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常用的20个文言虚词
音序排列:
01而,02夫,03盖,04何,05乎,06乃,07其,08且,09然,10若, 11所,12为,13焉,14也,15以,16于,17与,18则,19者,20之。
(有下划线的为课标称篇目)
一、而(ér)
连词
一般用在词、短语中间。有时用在两个分句的后一个分句之前来连接两个分句。前后关系及形式为:
1.表顺接,可译为“然后”“就”“才”,或不译。如:
(1)温故而知新。(《论语》) .
温习已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庄子>一则》)
天空的深蓝色,是天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太远没有..看到天的尽头呢?
6.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等。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各位如果有这个想法,那只要按我的指挥行事就行了。 ..
二、夫(fú)
(一)指示代词 可译为“那”“那个”。如: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 .(二)语气助词
多用于句首,用来引出议论,不必译出。如: (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失天时者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有得天时的战机的一方。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 ..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
作战,是靠勇气的。
2.表并列,可译为“并且”“而且”,或不译。
如:
(1)中峨冠而多鬓者为东坡。(《核舟记》) .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而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
(2)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 .
同他辩论问题,言语温和,脸色平和。
(三)名词fū
(1)丈夫。如: 夫叱大儿声(《口技》) .丈夫呵斥大儿子的声音。 ..
(2)成年男子的通称。如: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
3.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等。如: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4.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如: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幼时记趣》) .
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搬开土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了过来。
三、盖(gài)
(一)连词
1.一般放在句首,连接前一分句或句子,表示前一事情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原来”“是因为”。如: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
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
5.表因果,可译为“因为”。如:
初中文言文常用的20个文言虚词1/10
的。 若狂。
2.用于句首或句中,表委婉的判断语气,相当于“大概”“也许”。如: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大概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就是这样。 ..(二)语气词
用于句首,引出下文,可不译,或译为“原来是……”。如:
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
(刻的)原来是苏轼乘船游览赤壁。 ...
3.“何如”是“如何”的意思,译为“如何”
“怎么样”“怎样”“什么样”。“奈何”,译为“怎么办”,“奈……何”,译为“对……怎么办”。“如……何”,译为“把……怎么样”。
(1)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
我打算告诉管政事的地方官,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怎么样呢? ...
(2)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
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 ....(二)副词
1.何必,为什么。如: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
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 ...
四、何(hé)
(一)代词
1.译为“什么”、“什么时候”。如: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什么时候我眼前能耸立这样高大的房屋。 ..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
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2.怎么,怎么样,哪里。如:
(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你是给人家当雇工的,哪里能富贵呢? ..(2)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3)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 .
问您怎么能够如此?心远离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
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 ....
(5)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
3.多么。或“一何”连用,译为“多么”。如: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海水多么动荡,海中的山耸立。 ..(2)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
妇人多么悲苦。 ..
(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
愁什么挖不平呢? ..
五、乎(hū)
(一)语气助词
1.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反诘、揣度、命令、感叹等语气,根据语境,可译为“吗”“呢”“啊”
2.译为“哪里”。如: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回望妻子儿女,哪里还有忧愁,随手卷起书,全家欣喜..
初中文言文常用的20个文言虚词2/10
“吧”等。如: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 .
我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 .
六、乃(nǎi)
(一)连词
可译为“于是”“就”。如: 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 ..(二)副词
1.相当于“就”“才”。如: (1)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吕蒙就开始学习。 .
(2)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他们)就假称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依从人民的愿.望。
(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
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
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可能会有所不同吧?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 .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
读书人分别三天,就要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 .
(3)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 .
咬断它的喉咙,吃光它的肉,才离开。 .2.表示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与“嗟”合起来表示感叹,可译为“唉”。
如: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唉,燕雀怎么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二)介词
1.用在句中,或介绍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处所或范围,或介绍行为动作的趋向,译为“于”;或介绍动作发生的原因,相当于“于”,译为“在”。如: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3.表示判断或确认,可译为“是”“实在是”“本
来是”等。如: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当继位做皇帝,应当继位做皇帝的是公子扶苏。 .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
现在我即使死在捕蛇这个差事上,比起我的乡邻来,就.已经(死)在后了,我又怎么敢怨恨呢?
(三)代词
表第二人称,作定语,可译为“你的”“你们的”。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
当大宋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
(3)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为学》)
天天不停地学习,长时间不懈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觉得自己愚笨与平庸了。
七、其(qí)
(一)代词
1.通常表第三人称,可以代人、代事、代物。可译为“他(他的)”“她(她的)”“它(它的)”。如:
(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 .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 .
2. 用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
译为“对”“对于”。如: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捕蛇者.说》)
我曾经对这句话怀疑过,现在从蒋家的遭遇来看,还真.是真实可信的。
初中文言文常用的20个文言虚词3/10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
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黔之驴》) .
老虎(听了)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
要咬自己。 .
2.指示代词,如果“其”后面是数词,那么“其”
就译为“其中”“其中的”,作定语。如:
(1)其一犬坐于前。(《狼》) .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
(2)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不能指出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
(3)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四川的边远地区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一个富...裕。
2.表约数,译为“将近”“接近”。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 ..3.表情态,译为“姑且”“尚且”。如: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活着的人苟且活着,死了的人长眠了。 ..(二)连词
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何况”“再说”“尚且”。如:
(1)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伤仲永》) .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 ..
3.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样的”。如:
(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
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
大概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就是这样。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
想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 ..
(2)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林子的尽头。 .(二)副词
1.表期望语气,可译为“一定”。如: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睢不辱使命》) .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 ..
2.表示反问,可译为“难道”。如: 其真无马邪?(《马说》)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
3.表示推测,可译为“恐怕”“大概”。如: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
4.用在选择句中,表推测语气。可译为“是……还是……”。如: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一则》)
天空的深蓝色,是天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太远没有...看到天的尽头呢?
九、然(rán)
(一)指示代词
用来指代前面所说的内容,可译为“如此”“这样”。如:
(1)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 ..
(2)所以然者何?(《晏子使楚》) .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 ..
(二)连词
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 然足下卜之鬼也!(《陈涉世家》) .但是你们还是把事情向鬼神问一下吧! ..(三)助词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为“……的样子”“……地”。如:
(1)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大家)纷纷地赞成他。 .
(2)秦王怫然怒。(《唐睢不辱使命》) .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 .2.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八、且(qiě)
(一)副词
1.表动作行为将要发生,译为“将”“将要”。如:
初中文言文常用的20个文言虚词4/10
然”“若……然”格式,译为“……的样子”“像……似的”。(单看“然”的解释,与上面1相同)如: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
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
你(们),你(们)的。如:
(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你是给人家当雇工,哪能富贵呢? .
(2)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
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怎么样呢? ....
(四)与其他词连用,构成复音虚词。如,“然
后”“然则”“然而”。
1.“然后”,“然”和“后”连用,表示承接,可译为“这样以后”“这以后才”。如: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马说》) ..
世上有了伯乐,这样以后才会有千里马。 .....2.“然则”,“然”和“则”连用,表示顺承或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既然这样,那么……”。如: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 ..
既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
十一、所(suǒ)
(一)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渔人他们)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3.“然而”,表示转折,“但是”。如: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但是,鸟雀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的乐趣。 ..
(2)生,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所知..道的世事。 ....
注:分开解释更好记。“然”依然是“这样”
的意思。
(五)动词。可译为“对”“认为……对”。如:
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
吴广认为他讲得很对。 ...
2.“所”与“为”组成“为……所……”结构,
表示被动。如: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 .
(2)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 .3.“所”与后面的“以”,构成“所以”,译为“用这些办法”或“……的原因”。如:
(1)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
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十、若(ruò)
(一)连词
1.表假设,译为“如果”。如: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袆、允等之慢,以.彰其咎。(《出师表》)
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就责罚攸之、费袆、董允等..
人的怠慢失职,来揭示他们的过失。
2.与“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表示另提一件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像那”“至于”“至如”。如: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 ..像那太阳出来,树木里的雾气就散了。 ..注:“若夫”,分开解释更好记。“若”——像,“夫”——那。 (二)代词
(2)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
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 ...(二)名词 “处所”、“地方”。如: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
(陈胜)又暗中使吴广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
十二、为(wéi)
初中文言文常用的20个文言虚词5/10
(一)介词
1.相当于“替”“给”“向”“为了”等。如: (1)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
(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边的人说啊。 .
(2)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 .向天下人倡导反秦,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
(3)今为(《鱼我所.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欲也》) 今天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 ..
译为“心理活动”。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 ..
十三、焉(yān)
(一)代词
1.用在动词之后,相当于“于之”。如: 复到舅家问焉。(《伤仲永》) .
再次来到舅舅家问仲永的情况。
2.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
或“为……所”,译为“被”。如: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 .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
()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 .(二)连词
表因果关系,译为“因为”。如: 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
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
2.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
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呢? ..(二)语气助词
用在词尾,表陈述语气或者疑问语气,相当于“啊”。如: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
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三)兼词
相当于“于之”“于此”,可译为“在这里”“从这里”。分开解释更易理解。如: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从这里出去。 ...
(三)语气助词
读wéi,用在句尾,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如: 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
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四)动词 译为“做”“成为”“变成”“作为”“当作”“接受”“是”“认为”等。如: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
几个人同行,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在这里。 ...
(2)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为学》) .
去做,那么困难的事也就变得容易了。 .(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冰块是冷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 ..(4)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 .今天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 ..(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而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6)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板》)
五代的时候才(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
十四、也(yě)
助词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疑问、感叹、陈述等语气。如:
(1)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
陈胜是阳城人。
(2)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
你是给人家当雇工的,哪能富贵呢?
(3)虎见之,庞然大物也。(《黔之驴》) .
老虎看到它,(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养。
(五)名词
初中文言文常用的20个文言虚词6/10
2.用在句中,表停顿,以提醒读者注意下文;或者舒缓语气。如:
(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马说》) .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
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 .
(2)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2)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2.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因为那种环境太凄清了,不能呆得太久,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十五、以(yǐ)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用”。如: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曹刿问庄公:“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 .2.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拿”。如:
(1)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拿当代的大事向我询问。 .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亲自降低身份…… ..
3.表结果,可译为“以致”“以至”。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不应该随便轻视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忠..言劝谏的道路啊。
4.表修饰,可译为“而”,或不译。如: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
亲自用笔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3.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
于”。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4.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可译为“根据”“按照”。如:
(1)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 ..
(2)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
(三)副词
同“已”,已经。如: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
本来已经对这事感到奇怪了。 ..
(四)动词
译为“认为”。如:
十六、于(yú)
(一)介词
1.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对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到”“从”。如:
(1)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 .在客厅的东北角…… .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
5.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起点、时间,可译为
“从”“由”“在”。如: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 .
(二)连词
1.表目地,可译为“来”“用来”。如: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
2.介绍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
“对”“给”。如: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 .
初中文言文常用的20个文言虚词7/10
(2)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穷和尚对富和尚说…… .
3.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也可不译。如: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
(三)连词
同现代汉语,表并列关系,译为“和”。如: 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我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 .(四)助词。 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如: (1)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为了我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 .
(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
蜀道真太难攀登,简直比上青天还难于。 .(4)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啊! .(5)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劝学》) .
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睢不辱.使命》)
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
十八、则(zé)
(一)连词
1.表承接关系。“则”连接的两个部分按时间先后发生,可译为“就”。如: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 .
(2)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 .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飞沙走石。 .2.表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一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如: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 ..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国侵犯,常..常灭亡。
4.表示被动。译为“被”。如:
(1)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
您被赵王宠幸。
(2)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 ..(二)“于”与“是”连用。 1.相当于“于+此”,可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等。分开解释更易理解。如: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口技》) .在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惶失色,离开座位…… .
2.同现代汉语的“于是”。如: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 ..
十七、与(yǔ)
(一)副词 译为“都”“全”。如: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陈胜传令召集当地管教化的乡官和有声望的人一起来..集会议事。
3.表因果关系。两个分句表因果关系,“则”
译为“是因为”。如: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伤仲.永》)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二)介词
同现代汉语的介词“和”“跟”。如: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孙权劝学》) .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谈论。 .
4.表转折关系。“则”连接的两个部分内容不
一致或者相反,可译为“却”。如: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
初中文言文常用的20个文言虚词8/10
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 .
(二)副词
1.在句中其强调作用,可译为“就”“就是”“倒是”。如: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 .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 ..
2.表判断。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
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
表》)
然而朝中在首都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大概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啊。
二十、之(zhī)
(一)代词
1.可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用于第三人称,译为“他”“她”“他们”。代人时有活用现象,活用为第一人称,用来代说话人本身,可译为“我”或“我们”。代物时,可译为“它”或“它们”,用作宾语。代事时,可译为“这件事”,或根据文意灵活翻译。如:
(1)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
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
十九、者(zhě)
(一)指示代词
1.“者”字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可译为“……的”或“……的人(事、物)”。如: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水里、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
(2)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 ..
2.附在表示时间的词后面,表示某一段时间,可译为“……的时候”,或者选择适当的时间短语等译。如: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
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2)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
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
(3)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
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 .2.指示代词,相当于“此”,在文中作定语,可译为“这”“这样的”等。如:
(1)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3)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连像魁父这座小山也平不了。 ..(二)助词
1.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如: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3.附在数词之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
样东西。如: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鱼我所欲.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二)助词
1.用于主语后,表示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
2.表示停顿,引出原因、解释等。如: (1)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然而却不能取胜,这是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
(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
(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
水鸟和鸣关关唱,歌唱在那水中的陆地上。 .2.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
初中文言文常用的20个文言虚词9/10
不译。如: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我只爱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
(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
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2)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
(3)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
鲁庄公要击鼓进攻。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
(4)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
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4)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
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 (1)何陋之有?(《陋室铭》) .
有什么简陋呢?
(三)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如: (1)吾欲之南海。(《为学》) .我想要到南海去。 .
(2)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 ..
(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陈胜)又暗中派吴广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
(2)宋何罪之有?(《公输》) .
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
(1)马之千里者。(《马说》) .
日行千里的马。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
2018-11-23整理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不在进行做官)就为国君忧虑。
5.语气助词,凑足音节,不译。如:
初中文言文常用的20个文言虚词10/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