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放资 2011年10月号上旬刊 清人辑诸家《后汉书》述略 李晓明 (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摘要:范晔《后汉书》与袁宏《后汉纪》行世日久, 010022) 总结历代典籍散佚原因,阐发了“五厄论”,明胡应麟推而 演之,形成了“十厄论”。牛弘和胡应麟的书厄理论将中国 古代典籍的散亡原因归结为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的侵 蚀,以及统治阶级所颁布的令,等等。诸家《后汉书》的 亡佚亦受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但究其主要原 同时代其他诸家后汉史书逐渐被淘汰。但范氏和袁氏之 外的诸家《后汉书》亦有特点,保有珍贵史料,可补《后汉 书》与《后汉纪》之不足。有鉴于此,清代辑佚学家开展诸家 《后汉书》的辑佚工作,成果颇丰。 关键词:诸家《后汉书》清人辑诸家《后汉书》亡 佚情况原因成果 因,应是各家《后汉书》相互竞争、学术上优胜劣汰的结果。 范哗《后汉书》集众家之所长,在纪、传类目上有所创新,结 构严谨,编排有序,一经流通就广受当时社会的认可;袁宏 范哗《后汉书》是“二十四史”之一,是研究东汉政治、 经济、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之一。在范哗的同时代,并行于 世的后汉史书达十二种之多,有范哗《后汉书》,袁宏《后汉 纪》,谢承《后汉书》,薛莹《后汉记》,司马彪《续汉书》,华峤 《后汉书》,袁山松《后汉书》,张瑶《后汉纪》,张莹《后汉南 《后汉纪》成书早于范哗《后汉书》,它给《后汉书》提供了丰 富的历史材料。由于编年与纪传两种体裁有不同的撰写要 求,因此《后汉纪》与范氏《后汉书》在东汉史的记述上,此 简彼繁,此详彼略的情况是大量存在的,《后汉纪》的史料 价值并没有因范氏《后汉书》的问世而有所降低,可见范晔 《后汉书》和袁宏《后汉纪》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能够完整 行世也是历史的选择。这样,在前人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范 记》,谢沈《后汉书》,以及刘义庆《后汉书》,等等。其中范哗 《后汉书》及袁宏《后汉纪》完整流传于世,其余各家《后汉 书》均亡佚,萧子显、刘义庆两家所著《后汉书》迄今为止 还未有辑本行世,大体已无从考见。清人对除萧子显、刘 晔《后汉书》和袁宏《后汉纪》的阅读率和征引率越来越高, 相比之下,其余诸家《后汉书》的使用率不断下降,久而久 之,其余诸家《后汉书》散佚乃至消亡。《隋书・经籍志》记载 萧子显《后汉书》一百卷已亡.薛莹《后汉记》,华峤《后汉 书》,张莹《后汉南记》已出现了残缺①;《旧唐书・经籍志》 和《新唐书・艺文志》对以上各家《后汉书》均已著录,又新 著录了刘义庆的《后汉书》,但未标注亡佚残缺②;《宋史・ 艺文志》仅著录范、袁二家③。据此判断,诸家《后汉书》的 亡佚时间大体是在宋初。但散佚的诸家《后汉书》并未就此 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迄今为止,除刘义庆、萧子显所著二书 并不能反映历史的真实.这就要求史学工作者在对资料 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必须以严谨的态度进行调查、考证。 义庆两家以外的其余诸家《后汉书》进行辑佚,成果颇丰, 对东汉历史的研究有保存一代史料之功。诸家《后汉书》 亡佚情况如何,清人辑诸家《后汉书》是何原因,清人辑诸 家《后汉书》成果如何,本文对以上问题加以述论。 一、诸家《后汉书》亡佚情况 中国古代典籍可谓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其中相当数 量的典籍在流传过程中因为某些原因而散佚乃至消亡. 诸家《后汉书》的亡佚就是典籍散亡的具体体现。隋牛弘 期间日军暴行的影像资料、南京大幸存者的采 访实录等都以最直接的形式再现历史,给观众最大的视 觉冲击和震撼。这些内容和形式的运用,在尊重历史真实 纪念馆在收集口述资料、应用口述历史的过程中,必 须以严谨的态度.扬长避短.利用口述历史的特点充分发 的基础上。充分地展现了口述历史对于增强类纪念 馆生动性和趣味性的作用。 3.口述历史的运用创新了工作理念和工作领域 挥本身工作的特色,这样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参考文献: 纪念馆是褒扬纪念对象、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 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收集、保 存资料,为党史、史研究和其他单位提供资料。纪 念馆传统的资料征集主要侧重于文献、档案和文物、实物 收集,侧重于领导和层面,而口述历史将视野扩大到 普通民众,了解普通当事人对重大历史活动的想法、看法 [1]唐诺・里齐著.王芝芝译.大家来做口述历史[M].远 流出版公司,1997:34. [2]糜栋炜.国家综合档案馆何必越俎代庖——探索 从事口述历史的合理性[J].北京档案,2007,(2). 等。同时,纪念馆可以利用时间近、有在世的历史见证 [3]杨祥银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_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6. [4]钟少华.进取集[M]冲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414. [5]王学敏执笔.河南省博物馆、纪念馆对青少年教 人的优势,将收集口述历史资料纳入工作的范围。利用口 述史学的方法和技术,整理、收集、保存历史见证人的口述 资料,并拓宽纪念馆工作的工作方法、领域和范围。 口述历史有其他文献、文物、档案等资料所不具备的 特点,但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比如口述史料的收集过 程、对象的选择带有史学工作者的主观性,而被采访对象 因年龄、时间、个人情感、喜好等原因,对历史的叙述可能 育作用的调查报告[J].中国博物馆,1997,(3). [6]史宝贵.谈纪念馆对青少年学生教育的特殊功能[J]. 辽宁工学院学报,2002,(5). [7]日军血冼大鱼山调查报告.舟山市抗战时期人口伤 亡和财产损失调研成果集[M].党史出版社,2010:397. 83 2011&105q号上旬刊又敖费 已无从考见,暂置不论外。还有八家后汉史书可从范晔《后 汉书》注、《续汉志》注、《三国志》注、《世说新语》注、《文选》 注等文史之注,以及《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 《太平御览》等类书中,略窥其斑豹,这为清人开展诸家《后 汉书》的辑佚工作提供了可能。 二、清人辑诸家《后汉书》原因 诸家《后汉书》散佚到范哗《后汉书》注、《续汉志》注、 《三国志》注、《世说新语》注、《文选》注等文史之注,以及 《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等类书 中,这是清人能够展开辑佚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必要 条件。试想诸家《后汉书》均像刘义庆和萧子显两家一样 不可考见,那根本谈不上进行辑佚。其次,辑佚学发展到 了清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出现了专门从事辑 佚工作的学者。辑佚范围广涉经、史、子、集四部,辑佚体 例、方法日趋完善,这样为诸家《后汉书》的辑佚工作提供 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后汉书》的辑 佚成果。最后,也是最主要的原因,诸家散佚的《后汉书》 仍具备重要的史料价值,具有重要的辑佚意义。前文已提 及,袁宏《后汉纪》在史料上可补范哗《后汉书》,范哗《后 汉书》集众家之所长,诸家《后汉书》与之相比,黯然失色。 但范、袁二家的《后汉书》存在着某些不足,范氏重于文采 而轻于序事,删削众书,或节略过甚,以至于事隐不详,或 有谬误;袁宏则缺少了审慎态度,他更喜欢品藻人物,重 视对人物才情风貌的描写,有更多的清谈趣味。正因为如 此,诸家散佚《后汉书》还有流行于世的价值,同时诸家 《后汉书》自身所具备的特点,更加提升了对其进行辑佚 的价值。如诸家《后汉书》在具体类目上有所创新,谢承 《后汉书》中的《风教传》是第一次出现的新型类传,华峤 《后汉书》把《东观汉记》中记载皇后事迹的《外戚传》改为 《皇后纪》,次于诸帝纪之后;在内容上,诸家后汉佚史共 七百余卷,纪、志、传诸体俱全,对于研究东汉史及补充、 订正范、袁二家《后汉书》史实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基于 此,清人展开了对散佚诸家《后汉书》的辑佚工作,并取得 了丰厚的成果。 三、清人辑诸家《后汉书》成果 清代首先对诸家《后汉书》开展辑佚工作的是康雍时 期的姚之驷。姚之驷字鲁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康熙六 十年进士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官至监察御史。姚之驷博 雅好古,长于史学,其所辑八家后汉史书之佚文而成的《后 汉书补逸》二十一卷尤为世所称著。《后汉书补逸》包括《东 观汉记》八卷,谢承《后汉书》四卷,薛莹《后汉记》,张潘《后 汉纪》,华峤《后汉书》,谢沈《后汉书》,袁山松《后汉书》各一 卷;司马彪《续汉书》四卷。每书前有小序一篇,简介作者生 平、著述经过及散佚情况,另有总序、凡例各一篇。但《后汉 书补逸》不注明出处,且多遗漏,考辨不精,这大大影响了 其书之价值。“前修未密,后出转精”,其草创之功不能泯 灭,为后世辑佚诸家《后汉书》铺垫了道路。姚氏专辑后汉 佚史.开创断代辑佚之先例,对后世辑佚颇有启发④。 继姚氏之踵之人是王谟和孙志祖。王谟(约公元 1731—1817年)字仁圃,一字汝上,又作汝麋,晚称汝上老 人,江西金溪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举人,四十三年(公 元1778)中进士.签发为县令。然王谟不重功名,志在治 学.后选授建昌府学教授之职,历二十年。在任教授之职 时,利用余暇,终日采经摘传,搜集汉魏遗书中的片词只 义,散失旧闻,进行甄别,以补史书之缺。一生辑佚文献丰 富,辑得《汉魏遗书钞》达五百多种,其中包含《谢承后汉 书钞》六卷。王氏最初计划将《汉魏遗书钞》按“经翼”、“别 史”、“子馀”、“载籍”四个部类分次刊印。然《经翼钞》雕版 意外失火,几经周折,在嘉庆十一、二年(公元1806_l807 年)方复印行。时王谟年事已高,加之其知趣不在于此,专 心致力于《汉魏地理书钞》的辑录,《汉魏遗书钞》“别史”、 “子馀”、“载籍”三部类未加整理刊行。后散佚殆尽。《谢承 后汉书钞》未行世就已流产,至为可惜。孙志祖(公元 1737—1801年)字贻谷,或作颐谷,号约斋,浙江仁和人,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进士,官至江南道监察御史。孙 氏淡于宦情,乞养归,不复出,日唯从事撰述,主要著作有 《读书脞录》七卷、《家语疏证》六卷、《文选考异》四卷、《选 注补正》四卷等,《谢氏后汉书补佚》五卷则是孙氏辑佚方 面的代表作。孙志祖鉴于姚之驷《后汉书补逸》诸多纰漏, 广采群书进行辑补,前四卷仍姚氏之旧,但一一标出姚氏 所辑之出处,并进行补正。第五卷则是补辑,征引精博,远 胜姚辑。绝非一般率尔操觚之书可tZ ̄。这是对孙志祖辑 佚工作的充分肯定。然王谟《谢承后汉书钞》和孙志祖《谢 氏后汉书补佚》仅就一家《后汉书》而为之,对散佚诸家 《后汉书》的整体辑佚工作来说,还是存在着不足。 清人辑诸家《后汉书》佳善之作是汪文台的《七家后 汉书》。汪文台字南士,安徽黔县人。平生以教书为生,自 幼喜书,博闻强记,深通经史百家。著有《论语外传》、《十 三经注疏校勘记识语》各四卷,《淮南子校勘记》、《英吉利 考略》各一卷等。汪文台所辑《七家后汉书》二十卷为清代 最善的辑佚本,极受当时学界的重视。其内容包括谢承 《后汉书》八卷,薛莹《后汉记》一卷,司马彪《续汉书》五 卷,华峤《后汉书》二卷,谢沈《后汉书》一卷,袁山松《后汉 书》一卷,张瑶《后汉纪》一卷,其后附录佚名氏《后汉书》 一卷。《七家后汉书》之所以受到学界的关注,原因有三: 在诸家辑本中,汪辑较为全面,凡八种之多,其以姚辑为 蓝本,除《东观汉记》外,全部重加辑补校正;二是辑得的 佚文最丰富.姚辑七书,共得人物传六百五十一人,汪辑 之后出现的黄爽辑本无《续汉书》共得六百六十七人,而 汪辑则多达九百二十五人;三是编目有序,出处周详,考 辨精当.颇有辑佚之家法.为清代辑佚的精品之作⑥。现今 流行的周天游先生之《八家后汉书辑注》正是在汪文台 《七家后汉书》基础上辑成,足见汪辑本之学术价值。 在汪辑之后,清人黄爽和王仁俊也曾对诸家《后汉书》 进行辑佚。黄爽辑得谢承、薛莹、华峤、谢沈、袁山松、张瑶 六家《后汉书》各一卷,收录在《黄氏逸书考》当中。王仁俊 辑有谢承、薛莹、华峤、谢沈、袁山松五家《后汉书》各一卷, 收录于《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黄、王二人均有较大 卷帙的辑佚作品,黄爽《黄氏逸书考》共辑得佚书二百九十 一种,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辑得佚书凡五百 七十四种⑦。其二人辑书范围广,博涉经、史、子三部,但这 样博杂的辑佚,于各专书的辑佚用力有限。一个人的精 力是有限的,在学问的探索当中做博或做精已属不易, 做到既博且精更是困难,黄爽和王仁俊博辑佚书,势必 会影响各专书的辑佚成果,其二家所辑五、六家《后汉 书》在学术价值上并未超过汪文台《七家后汉书》,但黄、 王两辑佚家所下辛苦、所作贡献还是值得后人肯定的。 综上所述,清人辑诸家散佚《后汉书》成果显著,有姚 之驷《后汉书补逸》,王谟《谢承后汉书钞》,孙志祖《谢氏 后汉书补佚》,汪文台《七家后汉书》,黄夷《黄氏逸书考》, 以及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等等,这些辑佚 之作为后人开展诸家《后汉书》辑佚工作铺平了道路。同 夫教资 2011年10月号上旬刊 从两宋之际灾荒状况看其救荒及荒政思想 叶 珊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宋代灾害多发,各种各样的灾害带给人民 十次.歉饥八十七次,地震七十七次,疫灾三十二次:霜雪 之灾十八次。”从中可以窥见两宋灾害发生的频繁程度。 灾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国家经济的 破坏。在这灾荒频发的现实状况之下,宋代继承并发展了 前人先进的救荒理论与经验教训,形成了体现时代精神 的荒政特色。从性质上来说,历来把实施救荒视为体现儒 家仁政的统治者.开始向义务救荒方面转化。从救荒体系 建设上来说.和地方都有相应的法规制度,显示出前 所未有的主动性。本文结合宋代史研究资料,以及荒政研 究的相关资料.从宋代的灾荒状况探讨宋代荒政和荒政 思想的具体内容和时代特色。 两宋时期,仅水灾、旱灾、蝗灾、地震、疾疫以及风、雹、霜 灾等六类主要灾害就发生了1219次。 因有自然与人为双重因素。 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水旱之灾最为频繁,占到主要灾 害总数的69%。‘ 载最早的农田水利工程以排水防 害频发,究其原 涝为主。这就是早期的沟洫制度。④《宋史全文》记载了大 量的水灾情况。如“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十月,棣州河 决,坏厌次、商河二县居民庐舍、田畴。二年,宋州汁河溢。 关键词:宋代 灾荒荒政情况荒政思想 孟州堤坏”。(5)‘‘另外一种灾害——早灾则是指因气候严酷 或不正常的干燥天气而形成的气象灾害。早灾虽不如水 灾在短时间内造成的危害大,但它一般持续时间较长,严 宋代是一个灾害多发的历史时期,可以说几乎无年 不灾、无地不灾。荒政正是伴随着灾荒的发生而产生的。 宋代荒政的研究现状及主要问题历来是学术界的研究热 重的早灾会对农作物造成毁灭性的破坏,甚至连人畜的 饮水都成问题。除了水灾和旱灾之外,蝗灾与水灾、旱灾 并称三大自然灾害。如大中祥符九年(1016)六月,“京畿、 点,也有不少成果,如邓云特的《中国救荒史》,冯柳堂的 《中国历代民食史》,等等,不少学者对宋代的灾荒与 统治阶层的荒政措施都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著名经济史学家傅筑夫先生指出,一部二十四史,几 乎就是一部中国灾荒史。同样,一部中华文明史,从某种 京东西、河北路蝗蝻继生,弥覆郊野,食民田殆尽”。,@《中 国历代民食史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蝗螟为害.历代 有之。宋太宗时运岁旱蝗。淳化二年。蝗害尤甚。”⑦ 两宋之际灾害频发主要是当时的自然气候条件所引 意义上来说.也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与自然灾害不断抗争 的历史。据气候史的研究.五千年来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 过五个气候异常期,其中一个便出现在宋代。①两宋大部 分时间的气候多偏于干冷,沙漠化加剧.另外战乱影响、 人为破坏等原因.使得宋代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导致灾 发的.而人类对大自然一味的索取也是促使灾害频发的 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我国历史上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 森林砍伐的高潮期,唐宋时期便是其中之一。另外一点就 是人口增长给环境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人口的大量增 加与人口分布的不均衡.迫使人们在山区和森林地区过 害频生。适应新情况,宋代的荒政也呈现出丰富的内容和 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度垦殖,围湖造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⑥为了应付继续增 加的人口,开始在南方变山为田,与水争田。⑨与水争田非 、状况和原因——两宋时期的灾荒简述 常普遍,种类与名称因地而异,大体有围田、柜田、架田、 涂田和沙田,其中又以围湖造田的面积最大。职官泛滥、 耗费之多一直是封建王朝的一个特点.在人口压力如此 之大的情况之下,宋代的经济压力也就更大了。范坦官户 部时就曾上疏言:“户部岁入有限,用则无穷。”@ 两宋时期是中国五千多年来五个气候异常期之一. 灾害频发。邓云特在《中国救荒史》中写道:“两宋遭受各 种灾害总计八百七十四次。其中水灾一百九十三次,早灾 一百八十三次,雹灾一百零一次,风灾九十三次,蝗灾九 时清人对诸家《后汉书》的辑佚,不但可补范晔《后汉书》 和袁宏《后汉纪》之不足,更对东汉的社会情况、历史沿革 等东汉史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清人辑佚诸 ⑥曹书杰.中国古籍辑佚学论稿:179页。 ( 《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包括《十三经汉注四 十种辑佚书》,《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二百七十七种,《玉 家《后汉书》功德无量。 注释: 函山房辑佚书补编》一百四十一种,《经籍佚文》一百一十 六种,共辑五百余种佚书。 ①隋书・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954—957. ( 旧唐书・经籍志.中华书局,1975:1989—1991.新唐 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75:1454-1459. 参考文献: [1][唐]魏徵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 [2][后晋]刘晌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 ( 宋史・艺文志.中华书局,1977:5085—5087. ( 曹书杰.中国古籍辑佚学论稿.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8(下版本同,不赘述):136页。 ( 曹书杰.中国古籍辑佚学论稿:170页。 [3][宋]宋祁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 [4][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 『5]曹书杰.中国古籍辑佚学论稿.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8.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