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训练8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内容比较
[一]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节选自康与之《昨梦录》)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缘溪行        缘: 沿着,顺着   .(2)渔人甚异之 .
异: 对……感到惊异
属: 类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老人肯相引至此 .
引: 带领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复前行,欲穷其林。
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2)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这个人想要来(你们这里),能不能容留他?
1
3.【甲】【乙】两文都以人物的 行踪 为线索。【甲】文按 空间 顺序进行记叙、描写,【乙】文通过人物的 对话(语言) 来描写洞内生活情况。
4.请简要概括【甲】【乙】两文所写的农耕生活的共同点。 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定、自给自足。
【参考译文】
【乙】老人带领姓杨的人进入一个大山洞。(这里)鸡和狗都很开心的样子,人们都在一起居住。到了一户人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要来(你们这里),能不能容留他?”回答说:“您既然愿意带领他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绵、麻枲这类东西,都不私自据为己有,与众人分享,所以可以住在一起。”
[二]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大道之行也》)
【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节选自《荀子·礼论》)
[注]①穷:困境。②分:区分。③屈:竭,竭尽。
②
③
①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选贤与能 与: 同“举”,推举   .(2)不独亲其亲 .(3)女有归 .
亲: 以……为亲
归: 女子出嫁   以: 来,用来
(4)以养人之欲 .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2
(2)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
使人们的欲望一定不会因为物质不足而得不到满足,而物质也一定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竭尽。
3.【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大同社会的 基本特征 ,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 礼的起源 。
4.【乙】文中,荀子分别从什么角度对文章中心进行了阐释? 礼产生的缘由:避免天下混乱。礼的作用:使物质和欲望相互制约。
【参考译文】
【乙】礼起源于哪里呢?(回答)说:人生来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就不可能不去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尺度界限,就不可能不发生争夺;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有祸乱国家就会陷入困境。先王厌恶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区分(人们的等级),以此来调节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一定不会因为物质不足而得不到满足,而物质也一定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竭尽。物质和欲望在互相制约中增长,这就是礼的起源。 二、情感比较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晚岚;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至寒至腴,可拊可餐。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①其为正也间也:多为正色(青、赤、黄、白、黑)或杂色。②岚:林中雾气。③箨(tuò):竹笋皮,笋壳。④纨:白色细绢。⑤拊(fǔ):
抚摩。
④
⑤
②
③①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
(1)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大约   .(2)俶尔远逝 俶尔: 忽然   ..(3)斗折蛇行 斗: 像北斗星那样   .(4)独于碧不甚了然 .
于: 对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
(2)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色。
3.两篇短文均写到水。【甲】文用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进行衬托,突出水 清澈 的特点;【乙】文用“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玉”“纨”和水进行比较,突出了水 碧 的特点。  4.【甲】【乙】两文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概述。
【甲】文作者由“乐”转“忧”,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乙】文“乐”字贯串始终,表达了作者对青溪的喜爱。
【参考译文】
【乙】青溪的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他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唯独水的颜色最为奇特。大概世间的颜色,多为正色(青、赤、黄、白、黑)或杂色,我知道这些,只是对碧(青绿)色不太理解。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色。(它)如秋季的天空,如晚间林中雾气;比起炊烟、新发的柳枝显得有些浓,比起刚脱皮的竹笋、新竹显得有些淡;比玉更温和,比白色细绢更柔滑,达到清冷丰裕的极致,可以抚摩,(也)可以食用。 三、写作手法、主旨比较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诗二十三首(其九)
李 贺
飂叔去匆匆,如今不豢龙。 夜来霜压栈,骏骨折西风。
[注]①飂(liú)叔:相传是飂国国君飂叔安的后代,名董父,善于养龙。
①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虽有千里之能    能: 才能   .(2)才美不外见 .
见: 同“现”,表现
(3)策之不以其道 道: 方法   .(4)如今不豢龙 .
豢: 饲养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让它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3.《马说》中的“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骈死于槽枥之间 ”和《马诗二十三首》(其九)中的“ 夜来霜压栈 , 骏骨折西风 ”都写出了马的悲惨遭遇。
4.《马说》与《马诗二十三首》(其九)都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共同表达了什么主旨? 托物言志。共同表达了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人才的主旨,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