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媒体时代美食文化旅游形象传播策略研究——以国际“美食之都”

新媒体时代美食文化旅游形象传播策略研究——以国际“美食之都”

来源:九壹网
美食研究2016(4):26~31 Journal of Researches on Dietetic Science and Culture 新媒体时代美食文化旅游形象传播策略研究 以国际“美食之都”成都为例 周 睿 (西华大学艺术学院, 四川成都610039) 摘要:在移动互联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趋势下,必须加大新媒体、全媒体等渠道对国际“美食之都”的宣传,构 建和传播成都的美食文化旅游形象。通过对成都市区景点和特色街区进行问卷调查,掌握成都当地民众与造 访游客对美食文化的整体认知现状,提出了用移动端进行热点事件营销、PC端进行内容营销、建设饮食文化 数据库等新媒体传播策略;通过纸媒和电影、电视构建“互联网十传统媒体”的全媒体营销模式。美食文化需 要充分与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等进行融合,最终才能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创新意识。 关键词:美食之都;新媒体传播;美食旅游;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 中图分类号:Ts 97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730(2016)04—0026—06 中国成都于2010年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 是“金数据”,通过电子邮件、微信与QQ等即时通 织正式批准加入“创意城市网络”,并授予“美食 讯工具进行问卷的精准推送和投递,在线投放问 之都”的称号,成为亚洲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卷的有效率达到100%。在纸质问卷发放环节, 国际“美食之都”作为一张城市特殊名片,可以纳 研究课题组组织人力分为1 1个小组,到成都的 入构建城市旅游形象、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 11个具有代表性的商业中心、餐饮特色街区以及 展战略中。随着移动互联息技术的快速发 城区著名旅游景点进行纸质问卷的发放,具体的 展,成都构建国际“美食之都”文化形象需要更加 纸质问卷调研情况参见表1。所有的问卷样本 积极地运用新媒体技术及其媒介形式,形成移动 中,成都本地人占35.1%,来自四川省其他地区 互联时代背景下的新媒体传播策略。与此同时, 人占28.5%,省外人占36.3%,形成了大致接近 国际”美食之都”的建设还要与当前“互联网+” “三等分”的人员构成,能比较好地反映不同属地 趋势进行紧密结合,促进美食文化与文化创意、旅 人群对美食文化的认知情况。其中,占样本总数 游、农业等产业进行融合发展。 64.8%的非本地人员中,到访或经过成都的主要 l 调研概况 目的参见图1。而在“其他”选择类型中以非定居 式的上班和学习为主要情形。 为了了解当前当地民众及外地游客对成都美 调查渠道的重心放到了纸质问卷形式上,考 食文化的认知情况,采取了面向成都各市区景点、 虑因素有下面几点:一是现场调查的地点具有场 重要地标、商业中心等地发放纸质问卷为主、在线 景感,更能反映填写问卷的真实性和即时性;二是 调研为辅的调查方法,从而获取一线调研数据。 地点类型的多样化,能促进了解“美食之都”在推 问卷样本数量为1141份,其中纸质问卷为891 广宣传上不同的影响面;三是调查人员与被访者 份,在线调研为250份。有效问卷数量共计 能有一定的面对面交流,能促进被访者对问题的 1081,有效率为94.74%。在线调查平台选择的 进一步理解。 收稿日期:2016一O8—17 基金项目:2016年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6P05);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2016年一 般项目(LYC16—19);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四川省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2016年项目(SCTYETP2016L03) 作者简介:周睿(1981一),男,四川泸州人,西华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四川省教育厅研究基地工业设计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从 事文化创意设计、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研究。 一26— 2016 No.4 Journal of Researches on Dietetic Science and Culture Vo1.33 Sum No.124 其他4 “美食之都”等作为城市称号或旅游宣传词的现 状下,国际“美食之都”称号的权威性并没有得到 广泛的认同。这意味着在前述66.7%的知道该 称谓的比例中,有一部分民众是基于一般性认知, 并非真正知晓成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 “美食之都”。针对成都“美食之都”的logo,只有 36.8%的比例能正确识别,而选择干扰项由高到 图1 非本地人员到访或经过成都的目的 低的影响排序分别是:成都文旅集团的熊猫形象 厅符号(12.6%)、宽窄巷子logo(10.3%)。从一 ogo(21.8%)、太阳神鸟形象(18.6%)、餐饮与餐 2 成都当地民众与造访游客对美食 l文化的认知现状 2.1 对“美食之都”城市殊荣的认知情况 在所有1141份样本中,听过国际“美食之 都”称谓的比例为66.7%,没有听过的比例为 33.3%,即约1/3的样本从未听说过成都的此称 号。而对“美食之都”殊荣的授予方是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这一信息,知道的仅为24.4%。F}1此可 见,在国内诸多城市和地区都在把“美食之城”、 个侧面说明,熊猫形象和太阳神鸟形象与成都城 市形象的关联度较高,人们广泛地“眼熟”并产生 了与成都的认知逻辑关联。而能从授予来源和形 象标识几个方面完全正确认知“美食之都”城市 殊荣的比例仅有9.7%。综上可见民众对“美食 之都”这一城市殊荣的了解程度还远远不够。 表1纸质问卷调查概况 2.2对美食节事活动的关注情况 化已经成为旅游者认知当地文化不可或缺的环 节。就成都而言,已经连续十一届打造了中国成 美食文化是旅游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 美食对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和重 都国际美食旅游节,通过美食节让成都的美食文 化与成都旅游相结合。另一方面,美食节、美食餐 饮及烹饪评奖等活动本身也是“美食之都”评选 要性,以l0分为分值来调研态度倾向,美食文化 体验表示“非常重要(10分)”的受访者比例高达 34.5%,持有明显的积极态度(7分以上)的比例 达到了77.4%,仅有6.7%的受访者认为美食体 的重要考察事项。就调查数据反馈来看,以2014 年第l1届成都美食节为例,表示“非常关注(10 分)”的受访者比例只有1 1.3%,此比例仅有美食 一验“不重要(4分及其以下)”。由此可见,美食文 27— 2016年第4期 美食研究 第33卷总第124期 文化体验重要性调查同等态度的三分之一;整体 持积极关注态度的比例(7分及其以上)为 39.4%;28.8%的受访者不关注美食节的活动讯 息。由此可见,尽管美食文化是旅游文化不可或 大的媒介。但就美食资讯的传播而言,和以电视 为代表的传统媒介相比,通过移动互联技术获取 美食信息的比例还有相当大的成长空间。 缺的组成,且民众对其有很高的重视程度,但要将 成都美食节等美食活动纳入旅游项目中存在着较 大现实距离。 2.3 对美食主题文化事件的关注情况 3 通过新媒体进行快速热点营销 新媒体作为继纸媒、电视、电影和广播等传统 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媒体形 式,具有突出的互动性与及时性特征。美食文化 形象的传播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特征,与网络社 会的高关注或热议事件结合,形成快速传播热点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类纪录片的热播,带动 了全国民众对美食文化的热议和关注,让美食文 化成为了2012年的中国文化事件,而纪录片也成 为了“创意中国榜”2012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 十大事件之一。从调研数据反馈来看,25.4%的 比例高度关注(10分的态度倾向)《舌尖上的中 国》,整体持明显关注态度(7分及其以上的态度 倾向)的比例达到了70.3%,仅有15.8%的比例 持不关注的态度(4分及其以下)。以成都地区小 吃等美食进行“申遗”作为一个地方性的美食文 化事件来进行考察,收获了极高的支持态度: 48.9%比例的民众表示非常支持,这在本次所有 态度倾向的调查中得到了最高的关注和支持;而 对成都美食“申遗”表示整体支持的比例达 到了86.5%。由此可见,“美食之都”的城市文化 无论是认同度还是关注度都具有非常广泛的民众 基础,因此,相应的城市形象构建和传播具备良好 的提升空间。 2.4对美食资讯及其媒介的关注情况 诸如烹饪料理等美食类节目,有52.3%的被 访者持明显的喜好态度(7分及其以上的态度倾 向),并且有约1/5的人表示“非常喜欢”观看此 类节目。而具体到对于某个电视剧或节目中的某 道美食相关信息,14.7%的人经常关注,50.O%的 人偶尔会关注,有过此关注经历的比例为 28.9%,这三个比例相加为93.6%,仅有6.4%的 人从来没有具体关注过美食信息。由前述两项调 研可以看出,美食资讯已经融入当今都市人的生 活之中,无论是因为喜好而关注,还是因为电视节 目或多或少而接触,美食资讯是传统媒介的常见 内容。此外,55.5%的受访者使用过手机客户端 APP查询美食资讯,并且还有46.6%的比例使用 微信专门关注美食信息,可见有近半数的人会通 过以移动互联息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来关注 或查询美食信息,表明新媒体已经成为影响力巨 一28一 效应;还可以发挥新媒体的多媒体与超文本载体 形式,形成受众的互动式体验与分享式传播。 3.1移动互联的新媒体 随着人们工作与生活节奏加快,时间的碎片 化趋势日益明显。以手机、平板和穿戴式设备为 载体形式、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正迎合了这 种趋势。新媒体相对传统媒体而言,更容易整合 实现多模态传播媒介策略(multi—mudality eom— munication strategy)。该媒介策略是利用现代传 播媒介确保受众可以通过可视、可听、可触等多种 感知形态,生动、交互、自然、积极、主动地接受传 播信息的一种媒介传播策略…。移动互联 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也使新媒体脱离某种传播媒介 的定位,而是以移动互联的传播媒介为节点,形成 “互联网十”的行业整合。移动互联新媒体逐步 成为一种全新的业态,并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 通过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的高度发达的整合能力, 一方面形成较传统媒体更加广阔的美食文化宣传 途径(参见表2);另一方面让分享与传播产生价 值,创造性地提升美食文化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2 PC端的互联网媒介 互联网的分享经济正是基于互联网媒介传播 产生的新价值。PC端的互联网媒介也是020模 式的基础,即线上的传播分享引人到线下的消费 和体验。美食文化旅游形象正好既可以充分利用 传播价值又同时契合互联网发展的020特征。 世界各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事实证明,媒体的发 展不仅不可能取代身临其境的旅游,而且已经成 为促发旅游动机的最有力的手段 。互联网的 发展更加加快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且呈加速趋势, 其中新媒体传播效应对分享经济形成了相当大的 正面影响。因此,Pc端的互联网媒介往往作为热 点宣传的内容营销基础。例如,2015年6月蚂蜂 2016 No.4 Journal of Researches on Dietetic Science and Culture VoI-33 Sum No.124 表2新媒体宣传国际“美食之都”城市形象的途径 渠道 具体措施 网传播内容热点,并推进热点话题在PC端的持 续“发酵”。也就是说,新媒体的快速热点营销不 微博 微信 旅游局、文广新局、商务局、博览局、经信 委、等部门,以及旅游协会、餐 饮协会等机构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开展持续 的宣传,包括:活动宣传,新闻报道,美食文 化知识,话题发起,图片视频,文学宣传,传 播营销等多方面 在线影视、IP剧、在线视频、直播、播客等进 行宣传,诸如贴片宣传、IP内容原创、文化 专题、交流传播等 通过工具、游戏类等多形式的APP设计开 发,传播城市形象,包括功能契合或服务美 食主题,传播城市形象,表达城市形象,uI 通过智慧城市和智慧旅游建设,形成更加 完善的智慧体系,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移动 仅仅是传播内容,同样可以创造内容和制造热点, 这是对互联网分享经济的运用。随着三网融合的 推进,形成三网联动的热议效应。例如,2015年4 月“女教师辞职信走红网络:世界那么大,我想去 看看”成为了各种媒体关注的热门事件,也成了 2015年的最热网络语之一。国际“美食之都”的 手机媒体形象宣传可以结合上述案例进行顺理成章地推 广,由构建到形象宣传,促进真正的观念印象 的形成。最终目的是达到一种形象品牌化效应: 即提到中国的第一美食之都,无可争议的就是成 都,且难以撼动。 3.3专业的数据库 . … 除了一般意义的互联网营销内容的传播与分 薯萋 嘉囊 量薹 篓 翟 囊 享,还可以推进美食文化领域研究内容的传播。 成都国际“美食之都”城市名片发展不能缺乏文 化研究和学术层面的建设,美食文化也需要理论 的发展作为支撑。成都应该有意识地牵头中国美 食文化的理论建设工作,可先行着手美食文化领 域的文献收集整理,包括各类报道、学术研究论 文、研究报告等,根据新媒体的数字化的根本属 性,形成专业的网络数据库。充分利用新媒体的 海量性与即时性,在适当的时机进行选择性的公 变行为习惯、观念印象,从而有一种没有刻 意“宣传”的宣传效应。 器 茎薰霎 鍪 翟荔盏 銎 窝旅行网发布<<2015年目的地旅游报告》,引发了 众多媒体的广泛报道。该报告显示,2015年上半 年增长速度最快的自由行目的地是成都(参见表 开发布,让众多研究成果不再束之高阁,既成为媒 体热点营销的原创内容基础,又借助研究的科学 性和系统性形成广泛的影响力。 3) ,有70%的游客来成都是为了吃 J。成都市 相关部门可以与相关网站合作,利用互联网大数 据资源,推出各种美食类排行榜和话题,形成互联 表3 2015年上半年成都最受自由行游客关注情况 注:源自蚂蜂窝旅行网数据报告《境内目的地:成都最受自由行用户关注(2o15年上半年)》 一29— 2016年第4期 美食研究 第33卷总第124期 4通过全媒体进行多元融合构建 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媒体业是文化创 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美食文化旅游形象 可以充分搭载川菜文化与四川旅游的宣传,积极 采用移动互联新媒体,形成全媒体立体化的宣传 平台。传播主体要突破原有单一媒介、媒介 传播模式,逐步走向具有整体策略化框架下的多 种媒介融合方式,传播主体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络 的多媒介融合传播优势_5 。新媒体的传播优势 突出,但传统媒体依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因此, 必须多元化地对多种媒体渠道进行综合运用,形 成“互联网+”的营销格局加强对成都国际“美食 之都”的全媒体化的形象构建与传播。 4.1传统纸媒 4.1.1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主流纸媒 早在2009年8月,《福布斯》杂志根据城市 的生活方式、时尚潮流、多元文化、文化生活和吸 引力几个角度进行评价,发布了“World’S Best Cities To Eat Well”榜单。由于《福布斯》杂志全 球富豪排行榜在国内的影响力,因此同内媒体对 此榜单冠以“福布斯世界十大美食城”进行了广 泛报道,引起了大众的巨大关注和热议。但实际 上此榜单的数据从2009 Anholt—GfK Roper City Brands Index(2009年6月16日发布)里进行筛 选,而此调查数据是源自当年4月对来自20个国 家的10000个普通大众所作的调研 J。尽管可以 说并不是专项针对美食方面的调查结果,但这一 榜单却在国内受到极大的关注。该案例说明,具 有国际化影响力积淀的纸媒依然拥有强大的宣传 效应和制造社会热议话题的能力。传统纸媒依然 是值得宣传投放的效应“快车道”。 4.1.2符合潮流的新锐时尚读物 纸媒宣传除了《中国烹饪》《四川烹饪》等传 统的烹饪读物外,还可以以更开阔的视野去尝试。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在2005年lO月推出了 大型策划专辑:《中国最美的地方——“选美中 国”特辑》,第一版限量发行55万册,杂志一上市 即抢购一空,并迅速发酵成为当年的全国文化事 件。该案例的启迪是,通过恰当的媒体策划,营造 话题性、新锐性。因此,国际“美食之都”建设机 构可以进行美食主题的排行榜研究课题,选择新 锐纸媒进行发布,能为国际”美食之都”的城市形 30一 象宣传起到极大的印象置人。譬如,《新周刊》就 非常善于利用各类榜单制造话题。时尚定位的 《悦食》杂志将探讨“人与食物的美好关系”打造 为文化项目,多次推出城市菜系文化专题;知识读 物《三联生活周刊》也做过关于“江鲜”的专题 (2013年第l8期);都市读物《城市画报》特辑多 次聚焦城市味道;生活杂志《Kinfolk)以美食为线 索,打造美食生活的时尚;宣称“世界上最好的美 食杂志”《youR)定位顶级高端;成都本土杂志 《麓客》颇具阅读美感,设置有“寻味”栏目。因 此,富有思想新锐性、文化性、时尚性的纸媒读物 (杂志、报刊等)比传统烹饪杂志更具有受众群, 宣传影响力更广。 4.2电影电视媒体 4.2.1 打造成都美食的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全面引发了国人对美食纪 录片的热情。《一城一味》《中国美食探秘》《走遍 中国・美食篇》《味道中国》《悦食中国》等纷纷上 映。遗憾的是,尽管成都美食多有篇幅介绍,但始 终缺少全面反映成都美食的专题纪录片,这与世 界级定位的国际“美食之都”地位颇不相称。 2013年反映重庆街边美食的纪录片《嘿!小面》 央视播出,迅速引发川渝地区全城热议。因此,成 都市宣传部门与省市电视台应该寻找与纪录片的 优秀专业团队合作,尽快推出成都专属的美食纪 录片,趁着美食纪录片热播浪潮进行宣传。 4.2.2文化形象置入电影电视剧 电视剧《林师傅在首尔》是一次对川菜美食 文化传播的案例。虽然受限于编剧本身以及电视 剧制作缺陷等方面,影响力比较有限,但却是将成 都美食文化与城市文化形象结合的有益尝试。可 以考虑,在预期热播的重要剧目(电影、电视剧) 中进行软性置人形象宣传,无论是美食菜品还是 城市形象,可以随着电视剧的热播而形成相应的 影响。此外,当前热门的真人秀综艺节目也是宣 传的重点,诸如《十二道锋味》节目组于2015年7 月入川录制,谢霆锋等明星走进自贡,迅速引起了 大众对白贡盐帮菜的关注。 4.2.3提高美食频道的节目水平 先期可以购置优秀的美食类节目,结合低成 本的自制节目,从地域性的频道慢慢发展为全国 性频道。虽然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影响因 素众多,但节目水平是电视频道的生存根本,短期 2o16 No.4 Journal of Researches on Dietetic Science and Culture V0J.33 Sum No.124 内可以从节目特色上寻求差异化和特色性。 4.2.4强化新闻报道中的美食印象 络”评选“美食之都”的根本内涵所在。 参考文献: [1]李萍,张涛.创新美食文化传播思维实践多模态国际 传播媒介策略——以成都美食文化国际传播为例 抓住主流新闻报道中涉及成都“美食之都” 的事件,树立并强化城市形象,与民间形象、口碑 等进行多层次的宣传。譬如,英国首相卡梅伦到 成都吃火锅、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的 “成都美食路线”等重要新闻报道。通过重要人 物、知名人物的高影响力进行报道渗透,强化成都 在中国的“美食地位”。 [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3—26. [2]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的视角[M].天 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160. [3]蚂蜂窝数据中心.2015年目的地旅游报告[R/OL]. [2015—06—09].http://www.mafengwo.cn/gonglve/ zt一689.htm1. 成都美食文化及其旅游形象的构建与传播, 必须与“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并使 得文化形象的新媒体传播上升到文化建设的战略 层面,才能使成都国际“美食之都”这张国际化城 市名片真正发挥作用。新媒体传播策略既包括新 兴媒体,也包括“互联网+”趋势下的传统媒体而 形成的全媒体;从产业层面讲,美食文化通过文化 创意与旅游等产业进行整合和跨界协同创新,才 能从文化形象建设的角度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提高旅游产业水平乃至促进成都社会经济发展的 转型。这也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 [4]林姝霏.7成游客来成都是为了吃[N].成都晚报, 2015—06—09(11). [5]李萍.成都“美食之都”国际传播媒介策略现状与对 策——基于川菜文化国际传播的调查分析[J].西南 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146— 149. [6]Lauren Sherman.World’S Best Cities To Eat Well [EB/OL].[2009—08—04].http://www.forbes.com/ 2009/08/04/culinary——food——wine——lifestyle——food—— wine—trave1.htm1. A Study on propagation strategy of gourmet tourism image based on the new media ——A case study of an UNESCO City of Gastron0my——Chengdu ZHoU RlIi (School of Art,Xihua University,Chengdu 610039) Abstract:In order to strengthen propag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image of Chengdu as an UNESCO City of Gastronomy in the new media era,it is necessary to use new media and all—media as new tools.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bout scenic spots and distinctive streets in downtown Chengdu’S was per- formed and the perception of gastronomy cuhure was analyzed based on 1 141 locals and tourists.Promotional strategies assuming new media and all-media were presented:hot event marketing on mobile devices,content marketing ON Internet,and database construction for culinary culture for new media;and“internet+tradi- tional media”such as paper-media.TV drama and movies for all—media.The competitiveness of cuhural soft power and innovation of a city could be strengthened by combining gastronomy culture with cultural creativity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Key words:gastronomy city;new media propagation;gastronomy tourism;intemet plus;cultural tourism;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责任编辑:王芙蓉) 一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