造就社会的精英.社会文化的塑造一方面要靠学校自身的底蕴,另一方面则需要生生不息的延续者和新的文化缔造者.本人认为大学社团则是这种心火可以延续的火种,校园内的各种学生社团,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锻炼自我的阶梯.另一方面它的存在丰富了整个校园文化,激活了整个校园,激发了每一个热血青年.而简单的校园个体的出现并不足以产生影响,关键是高质量的校园社团的出现.这种社团应该以学校为点,以相关的领域为线,以整个社会为面.关键是点,线,面三者的有机结合,使其真正的起到文化催化剂的作用.高素质社团的出现需要学校给予大量的支持,然而这正是我们这样的学校所欠缺的.我曾经作为一名社团负责人身有体会,其中社团的管理与发展需要进行大的改革.改革的层面必须从它的直接管理者入手,然后深入到社团的内部,要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只有参与到社团的活动中来才能产生一种归属感和依赖感.对集体依赖性的增强也就相应的减少了大学生自身其它不必要的思考,同时也可以增强自我意识.正如卢因群体动力理论一样,群体的兴衰荣辱已经深深烙在每一个参与者的心理,这种充实又怎能使学生再有空虚可言.大学社团应当成为未

来企业模式的扮演者.从大学之初的社团开始就让学生走进企业式的管理当中,让学生走进社会的另一面.大力加快校园社团建设. 措施三: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前面所提到的交际这种各人能力的提高,再调查问卷当中和平时的观察当中,你会很轻易的发现,大学谈恋爱者都会发现其先前的交际能力的局限特别指的是与宿舍人关系的处理明显存在问题,而这种现象尤其在女生当中最常见,正是这种原因往往会打破女生特有的矜持,容易产生恋爱行为.为此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中的学生对于社交的需要和赫兹伯格保健因素中的人际关系的处理入手.一方面学校特别是作为集体形式出现的班级进行相应的鼓励和帮助.另一方面学生自身努力的成果,这样可以根本解决问题,也有利于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措施四: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增强,这需要学校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同时也许要对其进行相关的培训.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对大学生的这种责任行为的意识加以强化.让其更好的承担自己的责任,了解自己的责任.

措施五:大学生意志力的培养,需要进行各种的训练与强化.比如军训强度的加强.

措施六:现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学校应到开设相关的课程,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和研究已经越来越多的引起了很多高校和学者的重视,一些大学已经走在了前沿,比如像我们熟知的中山大学他们在学生一进校园开始就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课程。这些都是很好的解决大学生大学迷茫不知做什

么的有效途径。

利用佛隆的期望理论,佛隆认为,某一活动对某人的激发力量取决于他所能得到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成该结果的期望概率。通过早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来引导大学生正确的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和奋斗目标,并且根据相应的人生规划,正确规划自己的人生,不断的激励自我朝着自己的未来目标奋进。

恋爱被很多人称为大学非常令人回味的时光,然而有许多人紧紧是为了图一时之快,而忘记了自己身上肩负的更为重要的责任和义务,这种责任和义务需要每一个人从步入校园的第一刻起就应该具有。现在随着大学环境的改变,特别是在物欲横流的大的社会丑恶背景的影响,客观环境的变化也应到引起每一个人的警觉和注意,特别是潜意识的环境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希望本次调查所得出的部分结论能够带给您一点启示。

上面的调查和所发现的几个问题只是简单进行了阐述和相关分析,可能有失之偏颇之处,望您原谅,由于本人是第一次运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许多方面还有很大欠缺,特别是在问题与主旨之间的关系和调查对象的选择,调查内容的选择等等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希望能在以后的调查问卷当中得到改进和补充。 附录:

大学是否谈恋爱201510501赞同恋爱者不赞同恋爱者迷失不知道者父母对恋爱的态度161412108201同意不同意随便人数人数

恋爱观 父母观

对大学失恋的看法353025201510501对异地恋的态度161412108201正常不正常好不好其它人数

人数

失恋观 异地恋

在做调查中还调查了上面所做统计的几种,由于这几种观念在其它的论文和调查中已经有所体现,现在不再做具体的阐述,只是简单说一下相关的调查数据及结果。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46份,收回34份,大部分做了相关问题的回答,因此真实有效。

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060903和060904的同专业,同级的一小部分群体对爱情的观点,由于知识程度,认知能力,以及相关经历的相似性,所以我选择这部分群体。但调查结果显示,即使在诸多因素相似的情况下,个体的行为趋向也是完全不同的。相关数据可以说明: (1) 对于大学生活的态度即(文化氛围)空虚认同者22人,比例为

.7%,充实认同者12人,比例为35.3%。

(2) 学生与周围人的关系(人际交往)很好者12人,比例为35.3%,一

般者22人,比例为.7%。

(3) 大学生恋爱目的摆脱空虚者9人,比例为26.5%,找个伴3人,比例

为8.8%,其它22人,比例为.7%。

(4) 对恋爱的态度羡慕者1人,比例为3%,鄙视2人,比例为5.8%.其它

31人,比例为,91.2%。

(5) 对学习的影响认为影响的14人,比例为40%,不影响者10人,比例

为30%,不明确者10人,比例为30%。

(6) 大学是否谈恋爱赞同者15人,比例为44%,不赞同者0,迷失不知

道19人,比例为56%。

(7) 父母对恋爱态度同意者7人,比例为20%,不同意者13人,比例为

38%,随便14人,比例为42%。

(8) 大学生对失恋的态度,认为正常31人,比例为91.2%,认为不正常

3人,比例为8.8%。

(9) 对异地恋的态度,认为好的人9人,比例为26%,认为不好者10人,

比例为30%,不明确者15人,比例为44%。

上面的数据仅仅是本次调查所得到的数据,由于调查人数的,可能并不符合所有大学生的行为。谅。 参考资料:

张德,组织行为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杨文士,张雁,管理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4

恋爱调查问卷论文

由恋爱引发的大学行为的思考

调查人:安静妮

学号:6186112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