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1宝山高三一模语文卷

2021宝山高三一模语文卷

来源:九壹网


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宝山区)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吾尝跂而望矣, 。(《荀子·劝学》)

(2) ,千营共一呼。(卢纶《 》

(3)姜夔《扬州慢》中,“ , ”两句写初到扬州道上所见,以引用形成昔日繁华旖旎与眼前野草丛生的对比。

2.按要求选择。(5分)

(1)江边景观带的一座水榭上要挂一幅楹联,要人们遵从中华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保护生态环境,你认为合适的一联是( )。(2分)

A.江我并生,天人合一。

B.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C.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D.心地上无风涛,随在皆青山绿树;性天中有化育,触处见鱼跃鸢飞。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 , , , ,也不可能独善其身、独自芬芳。

①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超然事外、高高挂起

②处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之中

③大家犹如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

④国际社会像是一个大家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③②④ D.④③②①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联觉与艺术通感

①艺术通感就是不同艺术感受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转化。例如,我们听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会随旋律的变化在眼前呈现出一幅幅视觉形象,好像看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共读、离别、化蝶等生活场面。一座美妙的建筑和园林又会引起类似音乐的感觉。综合艺术如歌舞剧、电影等就是利用艺术通感来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创造共同的意境的。芭蕾舞剧《天鹅湖》,音乐与舞蹈动作是那么和谐一致,以致我们单凭音乐欣赏就能体验到戏剧情境。所以,传统说法认为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

②由此,艺术家必须具有良好的艺术通感,才能把感性意象转化为审美意象。音乐家在生活中找不到现成的音乐和旋律,他没有模仿对象,他必须把生活中的感受转化为音乐意象。贝多芬失聪后,正是凭视觉印象来创造音乐意象。他在森林中散步,衣袋里放着铅笔和五线谱纸,以便把视觉印象用乐谱记录下来。他在记下音乐主题的同时,还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在森林中是幸福的——树木在讲话——”,“每一棵树都在向我说话哪,多么神圣啊!森林之中太美妙了”等等。《田园》交响乐、《庄严弥撤》和《第九交响曲》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③艺术通感的生理基础和心理结构原型是联觉现象。所谓联觉,就是各种器官的感觉互相沟通的生理现象,主要是视觉和听觉的沟通。联觉在儿童中比较常见,可以推断,在人类童年和动物意识中,联觉也是普遍现象。由于这种联觉现象存在于原始心理结构中,所以,与原始意识同构的审美意识也必然存在着联觉和艺术通感的特征。现代出现了一种色彩音乐,就是用电子手段使音乐的节奏、旋律与色彩转换同步进行,造成视听觉混合的奇妙意境。 现代诗歌大量采用联觉手法,如“黑色的哭泣”、“透明的笑”、“磨硬了的感叹”等等,它有助于传达那种微妙的内心体验,使表现更形象化。

④联觉在审美意识中不是简单地重复儿童意识行为,而是把它改造为构成和传达审美意象的特殊手段。唐代书法大师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受到感染,结果书法艺术提高到一

个新的境界。审美心理结构就像一个魔术师,能够把各种感官印象沟通起来,互相转换。如果没有这种联觉功能,就不会形成艺术通感,许多艺术门类也就不会存在(如音乐〕。

⑤艺术通感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共同的审美意象。不同感官的感性意象是不同的,但进入审美意象创造过程,通过联觉作用,就变成一种纯粹的审美体验。“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审美意象舍弃感官形式,变成一种内部语言,它可以翻译成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其本身是没有固定形式的。比如对西湖“三潭印月”的景色,可以用绘画、诗文、音乐多种形式表达出来,但这种审美感受本身则无固定形式。究竟形成音乐意象还是视觉意象,要根据主体哪一种表现能力更强而定。诗人艾里略指出:具有理想形式的诗是“如此这般的诗,以致我们看不见所谓诗,而只注意着诗所指示的东西……”所谓得意忘言,也就是只领会审美意象,而舍弃意象材料。这就是说,审美意象是可以转换的,只要意境相同,就可以用不同的感性意象构筑审美意象,表达为不同的艺术形式。

3.第⑤段中加点的“创造过程”具体是指 (2分)

4.依据本文,以下对“艺术通感”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通感有其生理基础和心理结构原型。

B.艺术通感在作品创作中也在作品欣赏中。

C.艺术通感是离不开联觉这一必要条件的。

D.艺术通感发生时意象和感官形式即舍弃。

5.依据第⑤段画线句,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琴曲《月夜》与诗歌《月夜》的感性意象相同,所以它们的意境相同。

B.琴曲《月夜》与诗歌《月夜》的意境相同,所以它们的感性意象相同。

C.《荷花淀》小说表现的意境,是可以通过钢琴曲的艺术形式来表达的。

D.《荷花淀》和《黄河大合唱》都有抗日内容,所以它们转换自同一意境。

6.第③段中,你认为对“审美意识也必然存在着联觉和艺术通感的特征”的论证是否充分?请说出理由。(4分)

7.小宝同学是位聋哑生,她想学习舞蹈并以此为职业,但她父母说:“节奏是构成舞蹈的要素,舞蹈节奏以音乐节奏为基础,聋哑人怎么以跳舞为职业呢?”请你依据本文,从科学的角度劝说小宝父母,让他们同意小宝的选择。(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种包谷①的老人(节选) 何世光

①这地方,是太遥远了,也太寂静了。一片窄窄的坝子,四面都有青山屏障。就连那条从小小的乡场上穿过,并且整日里都空荡荡的碎石车路,也远远地落在重重青山的那一边、那一边。至于城市呢,更不知远在何方,在哪一片望不见的天空下面。

②这地方叫落溪坪,有三十来户人家。略略地离开那连在一起的林子和人家,在石板路拐弯的地方,有一间矮小的、显得有些孤单的瓦房。这是刘三老汉的房子。刘三老汉七十多岁,他的老伴,还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姑娘,都在二十多年前不幸死去了;剩下一个幺

女儿, 跟着就嫁到五十多里以外的七里场。

③农历六月开头,炎阳炽烈地在落溪坪的顶上照耀,把田野持久地置于他的光照和灼热之中。山上的树,斜坡上的包谷,平坝上的秧子,还有所有的草丛和灌木丛,都不得不紧迫地用自己的须根向土地吮吸。土地的水分仿佛全被吸到茎和叶片上来了,以至桐树的阔叶展开到最大,包谷的叶片伸延到最长,瓜藤牵连到好远好远,秧子呢,则严严实实地遮没了整整一坝水田。除了静静的石板路依旧蜿蜒外,整个落溪坪的山野一片润湿、饱满而凝重的碧 绿,浓郁到仿佛透不过一口气来。

④正午过后不久,刘三老汉独自一人,伏身在斜坡的一片包谷林之中,茂密的叶片完全把他淹没了。他的长衫前襟撩起来,掖在腰间的布带上,佝偻的脊背深深地躬着,握了一只水瓢,一步步往包谷林的深处挪动,乱纷纷的、油绿到发黑的包谷叶,在他的身边像刀剑一样交错,笼罩着一片静止不动的、叫人心慌意乱的闷热。每移动一步,衣襟都把包谷叶牵擦得窸窸作响,同时有更猛烈的溽热扑到人的脸上。那些伸到面颊上来的叶片,是无法撩拨开的,尖梢刺着他的干枝桠一样的手背,叶齿从他的瘦黑的脸上划过,绒毛粘上他的细细的脖颈,汗水跟着就沾湿了那些碎屑,并深深的没到划出来的细小的口子里去,让人的脸和手都是火辣辣的。

⑤泥土渴透了,在叶片底下,包谷的藻红色的罩根一株株的露出来,像爪子一样紧紧地抓住土地,和土块牢牢地埋在一起。一只很大的黑蚂蚁,匆匆地钻到裂开的泥缝里去了。一支淡绿色的青蛙,倏地从眼前跳开。后来,刘三老汉终于谨慎地把木瓢贴近一株包谷的罩根,把水灌进筋络一般的细根的空隙里,让水从那儿浸到泥土里去。水刚一粘着泥土,就发出吱吱的声响,又细碎又清晰,一点也不流淌,马上就被吸干了,在细根的周围留下一小圈淡淡的影子。眼看那影子很快地淡下去,一会儿就只剩下一点差不多不能辨认的痕迹。

⑥过后他摸索着从包谷林里退出来,在旁边的草梗上慢慢地坐下,阳光太炽热了,那些车前草和铁丝草发烫,热乎乎的湿气一下子传到他的腿上,一只青蛙跳出来,跌落进他的衣襟,背上有一根细细的金线,绿得仿佛透明,喉头急促地起伏,也好像渴得厉害,跟着又跳开。空了的木桶和扁担在他的身旁。那扁担斜倚在草坪上,是红木的,不知用了多少年了,被汗水浸渍,让衣服搓磨,早已是玉一样圆润,琥珀一样发着深沉的、暗红色的光亮。

⑦他坐着,衣衫从领子那儿敞开。露出来的脖颈、肩胛和胸膛,还有他的一直被阳光照亮的一张脸,仿佛经受过烟熏火燎,渗出一层油,像他身旁的扁担那样,透着隐隐的、暗红色的光泽。他的双臂无力地垂下来,让一双手落在膝盖上。那手从长长的衣袖里伸出来,像露到地面上来的树根,一手抚着膝盖,另一只则用手背触着膝盖。

⑧但他的神情还像平时一样和蔼。阳光炫人眼目,他的眼睛眯得更厉害了,眼角那儿隐着的笑意也更平静、更深沉。他蜷曲着脊背,脖颈略略伸向前面,嘴唇微微张开,一动不动。褐黄的眼仁已经浑浊了,但不知是噙着浆液还是映着阳光,差不多眯成一线的眼缝里,还有隐隐闪动的亮光,好像满意地望着,其实又并没有望,用心地想着,其实又没有想。

⑨这片包谷林远离着落溪坪的人户,在这斜坡上,望不见那条石板路,也望不见一户人家,一个人影。无边的蓝天之下,无限的阳光之中,只有眼前的包谷林,再就是寂寞地闪烁着光亮的茅草和刺丛,全都在炎暑中深深地凝滞了,久久地没有一点响动……

⑩春天里,世道不同了,乡亲们欢天喜地聚在祠堂跟前的空地上,安顿今年的庄稼。去年,落溪坪的庄稼人,托福被允许把庄稼划给一家一户料理,田里和土地的收获都涨了好几成。但大家心里不稳,怕事情不长久,还是揣揣的。后来,不见上面的人来追究,还

处处听到赞许,于是宽心了。②

⑪太阳才刚刚西斜,还能从坡下那一块过水的丘里,舀起来好几挑水。于是,过了不大一会,刘三老汉就用手抚着膝盖,慢慢地站起来,担好一挑桶,顺着一条隐藏在草丛中的小路,蹒跚地往下走。天是这样高远、博大,山野是这样繁茂、连绵,他呢,这样佝偻,这样迟缓,在这一片斜坡上,几乎现不出一点行踪,小到让人看不见。可是,渐渐地,一簇又一簇的刺丛,还是留在了他的后边……

[注]①包谷是玉米的方言。②本篇小说发表于1982 年。1970 年代末1980 年代初,我国地区开始改革开放,农村地区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8.从词的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的语言特点。(4分)

9.第③段写炎阳炽烈和落溪坪的碧绿,体现了作者的巧妙构思,请对此加以赏析。(4分)

10.赏析⑤—⑧段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艺术手法。(3分)

11.分析①②段和⑨⑩段中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4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春阴 (南宋)陆游

老境三年病,新春十日阴。

孤舟镜湖客,万里玉关心。

出岫云多态,呼风鸟独吟。

读书惟恐尽,倾酒却愁深。

12.本诗共有几联对仗?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一联 B.两联 C.三联 D.四联

13.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本诗的语言,精练而自然,晓畅平易。

B.本诗的风格,沉郁而浑厚,慷慨悲壮。

C.本诗的意境,瑰丽而凄迷,浑茫开阔。

D.本诗的体式,谨严而天成,整饬工稳。

14.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5分)

(四)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第15—20题。(20分)

甲 弦高 (晋)皇甫谧

弦高者,郑人也。郑穆公时,高见郑为所逼,乃隐不仕,为商人。及晋文公之返国也,与秦穆公伐郑,围其都。郑人私与秦盟,而晋师退。秦又使大夫杞子等三人戍郑。居三年,晋文公卒,襄公初立。秦穆公方强使百里、西乞、白乙帅师袭郑过周反滑郑人不知。时高将市于周,遇之,谓其友蹇他曰:“师行数千里,又数经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无备也。示以知其情也,必不敢进矣。”于是乃矫郑伯之命,以牛十二犒秦师,且使人告郑为备。杞子亡奔齐,孟明等返至都,晋人要击,大破秦师。郑于是赖高而存。郑穆公以存国之赏赏高,而高辞曰:“诈而得赏,则郑国之政废矣。为国而无信,是败俗也。赏一人而败国俗,智者不为也。”遂以其属徙东夷,终身不返。

(选自《高士传》

乙 殽之战(节选) (春秋)左丘明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居三年( ) (2)以乘韦先( )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于是乃矫郑伯之命( )

A.纠正 B.假传 C.举起 D.正曲使直

(2)晋人要击( )

A.邀请 B.求取 C.相约 D.半路拦截

17.把乙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18.甲文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秦 穆 公 方 强 使 百里、西乞、白乙 帅 师 袭 郑 过 周 反滑 郑 人 不 知。

19.评价甲文中弦高辞赏“所述理由”的思想意义。(3分)

20.甲乙两文因体例不同,叙事的角度和内容也不同,请加以分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

庐陵所居竹室记 (唐)房千里

①凡天地之气,煦妪乎春,曦彤①乎夏,凄乎秋,而冽乎冬。楚之南当冬而且曦,燕之北当夏而且冽。是皆不得气之中正。

②人之百骸,上阳而下阴。阳戒于焮,故膏盲欲寒;阴戒于溺,故肾胁欲燠。人之外好,欲轩冕文彩以为荣,似若动且阳焉;人之内好,欲寡虑恬默以为泰,似若静且阴焉。其门外,欲肥马大车以为热者;其室内,欲虚堂广厦以为清者。果反是必为灾,且妖且病且乱且穷矣。

③天地之性,当夏而冽,当冬而曦,其岁时恶;人之百骸,上阳而不能寒,下阴而不能煦,其神瘵。外饰文采,不能动且荣而必慊,其心躁;内思恬默,不能静且泰而必汨,其志乱。门外凄凄而寒者,内室彤彤而热者,其事穷。

④予三年夏,待罪于庐陵。其环堵所栖者,率用竹以结其四周。植者为柱楣,削者为障,篾者为缠,络而笼土者为级,横而格空者为梁。方大暑,赫赫焰焰,如列千万炬于室内;视其门,即寂寥虚阒,若清秋之山焉,若寒浦之波焉。予¨知向所谓天地之气,人之百骸,与其心形之内外,居室之寒燠,反是果为妖,且灾且病,且乱且穷也。今予方穷不能奋,果穷也,其处于是亦宜矣。天地之气,不能易者也,邹子②有吹律之变;人之死生,不可制者也,俞扁③有针砭之术。是二者尤不可革,且有道而得之。

⑤今予室之曦,予门之寒,予亦姑思其治之之道,将爇其庐而斩其工竹,室其能永永以烁。

(选自《全唐文》并据《唐文粹》校对,对原文有删减)

[注]①曦彤:暖。②邹子:即邹衍,战国阴阳家,倡五行说。相传燕有山间之地,寒,不生五谷,邹子吹律而温气,寒地可种而丰收。③俞扁:俞跗、扁鹊两位名医的并称。

21.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其 B.乃 C.所 D.若

22.下列对本文写作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借景抒情 B.叙议结合 C.骈散结合 D.文气贯通

23.分析第④段列举“邹子有吹律之变”“俞扁有针砭之术”两例在说理上的作用。(4分)

24.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4分)

三、写作(70分)

25.社会生活中,本真的人格受到许多赞美,这是否意味着把道德规范内化就不再是完美人格了呢?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社会现象的发生,存在即合理,一定有它的合理性,需要分析其中的主客观原因。

其次,我们要知道,一个社会现象的反思,一定有它的不足之处,需要冷静理智的梳理态度,所以往往会否定这个现象。

最后,我们要明白,否定不难,难的是辩驳有力,先破后立,亮出你的相对正确的肯定的观点。

那么,问题来了,我的观点是什么呢?如何分析材料?这也是我们昂立中学生作文课的重点——思考与思辨。思考路径如下:

第一,材料中的每个字词都要认真咀嚼,关键词圈出来,界定内涵。

如:本真的人格是什么?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未受世俗污染的本心?谁有这样的人格?是甜野的丁真吗?还是圣人君子?受到了哪些赞美?是由衷的点赞还是虚伪的吹捧?

道德规范内化又是什么?是修养和素质吗?道德是传统美德还是现代社会的公德?规范是社会约束还是个体自律?内化到哪种程度?从心所欲不逾矩算吗?……

一定要深入思考关键词的内涵,记住,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第二,材料中的逻辑关系要理清楚,多追问几个为什么,找出可思辨的矛盾点。

如:本真的人格为什么受到许多赞美?是不是因为特别难得?那为什么难得?社会上

普遍的风气是什么?虚伪势利?

还有,本真的人格就是完美的吗?那本真的人格从何而来?若是与生俱来,岂不是人人皆圣贤?道德规范的内化还需要吗?道德到底有什么用?人为什么要讲道德?现代社会为什么会质疑道德规范内化的人格不完美?……

一定要不断追问,理清逻辑关系,揣摩材料中的言外之意。追问是抽丝剥茧的过程,也是把作文引入深刻的过程。

第三,在全面把握材料内涵和对立关系的基础上立论,调动自己的阅读和积累,有针对性地进行论证。

如:本真的人格,其实是自我存在的一种观照,符合儒家“性善论”的观点,是璞玉般的赤子之心,是理想中的完美人格。

而道德规则内化,是对行为的修正,是修身养性,暗含着一个微妙的前提,即人性本非善,需要不断自省和规范。两者看似矛盾,但结合现实来看,并非不可调和。

人在社会生活中浸淫,难免会沾染一定的习气,为了生存和更好的生活,现实利益至上。本真的人格在物质和欲望的包围中不断溃败隐退,当然备受关注和赞美,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道德规则。道德是更高的人生境界。

如冯友兰所言,人生有四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生而为人,我们可以追求更高的境界,如康德所言,这世界上有两件事物最值得敬畏,一是

头顶的星空,二是心中的道德律令。我们需要保有本真的善和美,更需要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中自处,使道德规则内化,提升人生境界。

当然,高考作文不存在标准答案,同学们打开思路,在刚正的价值观的前提下,说出自己的声音,都可以的。我们昂立中学生语文组的老师们也众说纷纭哦!来围观吧!

01

本真不是完美人格充分必要条件;也许必要但不充分。本真和道德规范内化不冲突,道德是规范本真中需要修正的部分的天性。做有思考、有善意、有本心、有道德的后浪,才能撑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刘老师

02

这个材料的本质就是人性和道德的关系。本真人格理解为人的本性,每个人都同样有利己与利他以及害己与害他四种行为目的,随之衍生出爱与恨、自尊感与自卑感、罪恶感与求生欲等诸如此类的情感。而本性中“趋善避恶”是内核,道德其实就是起源于人的这种本质,并不冲突矛盾。而道德必须首先是他律,再将他律内化为自律。否则当一个人界定“善”“恶”的范围仅仅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那么“趋善避恶”的本性会使得将这些“善”的事付诸行动,而不顾及这些事对于他人是否为“善”。当许多个体组织为社会的时候,大范围下的“善”便会成为真正道德。虽然有时候道德看似违背本性,但立足更大视角看,类似“利他主义”这样的高道德看似损害了本性中的利己求生,但却有利于种族繁衍。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社会的关系愈是紧凑,道德的效用也就越高,道德的存在也就越有价值。乡土农耕文明中社会的关系是紧凑的,因而人们对道德要求也就越高,道德的存在也就越重要。反之游牧民族常见所谓“乱伦”等现象,其实是在松散的社会结构中道德效用并不高。中国社会的传统道德,它规范的是一个不包含主体自身的范围,比如舍生取义,就是主体为义放弃生,这算是道德的终极标准吗?人们质疑的恰恰是这种对个体欲望与自由的侵犯的道德,所谓“存天理灭人欲”。题目中所谓的“不完美人格”,也许是因为恰恰把主体自身即本真人格给放弃了。

——胡老师

03

从立意的角度上来说,出题人的目的很明确,属于一篇相对很好写的作文。

材料部分的逻辑不容易找,我们需要明晰: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从而更好的提升本真的部分。不过,提升道德修养,可以提升本真,反之则未必。切记真命题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啊!

——颜老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