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浅谈科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吴宗良(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第二中学,浙江丽水323800)摘要:科学就是一门发展学生思维的学科,如果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能充分利用观察、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边动手操作边动脑思考,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能使学生在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批判性等方面有较大的发展,才能为学生打下灵活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思维;严密性一、问题的提出思维严密性能力的培养是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科学教学中发现,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中思维具有片面性,缺乏思维的严密性。在科学课堂中,我们能充分利用课堂环节,引导学生边动手操作边动脑思考,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能使学生在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批判性,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展开思维的严密性的培养。二、思维的严密性的培养方法(一)在观察实验现象中,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在科学课堂中重视运用科学演示实验和其他直观教学手段,甚至对演示实验进行变换,给学生更多、更完整的感性材料作为推理的依据,有助于学生思维严密性发展。1、让学生参与教师演示实验。在讲大气压时,为了证明大气压确实存在,而且很大,可让学生来做“马德堡半球实验”通过教师指导,学生们来做实验,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实验感受,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2、将教师的演示实验变成学生的分组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可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类似“惯性实验、覆杯实验”等,实验的成功促使学生们进行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这样的实验效果很好,同时学生的思维严密性也得到发展。3、引导学生因陋就简,自制教具,增加科学小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针孔照相机、潜望镜、放大镜、杠杆、密度计等教具,在课堂上给其他同学演示。学生在制作教具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加深了理解,同时提高了他们在实验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在实验探究设计中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科学家在探索科学世界中发现的的科学规律,不仅留给我们丰富的实验成果,更为重要的在于实验本身精巧的设计,深刻的分析以及科学的原理。1、在实验改进中,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如在学习“氧气的性质”这一内容时,有一个演示实验:硫在氧气中燃烧。按常规实验操作,学生们发现该实验生成的二氧化硫较多,引起咳嗽,感觉难受;会污染环境。针对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提出改进方案:1、减少硫的用量;2、及时倒出硫;3、用导管将二氧化硫引出,并用能与之反应的溶液吸收。老师引导学生修正方案,在各种方案实验中比较出最佳的方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的目的。2、在实验过程和实验分析中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教师应做好实验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按步骤完成整个实验,有意识地将一系列基本操作穿插在各个实验中,要及时纠正个别学生的不良操作定势,还要适当补充实验内容。对一些探究性实验,教师严格审查和修改设计方案,和学生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在实验中还应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真实性,教会学生分析误差以及减少误差的方法。(三)在课堂交流讨论中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课堂讨论是体现主体参与原则的主要的课堂教学形式,它可以促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开启思维,各抒己见,求同存异,营造一种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1、在相互表达和倾听中提升思维严密性。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涉及到自变量、应变量、控制变量方面的一些实验,这为我们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提供了一个机会,其中一大策略就是多让学生表达和倾听,听别人意见,进而提出更富严密性的方案,在整个过程中懂得科学的严谨性。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并在表达和倾听中让学生思维严密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2、运用科学语言提升思维的严密性。运用科学语言进行思维来进行概念教学,学生不仅理解准确、掌握率高;而且记忆时间长、不易回生。科学教学应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检验的一般认识规律,在教学中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有助于学生按照科学学科特征进行系统的理性活动,加强思维的严密性。三、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学生学习主体能动作用的调动,又要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传统教学的静态地被动接受,转化为动态地主动地探索,扎实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严密性。通过教师有目的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果在课堂上我们带着“发展学生思维”的理念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相信科学课的活动会产生更大的效益。参考文献:[1]朱清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2]史根东.主体教育概论[M].科学出版社,1999.9.[3]《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修改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张洋.课堂教学中提问形式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2(3).[5]杨名声,刘奎林.创新与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71.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