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园地
幼儿区域活动观察与指导策略梁雪丽
(郑州市惠济区大河路事处中心幼儿园,郑州惠济450000)
区域活动做为幼儿园开展的最主要游戏活动形式,必须通过教师科学的观察与评价,才能为幼儿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区域活动的观察和指导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在活动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观察、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态度和策略进行有效的指导。
一、区域活动的观察策略
教师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更好地了解幼儿,以便幼儿在需要时提供恰到好处的帮助。在开展区域活动时,必须对儿童进行区域活动的具体行为特点进行观察,通过对多种观察方法的应用,了解幼儿行为背后所反应出的发展水平,为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支持。我在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中,对幼儿行为的观察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整体观察——环视法。
环视法是教师对班级中幼儿平均分配时间,在同样的时间内对每位幼儿进行观察。通过环视法观察能够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幼儿所处的活动区域,进而分析幼儿的兴趣爱好。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所选择材料的偏向,以及活动进展顺利与否。由于本方法所花费的时间较少,适用于在区域活动开始初期或临近结束时,可作为评估班级整体幼儿区域活动情况与动态的依据。
局部观察——定点法。
定点法是教师在提前设定好某个地点作为观察幼儿区域活动的特定地点,在该地点中所观察到的所有信息均为记录的对象,一旦幼儿离开观察区域,则不继续跟踪观察。主要适用于教师对某活动区域内幼儿活动水平的了解与评估,同时也能够方便教师了解幼儿开展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以便及时作出指导。
个体观察——跟踪法。
跟踪法是在区域活动开展前,教师即根据活动主题或意向选择1至2名儿童作为重点观察对象,以定人不定点为基本原则,对幼儿投入区域活动内的全程行为进行观察,了解幼儿在材料使用,交往,活动探索等方面的具体能力与水平。
二、区域活动中的指导策略
教师进行观察,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孩子的所思、所想、所需,适时地给予帮助,提出有效的建议,让幼儿在与环境、材料、同伴、教师互动的过程中,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教师针对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兼顾幼儿的个性发展,使目标落实到每个幼儿身上,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区域活动中,我采取了这样几种策略来提高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发挥幼儿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促幼儿成
长。
(一)以环境材料为媒体,将教师的指导转化为幼儿的积极行为。
1.层次性策略,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
如在动手区“使用筷子”的创设,从情感体验入手,根据幼儿原有水平的差异,在材料中予以区分:对初学使用过筷子的幼儿,我们创设了练习区——给小动物喂食,让幼儿尝试夹方形或有棱角的相对容易夹的“食物”,帮助幼儿获得成功,从而体验帮助小动物喂食的乐趣;对已有使用过筷子经验的幼儿,我们夹的材料难度加大、变小、变光滑等,筷子的长短、粗细调整,使孩子参与活动有挑战性,周时创设了比赛区——夹珠子比赛等,以这种方式使材料和形式具有挑战性,让孩子既体验成功的喜悦,又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2.阶段性策略,满足幼儿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需要语言区:讲述录音,是为明明小朋友专门创设的。活动目标是帮助相对胆大的明明首先在同伴面前讲故事。而到了后来,当小朋友们逐渐对操作录音机产生了兴趣时,我们把“讲述录音”发展成“新闻播报”活动,并根据 “能细心观察周围事物” 这一近期目标,提升了录音机的功能,让幼儿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的变化,以新闻的形式记录在录音机里并定时播放?不同的阶段运用的不同策略,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兴趣,也让幼儿感受着周围事物变化。
3.多样性策略,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
如在动手区——夹珠子比赛中,幼儿不仅活动了肌肉,而且在比赛的点数、记录、比较多少、统计名次中,感知了10以内数量的关系,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我感受到将目标、材料、形式进行的有效结合能充分地挖掘材料的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二)适时适度的开放式指导,满足幼儿不断尝试、探索的需要。
1.静观欣赏策略——给孩子自主选择与决定的权利区域活动中,孩子的探索学习需要得到老师的支持、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分情况地随意提供帮助。当孩子在活动中兴趣浓厚、积极投入时,我们就完全没有必要进行干预,以免中断孩子的思维、影响孩子的活动,而是可以抱以赞赏的眼光,做孩子们最忠实的听众和观众,支持他们去尝试与实践,倾听孩子间的交流、感受,观察孩子计划的执行情况、孩子对不同活动的兴趣与态度、提供的材料是否适宜、孩子在活动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或有哪些独创的做法、孩子合作交往的情况等,与孩子一同感受活动的快乐。
269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幼教园地
2.渗透点拨策略——为孩子主体性发挥搭建支架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时机,在充分观察、解读孩子行为的基础上寻机点拨,及时切入,给予孩子支持。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可能会观察到以下情况:
(1)孩子在区域选择上缺乏目的性,如一个孩子拿着进区卡,但是对自己要进哪个区却犹豫不决。我把他带到漂亮宝贝理发屋,发现他对烫发棒等理发工具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就主动邀请他为我设计发型,把他引到这个游戏中。
(2)孩子在活动中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我便以调解者的身份,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及时介入,给予孩子支持,并引导孩子积极协商来解决矛盾,保证游戏活动的顺利开展。比如在一次“小超市”的角色游戏中,两个孩子因为一份蛋糕而起了争执,都说是自己先拿到的。我便上前建议这两个孩子先一起分享这个蛋糕,如果下次有新鲜的蛋糕,他们可以再一起来买。两个孩子听到我的建议后,点点头表示赞同。通过我们老师的及时引导,既有效减少了孩子之间不必要的争端,又培养了孩子谦让、分享的品质。
(3)孩子们对区域活动不感兴趣,活动无法进行,这需要我们及时地介入指导,使活动继续开展。
当孩子遇到困难自已无法解决时,这需要我们适度引度。3.情感激发策略——调动孩子主动探究的内在动力情感激发是教师以适当的言语、动作、表情等引导孩子参与到区域活动中,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与探究兴趣,支持孩子主动学习的有效策略。
(1)谐趣夸张,激发兴趣
作为老师,我们要以幽默的语言、夸张的表情来带动孩子,
引发孩子的活动兴趣,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如孩子在表演寓言故事《狐假虎威》时,我发现孩子只是面无表情地学说对话,表演得不够生动。于是,我就参与到游戏中扮演狐狸的角色,通过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让狡猾狐狸的形象活灵活现,孩子的情绪也一下被调动起来,在尝试表现角色的时候表情与动作丰富了许多。
(2)设疑切入,激发思考
老师以启发性的提问,将活动引向深入。如在科学区,孩子经反复实验得出橡皮泥放在水里是要沉下去的,我问:“怎样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一个问题引得孩子又找木板,又找塑料盒,还尝试着将橡皮泥压薄等多种方式,探索使橡皮泥沉不下去的方法,激发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3)区域互动,引发孩子之间的合作
区域之间的有效互动、交流,能增加孩子与同伴之间合作的频率,能激发起孩子更大的活动兴趣。如我们把孩子们在美工区进行彩绘和线描画创作的瓶子,投放到建构区,进行搭建活动。孩子们平时在美工区完成的绘画作品,我们会装订成册,投放在图书区,供孩子们欣赏阅读。这样使互不相关的区域流动起来,促进了不同区域孩子之间的积极互动,孩子们的活动热情得到了激发,取得了良好效果。
总之,作为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观察和指导要注意用“心”和用“行”。用心观察,用行指导,通过观察幼儿的言行,推测幼儿的思维方式或过程,分析幼儿的所思所想,预测幼儿正在进行的探索活动可能发展的方向,从而适合幼儿的需要,让孩子真正在玩中学知识,在探索中促发展,真正成为区域活动的主人。
陶行知的“六大”——指引农村幼儿语言教育的新方向林 慧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小学附属幼儿园,江苏南通226000)
陶行知先生提出对孩子要有“六大”,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他的眼睛,使他能看;他的嘴,使他能谈;、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可现在农村幼儿园语言教育还停留在语言教育就是语言课,语言教育就是讲故事,说儿歌,语言教育就是认字,写汉字上。这与陶行知的思想背道而驰。怎样让“六大”受益于270
幼儿呢?《指南》也指出幼儿的语言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也对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断交往情境的能力,组织自己思想的能力。因此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做一个想说,敢说,乐说的宝宝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一、善思——孩子的头脑。
人的思维物质基础就是由大脑产生,大脑产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意识。陶行知先生把头脑形象地比喻为“天”,指出大脑“是思想之物质基础”,要“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大家想得通”,使学生的“特殊才能得以发展而不致枯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