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当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后,金属箔片张开.此时,金属箔片所带的电荷的带电性质和起电方式是(  )
A.正电荷  B.负电荷   C.感应起电   D.摩擦起电  22.下列关于电荷和电荷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自然界只有三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元电荷          B.元电荷就是电子 C.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可以是任意值      D.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某些特定值 23.对于一个已经带负电的物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上有多余的电子  B.物体上缺少电子  C.物体带电量可能是-4×1019C D.物体上原有的正电荷消失了
24.吉尔伯特制作了第一只验电器,后来,英国人格雷改进了验电器,其结构如图所示.验电器原来带正电,如果用一根带大量负电的金属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箔的张角将(  )
A.先变小后变大    B.变大   C.变小  D.先变大后变小 2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荷量很小的点电荷称为元电荷
B.元电荷量的电荷量为1.6×10-19C C.元电荷也可作为电荷量的单位
D.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元电荷的电荷量的整数倍
26.人站在绝缘板上,手扶着起电机,头发竖起来,则头发带电的方式属于(  ) A.摩擦起电  B.接触起电   C.感应起电   D.以上方式都不属于
27.2005年9月18日,电视台的三星智力快车节目介绍说,蜜蜂飞行与空气摩擦产生静电,因此蜜蜂在飞行中就可以吸引带正电的花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蜜蜂带负电   B.蜜蜂带正电   C.空气不带电    D.空气带负电  28.对于电荷、点电荷的认识,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只有一种电荷  B.电子的电荷量为e=-1C
C.点电荷是理想化模型    D.点电荷是电荷量很小的带电体
29.(2011•海南模拟)建立模型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理想化物理模型的是(  )
A.轻绳    B.蹦床运动   C.点电荷   D.匀变速直线运动  30.关于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就是电子    B.元电荷就是正电子   C.元电荷就是质子   D.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量数值相等的电量
21解: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球时,发生静电感应,金属箔片会张开,负电荷会被吸引到带电体附近的金属球上,正电荷会被排斥到远端的金属箔上,此时金属球上带的是负电,金属箔片上带的是正电.即金属箔片所带的电荷的带电性质是正电荷,起电方式感应起电.故选:AC.
22解:A、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将其中一种称为正电荷,另一种称为负电荷,元电荷是指最小的电荷量,是电荷量的单位,而不是电荷,故A错误;
B、电子的带电量最小,将其带电量叫做元电荷,元电荷是电荷量的单位,而不是电荷,故B错误;
C、电子的带电量最小,将其带电量叫做元电荷,元电荷是电荷量的最小值,物体带电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故C错误;         D、元电荷是电荷量的最小值,物体带电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即电荷量只能取一些不连续的值,故D正确;故选D.
23解:A、电子带负电,物体带负电的原因是物体带有多余的电子造成的,物体上原有的正电荷没有消失.故A正确,BD错误C、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量,其值取e=1.6×10-19C,任
何带电体带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4×1019C是元电荷的2.5倍,故C错误.
24解:验电器原来带正电,如果用一根带大量负电的金属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棒上的部分负电荷中和了验电器上的正电荷,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角变小,但是还剩余一部分负电,荷验电器的金属箔片的张角还会变大.故选A
25解:A、B、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量,其值为e=1.60×10-19C,故A错误,B正确; C、元电荷是电荷量的最小单元,所以可以作为电荷量的单位,故C正确;
D、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量,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元电荷的电荷量的整数倍,故D正确;故选:BCD.
26解:A、B、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量,其值为e=1.60×10-19C,故A错误,B正确; C、元电荷是电荷量的最小单元,所以可以作为电荷量的单位,故C正确;
D、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量,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元电荷的电荷量的整数倍,故D正确;故选:BCD.
27解:蜜蜂在飞行中就可以吸引带正电的花粉,则蜜蜂飞行与空气摩擦产生静电,应该是负电.故选:A
28解:A、自然界中有正负两种电荷,所以A错误;B、元电荷又称“基本电量”,在各种带电微粒中,电子电荷量的大小是最小的,为1.6×10-19C,所以B错误;
C、点电荷和质点一样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所以C正确;  D、点电荷是忽略自身大小的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其带电荷量并不一定是最小的,所以D错误.故选C
29解:建立理想化模型的一般原则是首先突出问题的主要因素,忽略问题的次要因素,为了使物理问题简单化,也为了便于研究分析,我们往往把研究的对象、问题简化,忽略次要的因素,抓住主要的因素,建立理想化的模型,如轻绳、轻弹簧、点电荷、云变速直线等都是理想化模型,而蹦床运动为实际运动,不是理想化模型,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 30解:A、元电荷是与电子的电荷量数值相等的电荷量,但不是电子,也不是正电子.故A错误,B错误;     C、元电荷是与质子的电荷量数值相等的电荷量,不是质子.故C错误.     D、元电荷是自然界最小的电量,跟电子所带电量数值相等的电量.故D正确.故选:D. 1.(2012•成都模拟)真空中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可视为点电荷的甲、乙带电小球,甲的电荷量为q,乙的电荷量为-2q,当它们相距为r时,它们间的库仑力大小为F.现将甲、乙充分接触后再分开,且将甲、乙间距离变为2r,则它们间的库仑力大小变为(  )
A  F/32   B F/16  C F/8  D F/4
2.(2005•深圳一模)如图所示,一个静电电势差计(简称静电计)放在绝缘面上,静电计的金属球A用导线经电键S1与其金属外壳B相接,又用导线经电键S2与大地相接.当S1与S2都断开时,使A球带电,看到静电计指针张开一个角度,现闭合电键S1后再断开,然后再闭合电键S2,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A.指针张角先减小到零,之后不再张开B.指针张角先减小到零,之后再张开 C.指针张角先减小,之后保持不变    D.指针张角先不变,之后减小到零
3.不带电的金属球A与带正电的金属球B接触后也带正电,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 A.B有部分正电荷转移到A球上    B.A有部分正电荷转移到B球上 C.A有部分电子转移到B球上   D.B有部分电子转移到A球上
4.如图所示,带有绝缘柄的导体A和B接触后放在地面上,在导体A的左边附近放一带有绝缘柄的正电荷Q,则(  )
A.A的左端带正电 B.B的右端带负电 C.导体AB内部场强不为零 D.如果用一根导线连接A的左端和B的右端,导线中没有瞬时电流通过
5.两个原来不带电的物体甲和乙,相互摩擦后,下列情况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
A.甲带正电荷,乙带等量负电荷   B.甲带负电荷,乙带等量正电荷 C.甲和乙都带等量正电荷         D.甲和乙都带等量负电荷
2解:A球带电,看到静电计指针张开一个角度,是因AB间存在电势差.当闭合电键S1后,AB间没有电势差,因此指针张角减小到零.
当再断开S1,然后再闭合电键S2,A上的电荷被大地中和,但B却没有,因此与A存在电势差.故指针再次张开.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 解:原来金属球不带电,对外显电中性,金属球与带正电的物体接触时,带正电物体夺得电子的本领大于不带电的金属球,带正电的物体夺得电子,金属球失去电子带正电.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解:A、由于正电荷的电场的作用,电场力致使导体A、B中的自由电子向正电荷靠近.从而使得导体左端有多余的负电荷,而导体B右端有多余的正电荷,故A错误;
B、由于正电荷的电场的作用,电场力致使导体A、B中的自由电子向正电荷靠近.从而使得导体左端有多余的负电荷,而导体B右端有多余的正电荷,故B错误;
C、由于正电荷的电场的作用,电场力致使导体A、B中的自由电子向正电荷靠近.从而使得导体左端有多余的负电荷,而导体B右端有多余的正电荷,此时导体处于静电平衡状态,则导体AB内部的电场强度为零,电荷只分布在外表面.故C错误;
D、由于正电荷的电场的作用,电场力致使导体A、B中的自由电子向正电荷靠近.从而使得导体左端有多余的负电荷,而导体B右端有多余的正电荷,电荷只分布在外表面,且导体AB是等势体,当用一根导线连接A的左端和B的右端,导线中没有瞬时电流通过,故D正确; 5解:A、由于正电荷的电场的作用,电场力致使导体A、B中的自由电子向正电荷靠近.从而使得导体左端有多余的负电荷,而导体B右端有多余的正电荷,故A错误;
B、由于正电荷的电场的作用,电场力致使导体A、B中的自由电子向正电荷靠近.从而使得导体左端有多余的负电荷,而导体B右端有多余的正电荷,故B错误;
C、由于正电荷的电场的作用,电场力致使导体A、B中的自由电子向正电荷靠近.从而使得导体左端有多余的负电荷,而导体B右端有多余的正电荷,此时导体处于静电平衡状态,则导体AB内部的电场强度为零,电荷只分布在外表面.故C错误;
D、由于正电荷的电场的作用,电场力致使导体A、B中的自由电子向正电荷靠近.从而使得导体左端有多余的负电荷,而导体B右端有多余的正电荷,电荷只分布在外表面,且导体AB是等势体,当用一根导线连接A的左端和B的右端,导线中没有瞬时电流通过,故D正确;
0.(2010•连城县模拟)可视为点电荷的A、B两带电小球固定在真空中,所带电荷量均为+q,若仅将A球所带电量变为-q,则B球所受的库仑力(  ) A.大小和方向均不变   B.大小和方向均改变
C.大小改变、方向不变    D.大小不变、方向改变 1.(2011•海南)三个相同的金属小球1、2、3分别置于绝缘支架上,各球之间的距离远大于小球的直径.球1的带电量为q,球2的带电量为nq,球3不带电且离球1和球2很远,此时球1、2之间作用力的大小为F.现使球3先与球2接触,再与球1接触,然后将球3移至远处,此时1、2之间作用力的大小仍为F,方向不变.由此可知(  ) A.n=3   B.n=4   C.n=5   D.n=6  2.(2007•重庆)如图,悬挂在O点的一根不可伸长的绝缘细线下端有一个带电量不变的小球A.在两次实验中,均缓慢移动另一带同种电荷的小球B.当B到达悬点O的正下方并与A在同一水平线上,A处于受力平衡时,悬线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为θ,若两次实验中B的电量分别为q1和q2,θ分别为30°和45°.则q2/q1为(  ) A 2  B 3  C 2/3  D 3/3   3.(2013•海淀区模拟)真空中放置两个点电荷,电量各为q1与q2,它们相距r 时静电力大小为F.若将它们的电量分别减为q1/2和q2/2,距离也减为r/2,则它们之间的静电力大小是(  )
A F/2     B F    C 2F  D 4F
0.解:电荷之间的作用力规律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本题中开始为斥力、后来为力,因此库仑力方向发生变化,根据F= kq1q2/r2
可知,电量大小和距离不变,因此库仑力大小不变.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
3解:由静止开始释放,A球加速度的大小为B球的2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A、B两个带电小球的质量之比为1:2;
当在AB中点固定一个带电小球C,由静止释放A、B两球,释放瞬间两球加速度大小相等,则有C球带正电,
1.(2011•信阳二模)有一个负点电荷只受电场力的作用,分别从两电场中的a点由静止释放,在它沿直线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动能Ek随位移S变化的关系图象如图中的①、②图线所示,则能与图线相对应的两个电场的电场线分布图分别是图中的(  )
A. B.
C. D.
2.关于电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只要有电荷存在,电荷周围就一定存在着电场
B.电场是一种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客观存在的东西
C.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而产生的,电场最基本的性质是对处在它里面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D.电场是人们假想出来的,实际并不存在
3.(2004•天津)在静电场中,将一电子从A点移到B点,电场力做了正功,则(  ) A.电场强度的方向一定是由A点指向B点 B.电场强度的方向一定是由B点指向A点 C.电子在A点的电势能一定比在B点高
D.电子在B点的电势能一定比在A点高
1解:A、B、负点电荷从a运动到b,只有电场力做功,动能增加,根据动能定理 Fx=Ek
只有当F为定值时,Ek才与x成正比,由于负电荷受静电力方向与场强方向相反,故与图线①相对应的电场的电场线分布图是图中的B选项;
C、D、图线②为曲线,动能随位移增加的不均匀(越来越快),电场力做正功,由于负电荷受静电力方向与场强方向相反,故C正确,D错误; 故选BC.
2解:A、电场是电荷及变化磁场周围空间里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只要有电荷,就一定有电场,故A正确;
B、D、电场这种物质与通常的实物不同,它不是由分子原子所组成,但它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客观存在的,故B正确,D错误;
C、电场的力的性质表现为,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作用力,这种力称为电场力,故C正确;
本题选错误的,故选D.
解析:题中说明在静电场中一电子从A点移到B点,并未说明A、B两点在同一条电场线上,因此,不能由电场力做功情况确定电场力、电场强度方向一定沿A、B连线方向,因而,A、B选项均错.根据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变化关系,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电子从A点移到B点电场力做了正功,可知电子在A点电势能一定比在B点高. 1.(2013•海南)一质量m=0.6kg的物体以v0=20m/s的初速度从倾角为30°的斜坡底端沿斜坡向上运动.当物体向上滑到某一位置时,其动能减少了△Ek=18J,机械能减少了△E=3J.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g=10m/s2,求:
(1)物体向上运动时加速度的大小; (2)物体返回斜坡底端时的动能.
2.(2012•山东)如图所示,一工件置于水平地面上,其AB
段为一半径R=1.0m的光滑圆弧轨道,BC段为一长度L=0.5m的粗糙水平轨道,二者相切于B点,整个轨道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P点为圆弧轨道上的一个确定点.一可视为质点的物块,其质量m=0.2Kg,与BC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4.工件质量M=0.8Kg,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1.(取g=10m/s2)
(1)若工件固定,将物块由P点无初速度释放,滑至C点时恰好静止,求P、C两点间的高度差h.
(2)若将一水平恒力F作用于工件,使物块在P点与工件保持相对静止,一起向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①求F的大小.
②当速度v=5m/s时,使工件立刻停止运动(即不考虑减速的时间和位移),物块飞离圆弧轨道落至BC段,求物块的落点与B点间的距离.
解:(1)物体从开始到经过斜面上某一点时,受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 根据动能定理,有
-mg•lABsinθ-f•lAB=EKB-EKA=-18J        ① 机械能的减小量等于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f•lAB=EB-EA=3J             ② 由①②可解得lAB=5m f=0.6N
因为物体的初速度为v0=20m/s,初动能Ek0=1/2×0.6×202J=120J
滑上某一位置时动能减少了△Ek=18J,则此时动能Ek=102J=1/2mv2,可得v2=340m2/s2 物体在斜坡底端向上运动时受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作用,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关系有:
a=(V2 -V02)/2X=(340-400)/(2X5)m/s2=-6m/s2(负号表示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2)当该物体经过斜面上某一点时,动能减少了18J,机械能减少了3J,所以当物体到达最高点时动能减少了120J,机械能减少了20J,
所以物体上升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功是20J,全过程摩擦力做功W=-40J
从出发到返回底端,重力不做功,设回到出发点的动能为EK′,由动能定理可得 W=EK′-EK0   得   EK′=80J 答:(1)物体向上运动时的加速度大小为6m/s2  (2)物体返回斜坡底端时的动能80J.
解(1)物块从P点下滑经B点至C点的整个过程,根据动能定理得:mgh-μ1mgL=0 代入数据得:h=0.2m…①
(2)①设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a,P点与圆心的连线与竖直方向间的夹角为θ,由几何关系可得
cosθ= (R−h)/ R…②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物体有 mgtanθ=ma…③ 对工件和物体整体有
F-μ2(M+m)g=(M+m)a…④ 联立①②③④式,代入数据得 F=8.5N…⑤
②设物体平抛运动的时间为t,水平位移为x1,物块落点与B间的距离为 x2,由运动学公式可得
h=1/2gt2…⑥ x1=vt…⑦
x2=x1-Rsinθ…⑧
联立①②⑥⑦⑧式,代入数据得 x2=0.4m 答:(1)P、C两点间的高度差是0.2m (2)F的大小是8.5N
(3)物块的落点与B点间的距离是0.4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