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课题: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三维目标: 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华佗对于中医学的贡献、《史记》、道教佛教等基本史实,思考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以及影响。 通过图片解读,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阐述事物的能力。 学习张仲景、司马迁等人的精神品质。 板块 展开教学的任务性问题串设计 时间:2017  年  11  月  29  日 重点与难点: 重点:造纸术、张仲景、华佗、史记。 难点:道教和佛教的基本概况。 课前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预习,了解基本史实。 学生活动串设计 目标达成反馈串设计       教师揭开颁奖礼的序章  欢迎来到两汉科技文化盛典  的颁奖典礼,两汉在政治经济上的   板块高度繁盛,也使得科技文化大放异学生根据引导进一导彩。今天究竟哪些人能够摘得桂冠入情境 入新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课      板块二     学习内容 一、造纸术的发明 首先要颁发最佳创新奖,获奖人是——蔡伦。 1、访问学生,你认为蔡伦获奖是不是实至名归?他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2、在纸发明以前,中国都有哪些书写材料?这些材料有什么缺点呢? 3、蔡伦为何没有得到最佳发明奖? 4、根据材料回答,蔡伦对于纸的改进,主要用上了哪些原料? 5、这样的纸有何优点? 6、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原料是怎样变成一张张纸的呢?根据视频讲解。 7、造纸术不仅对于国内产生深远影响,而且远播国外,它都传播到了哪些地区? 8、造纸术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它究竟对于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9、尽管纸给人们提供了方便,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造出一吨纸需要耗费多少原料(PPT展示),所以,我们一定要节约用纸。      学生阅读教材学习。完成。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回答。   观看视频,提取信息。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倾听      教师引导学习   教师巡视学生学习并评价总结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评价总结   教师进一步梳理。      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并总结。   引导价值观的升华   1 / 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过渡:再次以热烈地掌声感谢蔡伦。下面我们继续颁奖。中医一直是我国引以为傲的一项成就,也是我们代代传承的一门技术,医学界至高无上的荣誉“医圣”大奖,究竟会花落谁家?我们一起来听听观众们的呼声。 二、医学 (一)张仲景 1、张仲景何许人也?资料卡 2、他能摘下“医圣”奖跟他的这本书密切相关。这一部《伤寒杂病论》究竟有何神奇之处呢?它写了些什么? 3、你觉得张仲景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实践出真知) (二)华佗 在我们医学界还有这样一个人,他生于东汉末年,当时天下大乱,白骨露野,天危授命。他首创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编创五禽戏。他就是? 1、华佗人物介绍 2、贡献 3、模拟五禽戏 三、历史巨著《史记》 中医确实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让我们再次对杰出的医学家致敬。接下来我们把目光投向史学界,究竟谁能获得终极大奖呢?终生成就奖。 1、司马迁小档案 2、《史记》的内容和地位? 什么叫纪传体? 3、两则关于司马迁的材料,从中看出司马迁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4、小组讨论,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历史巨著? 四、道教和佛教 过渡:两汉时期,还有一些新兴的文化正在磅礴生长,下面我们要发一个特殊的奖——文化新星。它的获奖者是两大宗教。 (一)道教 1、出现的背景? 2、早起代表?     学生回答。      学生阅读教材总结。 完成。        学生倾听并回答。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完成。    学生倾听教师讲述。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完成。  学生阅读材料。同桌交流学习完成。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倾听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完成。     教师巡视学生学习并评价总结       教师巡视学生学习并评价总结        教师精讲到位              教师巡视学生学习并总结评价小组讨论的结果       教师巡视学生学习并评价总结  2 / 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3、教义? 老子的神化,太上老君。 (二)佛教 1、起源? 2、教义? 3、传入? 4、影响? 5、佛教为何能在中国兴起? 6、两大宗教对于文学、艺术等等各方面的影响表现。   板块三  小结   教学反思 1、梳理知识点 2、两汉时期科技文化为何如此繁荣?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完成。    教师巡视学生学习并评价总结     教师巡视学生学习并评价总结   师生齐答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本课系统完整,在设计上我的主题鲜明,亮点较为突出。在重难点的处理方面也比较合理。要注意的地方是,颁奖典礼的形式可再突出一点,让学生深入情境。在素材及活动的设计上也可更加丰富。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