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的英烈故事
悠悠历史长河,有多少乘风破浪的船只。在晚霞映照下殷红的河水,又渗透着多少民族英雄的努力。噢!船上的舵手,你是否在倾听那些伟大故事,例如——我家乡的英烈故事。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聊城市莘县张鲁镇,而位于张鲁南一千米的马本斋陵园里面,则是回族英雄马本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平津沦陷,日寇长驱南下,大举进犯华北。看着中华大好河山被日寇铁蹄践踏,此时马本斋义愤填膺,毅然组织本村青壮年70余名,组成了“抗日义勇队”。
1938年底,马本斋率领支队袭击攻占了河间县城的日寇山本联队,使被不断袭击的山本坐立不安。连败的山本在叛徒哈少甫的帮助下,将马本斋的白文冠,从东辛庄抓到河间宪兵队,逼马母劝降马本斋,进而瓦解支队。马本斋得消息后,克制感情,耐心说明战士们不要中敌人的诡计。
而马本斋母亲白文冠深明大义,威胁利诱不为所动,绝食殉国,终年六十八岁。马母被抓那天,马本斋也率在子牙河东同鬼子作战,他没有辜负母亲的希望,支队给了敌人更沉重的打击。
1938年初马本斋和党取得联系,率队参加河北游击军,变为冀中教导队,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党,从此
时起,他历来任教导队队长、总队长、八路军第三纵队支队司令员,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支队司令员。在他的率领下,冀中支队打遍了冀中平原,并转战于冀鲁豫边区,创造了辉煌的战绩。屡建奇功的支队奉命调往延安。可长期的战争,使
马本斋操劳过度,积劳成疾,不能随一起前往。可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马本斋病情日渐加重,1944年2月7日在山东莘县不幸逝世,终年43岁。
不,马本斋同志永生,他在人们心中永垂不朽,他为了别人,为了国家,而积劳成疾。“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马本斋则一定是重于泰山!
朱德题词碑“壮志难移,回汉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马母舍己为人,马本斋也完成母亲期望,歼灭日军。
风起云涌,山河永在,传承红色精神,使祖国富强,激发爱国情怀怀,我不忘初心。热血挥洒,不懈努力,我们心中流淌的,是红色血液;我们嘴里讲述的,红色故事。我们铭记的,全是红色经典;我们传承的,都是红色精神,我是新时代的人,让我们叙述---家乡的英烈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