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三类,其布设 按下列要求:
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且易于保存,基准 点使用全线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CP、CPII和二等水准点,增设时按 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执行。基准点标石埋设规格应符合图431 的规定。
工作基点:要求这些点埋设在稳定区域,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 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工作基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 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
-5 - / 15
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变形点:埋设于路肩坡脚位置。
450
O? 4
注:1—盖;2—砖;3 —素土; 4—贫混凝土; 5 —冻土线
图431基准点标石埋设图
4.3.2测量点的检测。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由于自然条件的变 化,人为破坏等
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 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本次技术方案 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 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尽可能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在区域沉降地 区应每季度进行一次复测。
4.3.3每个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 准点应选设在沉
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4.4 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4.4.1 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 为沉降变形的
-6 - / 15
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
4.4.2 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 检验记录。 4.4.3 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
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首次 <即零周期)观测应进行往返 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经严密平差处理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 量初始值。
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和观测的 仪器设备。 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 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准尺,必须按照 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 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实行“三固定”, 即:“固定观测人员、固定测量仪器设备、固定测量路线和基准点”, 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4.4.5 临近既有线变形观测均采用满足相应测量精度等级的电子水准 仪及全站仪。 4.4.6 测段观测完成后,必须及时整理观测数据。
4.4.7 当发现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必须首先自查,并应重测和分析工 作基点的稳定
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
4.4.8 在观测过程中,应做好一些重点信息的记录,天气情况,地下 水影响情况的
记录,利于对结构变形特性的分析和异常数据的分析。
4.5 测量工作具体要求
4.5.1 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对线下工程变形点的观 测必须采用闭
- 7 - / 15
合或附合水准路线,严禁采用支水准路线或中视法,水准 路线经过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数量不得少于两个。
4.5.2水准仪必须使用DS05级及其以上精度级别的数字仪器,仪器 及配套水准尺
均应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 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 15〃。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工程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 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 行重测。
4.5.3 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 同一路线进行。
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 范》 <GB/T 127-200)6二等水准有关要求执行。观测时,视线长度 < 50m前后视距差W 10 m前后视距累积差<3.0
m,视线高度》0.5m, 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w 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 0.6 mm,检
测间歇 点高差之差< 1.0 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数字水准仪读记
4.5.4 水准观测时,一般按后- 前- 前- 后的顺序进行,在奇、偶不同次 序的设
站应按以下顺序进行变化:
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 偶数站为前—后—后—前 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
偶数站为后—前—前—后 *注:对桥墩等非严格按相同路径进行的往返测水准路线,可按往测 的次序技术要求进行返测,但在整个观测期应保持一致,不得变化。
4.5.5 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 射;扶尺时借
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
4.5.6 观测前 30 分钟,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 趋于一致;对
至 0.01mm
- 8 - / 15
于电子水准仪,进行不少于 20 次单次测量,达到仪器预热 的目的。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 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 20%。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对于电子水准 仪,施测时均装遮光罩。
4.5.7 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严格置平。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 水准仪时,使
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 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 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
4.5.8 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 2.5kg 以上的尺垫, 水准观测路
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同 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
- 9 - / 15
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 直,确保水准尺垂直。
4.5.9 当相邻观测周期的变形量过大时,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 定性,必要时
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
4.5.10 垂直位移观测采用已知点建站,第三点复核的方式,要求每 次建站点位相
同,同意观测点用同一已知点观测,以保证其观测精度, 减少其他因素的干扰。
4.5.10 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 算,水准路线要
进行严密平差,选用合格的软件进行。
4.5.11 成果数据按照方案规定的格式整理数据,并按要求进行分 析,提交分析报
告。
4.5.12 元件保护要求 各工程工程部应成立专门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测量和
保护工 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
5 变形观测布点及观测路线
5.0.1 既有线变形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 析、监测路
基变形量,指导承台、墩身的施工施工,保证既有营业线的 运营安全。
5.0.2 在承台墩身施工期间至基坑回填后一个星期,对既有路基进行 每天一次的
持续观测,回填后第一次一天,第二次两天,第三次三天, 第四次七天,以七天为周期连续观测两个月,如有发现沉降加速,或遇 暴雨、地震、解冻等异常应考虑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控制变形的 措施。
5.0.3观测期内,变形量超过允许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并根据实测 结果调整计算
- 10 - / 15
参数,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5.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5.1.1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
沿线路方向每间距3m在路肩处设置一个变形观测桩。
一个开挖单元不少于3个变形观测桩。布置于路肩基坑开挖对应
5.1变形观测点布置示意图 5.2垂直位移变形观测线路示意
-11 - / 15
中心和两侧。
5.1.2位移观测边桩观测方法
完成埋设后采用全站仪测量边桩标高及距基桩的距离作为初始读
数。
5.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5.2.1变形观测桩:垂直位移观测选择①20mr以上直径的钢筋,顶部 磨圆,底部
焊接弯钩,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在观测断面通过测量埋 置在设计位置,埋置深度不小于0.6m桩周0.1m用C15混凝土浇筑固 定,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坐标作为初始读数。
①绅钢觞
锚周砂浆
图5.2.1变形观测桩埋设布置图
位移边桩:在两侧路堤坡脚外 2m 设一个位移观测边桩。位移观测边桩采 用C15钢筋混
-12 - / 15
凝土预制,断面采用 15cmX 15cm正方形,长度不小于 1.1n。并在桩顶预埋①20mr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边桩埋置深度 在地表以下不小于1.0m桩顶露出地面不应大于10cm埋置方法采用洛 阳铲或开挖埋设,桩周以C15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定。
- 13 - / 15
6、组织人员及监测网的建立及测量情况
6.1观测人员:
机构框图
具体人员见下表:
-14 - / 15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姓名 李金强 杨卜 黎命中 季成 季鹏飞 付康 陈磊 刘克 徐祥 「 职务 备注 技术贝 技术贝 技术贝 技术贝 技术贝 技术贝 技术贝 技术贝 技术贝 6.2测量仪器配置
水平位移观测配置一台徕卡TS06-2全站仪;
垂直位移观测配置两台Trimble DiNi天宝电子水准仪
临近既有线变形观测仪器配置 〈仪器!出厂编才生标称 扌仪器序号 仪器名称 配置日期 冬备注 产 型号 号 状态 :厂家 精度 1 全站仪 TS06-2 '132319 0徕2〃 2010/4/0良好 卡 0.3 1仪 1 2010/4/2 电子水准, )天宝0良好
5INIO.70785S仪 3天宝 0.3 12010/4/ 1 3 电子水准, 0良好 5INIO.73081: 1 Cfhv6c66
-15 -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