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沈变电力变压器设计手册

沈变电力变压器设计手册

来源:九壹网
 设 计 手 册 油 浸 电 力 变 压 器 负 载 损 耗 计 算 油 浸 电 力 变 压 器 负 载 损 耗 计 算 共 02 01 页 第 页 目 录 1 概述 SB-007.6 SB-007.6 SB-007.6 SB-007.6 SB-007.6 SB-007.6 第 1 页 第 1 页 第 1页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2 页 第 2 页第 3 页第 3 页第 4 页 第 4 页 第 4 页第 5 页第 5 页第 6 页第 7 页 第 7 页 第 8 页 第 8 页 第 9 页 第10 页2 3 3.1 3.2 3.3 3.3.1 绕组导线电阻损耗(PR)计算 绕组附加损耗(Pf)计算 层式绕组的附加损耗系数(K f %) 饼式绕组的附加损耗系数(K f %) 导线中涡流损耗系数(K w %)计算 双绕组运行方式的最大纵向漏磁通密度(Bm)计算 SB-007.6 3.3.2 降压三绕组变压器联合运行方式的最大纵向漏磁通密度(Bm)计算 SB-007.6 3.3.3 升压三绕组(或高-低-高双绕组)变压器联合运行方式的最大纵向漏 SB-007.6 磁通密度(Bm)计算 3.3.4 双绕组运行方式的涡流损耗系数(K w %)简便计算 SB-007.6 SB-007.6 SB-007.6 SB-007.6 SB-007.6 SB-007.6 SB-007.6 SB-007.6 SB-007.6 SB-007.6 SB-007.6 SB-007.6 3.4 3.4.1 3.4.2 环流损耗系数(K C %)计算 连续式绕组的环流损耗系数(K C %)计算 载流单螺旋“242”换位的绕组环流损耗系数(K C1 %)计算 (K C2 %)计算 3.4.3 非载流(处在漏磁场中间)单螺旋“242”换位的绕组环流损耗系数 3.4.4 3.4.5 载流双螺旋“交叉”换位的绕组环流损耗系数(K C1 %)计算 非载流(处在漏磁场中间)双螺旋 “ 交叉 ” 换位的绕组环流损耗 系数(K C2 %)计算 4 引线损耗(Py)计算 5 5.1 5.2 5.3 杂散损耗(PZS)计算 小型变压器的杂散损耗(PZS)计算 中大型变压器的杂散损耗(PZS)计算 特大型变压器的杂散损耗(PZS)计算 油 浸 电 力 变 压 器 负 载 损 耗 计 算 共 02 02 页 第 页 目 录 6 负载损耗(Pk)计算 SB-007.6 SB-007.6 SB-007.6 SB-007.6 SB-007.6 SB-007.6 SB-007.6 SB-007.6 SB-007.6 SB-007.6 SB-007.6 SB-007.6 SB-007.6 SB-007.6 SB-007.6 第10 页 第11 页 第11 页 第11 页第11 页 第11 页 第11 页第11 页第12 页第12 页 第12 页 第12 页第12 页第13 页第13 页 7 7.1 7.1.1 7.1.2 轴向变压器负载损耗(PKF)计算 全穿越状态的负载损耗(PK)计算 全穿越状态的各绕组相电流 全穿越状态的负载损耗(PK)计算 7.2 半穿越状态的负载损耗(PKB)计算 7.2.1 半穿越状态的各绕组相电流 7.2.2 半穿越状态的电阻损耗(PRB)计算 7.2.3 半穿越状态的杂散损耗(PZSB)计算 7.2.4 半穿越状态的负载损耗(PKB)计算 7.3 7.3.1 7.3.2 状态的负载损耗(PKB)计算 状态的各绕组相电流 状态的电阻损耗(PRF)计算 7.3.3 状态的横向漏磁产生的涡流损耗(PWF)计算 7.3.4 状态的负载损耗(PKF)计算 会签 描图 卷 号 旧底图总号 底图总号 日期 签字 设 计 手 册 油 浸 电 力 变 压 器 代替 共 页13 第 1 页 负 载 损 耗 计 算 1 概述 负载损耗是当变压器在负载试验状态下, 在一对绕组中, 当额定电流(或分接电流) 流经一个绕组的线路端子, 且另一绕组短路时, 在额定频率及参考温度下所吸取的有功功率。此时, 其他绕组(如果有)应开路。 根据磁势平衡原理,当短路的绕组中电流达到额定值,则接于电源的绕组中电流也达到额定值。根据标准规定,在负载试验状态下,应施加相应的额定电流(或分接电流)。在受到试验设备时,可以施加不小于相应额定电流(或分接电流)的50 % 。 变压器的负载损耗主要是电流流经绕组导线产生的电阻损耗;漏磁通在绕组导线中产生的附加损耗(包括导线的涡流损耗和导线换位不完全而产生的环流损耗),以及漏磁通在钢铁结构件(如钢压板、夹件、油箱、钢螺栓及螺母紧固件等)中产生涡流而形成的杂散损耗。但由于漏磁场分布复杂,因此,附加损耗及杂散损耗难以精确计算,通常采用近似简化方法进行估算。另外,还有电流流经引线而产生的引线损耗等。 在负载试验状态下,由于所施加的电压比额定电压低得多,在铁心中产生的磁通较小,故铁心损耗很小,常忽略不计。但当变压器的短路阻抗较大(如高阻抗变压器的短路阻抗高达40%以上)时,另需计算在负载试验状态下的铁心损耗。 2 绕组导线电阻损耗(PR)计算 各绕组导线的电阻损耗分别按下式计算: PR = m x I 2 R q [ W ] ( 6 . 1 ) 式中:m x — 相数; I — 分接的相电流(A); R q— 分接的相电阻(Ω), 见线圈计算公式(2 . 30)。 3 绕组附加损耗(Pf)计算 Pf=Kf%100PR [ W ] ( 6 . 2 ) 式中: PR — 绕组导线的电阻损耗(W), 按公式(6 .1)计算 ; Kf % — 绕组导线的附加损耗系数(%), 一般用占导线电阻损耗的百分数表示。 3.1 层式绕组的附加损耗系数(K f %) 层式绕组的附加损耗系数(K f %),其中包括导线的涡流损耗及在油箱等结构件中的 杂散损耗系数, 一般估计为: ≤ 200kVA K f % = 3 % 左右 250kVA~315 kVA K f % = 5 % 左右 400kVA~630 kVA K f % = 8 % 左右 资 料 来 源 编 制 校 核 标 审 提出部门 审 定 标记 处数 更改文件号签 字 日 期实施日期 批 准 版 日 签 字 油 浸 电 力 变 压 器 负 载 损 耗 计 算 共 13 2 页 第 页 3.2 饼式绕组的附加损耗系数(K f %) 饼式绕组的附加损耗系数(Kf %),包括绕组的涡流损耗系数(K w %)及环流损耗 系数(Kc %),可按下式计算: Kf % = K w % + K c % [ % ] ( 6 . 3 ) 式中:Kw% — 被计算绕组的涡流损耗系数(%),按公式(6 . 4)或公式(6 . 12)计算; Kc % — 被计算绕组的环流损耗系数(%),按公式(6 . 13)至公式(6 . 22)计算。 3.3 导线中涡流损耗系数(K w %)计算 Kw%=k⋅102⎛f⎜⎜50⎝aBmJq⎞⎟⎟⎠2[%](6.4)f2π2×10−6式中:k−系数;k=;当50Hz时,铜线(75C°):k=2.99;铝线(75C°):k=1.07518ρ2k f — 频率(Hz); ρk — 导线电阻系数(Ω mm2 / m); 铜线(75℃)时:ρk = 0.02135 Ω mm2 / m ; 铝线(75℃)时:ρk = 0.0357 Ω mm2 / m ; a — 垂直于漏磁场方向的单根裸导线尺寸, 一般指单根裸导线厚度(mm); Jq — 导线的电流密度(A / mm2); Bm— 最大纵向漏磁通密度(T), 变压器绕组的最大纵向漏磁通密度(Bm)与运行 方式有关,分别按下列各式计算。 3.3.1 双绕组运行方式的最大纵向漏磁通密度(Bm)计算 (如图6.1) Bm=0.4π2×10−3IWρ1.78×10−3IWρ=HKHK[T](6.5)式中:IW — 绕组的安匝; ρ— 洛氏系数, 见阻抗计算SB1-007.5; HK — 平均电抗高度(mm)。 必须注意:当三绕组的外部1与内部3运行时,中间绕组2为非载流绕组,虽然绕组 中没有电流流过,但它处于漏磁主空道之中,即处于最大纵向漏磁场位置。其中间绕组2的涡流损耗将是平均涡流损耗的3 倍。为了计算方便起见,常采用同一公式(6.4)计算涡流损耗系数,故将中间绕组的最大纵向漏磁通密度用 Bm2 = √3 Bm 代入。 BmBm高 压 ⊙ 1 低 (中)压 3 中(低)压⊗2高压⊙1低(中)压⊗3Bm中(低)压⊙2高压 1Bm 低 中 (中) (低) 压 压 ⊗ 2 3 高压⊙1次 期 旧底图总号 底图总号 日期 签字 低 压 ⊗ 2 a) 高压1与 低压2运行 b) 外部1与 中间2运行c) 中间2与 内部3运行d) 外部1与 内部3运行图6.1双绕组运行方式的纵向漏磁通密度分布图 版 日 签 字 油 浸 电 力 变 压 器 负 载 损 耗 计 算 共 13 3 页 第 页 3.3.2 降压三绕组变压器联合运行方式的最大纵向漏磁通密度(Bm)计算 (如图6.2) 外绕组:内绕组:Bm1Bm31.78×10−3I1W1ρ13=HK1231.78×10−3I3W3ρ13=HK1232B2m1+Bm1Bm3+Bm3[T][T](6.6)(6.7)中绕组:Bm2=[T](6.8) 式中:I1W1 ;I3W3 — 联合运行时外绕组及内绕组的安匝; ρ13 — 外、内绕组的洛氏系数, 见阻抗计算SB1-007.5; HK123 — 平均电抗高度(mm)。 Bm1Bm1 Bm3 Bm3 Bm1Bm3 低 中 高 低 中高中低 高压 压 压 压 压压(低)(中)压 压压⊗ ⊗ ⊗ ⊗⊗⊙ ⊙ ⊗⊙3 2 2 11 3 132 a) 高1对中2 a) 低(中)2对高1 b) 高1及中2 及低3运行 及中(低)3运行 对低3运行 图6.2 降压三绕组变压器联合运行方式 的纵向漏磁通密度分布图 Bm1Bm3 高 压 II ⊗ 3 低 压⊙2 高压I⊗1b) 低2对高I 及高II运行 图6.3 升压三绕组变压器联合运行或低压对高I 及高II运行方式的纵向漏磁通密度分布图 3.3.3 升压三绕组(或高-低-高双绕组)变压器联合运行方式的最大纵向漏磁通密度(Bm) 计算 (如图6.3) 外绕组:Bm11.78×10−3I1W1ρ12=HK12[T](6.9)内绕组:中绕组:Bm31.78×10−3I3W3ρ23=HK232B2m1−Bm1Bm3+Bm3[T][T])(6.10)(6.11)Bm2=当I1W1=I3W3时:Bm2≈12(Bm1+Bm3次 期 旧底图总号 底图总号 日期 签字 式中:I1W1 — 联合运行时外绕组的安匝; I3W3 — 联合运行时内绕组的安匝; ρ12 — 外、中绕组的洛氏系数, 见阻抗计算SB1-007.5; ρ23 — 中、内绕组的洛氏系数, 见阻抗计算SB1-007.5; HK12 —外、中绕组平均电抗高度(mm); HK23 —中、内绕组平均电抗高度(mm)。 版 日 签 字 油 浸 电 力 变 压 器 负 载 损 耗 计 算 双绕组运行方式的涡流损耗系数(K W %)简便计算, 共 13 4 页 第 页 双绕组运行方式的涡流损耗系数计算,为了简便起见,可不必先计算漏磁通密度( Bm ) , 而直接用下式计算: Kw%=kw107⎛fmnasρ⎞⎜⎟⎜⎟HK⎝⎠2[%]交 迭 式 线 圈 (6.12)表6.1 公式(6.12)中符号代表意义 名 称 kw - 涡流系数 f - 频率 (Hz) n - 平行于漏磁场 方向的导线根数 m -垂直于漏磁场 方向的导线根数 a -垂直于漏磁场方 向的裸导线尺寸 s - 单根导线面积 s = 单根裸导线截面(m m2) ρ - 洛氏系数 HK -电抗高 (m m) ρ = 纵向漏磁洛氏系数 HK = 线圈电抗高度(m m) s = 单根裸导线截面(m m2) ρ h = 横向漏磁洛氏系数 HK = 线圈电抗宽度(BK)(m m) 同 心 式 线 圈 kw= 1.782×10 – 3 ×π2 / (18ρk2 ) ; 75 °C时 :铜线:kw= 3.8; 铝线:kw=1.36 f - 额定频率 (Hz) 连续式: n = 总段数(总饼数) 螺旋式: n = 匝数(W)×螺旋股数( n b) 连续式: m = 每段匝数(Wb)×并联根数(mb) 螺旋式: m = 每股并联根数 (m b) f - 额定频率 (Hz) 连续式: n = 每段匝数(Wb)×并联根数(mb) 螺旋式: n = 每股并联根数 (m b) 连续式: m = 每磁平衡组内段数(nh) 螺旋式: m = 每磁平衡组内匝数(Wh) a = 沿辐向方向单根裸导线厚度(mm) a = 沿轴向方向单根裸导线宽度(mm) 3.4 环流损耗系数(K C %)计算 由于并联导线在漏磁场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故在并联导线中产生循环电流, 从而产生 环流损耗,环流损耗的大小与漏磁分布曲线及绕组的换位型式有关,下面仅考虑由于纵向漏磁通在并联导线中产生的环流损耗。 对单螺旋式而言,采用“242” 换位为最佳。以 “242” 换位, m = 4 环流损耗为1的各种换位型式的相对环流损耗,如表6.2 所示。 表6.2 相对环流损耗对比表 m 一次标准换位 全分布(潘戈)换位 “121” 换位 “212” 换位 “242” 换位 “424” 换位 “121” / “212” 换位 “424” / “242” 换位 3 4 5 6 8 12 16 20 24 28 196.6 321 344 358.7— — — — — — 2.25 1 1 9 2.25 9 — — — — — — 15.5813.47— — — 21.3218.7512.31 25.86 16.362.36 5.00 6.98 8.37 — 27.58 28.41 28.22.8 24.27 24.97 25.3514.2915.23 15.77 16.121.77 2.76 3.19 3.41 3.53 3.81 1.16 1.14 1.13 1.13 1.14 1.14 — 6.95 5.18 4.77 4.62 4.57 4.53 次 期 旧底图总号 底图总号 日期 签字 3.4.1 连续式绕组的环流损耗系数(K C %)计算 KC%=k0(m4b−5m1082b+4)⎛fnasρ⎞⎜⎟⎜H⎟K⎝⎠2[%](6.13)C时: 铜线:k 0 = 1.;铝线:k 0 = 0.679; 式中:k 0 – 系数; k 0 = 16×10 – 4×π4 / (180ρk2) ; 75° m b – 连续式绕组沿辐向并联根数; 其它符号代表意义,见表6.1。 版 日 签 字 油 浸 电 力 变 压 器 负 载 损 耗 计 算 共 13 5 页 第 页 3.4.2 载流单螺旋“242”换位的绕组环流损耗系数(K C1 %)计算 KC1%=1.232k1510{[***2****⎛fasW⎞⎜⎟−−+−K*B(0.5K)BkK(0.5K)BBw1w22ww12⎜⎟⎝Hk⎠]}2[%]⎫⎪⎪⎪⎪⎪⎬⎪⎪⎪⎪⎪⎭(6.14) BB *1e−0.5KR{sh(0.5K=1−*KwKRe−0.5kR=1−(0.5−K*w)KK=*wR)−sh[(0.5−K*w*w)KR]}*2[sh(0.5−KR*w)KR](6.15) 一般KR*B1−(0.5−Kk)B*2<0.0001πHλ ∗式中:WI — 两端(Ⅰ,Ⅳ)换位区的实际匝数: WI = WIV =Kw W W — 单及单半螺旋式线圈的总匝数 ; ∗∗ Kw— 两端加大换位间距的换位区匝数系数, 见线圈计算中图2.7 KR -Kw曲线; Hk — 线圈的电抗高度(mm), 见阻抗计算SB1-007.5; λ — 漏磁总宽度(mm),一般指内线圈内半径至外线圈外半径的宽度(指计算的 两个线圈), 见阻抗计算SB1-007.5; f — 频率(Hz); a — 垂直于漏磁场方向的裸导线厚度(mm); s — 单根裸导线截面(m m2); m — 垂直于漏磁场方向的导线根数,此处指每股螺旋中并联根数 ( m b ); k1 、k2 —系数,见表6.3。 表6.3 系数 k1 、k2 、k3 m 4 8 12 16 20 24 28 k1 k2 k3 1.152 32.54 186.5 620.0 1555 3278 6139 0 0 1.024 4.608 12.90 28.67 55.30 0 30.72 184.3 614.4 1536 3226 6021 3.4.3 非载流(处在漏磁场中间)单螺旋“242”换位的绕组环流损耗系数(K C2 %)计算 次 期 旧底图总号 底图总号 日期 签字 2.956×k3****2−−KC2%=[KB(0.5K)Bw1w2]510式中:k3 — 系数,见表6.3 ; ⎛fasW⎞⎜⎟⎜H⎟k⎝⎠2[%](6.16) λ — 漏磁总宽度(mm), 指内线圈内半径至外线圈外半径的宽度(含中间线圈), 见阻抗计算SB1-007.5; 其它符号代表意义同公式 ( 6.14 ) 及公式 ( 6.15 )。 版 日 签 字 油 浸 电 力 变 压 器 负 载 损 耗 计 算 共 13 6 页 第 页 3.4.4 载流双螺旋“交叉”换位的绕组环流损耗系数(K C1 %)计算 双螺旋“交叉”换位的绕组环流损耗系数(K C1 %)计算较复杂,均用计算机程序 进行计算,其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k4KC1%=M10M+15⎛fasW⎜⎜Hk⎝−1)2Φj⎞⎟⎟⎠2∑Mi=1⎛⎜ψ⎝iψs⎞−⎟M⎠2[%](6.17)⎫⎪⎪⎪⎪⎬⎪⎪⎪⎪⎭Ψi=ΨSΦ==∑(Ki,jj=1∑qΨiNWKR(6.18)j1NW{i=1nj−e−0.5KR[sh(0.5K(KRKpb)−sh(0.5K⎫⎪⎪⎪⎪⎬⎪⎪⎪⎪⎭RKpe)]}Kpb2=1−NW2=1−NW=π⋅Hλk∑∑pp−1nnj1b=1)j=1 KKpej(6.19)

j=1R表6.4 导线在各区的位置K i , j 第i根导线 第j个“换位区”j ≤ ( M / 2 ) K 1, j = ( M / 2 )-j + 1 K i , j = K ( i – 1 ) , ( j +1 ) ( M / 2 ) < j ≤ M j = M +1 K i , j = K i , 1 i = 1 i = 2~M K 1, j = j-( M / 2 ) K 1, j = K 1, 1 次 期 旧底图总号 底图总号 日期 签字 C时: 铜线:k4 =1.367; 铝线:k4 = 0.4; 式中:k 4 — 系数; k4 = ×10 – 7×π4 /ρk2 ; 75° M — 双螺旋式线圈中的换位数,即双螺旋并根数 M = n b×m b ; n b — 线圈中沿轴向并联根数,双螺旋式线圈n b = 2 ; m b — 线圈中沿辐向并联根数,即每列螺旋的并联根数; K i , j — 第 i根导线在第 j 个“换位区”的位置 , 见表6.4 ; Ψi — 载流绕组的第 i根导线在各区[ j = 1~(M + 1)]的磁链和; ΨS — 载流绕组的第1根至第q根导线在各区[ j = 1~(M + 1)]的总磁链; Φj — 载流绕组的第j个 “换位区”的磁通; n j — 载流绕组的第j个 “换位区” 的换位间距, 见线圈计算SB1-007.2; W — 双螺旋式线圈的总匝数 ; Hk — 线圈的电抗高度( mm ), 见阻抗计算SB1-007.5; λ — 漏磁总宽度(mm), 指被计算的内线圈内半径至外线圈外半径的宽度, 见阻 抗计算SB1-007.5; f — 频率(Hz); a — 垂直于漏磁场方向的裸导线厚度(mm); s — 单根裸导 版 日 签 字 油 浸 电 力 变 压 器 负 载 损 耗 计 算 共 13 7 页 第 页 3.4.5 非载流(处在漏磁场中间)双螺旋“交叉”换位的绕组环流损耗系数(K C2 %)计算 KC2%=Ψfi=ΨfS=Φfj1=NWKpbKpek4M105⎛fasW⎜⎜Hk⎝⎞⎟⎟⎠2∑i=1MΨ⎛⎜Ψfi−fS⎜M⎝⎞⎟⎟⎠2[%](6.20)⎫⎪⎪⎪⎪⎬⎪⎪⎪⎪⎭M+1∑j=1q(Ki,j−1)ΦfjΨfi∑(6.21){i=1NWnj−KRe∑j=1pj=1p−1−0.5KR[sh(0.5KRKpb)−sh(0.5KRKpe)]}2=1−NW2=1−NWπHkλfnjj(K1b=1)∑nKR= ⎫⎪⎪⎪⎪⎬⎪⎪⎪⎪⎭(6.22) 式中:Ψf i — 非载流绕组的第i根导线在各区[ j = 1~(M + 1)]的磁链和; Ψf S — 非载流绕组的第1根至第q根导线在各区[ j = 1~(M + 1)]的总磁链; Φf j — 非载流绕组的第j个 “换位区”的磁通; (含中间线圈), λf — 漏磁总宽度(mm), 指内线圈内半径至外线圈外半径的宽度 见阻抗计算SB1-007.5; 其它符号代表意义同公式 ( 6.17 ) 至公式 ( 6.19 )。 4 引线损耗(Py)计算 当电流通过引线时, 由于引线有电阻存在, 而产生引线的电阻损耗, 可按下式计算: Py = m x I R y [ W ] ( 6 . 23 ) 式中: m x — 相数; I — 引线相电流(A); R y — 引线相电阻(Ω), 2 次 期 旧底图总号 底图总号 日期 签字 R y = ρy L y / S y [ Ω ] ( 6 . 24 ) 式中: ρ y — 引线电阻系数 ( Ω·mm 2 / m ), 铜引线(75℃) : ρ y= 0.02135 Ω·mm 2 / m; 铝引线(75℃) : ρ y = 0.0357 Ω·mm 2 / m; L y — 引线的每相平均总长度( m ),可按表6.5估算; S y — 引线总截面积( mm 2 )。 版 日 签 字 油 浸 电 力 变 压 器 负 载 损 耗 计 算 表6.5引线每相平均总长估算 共 13 8 页 第 页 接法 电压(kV) 220 Y或YN 110 35~10 35~3 D 35~3 35~3 出线方式 线 圈 排 列 中部出线 高-低 高-低-高 中部出线 高-低-高-低自 耦 变 压 器中部出线 端部出线 端部出线 端部出线 中 压 绕 组 首端在上 末端在下 首 末 端 均 在 上 引线每相平均长度Ly(m) Ly≈ 6.5 + 窗高 + 夹件高度≈ 9 Ly≈ 6.5 Ly≈ 4 Ly≈ 4 + ( 窗高 / 2 ) ≈ 4.5 Ly≈ 油箱高度≈ 2×线圈高度 Ly≈ 窗高 + 油箱高≈ 3×线圈高度 Ly≈ 窗高+2×铁心柱中心距+铁轭至盖距离 ≈ 5×线圈高度 Ly≈ 2×铁心柱中心距 有时为了计算简便起见, 引线损耗可用引线损耗占绕组导线电阻损耗(PR)的百分数 来估算: Py=Ky%100PR [ W ] ( 6 . 2 5 ) 式中: PR — 绕组导线的电阻损耗(W), 按公式(6 .1)计算 ; Ky % — 引线损耗占绕组导线电阻损耗(PR)的百分数(%), 可按表6.6选取。 表6.6 引线损耗占绕组导线电阻损耗(PR)的百分数(Ky %) 绕组电压等级 (kV) Y联结 Ky % D联结 0.4 10 6 3 双螺旋式 四螺旋式可不计 0.5 1 1.5 12 15 0.5 1 2 3 ≥35 5 杂散损耗(PZS)计算 变压器在运行时,绕组或大电流引线的漏磁通,穿过钢夹件、钢压板、钢螺栓螺母及 油箱等钢铁结构件,在其中产生涡流,从而产生杂散损耗。在特大容量变压器中,杂散损耗有时可达负载损耗的30%~40%,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常在漏磁通较大的部位,采用磁屏蔽或电磁屏蔽等措施,来减少钢铁结构件中的杂散损耗。考虑到漏磁通路径的复杂性,精确计算较为困难,所以,杂散损耗只能用近似方法进行计算。 次 期 旧底图总号 底图总号 日期 签字 5.1 小型变压器的杂散损耗(PZS)计算 对于630kVA及以下的小型变压器, 一般采用层式线圈结构,由于它的漏磁不大,故 将杂散损耗一并在附加损耗中予以考虑,不再单独计算。 版 日 签 字 油 浸 电 力 变 压 器 负 载 损 耗 计 算 共 13 9 页 第 页 5.2 中大型变压器的杂散损耗(PZS)计算 对于110 kV级及以下,800 kVA及以上的中大型双绕组及三绕组变压器, 一般采用饼 式线圈结构,当其中每一对绕组运行时,绕组的纵向漏磁通为ΦZ = XK%Φm / 100,其中有一部分漏磁通Φw向外汇流入油箱壁,另一部分漏磁通Φn向内汇流入铁心及铁轭和其它钢铁结构件。现仅以计算汇流入油箱壁的漏磁通Φw,在油箱壁中产生的涡流损耗为基础,而向内汇流入铁心及铁轭和其它钢铁结构件的漏磁通Φn产生的涡流损耗,以乘上一个系数来修正,故总的杂散损耗,可按下列经验公式估算: Pzs=Kzs×104(Xk%ΦmαlxbHk+2(Rpb−Rp12[)2KybH)]3k2⎛f⎞⎜⎟⎝50⎠2⎛P⎞⎜⎜P⎟⎟⎝r⎠2[W](6.26)式中:Kzs — 经验系数,平滑油箱: 三相取 Kzs = 23 / Xk% ; 单相取 Kzs = 10.5 / Xk% ; 波纹油箱(当Xk%≤10.5%时): 三相取 Kzs = 3 ; 单相取 Kzs = 1.69 ; Xk% — 额定容量时的电抗百分数(%),见阻抗计算SB1-007.5; 2则公式(6.26)中(P / Pr ) = 1 。 如Xk % 用实际容量的电抗百分数代入, Φm — 铁心主磁通(Wb),见铁心计算SB1-007.1; α — 漏磁链校正系数,按下式计算: α=1213(B(Bq1RRp1)+)+A12RA12Rp12q1p1p12121+3+(B(Bq2RRp2))(6.27)q2p2 Kyb — 考虑压板的系数, 绝缘压板取: Kyb = 0.8; 钢压板(或无压板)取: Kyb = 1.0; Bq1, Bq2 — 各线圈的辐向尺寸(mm),见线圈计算SB1-007.2; A12 — 线圈间主空道尺寸(mm),见线圈计算SB1-007.2; Rp1, Rp2 — 各线圈的平均半径(mm),见线圈计算SB1-007.2; Rp12 — 主空道的平均半径(mm),见线圈计算SB1-007.2; Hk — 平均电抗高度(mm),见线圈计算SB1-007.2,先分别计算各线圈电抗 高度, 然后再计算平均电抗高度; lxb — 平滑油箱内壁的周长(mm); 当线圈至油箱长轴方向的两端距离相差较 大(如有载变压器开关在一端)时,按距离较小的一端计算后,再乘2; 三相: lxb = 2(πRpb + 2 MO) [ mm ] (6.28) 单相: lxb = 2(πRpb + MO) [ mm ] (6.29) MO — 铁心柱中心距(mm),见图6.4; Rpb — 油箱内壁的平均折合半径(mm),即铁心柱中心至油箱壁平均距离; Rpb=0.5Bxb+Rw1+Cxb2次 期 旧底图总号 底图总号 日期 签字 [mm]RPb(6.30) Bxb — 油箱内壁的宽度(mm),见图6.4; Rw1 — 外线圈的外半径(mm);见SB1-007.2; Cxb — 线圈至油箱长轴方向的距离(mm), 见图6.4; f — 额定频率(Hz); P — 实际容量(kVA); BxbMO Cxb图6.4 油箱断面示意图 版 日 签 字 Pr — 额定容量(kVA)。 油 浸 电 力 变 压 器 负 载 损 耗 计 算 共 13 10 页 第 页 5.3 特大型变压器的杂散损耗(PZS)计算 对于220kV级及以上的特大型双绕组及三绕组变压器,线圈及引线等结构比较复杂, 漏磁也比较复杂,杂散损耗计算更难以准确,可按下列另一个经验公式估算: K1 K2 K3 Khx Xk %(1± u t %/100 )2 Pr [ W ] (6.31) Pzs = 0.07 式中:K1 — 考虑铁心有旁轭的修正系数, 取 K1 = 0.8 ; 无旁轭时, 取 K1 = 1.0 ; 取 K2 = 0.75 ; 无磁屏蔽时,取 K2 = 1.0 ; K2 — 考虑油箱有磁屏蔽的修正系数, K3 — 考虑夹件有磁屏蔽的修正系数,取 K3 = 0.75 ; 无夹件磁屏蔽时,取 K3 = 1.0 ; Khx — 考虑横向漏磁增大的修正系数, 双绕组变压器:取Khx = 1.0 ; 三绕组及自耦变压器:高—中(外—中)运行:取Khx = 1.0 ; 中—低(中—内)运行:取Khx = 1.2 ; 高—低(外—内)运行:取Khx = 1.5 ; Xk% — 额定容量时的电抗百分数(%),见阻抗计算SB1-007.5; u t % — 调压百分数(%),额定电压时,u t % = 0 ; Pr — 额定容量(kVA)。 6 负载损耗(PK)计算 负载损耗,对两绕组变压器而言,它包括两个绕组的导线电阻损耗、导线附加损耗(导 线涡流损耗和导线环流损耗)、引线损耗以及杂散损耗。而对三绕组变压器而言,应分别计算各对绕组运行时的负载损耗,即计算“外—中”、“中—内”、“外—内”等三种运行状态下的负载损耗,并均折算到较小容量时的损耗值,如一个绕组容量为50%时,则另一个绕组也折算到50%容量的损耗值。 当三绕组变压器的“外—内”绕组运行时,中间绕组为非载流绕组,虽然绕组中没有 电流流过,但它处于漏磁主空道之中,即处于最大纵向漏磁场位置。其中间绕组的涡流损故三绕组变压器的“外—内”绕组运行时的负载损耗计算时,耗将是平均涡流损耗的3 倍,应再加上中间绕组按正常载流计算的平均涡流损耗的三倍。 各对绕组运行时的负载损耗,按下式计算: PK = ΣPR +ΣPf +ΣPy + PZS + KC2 % PRZ + 3 KWZ % PRZ [ W ] (6.32) 式中: ΣPR — 被计算的一对绕组的导线电阻损耗之和(W),分别按公式(6.1)计算; ΣPf — 被计算的一对绕组的导线附加损耗之和(W),分别按公式(6.2)计算; ΣPy — 被计算的一对绕组的引线损耗之和(W),分别按公式(6.25)计算; PZS — 被计算的一对绕组的杂散损耗(W), 按公式(6.26)或公式(6.31)计算; KC2 %— 当三绕组变压器的“外—内”绕组运行时,其处于中间的非载流绕组,按 公式(6.16)或公式(6.20)非载流计算的环流损耗系数(%); KWZ %— 当三绕组变压器的“外—内”绕组运行时,其处于中间的非载流绕组,按 公式(6.12)计算的平均涡流损耗系数(%);如按公式(6.4)计算时, 其中纵向漏磁通密度用Bm2 =√3 Bm 代入, 则上式中KWZ %前不再乘3; PRZ — 当三绕组变压器的“外—内”绕组运行时,其处于中间的非载流绕组,按 次 期 旧底图总号 底图总号 日期 签字 版 日 签 字 载流计算的导线电阻损耗(W)。 油 浸 电 力 变 压 器 负 载 损 耗 计 算 共 13 11 页 第 页 7 轴向变压器负载损耗(PKF)计算 x1 I3 a1 a2 I4 x2 I2 I1 A x1I3Ba1a2I2Bx2I1BAa1 Ir 2Xa2 x2 I4F I2FXx1 ~ I3F I1FA~ Ir X ~a)全穿越状态 b)半穿越状态 图6.5 变压器接线简图c)状态 7.1 全穿越状态的负载损耗(PK)计算 7.1.1 全穿越状态的各绕组相电流 轴向变压器的全穿越状态接线简图如图6.5 a)所示,它与普通变压器没有什么两 样。各绕组均为额定电流,其相电流为 : / 2 [ A ] (6.33) I 1 = I 2 = I r I 3 = I 4 [ A ] (6.34) 式中:Ir — 高压绕组的额定相电流(A) I r = I 1 + I 2。 7.1.2 全穿越状态的负载损耗(PK)计算 全穿越状态的负载损耗(PK)与普通变压器一样,按公式(6.32)计算。 7.2 半穿越状态的负载损耗(PKB)计算 7.2.1 半穿越状态的各绕组相电流 轴向变压器的半穿越状态接线简图如图6.5 b)所示,高压绕组1及高压绕组2并 联后接电源UB , 其高压额定相电流为I r / 2 = I1B + I2B 。一个低压绕组(如绕组3)接负载,且为额定相电流,另一个低压绕组(如绕组4)空载,其电流I 4B = 0。应注意其高压绕组2中,亦分配有较小电流(I 2B)流过(约为I r / 2的10 %左右)。各绕组相电流分别为: ⎛W2I2B⎜⎜W⎝1I2B==Ir2⎞⎟⎟=I3B⎠IrX132%Ir⎞X132%X13%+X12%−X23%⎟==⎟X%2X12%22X12%12⎠1(4Xk%−2X13%+X12%+X34%)X13%+X12%−22X12%⎛W3⎜⎜W⎝1⎞⎟⎟⎠Ir1⎛4Xk%+X34%−4X13%⎜1×−24⎜X12%⎝[A](6.35)次 期 (I r / 2)-I 2B [ A ] (6.36) I 1B = 旧底图总号 底图总号 日期 签字 I 3B = 0 ) [ A ] (6.37) I 4B = 0 (或当低压绕组3空载时:式中: XK% — 折算到高压额定容量时,全穿越电抗百分数(%),见阻抗计算; X12%~X34% —折算到高压额定容量时,各对绕组的电抗百分数(%),见阻抗计算; I r — 高压绕组在全穿越状态下的额定相电流(A)。 7.2.2 半穿越状态的电阻损耗(PRB)计算

轴向变压器的半穿越状态下,各绕组电阻损耗(PRB)分别按公式(6.1)计算。 版 日 签 字 油 浸 电 力 变 压 器 负 载 损 耗 计 算 7.2.3 半穿越状态的杂散损耗(PZSB)计算 共 13 12 页 第 页 轴向变压器的半穿越状态下,杂散损耗(PZSB)按下式计算: PZSB=1.8Kzs×10lxb4[H(X13%k13+2(RΦm)2pb−Rp13)]H3k132⎛f⎞⎜⎟⎝50⎠2⎛P⎞⎜⎜P⎟⎟⎝r⎠2[W](6.38)式中:X13 % —折算到高压额定容量时,高压1和低压3的电抗百分数(%),见阻抗计算; 其它符号代表意义与公式(6.26)相同. 7.2.4 半穿越状态的负载损耗(PKB)计算 轴向变压器的半穿越状态下,负载损耗(PKB)按下式计算: PKB = PRB1 + PRB2 + PRB3 + PfB1 + PfB2 + PfB3 + PyB1 + PyB3 + PZSB [ W ] (6.39)式中: PRB1 ; PRB2 ; PRB3 — 分别为高压绕组1、高压绕组2和低压绕组3的电阻损耗(W), 按公式(6.1)计算; 高压绕组2和低压绕组3的附加损耗(W), PfB1 ; PfB2 ; Pf B3 — 分别为高压绕组1、 按公式(6.2)计算; PyB1 ; PyB3 — 分别为高压绕组和低压绕组3引线损耗(W),按公式(6.23)计算; PZSB — 半穿越状态下,杂散损耗(W),按公式(6.38)计算。

7.3 状态的负载损耗(PKF)计算 轴向变压器的状态,只是运行时的特殊状态,故负载损耗一般不进行计算。 7.3.1 状态的各绕组相电流 轴向变压器的状态接线简图如图6.5 c)所示,此时一个低压绕组(如绕组3) 接电源,另一个低压绕组(如绕组4)接负载,两个低压绕组均为额定相电流(I 3F = I 4F)。 高压绕组1及高压绕组2并联后空载。状态相当于两个半穿越状态的叠加,此时,高压绕组1及高压绕组2中,亦有电流流过(I 1F = I 2F)。各绕组相电流分别为: IF=2I2B=Ir1⎛4XK%+X34%−4X13%1×⎜−X12%22⎜⎝⎞⎟⎟⎠[A](6.40)I 2F =(I r / 2)-I F [ A ] (6.41) I 1F = I 3F = I 4F [ A ] (6.42) 式中: XK% — 折算到高压额定容量时,穿越电抗百分数(%),见阻抗计算; 次 期 旧底图总号 底图总号 日期 签字 X12%~X34% —折算到高压额定容量时,各对绕组的电抗百分数(%),见阻抗计算; I r — 高压绕组在全穿越状态下的额定相电流(A)。 7.3.2 状态的电阻损耗(PRF)计算 轴向变压器的状态下,各绕组电阻损耗(PRF)分别按公式(6.1)计算。 版 日 签 字 油 浸 电 力 变 压 器 负 载 损 耗 计 算 7.3.3 状态的横向漏磁产生的涡流损耗(PWF)计算 共 13 13 页 第 页 轴向变压器的状态下,横向漏磁(如图6.6所示,因上下两个漏磁组对称,故只计算一个漏磁组)产生的涡流损耗(PWF)按下式计算: KsI3W3Gqb2PwF=∑ρ∑h(α2sisji=1j=1msns2j−1+αj−1αj+α2j)λsHK12102sinssj2j−14[W](6.43)∑ρ∑h(αi=1j=1ms+αj−1αj+α2j=)222222=ρshs1α1+hs2α1+α1α2+α2+hα+αα+α+hα2s32233s43[()()](6.44)式中:Ks — 系数,75℃时: 铜导线Ks = 0.227 铝导线Ks = 0.449; 85℃时: 铜导线Ks = 0.212 铝导线Ks = 0.422; I3 — 低压绕组的额定相电流(A); W3 — 低压绕组的匝数; b — 垂直于漏磁场方向的裸导线尺寸(cm),此处指导线宽度; Gq — 绕组裸导线的重量(kg); D0S’λS HK12— 高压绕组的轴向高度(cm); 0 λS — 漏磁宽度(cm), λS = Bq1+A13+Bq3 ; h1 α1h 2 h S — 漏磁组高度(cm), h S = H K1 ; α2DYGY ρsi — 横向漏磁洛氏系数, 先求: 31 h3 ’hS =HK1 S = S + 0.03 D0 ;uS =λS / hS; vS = S / hS ; 再按阻抗计算中公式(5.2)计算或查 h4 0α3 图5.3曲线; HK12 D0 — 铁心圆直径(cm); Bq1 ; Bq3 — 高压1及低压3的辐向(cm); GY DY A13 — 高压1及低压3之间主空道(cm); 2 4 ms — 横向漏磁组数,图中 ms = 1; ns — 横向漏磁组中分区的区域数,图中ns = 4; 0 hsj — 横向漏磁高度(cm); αj — 横向漏磁不平衡安匝百分数(%)。 图6.6 状态下,横向漏磁 不平衡安匝图 7.3.4 状态的负载损耗(PKF)计算 轴向变压器的状态下,负载损耗(PKB)按下式计算: PKF = ΣPRF +ΣPf F +ΣPWF +ΣPyF + 1.5 PZSF [ W ] (6.45) 式中: ΣPRF — 各绕组的导线电阻损耗之和(W),分别按公式(6.1)计算; ΣPf F — 各绕组的导线附加损耗之和(W),分别按公式(6.2)计算; ΣPWF — 各绕组的横向漏磁的涡流损耗之和(W),分别按公式(6.43)计算; ΣPyF — 各绕组的引线损耗之和(W),分别按公式(6.25)计算; PZSF — 杂散损耗(W), 按公式(6.26)或公式(6.31)计算。 次 期 旧底图总号 底图总号 日期 签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