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山岳型宗教旅游地的土地利用分析——九华山风景名胜区实证研究

山岳型宗教旅游地的土地利用分析——九华山风景名胜区实证研究

来源:九壹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土地i刍[_温! 资源开发与市场Re∞urcc Devek)Dment&Market 2006 山岳型宗教旅游地的土地利用分析 九华山风景名胜区实证研究 粱栋栋,陆林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摘要:九华山风景名胜区是山岳型宗教旅游地。通过对九华山风景区的实地调查,总结了该类旅游地的土地利用特点,即统一 性和协调性、难以变更性、总量有限性,并进行了土地利用沿革、变更和影响方面的分析。利用层次分析法从生存指标、发展指标、 社会指标、环境指标和智力指标5个方面对九华山风景区的土地利用进行了定量讨论,认为九华山风景区土地利用问题现阶段主 要集中在九华街景区、花台景区和柯村景区。在此基础上,对九华山风景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山岳型宗教旅游地;九华山风景区;土地利用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141(2006)02—0160—04 Analysis on Land——use in Mountaineous Regions Resorts ——————ACase Study ofMountain Jiuhua ScenicArea LIANG Dong—dong.LU Lin (College of Territorial Resources and Tourism,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0) Abstract:Mountain Jiuhua Scenic Area was a kind of mountaineous religious resort.Based on the spot survey,this aritcle summu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d use in this kind resort,narndy,unity,hamlony,inchangeability and limitde quantity in the whole.The arti— cle also analyzed the history of its land—USe condition and its impacts.Using level analysis approach.the authors made a quantiifde discussion on the lanfuse of Mountain Jiuhua Scenic rAea from the following 5 ̄pects:sustainahility index,development imdex,society index,envi— ronment index and intelligenc index.Finally,the authors held that at present the major problems existing with Mountain Jiuhua Scenic Area were at Jiuhua Street Scenic rAea,Huatai Scenic Area and Kecun Scenic rAea,and proposed some countermeasures br the sustainable utility of the USe of tourism land in Mountain Jiuhua Scenic rAea. Key words:mountaineous rdigious resort;Mountain Jiuhua Scenic rAea;land —use 山岳型宗教旅游地是以山体为骨架渗透着人文 以佛教文化和绮丽的自然风光为特色,是游览观赏和 现象、风光秀美的自然地域综合体,是人们崇拜供奉、 开展科学文化活动的山岳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观光游览、闲暇娱乐的场所。这些旅游地大多被国家 列为风景名胜区加以保护,其开发和保护的矛盾较为 1 山岳型宗教旅游地土地利用的特点 突出。土地是旅游资源的载体,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 1.1统 陛和协调性 的开发和保护实质上是土地的合理分配、利用与管理 山岳型宗教旅游地的土地利用具有复合性的性 方式…。山岳型宗教旅游地的传统用地结构主要为 质。旅游地中的宗教建筑用地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 宗教建筑、民居和农林用地等,宗教建筑用地和农林用 所,也是宗教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农林用地是宗教景 地是主要用地类型 J,而作为现代旅游目的地的土地 观存在的背景,是旅游景观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部分。 利用类型和数量已超出传统用地的范畴,在保护传统 九华山的宗教建筑较好地体现了徽派民居建筑特色, 用地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旅游交通用地、旅游管理用 与山上世俗民居协调一致,成就了九华山“僧俗合一” 地和旅游服务设施用地,等。 的建筑风格和景观特色。九华山的土地利用格局历经 九立华山风景区位于安徽省青阳县西南境内, 数百年发展,自发形成九华山的用地类型、用地结构, 北俯长江,南望黄山,东临太平湖,西接贵池。风景区 与宗教象征意义、宗教氛围密切相关,充分体现宗教旅 总面积120km2,划分为l0个景区,现已开发开放的景 游地土地利用统一性和协调性的特点。 区面积为26kin2。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1.2土地用途的难以变更性 收稿日期:2006—02—10;修改日期:2006—03一O1 山岳型宗教旅游地的不同用地类型相互依存,改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3BJY084)。 变土地利用结构和格局,将会破坏旅游地景观的和谐 作者简介:梁栋栋(1971一),男。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 性以及千百年保留下来的人文景观的积淀。这种破坏 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的利用与管理。 是不可逆转的,因此改变此类型宗教旅游地土地利用 ・16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类型和结构应慎重。实际上,根据国家《风景名胜区管 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国家风景名胜区的土地利用类型 和格局也是不能轻易改变的。《九华山风景名胜区总 体规划》(1986年)根据区内的风景及环境要求。将整 个风景区划分为四级保护区,其中一级保护区的面积 为9.37kmz,总体规划规定一级保护区严格控制各项 建设工程,林木不得砍伐,山石自然环境不得开采破 坏。 1.3总量有限性 总量有限性,一方面指山岳型旅游地面积总量是 一定的,另一方面是指作为旅游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九华山风景名胜区的总面积为120krn ,风景区的土地 利用均在此范围内;作为主要旅游区的游览面积有限, 如九华盆地、天台等。九华街景区位于九华街盆地,面 积4km2,集中了现阶段九华山的主要旅游接待设施, 受自然、社会等条件制约,增加九华街建设用地面积将 非常困难。天台景区是九华山高山游览区。面积 8krn2,游客到达天台后的游览面积也非常有限。 2九华山土地利用变化及存在问题 2.1九华山土地利用的历史沿革 九华山自唐代辟为地藏道场后,随僧俗足迹的深 入,进山古道开始形成。明清两代,九华山成为中国佛 教徒朝拜的四大中心之一。山上大兴土木,广造寺院, 进山道路增加,各寺庙和主要景点之间的交通干线已 形成,香客、游人出入方便,为其服务的设施也相继兴 建,日趋完善,当时香客游人多则日逾万人,山上的接 待能力完全能够承受,且山中时常举行集市,成为四乡 邻近的土特产集散地。到清末,仍尚存庙栈28家,每 日可住宿7510人;民间客栈1l家,日住香客1200人; 商号24家,作坊5个,轿行4个,流动摊贩50余个, 等。1929年档案资料记载的九华街“商户丛寮不下百 余家……”。“”期间,街区的设施和文物古迹遭受 严重破坏。据1978年统计,当时九华街有22座寺庙、 1家供销社、2家饮食店和2户理发店,街区房屋破旧, 道路不整,残垣断壁随处可见,村民生活清苦[ 。 1978年九华山辟为风景名胜游览区,1979年1月 正式对外开放,同年九华山管理处正式组建。此前九 华山的用地结构和类型为传统用地,用地结构主要是 宗教建筑、民居和传统农林景观等。此后用地性质发 生变化,改为适应旅游发展和管理需要等方面的用地。 1979--1987年新建房屋207幢,建筑面积约6.4万 m2,其中旅游服务设施3.6万m2、民舍1.3万m2、单 位用房1.2万m2,另重修复修寺院3.4万m2【 。这 一阶段是九华山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和数量的改变比 较集中、规模也比较大的时期,主要是为了适应旅游发 展和风景区管理的需要。此后,九华山的土地利用类 型和结构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主要是土地结构的适 当调整和本地居民的房屋改建。 2.2九华山土地利用的调整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九华山管委会根据实 际情况和旅游发展的要求,对九华山的土地利用结构 进行了优化调整,主要措施有:①引景空间的营造。九 华山风景区的大门原先建在九华街景区,旅游者到达 大门时就已经进入到旅游地的核 tl,景区,不利于旅游 渴望的培养和旅游感知、旅游质量的提高。为此,管理 部门将九华山风景区的大门从山上移到山下,这样可 增加景点的神秘感、旅游者的想象力,以此增强旅游者 旅游经历的质量,从土地利用结构上增加了引景空 间[33。②九华街商业经营网点的改造。20世纪90年 j代中期以后,九华街的纪念品经营户主要集中在出入 景区的主要道路两旁,形成商业化气息与佛教圣地清 净的强烈反差,与旅游者原先的旅游期望相抵触,降低 了旅游者旅游经历的质量。为了净化景区,1995年将 沿街的所有门面集中到两个临街市场。③九华山管委 会等管理部门的下迁。《九华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1986年)根据九华街的供水能力,测定九华街的旅游 容量为3600人/d。目前九华街有小饭店410家、旅店 75家、纪念品商店310户和多家驻山单位,这就使九 华街的用水成为旅游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驻山单位 下迁可以缓解山上用水的紧张状况,同时可以增加山 上旅游相关服务设施的用地面积。2002年九华山管 委会、九华山旅游发展集团等已经正式着手下迁到柯 村景区。④索道的建设。风景区索道建设的主要问题 在于索道对风景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索道是否与周围 环境和谐。九华山目前的两条索道因建设时考虑了与 景观的协调,经过多年保护修复,目前对景观的影响较 小。九华山索道的建设加快了旅游者的旅程,提 高了景点的利用率。随着游客周转速度的加快,现有 旅游接待设施的利用率得到提高,部分解决了由于游 客增加带来的旅游接待设施问题,减少了建设用地面 积。 2.3土地利用变更带来的影响 自1979年九华山风景区对外开放以来,土地利用 变更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为:①本地居民经商观念的 改变。本地居民主要是通过出租由自家房屋改建的门 面房获取租金,出租率很高。②本地居民富裕后新建 房屋的现代风格与九华街传统建筑风格不相适应。③ 由于旅游者的增多,旅游区的用地紧张,废弃物增加, 环境质量下降,对原有的用地结构有一定的影响。④ ・ 161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为了规范市场,减少不必要的居民纠纷和实现商品价 格统一,本地居民建立了经营联合体,共同发展致富。 ⑤九华山寺庙的传统建筑风格是徽派民居式的,现在 的寺庙建设多为宫廷建筑形式,背离了原先的风格。 3九华山风景区土地利用的思考 九华山风景区土地利用结构和类型格局的形成主 要与风景区景观的保护以及旅游开发有关,其土地利 用的焦点在于更好地保护九华山风景区特有的自然和 人文风貌,将其展示给游人。为了更加合理利用九华 山风景区的土地,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九华山风景 区土地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能力进行测定,在此基础上 分析九华山风景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根据层次分析法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及旅游地土 地利用的特殊性,将九华山土地可持续开发利用能力 评价的指标体系划分为目标层、类目标层、项目层(表 1)。通过专家对各项目层指标打分(表2),采用层次 分析法确定权重(表3),从而测定九华山风景区土地 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表1旅游地土地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裹2备类目层判断矩阵 根据公式P= 。Wi。A ,式中,P为旅游地土地可 持续利用发展能力(总目标值),wi为第i个类目得权 重,A.为第i个类目标值,l"t为类目数。通过计算得到 总目标值为49.75,九华山风景区的土地利用距可持 ・162・ 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 DevelJopment&Market 2006 续发展目标7O分相差较远,分析其原因,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①生存指标。其指标值为41.1,说明 九华山的旅游资源优势尚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九华山 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1982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 风景名胜区。九华山自然风光优美,佛教文化悠长,目 前游客主要集中在九华街景区和天台景区,其它景区 的开发相对落后,规模效应较差。②发展指标。其指 标值为45,说明九华山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不高。九华 山自1979年对外开放以来,旅游产业已经初具规模, 但发展指标较低。2001年,池州市国内生产总值为 61.91亿元,其中第三产业为22.44亿元,实现旅游收 入5.1亿元;职工平均工资697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178元。九华山全山经济总收入3.49亿元,旅游收 入2.79亿元,职工人均工资951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427元。虽然九华山的旅游产业已成为当地的龙头 产业,但没有达到支柱产业的规模,没有成为池州市的 支柱产业。究其原因,一是景区容量成为景区进一步 发展的瓶颈,二是九华山的旅游发展没有带动池州市 周边相应旅游地的发展。③环境指标。其指标值为 58.76,说明风景区的生态环境较好,环境治理卓有成 效,有利于今后的发展,但是景区环境治理尤其是风景 区边缘的开山采石的治理仍应加强。随着旅游管理行 政部门及相关单位的陆续下迁,环境会进一步得到改 善。④社会指标。其指标值为67.44,说明社会稳定 程度较好。⑤智力指标。其指标值为56.26,说明九 华山风景区的宏观管理、调节控制能力有待于进 一步提高,以加强对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等问题的宏 观,保持可持续发展过程的稳定。 4基本对策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在维持现状的情况下,九 华山风景区的土地利用格局是可以进一步优化的,但 在优化时应保持风景区土地利用的整体性。九华山拥 有的是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相结合的旅游景观,其核 心景区旅游景观的存在是以整个风景区的山岳环境为 背景的,对于背景环境的保护应严格按照《九华山风景 名胜区总体规划》中不同级别的要求进行。九华山虽 然拥有品味较高的自然风光,但是长期以来给旅游者 形成的印象是以宗教为主的旅游地,因此应该主要打 好“宗教牌”。九华山风景区土地结构的优化同样应该 围绕营造自然与宗教的和谐氛围来进行,突出其“僧俗 合一”的特色。九华山风景区土地利用的问题现阶段 主要集中在九华街景区、花台景区和柯村景区,因此建 议:①将花台景区作为新的开发景区。长期以来,九华 山风景区的游客在时空分布上存在着明显的分布不均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状况,尤其是在节假日、庙会及佛事活动期间,一些热 点景区(九华街景区、天台景区、中闵园凤凰松景区等) 主要集中在九华街,减少驻山单位的数量,可以增加旅 游相关服务设施的面积,缓解旅游接待压力,提高土地 利用效益。③将柯村景区建设成游客集散地、接待中 心和休闲中心。现阶段柯村景区旅游用地的重点集中 在九华大佛、柯村基地和休闲度假区的建设。九华大 佛的建设应以竖向构图为主,为保证主景的效果,其它 建筑物的布局宜横向展开,总体高度不宜过高;减少沿 山而上的环状交通,避免对山体的开挖,影响沿大佛基 人满为患,而资源品位颇高的花台景区等其它一些景 区却由于知名度较小而游人较少,尚有较大的接待空 问,因此加快景区建设、扩大景区容量迫在眉睫。花台 景区的开发可以改善内部游览线路、延长游人在九华 山的逗留时间、提高经济效益,新景区的开发还可有效 改变自宋朝以来上下天台一条路,游人走回头路的状 况,在景区内部根据旅游开发需要增设一些必要的服 座处横向展开的山脉的完整性。在大佛与柯村基地之 务设施,可为当地居民提供新的就业机会;新景区的开 间的过渡区应保证宗教朝圣的环境氛围,观瞻大佛时, 发可以增加游人一天的游览内容,延长游人在九华山 保证在理想的视角内不受其它外围建筑物的影响。柯 的逗留时间。这样,可以提高现有各种服务设施的利 村基地的用地包括景区用地、管理行政用地、文化休闲 用率,提高各种服务设施的效益,从而带动九华山相关 用地、旅游服务用地、居民点用地、交通转换中心用地 产业的发展,提高整个风景区的经济效益。九华山风 和旅游接待设施用地等。对于基地的布局结构应避免 景区拥有lO个景区,对处于低度开发状态的景区进行 城市化规模,采用村落组团的形式,建筑采用九华山特 再开发可有效缓解热点景区的旅游压力,增加九华山 有的褐瓦白墙的民居风格,高度控制在2~3层,不影 风景区的旅游容量,提高九华山风景区的土地利用效 响游客抬头见山。基地的建设要尽量保持其田园风光 率和效益_4J。②进一步优化九华街景区的环境。九 的原貌。 华山的寺庙是具有皖南民居风格的宗教建筑,其平面 布局大多属于皖南民居,外观是典型的民居,建筑用材 参考文献: 就地采制。目前新建的寺庙和民居的建筑风格已经与 [1]吴承照,过宝兴.名山风景区旅游开发用地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 研究。1991,17(4):48~53. 其固有的特色相背离,为创造和谐的景观应对建筑风 [2]九华山志编纂委员会.九华山志[M].合肥:黄tli书社。1997,236, 格进行规范。九华山风景区的商业氛围相对浓厚,与 260,419. 宗教名山应有的气氛不相适应。对于旅游线路和景点 [3]苏平,吴必虎,等.引景空问规划的理论与方法[J].人文地理。2001, 附近的商业经营网点应予以整治,减少其数量,进而优 16(5):58 ̄61. [4]梁栋栋,陆林,章锦河,等.九华山空间拓展开发研究[J].安徽师范 化景区的环境。现阶段,九华山的旅游服务接待设施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2)"212--215. (上接第lll页) 青岛应着力发展循环经济,有效利用和保护好“山海” 样本城市中仅有北京和天津,其余平均水平都远低于 资源,达到“绿色奥运”的目标;重庆是以重工业为主的 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全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最低 新兴直辖市,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显得尤其重要。目 的城市——哈尔滨就在北方区域。 前,重庆市已被列为“绿色GDP试点城市”,今后应大 3.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因素差异 力发展循环经济,把经济保护指标作为企业准入“门 从表4可看出,各城市因素得分高低差异明显,由 槛”,重污染企业,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升城市环 此可分析各城市存在的问题。对于经济集约因素 境质量,提高城市生态效益。 (F,),分值最高的是上海(3.1O),最低的是长沙 (一O.77),上海的人均GDP和地均利税都较高。可 参考文献: 见,长沙市今后应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提高城市 [1]建设部(2002年城市建设统计报告)JR].2002. 土地资产的价值。对于人口集约因素(F2)来说,分值 [2]王霞,尤建新.城市土地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最高的也是上海(1.58),最低的是北京(一2.30)。主 22--25. [3]邱道持,薛俊菲,廖和平.小城镇土地利用经济评价探讨[J].西南师 要原因是:上海市作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人15具 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6(5):6i6 ̄621. 有较强的凝聚力,人口密度高;而北京作为首都和全国 [4]庄世杰.高校科技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华侨大学学报,1994, 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把“宜居城市”作为建设目标, (3):125--128, 由于受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严格控制人口 [5]陶志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几个基本问题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 增长,因此人口集约因素得分较低。对于环境集约因 2000,14(5):1~5, [6]i秀红,何书金,等.基于因素分析的土地利用程度分区[J].地理研 素(F )来说,分值最高的是青岛(2.85),最低的是重 究。2001,20(6):731~738. 庆(一1.53)。青岛在2000年就获得了“国家环保城 [7]国家土地局.2001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J]、中国土地。2002,(4):20 市”称号,市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21. ・16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