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分类归纳
重点突破之形象
鉴赏诗歌形象的设题形式有:
1、感受诗歌的物象2、描述诗歌画面3、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4、理解诗歌的情景 一、【典题导练】 (一)感受物象型
例1(09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6分) 【考点】鉴赏古代诗词中的形象 【试题解析】
古诗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把内心的感情投射到客观物象上,从而使客观物象与诗人的主观感情融为一体,因此鉴赏诗歌的物象,应抓住诗中描写物象的诗句,理解物象的特征,再赏析物象的表意效果。回答应包含三个要点:
1、写的是什么物象?2、最能体现物象处境的词语是什么?最能体现其品行的词语是哪些?3、指出物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感情。 【参】
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总结归纳】这类题的解题模式常常是描绘意象+作者的情感。 (二)描述画面型 例2、(0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考点】考查诗歌的形象的分析
【试题解析】此题意在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对于景物,概括时要抓住意象,分析出意境的特点。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参】
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总结归纳】
这首诗 (或哪一联)描写了 (景、人、事、物),创设了 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 (情感、理想、志趣)。
(三)鉴赏人物型
例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诗中陆鸿渐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作者是从哪了两个方面来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考点】考查诗歌的形象的分析
【试题解析】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需要根据细节的作者的情感分析概括。解题思路:1.找出诗人描写人物的有关诗句,分析形象,识别性质;2.概括描述形象特征;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形象的意义。格式:通过哪些细节,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常见的概述人物形象的词语有:豪放潇洒、斗志昂扬、寂寞惆怅、勇猛剽悍、干练果决、情趣高雅、壮志难酬、怡然自得、怀才不遇、安闲宁静、零落漂泊等。答题步骤:1、明确指出是什么形象;2、联系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概括形象的意义(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参】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总结归纳】诗中塑造了 形象,(联系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抒写了 之情(概括形象的意义) (四)理解情景型
例四、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考点】考查诗歌的形象的分析
【试题解析】古代诗歌创作讲究含蓄。含蓄的一个典型特点是不直抒胸臆,而是借助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它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情景分析题,答题关键在把握景物的特点(哀伤、欢乐),再分析感情的内涵。答题分三步:第一步指出景物特点,第二步指出情与景的关系,第三步揭示情感的内涵。
【参】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总结归纳】诗歌描写了 ( 景物、图景的特点,用双音节词或表时令、季节的词语) (景物、图景)。通过对 的描写(结合原诗具体分析景物的特点),表达(抒发)了作者的 (思想感情) 二、【强化训练】课时
重点突破之语言
考查内容: 1、考查诗中词语(多为动词、形容词)的含义2、考查诗歌的炼字炼句 3、 考查诗歌的语言风格 一、【典题导练】 (一)炼字型 例5、(09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考点】考查诗歌的语言的鉴赏
【试题解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解题的思路为: (1)释义析理: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语境义。(2)还原画面: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还原该字所描述的景象。(3)抓住关键:要注意实词中动词、形容词的新奇用法,也要体会虚词中数词、连词、副词的特别意味。(4)明确重心:一定要点明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在全篇结构上起着怎样的作用。
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简要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 【参】 “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总结归纳】炼字题常见的答题模式为:这个字的意思是 (或运用了什么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形象(景色),烘托了什么 意境,表达了 情感。 例6、(09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 【考点】考查诗歌的语言的鉴赏
【试题解析】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组织答案,内容上要抓住意象的特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结构上要抓关键词在诗中的位置以及其作用。 【参】 “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总结归纳】该词在突出主旨上所起的作用和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两方面结合。 (二)炼句型
例7、例(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考点】考查诗歌的语言的鉴赏
【试题解析】 “炼句”就是诗人精心提炼出的名句、警句,它是诗中最富有艺术魅力,非常精确地表现主旨或情感,具有高度典型性,能引起后人共鸣的句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诗歌是以具体的物象连缀来表情达意的,我们在赏析句子时,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要善于从这些物象中概括基本内容,从而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做概括题一定要提炼,找出共性的内容进行抽象,不能照抄,不能简单翻译。答题时要分二步:第一步找出概括对象的典型意象及特点,第二步抽出意象的共同特点加以概括。与上述各题不同的是,概括要求字数精炼,作为思维过程的第一步就不要写出来,只是在思考时要注意到即可。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参】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本题答案:这首诗颔联(描写了“吴宫花草,晋代衣冠”的衰败景象,(第一步))概括介绍了六朝古都(金陵、南京)昔盛今衰的史实。(第二步)颈联(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 这些代表南京自然景色的词语,(第一步))描绘了金陵美丽的自然风光。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寄寓作者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注意此题答案点较多,不能遗漏。)
【总结归纳】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有时还可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温馨提示:赏析古代诗歌,离不开对遣词炼句的揣摩,离不开对诗眼的分析。解答这类题,要先分析所炼字、句在诗中的含义,再分析它的表现手法,最后分析它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三)体味风格型 例8、(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考点】考查诗歌的语言的鉴赏
【试题解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
答题模式: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沉郁顿挫、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总结归纳】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 ,诗中的 句子体现出这种特点,表现了 思想感情。 例9、(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 【参】(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重点突破之表达技巧 考查内容
1、 对选材结构的赏析2、 对表达方式的辨析3、 对表现手法的赏析
一、【典题导练】 (一)选材结构型 例10、(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诗歌思有路,
【考点】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的鉴赏
【试题解析】好的诗歌一般都是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写景来表达感情的,要读懂这些诗歌,就要理清所写内容间的层次安排。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高考常常考查对层次的理解。
层次分析题的答题思路比较简单,一般分二步:第一步总说分成几个层次,第二步针对具体内容对每一层的意思进行概括。
【参】这首散曲写了两个层次。(第一步)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第二步) 【总结归纳】
答题模式:①概述诗句的内容。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二)表达方式型
出题点常有:记叙、议论(开门见山、卒章显志)、描写(角度: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方式: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方法:正面侧面、白描工笔、点面结合、虚实结合;内容:咏物咏史、写景抒怀)、抒情(直抒胸臆、借景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即景抒怀) 例11、09年湖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考点】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的鉴赏
【试题解析】题目考查写景的手法、角度。考生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从修辞、写景的顺序、角度、炼字等方面作答。见与闻标明了写景的方式;作用:分别照应了上联的两个字
【参】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吩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总结归纳】注意联系上下文,明辨手法。 例12、(08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4分)
【试题解析】这道题目要求考生根据诗眼指出它在诗中的具体内容,答题时第一步要答出共性的内容,第二步要配合具体诗句知人论世分析其个性内容。如本题答案:“羁绪”是全诗的诗眼,是一种羁旅之思,其共同情感是游子漂泊要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的首联)。(第一步)除此外,它在诗中具体还指①谪官的愁思(诗的颔联所用的典故);②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颈联直抒胸臆);③年华易逝的伤感(尾联“苍颜华发今如许”的描写);④宦海浮沉的厌倦(尾联“便挂衣冠已慢迟”的描述)。(第二步
【参】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三)表达技巧型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常用于考查的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白描、象征、衬托、对比、虚实结合以及采用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即事抒怀”)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 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寓情于景,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诗,如《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如《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比喻 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比拟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夸张 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对偶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节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反问 加强语气。顶真 回环跌宕,具有旋律美。排比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设问 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例13、(09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踏莎行 雪中看梅花 (元)王 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这里指花瓣。
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考点】考查鉴赏古典诗词的写作手法及作品思想情感。
【试题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有整体意识,首先要审读题目、诗句和注释,其次要用相关鉴赏知识对原诗句进行分析,最后按题目要求进行解答。 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格式:手法+表达作用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答题步骤: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解题格式:
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
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
答题步骤: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参】手法:对比(反衬)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例14、(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清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 1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2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参】(3分)1 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2 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3 比拟, 如说新月“学”扇。
每答出一种修辞方法并能举例说明的,给1分;如答成“排比”,并以前四句为例的,也可给1分。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参】①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②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例15、(08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试题解析】做此类题目要注意对诗歌表现手法相关的概念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的主要方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另外,诗歌创作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这样才能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定向分析。分析时分三步:第一步部叙定向的角度,第二步结合诗句内容围绕定向角度具体展开,第三步小结这种手法的好处。如此题答案:此诗用虚实结合手法进行写景,(第一步)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国家不统一,人民不能自由往来的残酷现实。(第二步)作者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渴望国家统一,人民能过上自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第三步) 【参】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总结归纳】表达技艺类题目大体上可按以下模式答题: 这首诗采用了 技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出了 (意象)的 特点,表现了(突出了) 思想、感情,起到了 作用。
重点突破之思想内容 考查内容:
1、 理解诗歌的主旨2、 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明确诗歌的社会意义4、 把握作品的趣味情调 一、【典题导练】
诗歌往往是通过对事情的叙述、人物的塑造(叙事诗)或景物的描写、形象的描绘(抒情诗)以及史实的咏叹、见解的阐发(说理诗)来表情达意的。诗歌借以表情达意的载体就是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内容就成了高考常考的知识点了。分析时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⑴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⑵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⑶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⑷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2、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如/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4、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5、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 (一)主旨情感型 例17、
(2008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试题解析】古人写诗喜欢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某个事物上,通过对这个事物的吟咏表达自己的情怀,这就是所谓的托物言志。命题者在考查时往往让考生分析作者借某个特定的物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怀。本题是典型的托物言志题,答题时要知人论世,找作者情感与所托之物的共同点,实现人与物的对接,从而把握作者的感情。一般分三步:第一步指出物象的特点,第二步将物象特点与作者的情感进行对接,第三步概括其表达效果。如此题答案:小孤山孤独,在世上偶尔仅存,却在江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第一步)作者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
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第二步)这样写使全诗抒情生动形象,耐人寻味。(第三步)
【参】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二)意义情趣型 例18、(09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青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5分) 答:秦词的理趣:元词的情趣: 【试题解析】要抓住区别点“理”、“情”入手,结合具体诗句。 【参】(1)秦诗之理趣: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例19、(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一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试题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的思想观点的鉴赏能力。答此题,首先要能整体把握全诗,准确理解作者此时的思想倾向。其次,要明确表述的思路:第一步,对应所问,答出观点,如上“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第二步,紧扣观点,结合诗句加以分析阐述,证明自己的观点。
【参】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总结归纳】思想感情鉴赏题:诗中关键词的深层含义+注释中的关键信息分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