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消失的原因
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和一味追求“分数”教育的束缚,使课堂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教学成了“注入式”,学生成了“装知识的容器”,课堂死气沉沉,学生的学习消极被动,根本谈不上积极主动。究其成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学生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如父母外出务工,子女没有父母的照顾,这些留守儿童的祖父辈们文化素质低下,缺少家庭应有的关爱和教育。
其次,对社会发展形势缺乏认识。考不上理想的大学,毕业之后就不了业,还不如那些在外打工的,被简单落后的思想所困扰,消极怠慢学习。
其三,缺乏激情的环境。学习环境简单,课堂教学气氛单调,教师提问无多大价值、无情境激发,无学生参与的活动内容、时间和空间,学生不必动脑筋,读读课文便水落石出,或教师包办代替,谈不上学生去思索、去探究、去总结。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哪能有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学习的主动性。
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
学习积极性是学生自觉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动力源泉。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就没有学习的欲望和激情,又岂能投身到学习中去?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从消极厌学到积极乐学呢?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同一个班级之内的,大部分学生积极,小部分学生消极,这应该是正常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学生之间往往存在个体差异,只要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缺点,因势利导,促使其扬长避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那么就一定会提高班级整体的学习积极性。
(三)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产生了深厚的学习兴趣,学习就一定会有明显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设计生动形象的教具、制作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等从而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使学习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提供生动形象、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
(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心爱护学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是教育好学生的必要条件之一。首先,师生关系融洽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只有爱心,才能消除学生紧张和压抑的心理,才能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其次、提供学生表现自我潜能和优势的机会,让学生欣赏自己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向上,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接决定教学效果,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桃李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