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只兔子去野餐数学教案反思
教学活动设计
1、教师和幼儿一起阅读图画书《十只兔子区野餐》封面。在白板上记录10的第一种分解方法:10可以分为1和9。并示范第一种分解方式的儿歌,请幼儿学习,加深理解记录表的含义。(儿歌:10只兔子去呀去野餐,1只兔子前面跳呀跳,9只兔子跟在他后面。10可以分成1和9,1和9合起来就是10。)
2、集体阅读P1-P4,请幼儿根据该页故事情节将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第五种分解与合成方式记录在白板上,最后通过儿歌巩固理解。(10可以分成2和8,10可以分成3和7,10可以分成4和6,10可以分成5和5。)
3、分组阅读剩余的部分,发放空白记录表,分组用数字记录故事情节、创编儿歌。
4、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这本图画书中的书运算知识,用儿歌的方式再次回顾。
活动反思
1、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为理解并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指导总数比分成的两个或几个部分数大,分成的几个数都比原来的数小。涉及到的数学核心经验是,一定数量的物体可以分成几个相等或不相等部分,这几个部分又可以合成一个整体。
2、在这次《十只兔子去野餐》教学活动中,幼儿的学习路径为下面两点。1.幼儿掌握第三条核心经验,是幼儿进行数运算的必要条件。幼儿想要明白一个集合中部分和整体的关系,需要明白较大的数饱含着一些小的数,还要能够说出数的各个部分。能够做到这样,说明他们正在为日后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形成一些策略。2.幼儿在积累了大量的有关数的组
成与分解经验后,已经建立的有关小数量的视觉数感就会扩展到更大的数量。当幼儿知道数的各个部分,并且明白它们与其他数字的关系时,就会很自然的进行加减运算。
3、本班幼儿前期已经学习了10的分解组合式,而且已经运用图画书《十只兔子去野餐》进行过10的分解组成学习。
4、第一次授课后我个人认为其中还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1.第一环节回忆图画书部分可以简略,利用ppt让孩子重点观察兔子的动作。幼儿画的的环节改为教师提供若干兔子的形象,让幼儿选择兔子进行粘贴,并添画内容。2.每组一张记录纸让幼儿自己记录本组创作的图画中兔子们。3.增加幼儿同伴间的互相交流,让每组之间幼儿互相讲述自己的创作。
5、第二次授课后再次进行反思。1.幼儿画前应有一段时间进行讨论、构思,兔子要做的事情,想好在动笔画。2.教师的引导再具体,数学语言更准确。在引导幼儿创作画面时,教师的引导语应该提示幼儿要先思考十只兔子可以做什么?可以是几只兔子一起做一件事情。3.记录的方式,在增加一栏用数字进行记录。
6、幼儿学习分解组成还有更多,更新颖,更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形式。只要我们老师善于思考,善于学习,善于观察,就会设计出更好地教育活动,从而让幼儿获益。两节活动同一内容,用不同的形式让幼儿理解和掌握10的分解组成,这样会让幼儿更深入理解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也使我更加明白大班幼儿学习加减运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并不是死记硬背就能理解和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