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
剧本以代言体方式为主、表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戏剧演出的文学依据。 在文学领域里,它是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体裁,在戏剧实践领域里,它是戏剧活动的基础和起点。
剧本主要由剧中人物的对话、独白、旁白和舞台指示组成。对话、旁白都是采用代言体,在戏曲、歌剧中则常用唱词来表现。剧本中舞台指示是以剧作者的口气来写的叙述性的文字说明,包括对剧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交代对剧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形体动作及内心活动的描述,对场景、气氛的说明,以及对布景、灯光、音响效果等方面的要求。
在戏剧发展史上,剧本的出现,大致在戏剧正式形成并成熟之际。古希腊悲剧从原始的酒神祭礼发展为一种完整的表演艺术,就是以一批悲剧剧本的出现为根本标志的; 中国的宋元对文和杂剧剧本,是中国戏剧成熟的最确实的证据; 印度和日本古典戏剧的成熟,也是以一批传世的剧本来表明的。 但是,也有一些比较成熟的戏剧形态是没有剧本的,例如古代希腊,罗马的某些滑稽剧,意大利的初期即兴喜剧,日本歌舞伎中一些口头剧目,中国唐代的歌舞小戏和滑稽短剧,以及现代的哑剧等等。这类剧目的演出,有时是依据着一种不成文的情节线索进行的,有时也有一个成文的剧情概要,以提纲的方式记述着分幕分场的大概情况,这种剧情概要叫做“幕表”。意大利的即兴喜剧和中国早期话剧(新剧)的演出大多采用幕表制。幕表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剧本。
有一种剧本主要追求文学性,不以演出为目的,或不适于上演,被称为“案头剧”、“书斋剧”。欧洲19世纪的浪漫主义者们曾用戏剧形式写过不少诗作,也是只提供人阅读的。作为戏剧演出活动的文学基础,剧本创作应该处理好本身的文学性和舞台性之间的关系,以演出作为目的和归依。
1
在实际演出活动中,有的导演根据演出的需要对戏剧作者所写的剧本进行适当的处理,构成一种专供演出的演出本,亦称台本。演出本一般不改变原剧本的精神实质和艺术风格。
台词
台词是剧本中人物所说的话语。是剧作者用以展示剧情、刻画人物。体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也是剧本结构的基本成分。
世界上早期对戏剧剧本的台词都是诗体的。17世纪,散文体的台词开始在喜剧剧本中确立稳固的地位;18世纪,悲剧台词也逐渐使用散文体;19世纪中叶以后,散文体最终替代诗体成为剧本台词的基本形式。
戏剧的的台词一般包括对白、旁白和独白。西洋歌剧中的台词以诗体唱词为主;在中国戏曲中,则是韵文体的唱词和散文体的念白的综合运用。戏曲的念白是一种富有音乐性的艺术语言,分为散白、韵白等多种念白形式,对白,是剧本中角色在舞台上独自说出的台词,它以古典悲剧发展而来,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中使用十分广泛,是把人物的内心感情和思想直接倾诉给观众的一种艺术手段,往往用于人物内心最剧烈最复杂的场面。旁白,是角色在舞台上直接说给观众听,而假设不为同台其他人物听到的台词。内容主要是对对方的评价和本人内心活动的披露。中国戏曲的“打背供”是旁白的一种。
在剧本创作中,台词是决定戏剧作品艺术性的重要因素。由于戏剧不象小说等文学样式那样有作者出面向读者叙述,只能依靠人物自身的语言与动作来表达一切,因此台词是戏剧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剧本的台词是一种特殊的,也是很难掌握运用的文学语言。
1台词必须具有动作性。戏剧是行动的艺术,它必须在有限的舞台演出时间内迅速地展开人物的行动,并使之发生尖锐的冲突,以此掲示人物的思想、性格、感情、这就要求台词服从戏剧行动,具备动作的特性。台词的动作性首先在于它能够推动剧情的进展。剧本中每个角色的台词都应当产生于人物的性格冲突之中,成为人物冲突的态度与反应的一种表露,并且能够有力的冲击冲突对手的心灵,促使对方采取新的行动更积极地投入冲突,从而把人物关系、戏剧情节不断推向前进。台词的动作性更在与它能够揭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一般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直抒胸臆,一种是“潜台词”。直抒胸臆的台词有时通过独白来进行;潜台词包含有复杂隐秘的未尽之言与言外之意,它可以具体表现为一语相关、欲言又止、意在言外、言简意赅的等多种形式。台词的动作性还在于它能为演员在表演过程时寻找准确的舞台动作提供基础。戏剧创作的最后完成必须通过舞台演出,因此,台词的写作必须考虑到表演艺术创作的需要,使演员在舞台上能动得起来,把角色的内心世界形象的再现在观众面前。
2台词必须性格化。剧本中人物
发现与突转
戏剧结构技巧术语。突转,指剧情向相反方面的突然变化,即由顺境转入逆境。它是通过人物命运与内心感情的根本转变来加强戏剧性的一种技法; 发现,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它可以是主人对自己身份或其他人物关系的新的发现,也可以是对一些重要事实或生命食物的发现。在创作实践中,发现总是与突转相互联用或者同时出现,剧本往往通过发现来造成剧情的激变。例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第四场,俄狄浦斯为了解救城市的苦难,全力以赴查访杀父娶母的罪人,最后由于报信人无意之中吐露真情,发现正是自己
3
在无意中犯下这一罪孽,于是,一个公正贤明的国王成了自我放逐的瞎眼乞丐。
最早提出发现与突转的是亚里斯多德,他在诗学第十,第十一章中认为发现与突转是情节的主要成分。长期以来,这两种说法被认为是编剧艺术中最富于戏剧性的技巧,并被广泛使用。在剧本创作中,好的转变场面不光着眼与剧情的起伏跌宕,而且立足于人物刻画,力求通过情节的合情合理的转变写出人物激烈丰富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活动。
舞台提示
剧本中不要求演出时说出的文字说明部分。一般包括对剧情发生时间。地点的提示,对布景、灯光、音响效果等艺术处理的要求,对人物形体动作、心理活动和场景气氛的描述等。
早期西方戏剧中,人物所处的环境等都是都通过对话表达出来。西方现代戏剧则趋向使用比较详尽的舞台提示。英国戏剧家肖伯钠在这方面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他的舞台指示常常长达数页,不仅包括大量精心描绘的布景说明,而且还包括极其详尽的人物说话时心理活动的解释与分析,甚至包括作者自己对人物所说的台词的看法。
在剧本创作中,舞台提示的使用一般应以是否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导演、演员舞台
工作者进行艺术创造为原则。好的舞台指示不仅能给剧本增添文学价值,而且能够造成浓郁的戏剧气氛,为舞台提供广阔的天地。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