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摘要石漠化现象严重影响着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生态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石漠化治理工作。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发展草食畜牧业,既可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增加当地人民收入。通过对石漠化发展现状、发展原因及治理措施等进行综述,从而分析探讨石漠化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岩溶地区
岩溶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及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的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侵蚀程度严重、基岩大面积裸露、土地退化的表现形式。我国岩溶石漠化主要分布在西南岩溶山区,以贵州为中心的桂、滇、川、渝、鄂、湘等省(市、区)最为集中。岩溶石漠化对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已成为西南岩溶山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党、高度重视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工作,2007年10月,总在党的 “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2008年2月,正式批复实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并安排专项资金,选择了100个有代表性的县先行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标志着石漠化治理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这是西部大开发的又一个标志性工程。
1石漠化发展的现状
全球岩溶分布近2 200万 km2,主要在低纬度地区,其中集中连片分布的区域主要包括欧洲东南部、北美东部和中国西南部等三大片区。前2片岩溶区,因地质环境背景的脆弱性较小、人口和经济压力较轻,生态环境问题不是很严重,而中国西南地区的岩溶以其连续面积最大、发育类型最齐全和生态环境最脆弱而著称[1]。我国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广东8个省(区、市)的岩溶面积44.99万km2,占其土地总面积的42.3%,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积达12.96万km2 [2]。西南8个省(区、市)岩溶分布面积占土地面积比例≥30%的岩溶县共有295个,滇、黔、桂3个省(区)分布有185个,占62.29%[3]。该地区大多交通不便、教育水平低下、人口贫困面大,为少数民族聚集区。岩溶石漠化不仅使土地生产力下降、地表植被覆盖率锐减、系统水源涵养能力削弱、地表水源枯竭,而且造成水土流失、粮食减产。如广西近年来石漠化地区受旱、涝灾害的农作物面积平均每年达116.7万 hm2,造成粮食减收112万t,经济损失达4.47亿元[4]。另外,西南岩溶区地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上游,石漠化致使水土流失严重,河流
泥沙含量高,严重威胁着长江和珠江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岩溶石漠化已经成为制约中国西南地区可持续发展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
近年来,通过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发展沼气、种植适生经济作物、生态移民等措施,西南部分地区的岩溶石漠化治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石漠化面积不断扩展的总体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止。有些石漠化地区虽经过长期封育,其植被仍不能恢复;有的治理模式因为严重的地域局限性或受地方经济承受能力制约,无法大面积推广;有的地区引种外来植物不当,诱发生态危害,抑制当地作物生长等,因此有效的治理方法和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根据国家林业局的调查显示,西南岩溶石漠化的面积1987年为9.09万km2,到1999年增至11.34万km2,到2005年增加至12.96万km2,呈现递增的趋势[5]。石漠化治理形势依然严峻。
2石漠化发展的原因
2.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由于岩溶区基岩风化难、成土慢。据有关专家对岩溶区岩石的分析,岩石地区每形成1 cm土层,约需100万年时间,土壤一旦流失,在短期内是无法恢复的。由于石灰岩不易风化而易溶的特点,石灰岩上形成的土壤没有母质层,基岩因受水侵蚀,多缝隙,不保水,裸露而无植被固定的土壤极易被水溶蚀、侵蚀和冲刷而形成石漠化。其次,是岩溶区山多坡陡,容易水土流失。岩溶区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使斜坡上的土层不易保存而流失,从而加快了石漠化过程。再次,就是西南岩溶地区多属亚热带湿润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降雨比较集中,大雨或暴雨加剧了石漠化进程。岩溶区土壤保水能力差,渗漏严重,地下水位深,早涝灾害频繁,也制约了植被的生长速度。
2.2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岩溶区石漠化的主导性因素。岩溶区生态脆弱,当前其人口数量和密度过大而耕地面积很少,人们为了解决粮食生产用地和薪柴来源,不断地进行毁林开荒、伐取薪材或过度放牧等,庞大的人口压力和落后的生产经营观念导致了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肥力降低;非法冶炼、大气污染、森林火灾以及失误等,使岩溶植被遭受极为严重的破坏,特别是1958年的大炼钢铁和大跃进运动,使岩溶地区的喀斯特森林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另外,采石、采煤、采矿、修路及各项建筑用地等滥采乱挖,造成植被和土壤破坏,而又未及时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造成大量土壤流失。岩溶地貌地区的石漠化,是在以人为因素为主的各种因素作用下逐步形成的,石漠化是岩溶地貌演变中的生态环境恶化的顶极状态,寸草不生,完全失去了人类生活和生存的条件,成为生态灾难区。
3石漠化治理的指导思想
根据《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石漠化治理的指导思想主要是坚持“积极治理,科学利用,治用结合”的方针,以生态恢复和重建的理论和实践为指导,以科技为支撑,遵循自然规律,将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恢复和重建岩溶地区生态系统,控制水土流失,遏制石漠化扩展趋势,改善生态状况,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岩溶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社会。
3.1石漠化治理试点、示范工程
近 30 年来,国家科技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等从各自的专业特色开展了石漠化治理的试点、示范工程。通过这些示范工程归纳总结出了很多成功经验,主要治理措施有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修建地头水柜、提高沼气入户率、种植经济作物、种草养畜、移民搬迁等,各地采取的措施各有不同。以贵州省为例 ,就有多种石漠化治理模式:晴隆县以草地畜牧业为主的治理模式,贞丰干热峡谷区以经济灌木为主的“种—养—沼”治理模式,关岭县以水土保持为主的治理模式,兴义市则戎乡以地表坡面径流利用为主的治理模式,普定县以地下水利用为主的治理模式等[3]。
3.2发展草地畜牧业
在众多的治理措施中,发展草地畜牧业是一项顺应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能把生产、生活与生态有机结合的重要措施,是解决西南岩溶地区农民生产、生活和生态问题现实的、最佳的途径。2008年2月颁布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中,治理石漠化的措施主要有:加强林草植被的保护和建设,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加强水土保持和基本农田建设,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劳务输出,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以及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等。加强林草植被建设和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被放在了首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