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例谈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复习

例谈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复习

来源:九壹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例谈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复习

作者:樊玲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2年第08期

近些年,中考文言文考查的逐渐从单篇向比较阅读发展,考试的篇目多了,对学生的要求也提高了,难度也增大了。如何有效进行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复习呢?以下以战争类专题为例谈谈我的浅见:

一.梳理知识,夯实基础。

万丈高楼平地起。虽然比较阅读“比较”是重点,但是如果不进行基础知识的梳理,学生复习起来就会茫然。教师应该立足教材,引导学生从重点词到重点句到每课基础知识要点先做好归纳。

例如对战争篇中的四篇课文《唐雎不辱使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刿论战》《公输》基础知识的梳理,我就把四文中的注释及翻译的重点先罗列,然后从四篇文言文看一词多义的现象。比如围绕“之”字,我就梳理出这几句:肉食者谋之、小大之狱、公与之乘、公将驰之、登轼而望之、故克之、忠之属也、亲戚畔之、封疆之界、长跪而谢之、专诸之刺王僚也等句子。“肉食者谋之”“公与之乘”“公将驰之”“登轼而望之”“故克之”。

“亲戚畔之”、“长跪而谢之”这几句中“之”都是代词,用法是相同的。“小大之狱”“忠之属也”“封疆之界”中的“之”都是助词,意思是“的”。只有“专诸之刺王僚”是用在主谓之间,是结构助词。由此可见,之的用法教师就可以顺势归纳。梳理这些内容,便于学生系统掌握实词和虚词的有关知识。

二.高屋建瓴,整体把握。

每一个专题的文言文是一个整体,又是的个体。要想准确把握它们的异同,教师必须深钻教材和教参。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

对战争篇四文我先从主要内容、主题、写法、人物形象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了比较。例如在人物形象上,《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唐雎和《公输》中的墨子两人是面对非正义行为,但他们做法却有所差异。唐雎是与秦王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最后,以死相拼。而墨子是先从道理上说服楚王,然后从实力上不让楚王小觑。同是外交家,一个是针锋相对,外加行动;一个是道义与实力相结合。两个人物形象在比较中更能发现他们的特点。诸如种种高屋建瓴的分析比较,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全文。 三.找准基点,局部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比较阅读有的是全文的比较,更多的是精彩片段的比较。教师更应具备一双慧眼,善于发现两文中息息相关的段落。在战争专题中,可供比较的点有比少:例如对战争胜负因素的比较,对作者思想的比较和对人物语言的比较等等。先找准一个点,由此找到相应的段落,以点带面的分析能够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我就是把《唐雎不辱使命》和《公输》两文从人物语言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与秦王的对话是全篇最精彩的段落,它充分展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在语言上主要运用排比的修辞,表明自己要效仿要离等刺客刺杀秦王。而《公输》中墨子与公输的对话就充分展现了墨子的机智,他采取引君入瓮法让公输哑口无言。语言上多用排比,重要目的是让公输认识到楚国攻打宋国是不义之举。而在与楚王的对话中,他又用类比法,使楚王认识到攻打宋国是与犯偷窃病的人是一样的。两文的语言都是气势磅礴,但二人在各自目的上是不同的。经过细节的比较,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更丰满了。同时他们又学到了更多写人的技巧。 四.有效拓展,聚焦热点。

拓展题同样是考点之一,对这样的题目,教师应该结合课文并联系实际找到切合点。例如从战争的角度上看,弱小国家如何强敌的进攻?各篇都有各自的启示。《公输》告诉我们道义要与实力相结合。《唐雎不辱使命》告诉我们要据理力争,必要时表明自己强硬立场。《曹刿论战》告诉民心所向是先导,我们要准确把握作战时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启示我们天时地利人和是关键因素,得道是实质。道义、民心、仁政这都是当今社会大力呼吁的内容。 比较阅读训练的规律就是由单篇到比较,由整体到局部,由课内到课外,只要肯下功夫,定会有所成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