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性的统一
答:(一)马克思主义是最根本是世界观和方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一切致力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最后,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首先,这种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其次,这种理论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最后,这种理论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是社会,主义理想是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特别是对资本主义基本难道运动规律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实现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但又是十分艰巨的事业
二、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P31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思想,在总结19世纪自然科学重大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这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高级阶段。
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就对物质观作了科学的说明。他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从而说明“物质”作为哲学范畴,它是对各种具体实物共性的概括。
列宁进一步发挥了恩格斯的思想,他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产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对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的最高程度的哲学概括,它把客观实在性作为一切物质形态的唯一的共同的属性,这就既把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的物质形态联系起来,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法,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列宁的物质定义把作为客观实在的人类实践包括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这就把客观性原则贯彻到历史领域,确立了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真正科学的理论。
现代科学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正确性。现代科学表明,物质具有极为丰富的形态、极为复杂的结构和极为多样的特性。 但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三、 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
系?
答:
1、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又称为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而改造世界。 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的活动中预定的蓝图、目标、活动方式和步骤等,都体现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第三,意识活动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意识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
第四,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作用。
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在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的对物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实现,还要受物质条件的制约。片面夸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
2、1、主动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客观规律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的活动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2、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不否认人在可能的空间内的选择。
主体选择是在既定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在这当中,社会生活未来发展存在着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之所以强调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是为了实现主体的正确选择,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