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浙南畲族话的特点及其来源分析

浙南畲族话的特点及其来源分析

来源:九壹网


浙南畲族话的特点及其来源分析

作者:郑张尚芳

(中国社科院语言所 上海师大语言所)

一 景宁畲话及畲族的迁徙

畲族居住上是大分散小集中的,人数最集中的是福建和浙江,其次是广东和江西。浙江的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这里的畲话是有代表性的,1932德人史图博(H.Stubel)和李化民的名著《浙江景宁敕木山畲民调查记》(中研院社会科学所专刊6号)就介绍过这种话。游文良先生在《浙江省少数民族志》(1999方志出版社)中把浙江畲话分为四片,景宁片也是人数最多的(但全片连云和,龙泉,庆元,文成,泰顺等县在内,也只有6万多人)。上世纪60年代在浙江省方言调查组时我曾简单地了解过泰顺和文成的畲话,最近为编《浙江语言志》,又和浙江师范大学赵则玲老师专程去调查了景宁的畲族话。

畲族现在说两种语言。只有广东南部惠州的莲花山区罗浮山区有一千多人说接近瑶族布努话的苗瑶语族语言(在惠东、海丰,博罗、增城4县),其余地区所说的都是接近汉语客家话的“山哈话”也即山客话。景宁畲族也是说这种话的。对畲族两种语言的关系,畲族和瑶族以及武陵蛮的关系,山哈话和客家话的关系,有不同看法。既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

有些同志认为,是否可依据《祖歌》,说畲族打高辛氏起从古就住在潮州山区,从古就说山哈话,不是更干脆吗?这是把问题简单化了,也没有以今日的科学知识深入解读祖歌。由于祖歌是众口相传下来的史诗传说,流传中既不免会随时随地随人而出现超越历史的增饰或变更,也不宜把最古的神话部分视为史实。祖歌中关于浙南畲族原住潮州,后经福建古田、连江、罗源迁来浙江的历程是相当可信的,但说夏商周之前的高辛氏就已分封畲祖龙猛(盘瓠)到广东潮州去却难以据为史实,因为五岭以南要到高辛以后两千年的秦汉方收入版图,潮州直至唐代还被视为边荒烟瘴的流放之地,“广东”之称更是晚近。秦汉之前这里是南越人和古越语的天下,在汉语未随军入粤之前,也不可能形成汉语型的山哈话。而且这样说还忽略了祖歌还都说到的畲族原是从南京或元山迁徙到潮州的过程。福建畲族顺昌《盘王歌》和罗源《祖宗歌》都说“南京路上有祖坟,应出盘蓝雷子孙,京城人多难作食,送去潮州凤凰村。”据历史记载,畲族在唐以前就已经居住在闽粤交界地区,这“南京”自非今之南京(明初方起名),也不会是五代宋金所指的辽阳、北京、开封等地,有人把它解释作高辛皇的京城,但京城怎么要加个南字呢。这个祖居„南京‟说却正跟湖南瑶族的《拾二姓徭人过山图》(康熙53年重修)“一十二姓徭祖原于„南京‟七宝山大洞居住”说法正相同。按畲族的盘瓠王崇拜、“盘蓝雷钟”姓氏都跟瑶族相同,所持“开山公据”(又名“抚徭券牒”),也跟瑶族的“过山榜”(又名“评皇券牒”)相合,畲民在族谱中也常自称“徭户、徭人、徭家”。两族实有不可否认的同源兄弟关系,所以对祖居和迁徙的回忆正可互相比证。泰国清迈的徭人文书《游梅山书》的《盘古歌》唱云:“郎在湖南,妹在京州;郎在湖南松柏院,妹在桂州来听声。…立有梅山学堂院,…立有连州行平庙,…流落广东朝州府。”徭人文书多用同音字记地名,其中朝州自是潮州,京州自当为荆州;它正唱出了从湖南、荆州南迁到潮州所经过的桂州连州等一些地点。至此,我们可恍然明白:“南京”原来是“南荆”的假借写法;因修饰成分后置是瑶语固有构词法,南荆也即是“荆南”。畲族《高皇歌》也唱:“一想元山高辛皇,…二想三姓盘蓝雷,南京[荆] 不住走出来;…三想人凡三姓亲,都是元山一路人(或作:都是南京一路人)”。歌

中念念不忘的元山,又作南京,可能便指荆南沅陵一带,那么这就和《后汉书·南蛮传》《武陵记》《荆州记》等历史记载荆南辰沅为盘瓠后裔的故乡相合无间了。抚徭券牒提到楚平王敕放过山(瑶族称为评皇券牒),也反映了他们古代所居原属荆楚地域。从《梁书·张缵传》“(湘州)州界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隋书·地理志》“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曰莫徭。”的记载,可见隋代前后瑶族仍分布在荆南,则畲族要比瑶族南迁早(可能因东晋汉人南迁引起)。

虽然畲族离开荆南约已经过一千七百来年了,我们在今天的浙南畲话中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湖南方言和瑶族话的特别影响。如果畲族从古住在潮州,就难以解释这一点了。潮州地处闽越南越之间,越人原是侗台先民,在他们的包围圈内怎么会有湘语和瑶语的影响呢?通过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分析,没有历史记载的语言也可由其语言特色探索它的发生发展的历程,从浙南畲话的一些特点也可以看出它的形成年代和形成过程。 二 景宁畲话的音系简介 (一)声母20个:

p包比布放风 ph破步蜂饭缚 m马门面篾网 f封灰红裤芋

t 刀赌鸟第桌 th太梯田大弟 n南内泥浓纳 l 路老龙力杀 ts左罪借站烛 tsh菜初柴坐钱 s西沙税线顺 tþ酒招柱静织 tþh秋臭锄缠贼 ¤ 鱼眼娘肉二 þ写手树是石 k古鸡九江枕 kh口欠旗舅环 N藕牙瓦牛岳 h好兄鞋去狂 0爱恩鸭 一县药 温王禾 允用圆

[说明] 阳调字声母带有浊流,“禾”uo2可读 úuo,“越穴”iad8可读jad,疑由当地吴语影响。uo、uon、u•、u•N 只有零声母字,也可增设w声母而合并这些韵。 (二)韵母82个:

• 脂迟治而 i 意耳纸礼字 u 步吕鬚师次 y 女树水遗饥 a 哈帅借杏破 ia 野写蛇车娘 • 爬嫁挂花崖 u• 画话 o 河螺初猴有 io 茄靴锄梳 uo 禾 iE 移戏季第际

ai 西泥排鞋最 iai鸡快舐芥斜 uai 歪外怪怀拐 •i 我个麻寨大

oi 盖碑梯灰使 yoi吹 [嘴] ui 围肺跪醉徽

au 饱闹巧寮笑 iau猫锹小抓 Au 宝老高牛瘦

«u 藕皱否凑所 ieu桥焦飘彪头 iu 油手舅后浮 m 唔 im饮林心金沉 am减鹹衫嫌添 iam店念尖 •m暗淡南三斩

iEm盐捡占染掩

in 印人新森枕 un顿门蚊裙拳 yn允根斤勤春 an 山奸煎天线 ian烟间眼见先 uan弯宽关环 •n 汗犯饭满短

on 恩恨官乱 uon碗 yon元船软全近 iEn言扇县欠镰

N 五午 iN 鹰凭灵蒸静 yN 营风穷中凶 aN 硬打彭听星 iaN 影病梗声兄

•N 讲糖光筐横 i•N 羊放往章窗 u•N 王皇黄 oN 东蒙冯崇双

ieN 肯凭戥层能 ib 入粒湿十拾 ab甲狭插接帖 iab 挟镊 •b压塔纳蠟合 i•b [蝶] iEb页葉业劫凹

•d侄 id 笔日律笠急 ud 物骨撮掘或 yd 缺出术蟀 ad八髮铁节切 iad切越穴挖啮 uad袜活括钹罚 •d割辣刮脱雪

od刷国秃 yod月绝说 iEd跌折结血虱

i/ 益力剧逆直 u/ 屋毒酷缚服 y/ 役叔六督屈 a/ 白拆客锡席 ia/ 尺射碧略裂 ua/ 获劃 •/ 乇[n-物]

o/ 恶落郭目族 io/ 浴绿戳脚着 uo/ 镬 iu/ 育肃缩菊人名 iE/ 杰灭歇猎劣 ie/ 北贼黑色踢

[说明](1) •i、󰀀n、󰀀d中的 • 慢读带过渡音a 发成[oa-]。

(2) ui、un、ud慢读发[uei、u«n、u«d],尤其在零声母更常见。快读un在唇舌齿音后舌位较低,向on靠近。iu慢读发[i«u]。

(3)au是 [¢u], Au 快读接近 [Œu]。

(4) uo、uon、uo/、u•、u•N、ua/ 只有零声母字,其中的u- 实际是w声母,因固有的kw、khw声母已经并入k、kh,以致圆唇化声母不成系列(现在的uan、uad是后起的文读,如“环”在口语门环箱环中即另读kh•n)。

(5)止摄齿音字固有读法是i 和u韵,读 • 是文读上受吴语和官话读音的影响。„侄‟ 读 tsú•d韵也是受吴语影响(因为畲话„侄‟说作孙,没有„侄‟的音)。

(6)-b、-d尾较浊。-b前有时带过渡音u(丽水畲话 -b 就已变成 -u/ 或 -v/ 尾,文成畲话也已变 -v 尾)。-/ 尾很弱,尤其阳调字有时简直已趋于消失。少数字 -b、-d、-/ 尾已经串乱,iEd、 iEb更有向iE/ 转变的趋势,这应是受当地吴语的影响所致。 (三)声调(6个):

1 阴平 43── 天衣| 细线| 坐近| 引尾骂 2 阳平22── 茶平年名羊王 3 阴上325── 纸斗|女米瓦远 * ── [古浊上分入6调、1调] * ──[古清去并入 1阴平调] 6 阳去31── 大饭味料| 淡柱舅母礼 7 阴入5 ── 百色| 六日 8 阳入2 ── 白食浴月 [说明](1)在连调前字阴平常变44或33,阴上常变55。

(2)有小称变调,分两种调值。多数变325同上声(写作-3),如:虾、茄、蚊[指蝇]、田鸡、蚕豆、纸鹞,姑、公、姨、舅、弟。上声字则变高平55(下写作-9),如:耳、花卵、鸟[tau-9]、阿姊、细崽、下底。变高平的还有另外好一些词如:猫、大蒜、辣椒,妹、翁[•N-9呼祖父]等。

发音人是景宁民族中学的雷延振先生,1936年生于景宁东坑大张坑,今年65岁。大张坑是敕木山的南口,对比史图博1929的在敕木山的记录,语音仍基本相似。 三 从浙南畲话的一些特点观察其来源

(一)畲话音系面貌大体接近汉语客赣方言,印象上更近似客家话些,如单就韵母说,跟赣语临川片的广昌话也很相似,(这个方言还保留 -m、-p尾,参刘纶鑫《客赣方言比较研究》1999:67)。这说明它跟客家一定有过共居和语言融合的历史。

首先是否定词作“唔(无)m”,不作“不 put”,这正是客家话 与赣语的明显区别标志。又如“我”音 N•i1,他说不送气的“渠”ki1,要说“爱”oi5,不要说“莫”mo/8,给说“分”pun1,无说“毛”mAu2,都是客话常见的。今天说“今晡日”kim1 pu1 ¤id8,晚上说“暗晡夜”•m1 pu1 ia6-3,下雨说“落水”lo/8 þy3,螃蟹说“老蟹”lAu3 hai6,稻说“禾”uo2、粥说“糜”moi2,女阴说“支屄”tþi1 pie1,哭说“叫”kieu1/5,跑说“走”,咬说“啮”¤iad8,刚刚说“正” tþiaN1,都是例子。嘴的音说得像缀赘 tþyoi1/5也是客话的特殊读法。

但畲话音系中有些现象所反映汉语史时代比客家话要古老,例如“风放斧飞沸蜂费肥妇浮缚饭”等都仍读重唇,“桌张桩知沉陈”等仍读舌头,章组“枕kin3、砖kyon1、痣ki1、绸khiu2”以及“柿”khi6-(高平)读如见组,与闽语相似而字例又有不同,很值得注意。在咸山一二等的区分上畲话 •m :am,󰀀n:an 远较客话清楚,尤其效摄一二等区分 Au宝考、au饱巧,跟高本汉以来各家的切韵拟音完全一样,真是奇迹般的古音活化石。更可注意四等 -i- 介音还没有出现(因而混于二等:尿=闹 nau),也跟前期中古音接近。这也要比客话四等带 -i- 介音早,因为到中古音后期── 中唐至五代才出现这种介音增生现象。因此把畲话说是畲族学的客家话,可能并不符合事实,有可能两者都学的古中国的南部官音,然后又因居住邻近而互相交融。我们知道,作为湘赣客闽畲方言共同点的梗摄细音由eN/EN裂化为 iaN(湘语进一步变 ioN)和宕摄阳唐韵由aN后高化为 •N/oN 的现象,也见于日本于六朝所学的吴音,可见六朝时的南部官音应与此相近。但畲话“间眼”跟客话一样读ian韵(不同于„建言‟的iEn),而不同于„奸雁‟an,可能也受到过后唐官音的影响。

(二)畲话有不少词语是直接继承汉代沅湘南楚方言的。先是儿子和生物幼仔说“崽”tsoi3,这也是湘赣客粤都相同的,但是最初却出于湘沅。扬雄《方言》十:“崽,子也。湘沅之会凡言是子者谓之崽,若东齐言子矣。”今畲

话既指儿子、幼仔,也作指小词尾,如手指叫“手指崽”或“手崽”。它比较别的方言用得广泛,作为客话中心的梅县反用得比畲话少。

畲话还有一个近似子的指小词尾 tþi6,如:“过日子”¤id7 tþi6、“栗子”lid8 tþi6、“拈子丝瓜”nan2 tþi6,“砧子柱磉”tim6 tþi6、“獜(卵)鸟子睾丸”lin3 tau3 tþi6(¹ 獜(卵)鸟崽小儿阴)。这是个别处少见而湖南很常见的词尾。以往的报道中双峰写“基”,洞口黄桥作“侪”,现在多写作“唧”(也见于湘乡、益阳、浏阳、汝城等处)。这个字的本字早已作为湘语特征词记录在《方言》十:“啙,短也。江湘之会谓之啙,凡物生而不长大亦谓之鮆,又曰癠。”郭注:“今俗呼小为癠。”章炳麟《新方言·附岭外三州语》:“三州谓人瘦小曰癠。”癠《集韵》在礼切,正当读 tþi6。此字又读子礼切,啙在礼切又笺西切,这可以解释一些湖南读清音的现象。

畲话外公说tai1 koN1-3,外婆说tai1 pho2-3,岳父岳母也这样叫,tai1本字是姼,也是古来的南楚方言词。《方言》六“南楚瀑洭之间谓妇妣曰母姼,称妇考曰父姼。”郭注:“古者通以考妣为生存之称。”但《集韵》列„常支切‟是不合方言实际的,今湖南宜章、宁远等地外公外婆都说“多公、多婆”,江永“德公德婆”的„德‟ [lµ],也是„多‟[l«µ] 的省变;字当音„多‟为是。“多”字上古在歌部,汉代音taai,切韵在歌韵音ta。瑶语岳父称oN1 ta1,也即是“翁姼”。而畲话的tai音义都是最古的。

畲话曾祖父称“公白”koN1 pha/8,曾祖母称“阿白”a1 pha/8,这也跟湖南江永“白公、白奶”同根。动物性别说“牛牯、牛娘,鸡公、鸡娘”,这跟一般湘语说“牛公、牛婆,鸡公、鸡婆”,客话说“牛牯、牛嫲,鸡公、鸡嫲”不同,而跟当地吴语相似,但当地公鸡说“鸡荒[雄]”,不说鸡公。而湖南洞口黄桥说“狗牯、狗娘,鸡公、鸡娘”,沅陵乡话说“牛牯子、牛娘,骚鸡、鸡娘”。则畲话的说法跟湖南话也有关系。又苍蝇说“蚊”mun2-3(变小称调,也说“白蚊”),蚊子则说“长脚蚊”tþhi•N2 kio/7 mun2。大家知道,把蚊蝇总称“蚊”是湖南方言的特色,如细分东安叫„饭蚊子、长脚蚊子‟,沅陵乡话叫„飞蚊子、长脚蚊‟,也接近畲话的说法。

畲话看说“睇”thai1/5,《方言》二:“睇,眄也。陈楚之间南楚之外曰睇。”这个南楚词现在却是畲话和粤语、潮州话保持了。

畲话“有”音ho6是跟客话的明显区别。这种读法也只见于湘南,如江永hou4,东安 Äau6,宁远x«u5都音同„后‟,是„猴‟的异调字。畲话“猴狲ho2 sun1”的„猴‟跟„有‟也是同音异调,显然同一渊源。云母字读h是见于东汉梵译的一种现象,是很早的,畲话同类的还有一个“芋”fu6< hu6,这个音见于桂南平话 haµ6(雨也音haµ4),勉瑶语hou6(瑶歌中雨也音hou6),说明畲族南迁过桂州是有语言依据的,早期跟瑶族可能有共同的时代。布努瑶语的芋说vu6,也跟fu6相近。

(三)浙南畲话跟苗瑶语中的勉瑶语、布努语、惠州畲语的联系也是应该肯定的。畲话“鸡”音kiai1很怪,客粤都是kai一类的音,但勉瑶说 tþai1,那就一定是从kiai来的了,可比较“颈”kiaN3勉瑶说 tþaaN1。勉瑶刷音sot7,爱音ooi5,迟说“晏”an5,给说“分”pun1,找说“攞”lo4,侄跟孙同称“孙”fun1,都近似畲话。会(会做)说“解”(胡买切)hai1,既同闽语,也同于勉瑶hai2。畲话疟疾说 [·pu/-laN1]或[ plaN1],初看不知怎写,一看勉瑶说put7 tþwaN3前字跟„发‟同音,后字跟„弓‟同音异调,其义为冷,应对当于迥韵古迥切的“泂”(沧寒),大概因这个字太古僻了,畲话就换成常用的“冷”字。但畲话又不好可写做“发冷”,因做宾语时前面还可加一“发”f•d7字,又布努语疟疾说 -mpu7,应也是同源的,那么更有可能应是跟发同音的“冹”(寒冰貌)字。即当写做“发冹冷”。

布努语„是‟说 þi6,„羊‟说 joN2(„床‟桌、地„方‟也是 oN 韵 )音韵也相似。而且在词汇语法上有接近布努的底层遗留现象:如畲话„肉‟说pi3跟布努语的优诺话 pE1比较接近。更重要的是畲话有个汉语很罕见的特点,单音方

位词要前置于作中心语的名词,如:洞里屋里说“里洞”loi1 toN6、“里寮”loi1 lau2,桌上树上说“坻桌”tai3 to/8、“坻树”tai3 þy6。只有布努语有“里房 nÿoN1 tse3”、“上桌 þe3 þoN 2”这种格式。

惠州畲语的汉语借词音韵跟浙南畲话实际更相近。全浊读送气如“豆轿步读白”当然接近,而如勉瑶“病”pEN6,惠东已经裂化为 phjaN4,同类的有“姓 sjaN、井-tsjaN5、钉动词 tjaN3、锡sjak7”。山摄四等“千tshan1、过„年‟nan2”也完全相同。有两个畲语常用的同音词“寮房子 嫽玩”lau2,这两个词汉字虽有此词义,但都很晚。“寮”宋金才借表僧舍、小屋义,“嫽”广韵集韵才记录相戏义。很可能是汉语借的畲语词,因惠东畲语正是房子说n/liu2,玩说a1 n/liu6(n、l不分)的。蜘蛛梅县说la2 khia2、畲话说lau2 khio1,跟惠东的n/l•6 khF4 应该是同源的。 (四) 因畲族在潮州、福州地区住过,闽语的影响自然很深。资次思师市读u韵,根斤巾kyn1、勤khyn2、近khyon1读撮口,用说“使”soi3,无用说„毛使‟显然都是闽式。东西叫“乇” n•/7同福州,但福州来源不明,跟惠东畲语的na5也可比拟。

当地吴语的影响不用说也是深的,有些阳调字读浊声母,有些字的两读也与此有关。大量的小称变调也合于浙南吴语特征,但这在粤北也很普遍,用曲折调表小称更跟粤北相似。像“饭”phoan6 而poan6-3指麻糍年糕就是很突出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