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1. 西周的封国,有姬姓王室子弟、姻亲、功臣、古帝王后、殷后、重要方国等六种类
型。其中,前三种群体是西周最信赖的力量,其他则无足轻重,西周分封后三种群体主要是出于( ) A. 推行仁德的旨趣 B. 防御狄人的思量 C. 拓展疆域的需要 D. 羁縻笼络的考虑 2. 元朔五年,汉武帝用士人拜相制取代列侯拜相制,任命老儒公孙弘为相,然后封侯,
“其后以为政事”,士人拜相制( ) A. 改变了权力分配的格局 B. 完善了集权的机制 C. 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 D. 提高了行政办事的效率 3. 唐诗宋词中有大量涉及体育活动的内容,如歌舞125首,球类72首,武艺106首,
出游踏青47首,秋千91首,龙舟66首等,并有许多描写女子体育活动的诗词。这反映了唐宋时期( ) A. 城市居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B. 文学作品表现形式多样性 C. 文化生活市民化发展趋势 D. 士人阶层热衷于竞技活动
4. 清代官方以文官驻镇负责法定社区的保甲里社系列,以汛弁(低级武官)驻防分管
自然社区的乡兵团练系列:还通过控制牙行,实现对市镇经济上的管理和统辖。这表明清代市镇( )
A. 成为基层社会的经济中心 C. 呈现乡族组织的自治色彩 B. 兼具军事经济双项的管理功能 D. 承担联系区域生产的枢纽作用
5. 19 世纪 80 年代初,天津盛行各种卷烟及洋式饰品,连“洋人之侍僮马夫辈,口
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上海的妇女,更是以香水、墨镜、洋烟为时髦用品。就连文士王帽也经常以“晶(玻璃)杯、洋皂,赠送朋友”。这表明,当时( )
A. 崇洋现象成为消费的社会时尚 C. 开埠通商改变民众的生活方式
6. 1906-1931年中国机器进口种类分类 年份 B. 逐新趣异体现市民的精神追求 D. 西学东渐推动社会的重大变革
机器分类 1906-1909 刺绣编结缝切机器,机器及配件 1910-1922 刺绣编结缝纫机器,织造机器,机器需用器具,农业机器,运动机器、 酿酒蒸馏制糖机器,他类机器及零件 纺织厂机器,机器需用器具,农业机器,运动机器,酿酒蒸馏制糖机器,发电机器,他类机器及零件,订书切纸机器,抽水机器,车床机 1923-1931 据表可知,近代中国( ) A. 产业结构渐趋完善 B. 工业化进程不断扩展 C. 机器分类走向细致 D. 手工业生产完全消失 7. 如图是1944年画家彦涵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
第1页,共10页
A. 旨在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抗战 C. 有利于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B. 表达了军民携手抗日的诉求 D. 鼓舞了中华民族抗战的信心
8.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为基地同英国和西欧等国家进行贸易。1952年2月,中国
又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直接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签订巨额贸易协定,使1953年中国与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的贸易总额达到1.5亿美元,为1952年的5倍。这一做法( )
A. 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 B. 促进了与内地的贸易发展 C. 密切了中国同西欧的外交联系 D. 恶化了中国和苏联的同盟关系
9. 公元前4世纪中期,雅典戏剧的主题从以往侧重对城邦集体生活的批判模仿,转变
为对烧菜、煮饭和鱼的价格等私人生活的兴趣上。这反映出雅典( ) A. 市民阶层力量的兴起 B. 居民政治热情的淡化 C. 传统社会观念的变化 D. 民主政治制度的改变
10. 在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中,孟德斯鸠和伏尔泰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中国形象,一
个把中国描述为封建主义盘踞的腐朽国度,一个则将其看作贤者治国的成功典范。二者意在( ) A. 批判封建王权 B. 抨击天主教会 C. 鼓吹理性主义思潮 D. 寻找思想启蒙论据
11.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人们只有摆脱了阶级的、国家的、分工的界限,主动地参与
社会交往,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才能使社会关系得到丰富和发展,个人才能获得发展其才能的手段。由此可知,他们( ) A. 分析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原理 B. 提出社会主义基本构想 C. 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 D. 主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2. 1952年,第七届联大通过了《关于人民与民族的自决权的决议》,明确指出:人
民与民族应先享有自决权。1960年,第十五届联大又通过了《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宣言》,声明:使人民受外国的征服、统治和剥削的这一情况,否定了基本,违反了联合国宪章。这( ) A. 推动了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B. 加速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 C. 改变了国际社会的政治结构 D. 形成了世界格局的多极趋势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2.0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既是当时全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又是全国性的商业经济中心。像汴京“八荒争凑,万国成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当时汁京城里有不少大型定期交易场所,而临安城中的行业组织就有414个,这些行业或相对集中在一定区域,或分数在各个街市。宋代以前,太湖流域的县城大多只是小规摸的政治据点,至宋代,它们逐新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和社会中心,宋代因工商业发展而出现的地区性经济中心城市更是通及全国,如京兆(今西安)、西京(今洛阳)、福州、广州等,宋代城市格局由封闭转向开放经济职能增强,城市经济空前繁荣。
--摘编自郭学信《论宋代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材料二: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出现主要是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城市最早的手工业是为满足城镇及周围乡村居民日常需要的,如,铁器制作、皮革珠制和皮具是其基本行业,城市是农产品与城镇手工业
第2页,共10页
产品相交换的场所,乡村的部分农产品也通过城布运往外地市场,农村居民所需的外地商品,也主要从城市市场上取得。如,瑞士莱因菲尔登城的外来商品中,有来自阿尔萨斯的葡萄酒,萨尔茨堡和洛林的盐,在城市工商业发展基上形成的商品货币关系,以极强的渗遗力,对农村经济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侵蚀和瓦解,引起了农奴制和庄园制的解体和崩贵。同时,还从法律道德、社会意识、大众心态等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对乡村施加着深刻影响。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城乡关系的转型》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比较材料一、二,说明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宋代城市相比的不同点,并根据材料二分析城市在推动西欧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外历史纲要(上)》模块篇目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国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莫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六单元辛亥与中华的建立
第七单元中国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兴起 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战争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与建设 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外历史纲要(上)》中选取两个以上的篇目,设计教材编写的任一主旨思路,并概述和说明该思路。(要求:明确写出所设计的思路,持论有据,表述清晰,概述和说明准确全面。)
15. 材料:清朝统一后,实行“汉番隔离”,将“生番”地区隔置界外,并禁
止人民移台、1874年至15年间,清在及原住民地区积极筹划推行“开山抚番”。从沈葆桢巡台时的“今欲开山,则曰通水道、曰招垦户、曰设官吏……今欲抚番,则曰通语言、曰教耕稼、曰设番学”;到丁日昌巡台时“夫所谓开路抚番,其根源仍在兵事、吏治兵事一有起色、则番不期抚而自抚”;再到刘铭传抚台六年,“则铁路、电线、邮政,炮台学堂、船商、火器、水雷诸机械制造”、“开山抚番”得到了历任主政福建及的较好贯彻,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赵松林《清在的“开山抚番”研究》
第3页,共10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开山抚番”实行的背景及其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开山抚番”的作用。
16. 材料:二战结束后,国际上要求审判包括日本天皇在内的战争罪犯的呼声极为高涨。
然而,美国出于自身的需要,游说各盟国,促使远东委员会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开庭前夕通过了“如果没有特别的授权,对日本国天皇免于战犯起诉”的决定。1946年5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开庭,检察方和被告及辩护方准备了庞大的资料,有关证据资料达8000件,证人共12个国家419人,经长久讨论,激烈争辩,最后法庭以“侵略罪”和“违反人道罪”判决东条英机等25名被告有罪,其中7名主犯被处绞刑,东京审判是严肃、公正的国际审判我们在看到东京审判的正面意义的同时,也应看到其不足的方面。
--摘编自宋志勇《论东京审判的几个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京审判的起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京审判的意义及缺憾。
17. 材料:明代海防问题始于洪武二年,“时倭寇数掠苏州、崇明,杀掠居民,劫夺货
财,沿海之地皆患之。”为此,水军大将方鸣谦提出“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水聚战舰,则倭不得入,入则傅岸。”成化至嘉靖年间,“倭警侵息者五十余年,边备废弛,”嘉靖三十一年“倭贼大扰于浙东”,俞大猷提出“贼之来必有海,海舟防之于海,其守务也。乘其初至而击之,不使得以相势合势而猖獗也”,他还发动军民大力整修沿海岸防公事,加遮板,多备弓弩火器,固守沿海城镇。同时,俞大猷十分重视军事器械的作用,大量建造坚固高大的福建楼船,并配备佛朗机(西式武器)。嘉靖四十四年秋,倭寇入犯福建,“大猷将水兵,继光将陆兵,夹击平南澳,大破之。”绵延数十省的抗使斗争将俞大猷的海防思想推上了巅峰,但它是在明朝海防羸弱的背景下一种“弥朴似的被动的反应”。 --摘编自沈济《俞大猷的“大知”与海防思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俞大猷海防思想产生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俞大猷的海防思想。
第4页,共10页
-------- 答案及其解析 --------
1.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有姬姓王室子弟、姻亲、功臣”“是西周最信赖的力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西周分封的主要对象主要是为了加以笼络,维护周的统治,故D正确; 分封制与仁德无关,排除;
分封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防范狄人,是为了巩固奴隶主统治,排除B; 拓展疆域是分封制的影响,不是原因,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主要考查西周分封的主要对象。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分封制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2.答案:A
解析:A.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汉武帝用士人拜相制取代列侯拜相制,任命老儒公孙弘为相,然后封侯”可知,汉武帝用士人拜相制取代列侯拜相制,改变了汉朝的权力分配格局。
B.题干所给材料体现的是宰相的来源,体现的是君主权力的加强,而不是对地方的控制。
C.题干所给材料说明的是汉武帝用士人拜相制取代列侯拜相制,改变了权力分配的格局,而不是统治思想的问题。
D.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提高了行政办事的效率”。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君主的措施,解答本题只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汉武帝用士人拜相制取代列侯拜相制,任命老儒公孙弘为相,然后封侯”的主旨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君主的措施及其影响,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 3.答案:C
解析:材料中唐诗宋词中大量涉及体育活动的内容表明,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关注文体娱乐等世俗生活,反映了文化生活市民化的发展趋势,故C正确。 材料仅涉及体育活动,无法体现城市居民生活的丰富多彩,故排除A。 B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
材料也没有表明这些从事体育活动的人属于士人阶层,故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歌舞125首,球类72首,武艺106首,出游踏青47首,秋千91首,龙舟66首等”。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唐诗与宋词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4.答案:B
解析:A不全面,排除;
题干信息“分管自然社区的乡兵团练系列”“实现对市镇经济上的管理和统辖”体现了清代市镇兼具军事经济的功能,B正确;
“自治”“联系区域生产”不能体现,排除CD。 故选:B。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分管自然社区的乡兵团练系
第5页,共10页
列”“实现对市镇经济上的管理和统辖”。
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A
解析:A.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当时天津上海等地人们都特别喜欢用外扬的物品,崇洋现象成为消费的社会时尚材料中看出来。 B.材料看不出市民的精神追求。
C.材料只是反映出他们的用品发生了简单的改变,没有体现出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D.材料体现不出社会的重大变革,也看不出西学东渐的影响。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物质生活习俗的变化,要求学生结合近代物质生活和吸收变化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变化的表现和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6.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进入到20世纪,中国进口的机器种类不断增多,说明中国工业化进程在不断的发展,故B正确;
产业结构渐趋完善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
材料信息机器分类走向细致的说法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 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经济发展特点。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工业化。 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中的中国机器进口种类增多,折射中国近代化发展道路。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7.答案:A
解析:A.材料中抗战胜利军民合作可以看出是抗日战争时期借助传统年画形式来宣传抗战。
B.材料是对军民携手抗战的表现,而不是诉求。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已经正式形成。
D.材料中的年画是为了宣传抗战,并不能看出鼓舞了民族抗战的信心。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过程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过程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8.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使1953年中国与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的贸易总额达到1.5亿美元,为1952年的5倍。”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正确。
依据材料“以为基地同英国和西欧等国家进行贸易”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说法片面,故排除B。
题干涉及的是外贸领域,故排除C。
依据材料“中国又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直接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签订巨额贸易协定”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说法错误,排除D。 故选:A。
第6页,共10页
本题考查新中国对外贸易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使1953年中国与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的贸易总额达到1.5亿美元,为1952年的5倍。 本题考查中国与西欧贸易演变的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9.答案:C
解析:材料中雅典戏剧的主题从城邦政治和公共生活向私人生活的转变,体现了戏剧创作对世俗生活的关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雅典社会传统观念的变化,故C正确。 市民阶层是资产阶级的前身,出现于中世纪,故排除A。 戏剧的主题变化并不代表居民政治热情的淡化,故排除B。
公元前4世纪中期,雅典民主政治虽走向衰落,但制度仍没有改变,故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古希腊文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烧菜、煮饭和鱼的价格等私人生活”。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古希腊文明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0.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孟德斯鸠否定中国,伏尔泰赞美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孟德斯鸠和伏尔泰都是启蒙思想家,二人对中国的态度的目的是为启蒙运动服务,即寻找思想启蒙论据,故D项正确。
ABC三项是启蒙运动的内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中孟德斯鸠和伏尔泰对中国的态度,结合启蒙运动的目的分析。
本题考查对启蒙运动及其目的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D
解析:“主动地参与社会交往,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才能使社会关系得到丰富和发展,个人才能获得发展其才能的手段”表明他们主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解题的关键是“主动地参与社会交往,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才能使社会关系得到丰富和发展,个人才能获得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人民与民族应先享有自决权”、“使人民受外国的征服、统治和剥削的这一情况,否定了基本,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可以看出强调人民和民族有自决权,反对殖民侵略,尊重,这就有利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侵略斗争,争取民族,改变了国际社会的政治结构,故C项正确。 A项包含在C中,排除。
第三世界崛起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时间是1961年,故B项错误。 多极化趋势至今没有形成,故D项错误。 故选:C。
第7页,共10页
本题考查联合国。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人民与民族应先享有自决权”、“使人民受外国的征服、统治和剥削的这一情况,否定了基本,违反了联合国宪章”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对联合国及其宗旨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小题1】(1)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既是当时全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又是全国性的商业经济中心”、“汴京“八荒争凑,万国成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当时汁京城里有不少大型定期交易场所,而临安城中的行业组织就有414个,这些行业或相对集中在一定区域,或分数在各个街市”、“宋代因工商业发展而出现的地区性经济中心城市更是通及全国,如京兆(今西安)、西京(今洛阳)、福州、广州等,宋代城市格局由封闭转向开放经济职能增强,城市经济空前繁荣”等信息分析概括。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的影响;农民与市场联系密切;城市经济功能增强等方面分析。
(2)第一小问的不同,依据材料二可以得出经济作用突出;专业化趋势;商品经济渗透农村;影响深远。第二小问的作用,依据材料二,结合第一小问的特点和所学从冲击农村封建生产关系;改变农村的经济生产结构;改造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城镇化发展;加速社会转型等方面分析。 故答案为:
(1)特点:经济、政治和军事中心;行业集中,交易量大;形成区域中心,具有开放性(由封闭转向开放);设施完备,服务性强;打破市坊界限。 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的影响(监控放松);农民与市场联系密切;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2)不同点:经济作用突出;专业化趋势;商品经济渗透农村;影响深远。
作用:冲击农村封建生产关系;改变农村的经济生产结构;改造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城镇化发展;加速社会转型。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方的城市发展。(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概括。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的影响;农民与市场联系密切;城市经济功能增强等方面分析;(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分析。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结合第一小问的特点和西欧城市发展的意义分析。
本题考查对宋朝和中世纪欧洲城市发展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解答本题首先读取材料信息,选取篇目,如选取第一、二、三、四单元,这些单元都体现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因此可以作为我们的思路,然后进行阐述,作答逻辑合理,表述清楚即可。 故答案为:
篇目: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
思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概述说明:秦朝顺应历史潮流,结束长期的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集权国家。汉代开疆拓土,通过对匈奴的战争及在西北西南地区的治理,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加强。在结束数百年的割据局面后,隋唐通过完善集权政治,推行开明的民族,进一步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同时,隋唐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建立
第8页,共10页
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通过推行行省制度、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等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统治。明清时期,通过强化主义集权、平定势力的叛乱、抗击外来侵略等措施,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可见,中国古代统一进程不但继续维持,而且不断地发展和巩固。在此过程中,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的文化不断交融,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综上所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解答的关键信息是“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小题1】(1)第一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清朝统一后,实行“汉番隔离”,将“生番”地区隔置界外,并禁止人民移台”,结合所学从汉番隔离、列强侵略地区提高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从沈葆桢巡台时的“今欲开山,则曰通水道、曰招垦户、曰设官吏……今欲抚番,则曰通语言、曰教耕稼、曰设番学”;到丁日昌巡台时“夫所谓开路抚番,其根源仍在兵事、吏治兵事一有起色、则番不期抚而自抚”;再到刘铭传抚台六年,“则铁路、电线、邮政,炮台学堂、船商、火器、水雷诸机械制造”、“开山抚番”得到了历任主政福建及的较好贯彻”,结合其背景可以得出与反侵略相结合;多种措施共举(措施全面);恩威并济;植入近代元素;阶段性、连续性。
(2)本小问的作用,依据材料“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该的内容和所学从加强海防;抵御列强对的侵略;促进开发,推动近代化;凝聚原住民对祖国的向心力;对后世提供借鉴等方面分析。 故答案为:
(1)背景:汉番矛盾(“汉番隔离”);海疆危机(列强侵台);战略地位提升。 特点:与反侵略相结合;多种措施共举(措施全面);恩威并济;植入近代元素;阶段性、连续性。
(2)加强海防;抵御列强对的侵略;促进开发,推动近代化;凝聚原住民对祖国的向心力;对后世提供借鉴。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开山抚番”。(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分析。第二小问,依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结合其背景分析;(2)本小问,依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结合其内容和所学分析。
本题考查对清朝“开山抚番”的背景、特点以及作用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小题1】(1)从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之所以出现东京大审判,主要是由于:日本法西斯战犯的暴行;国际社会的共识;被侵略国家的正义诉求;防止战争悲剧重演。
(2)从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看出东京大审判揭露了日本侵略战争罪行,追究了战犯战争责任,伸张了公平和正义,维护了国际法的尊严,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但是东京审判没有追究天皇的战争责任,埋下了军国主义的隐患。 故答案为:
第9页,共10页
(1)起因:日本法西斯战犯的暴行;国际社会的共识;被侵略国家的正义诉求;防止战争悲剧重演。(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意义:揭露了日本侵略战争罪行,追究了战犯战争责任;伸张了公平和正义;维护了国际法的尊严;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缺憾:没有追究天皇的战争责任,埋下军国主义隐患。 【小题2】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要求学生结合东京大审判的背景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战后对日本惩罚的措施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1)背景:据所学可知,当时明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北重南轻“战略的缺陷;据材料“时倭寇数掠苏州、崇明,杀掠居民,劫夺货财,沿海之地皆患之”可知,倭寇为患东部沿海;据材料“水军大将方鸣谦提出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水聚战舰,则倭不得入,入则傅岸……俞大猷提出贼之来必有海,海舟防之于海,其守务也。乘其初至而击之,不使得以相势合势而猖獗也”可知,俞大猷借鉴前人的海防观念;据材料“他还发动军民大力整修沿海岸防公事,同时,俞大猷十分重视军事器械的作用,大量建造坚固高大的福建楼船,并配备佛朗机(西式武器)”可知,个人长远的战略眼光。特点:据材料“俞大猷提出贼之来必有海,海舟防之于海,其守务也。乘其初至而击之,不使得以相势恰势而猖獗也”可知,制敌于海上;据材料“他还发动军民大力整修沿海岸防公事……”可知,固防于海岸;据材料“俞大猷十分重视军事器械的作用,大量建造坚固高大的福建楼船,并配备佛朗机(西式武器)”可知,重械于海战。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考生可从海洋对的重要性、为抗倭胜利提供保证、对后世海防建设提供借鉴、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不可能改变明朝海防蠃弱的局面等方面回答。 故答案为:
(1)背景:明初“北重南轻”战略的缺陷;倭寇为患东部沿海;前人的海防观念;个人长远的战略眼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特点:制敌于海上;固防于海岸;重械于海战。(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认识到海洋对的重要性,具有进步意义;为抗倭胜利提供保证;对后世海防建设提供借鉴;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不可能改变明朝海防羸弱的局面。(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人物评说。第(1)题,俞大猷海防思想产生的背景,考生可根据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说明;其海防思想的特点,则主要根据材料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概括;第(2)题,对于俞大猷的海防思想,考生可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俞大猷的海防思想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第10页,共10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