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鉴赏     读《告别“仪式》
院系;文学与传媒学院 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 指导老师:谢理开 学号;2010012532 姓名:黄燕 读《告别‚仪式‛》
有人吃早餐的时候一定要读报纸,到办公室一定先喝上一杯咖啡;有人永远是在餐馆的同一张桌子上吃饭,回家的时候又总是走同一条路;有人在冰箱上贴封情书,赞扬伴侣做的美味佳肴;有人在一起散步,或者是每天晚上轻轻的问候一句‚今天过得好吗?‛。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约定和细节就能传递关切与亲昵,有了父母的陪伴,孩子们才会克服对黑夜的恐惧,放松的进入梦乡;有了幼儿园门口的亲吻与拥抱,孩子们才会松开紧握住父母的手,勇敢地融入集体之中;有了庆祝生日的蛋糕和蜡烛,孩子们便会开始思考,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是什么。仪式——作为一种‚空间‛,可以让我们在其中搜寻我们的思想、回忆、渴求、愿望以及我们的想象。
瞬息万变的环境、紧张快速的工作、被高度浓缩的家庭生活……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忙,越忙越乱,越乱越不心安。人们开始寻找可以让心灵回归平静的途径,于是就有了所谓的‚回归自然‛,它以一种‚仪式‛的形态给单调的生活增添一些新鲜及乐趣 。其实,只要你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顿丰盛的早餐、一个小小的拥抱,一个善意的眼神,都会变成点亮生活的星光。
‚在寻常巷陌之中,在不同的季节,天南地北总有形形色色的‘仪式’演绎着四季的更迭:元宵闹花灯、清明祭先祖、端午包粽子、中秋赏圆月、重阳登高山……‛。一个个‚仪式‛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当我们身处异国他乡的时候,偶尔会回忆起端午粽子的清香、中秋赏月的惬意、过年团圆的闹腾,再配上亲朋好友的
张张笑脸……似乎眼前的一切困难和挑战都无需惧怕了。应该说,我们的节日风俗既是来自于各个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的美好馈赠,也是每个家庭所独有的存储记忆的容器。以节日的名义,我们得以摆脱平日的繁琐,迎接生活中不断涌现的值得回忆的时刻。
文中说‚更有甚者,每个人一生都逃离不了‘仪式’的魔掌‛。但在我看来,‚仪式‛不仅仅是‚魔掌‛,也在我们从已知迈向未知的过渡阶段中梳理我们的情绪,指引我们的位置和方向。当萍水相逢的两个人因为爱情走到一起,是婚礼见证了彼此的承诺和亲朋好友的祝福;当亲朋与世长辞,是肃穆的葬礼和悼念仪式承载着彼此的伤痛和别离……我们无法预料‚仪式‛之后,却已熟悉‚仪式‛之前。在总结自己阶段情感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加透彻的了解自己所处的情感环境,重新定位自己、把握自己。
社会交往中有着不同的‚仪式‛,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但在历史的变迁中,很多‚仪式‛已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譬如‚随份子‛,原是为了表达一份心意,延续友谊,增进情感的沟通。随着社会的发展,‚随份子‛的名目越来越多风气愈演愈烈,波及面越来越广,花样不断翻新,让人真有些难以应付,人们感到‚随份子‛不是在增进友谊,倒像是在相互交易着什么。互相浪费了金钱,主客双方都不愿意这样,但碍于‚面子‛,没有人愿意捅破这层窗户纸,就此‚随份子‛也变了味道。因此一般人都在‚随份子‛之后心中都极其不情愿,也许会在心里骂道‚这万恶的随份子‛。
‚仪式作为一种语言,决定着人的存在。‛‚仪式不仅主宰着人的
命运遭际,而且维系着民族国家的传统规范,甚至决定着文明社会的前行轨迹。‛‚可以说,不是我们借助‘仪式’的呈现显示自我,而是‘仪式’在我们的表达中彰显自身。我们总觉得自己费尽心机创造的‘仪式’可以使我们褒有生机,却不知‘仪式’早在我们的循规蹈矩中掩面偷笑;我们总以为自己手舞足蹈呈现的‘仪式’可以让我们莺歌燕舞,却不知‘仪式’早在我们的顶礼膜拜中宝相庄严。‛讽刺的是,我们处于‚仪式‛的禁锢之中,而‚仪式‛使我们失去自我、奴隶于‚仪式‛的同时,我们将其作为一种神圣的存在,仍在为其欢呼喝彩,顶礼膜拜。
在‚花自飘零水自流‛的世界,财、色、名、利四道墙将我们牢牢困于其中,‚仪式‛的枷锁似乎难以摆脱,而‚世人的烦恼皆出于无休止地追逐‘仪式’。‛如果我们能够摒弃世间的一切,就无所谓的烦恼。‚如果可以放下身段,告别‘仪式’,我们应该可以走向自由‛。
最后我想说的是:真正的仪式并非繁文缛节,并非刻板程式,仪式就是一个个心爱的习惯,就是对自己心灵的宠爱。良好的习惯能使我们心灵安稳,处事泰然,能更好地面对生活提出的要求。追求和营造专属于自己的仪式,为生活增添令人幸福的亮色。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仪式令人们有所依傍。
为此,我们能做的是:呵护仪式,告别‚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