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2011年双师队伍建设工作简报
1、制度+平台+——完善“双师型”师资培养体系
(第2——4页)
2、创新机制,完善措施——推进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第4——6页)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编印  2012年1月5日
制度+平台+
完善“双师型”师资培养体系
学院从4月份以来,在学习文件、学习规划纲要、学习国内外优秀院校的先进经验基础上,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和原有基础,完善制度,开发平台,落实,努力构建“双师型”师资培养体系,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一、完善制度体系
制度建设是整个培训体系建设的基础,学院收集国内外院校大量的文献资料,认真分析梳理,结合实地考察、专题研讨,4-6月,组织项目建设成员陆续起草、修订了10项重
1
要制度,包括:
1、常规培训3项——新教师培养方案、教师进修和培训管理办法、教师继续教育暂行规定;
2、专项培训3项——教师下企业锻炼管理办法、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定与培养工作规定、教师出国(境)进修管理办法;
3、重点培训4项——专业带头人管理办法、选拔和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规定、教坛新秀评选与管理办法、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二、开发培训平台
培训平台是建立“双师型”师资专业技术培训体系的关键。根据本项目的改革要求,学院全力整合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国际合作和校际合作,为培训体系奠定保障与基础。
1、落实培训经费。
学院整合省级示范建设经费、宁波市重点专业、服务型重点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经费,统筹兼顾,精打细算,保障建设经费的高效使用。
2、建设培训基地。
首先,学院通过校际合作,结合专业建设需要,先后与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职教所)、东华大学、中国美院、北京服装学院、中科院材料所、南通纺院等10所科研机构和高校,雅戈尔、洁丽雅、博洋等10家大型企业,江东和丰广场、象山针织
2
园区、桐乡濮院毛衫园区、绍兴柯桥纺织园区等4个产业园区,、、澳门、新加坡、英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地20所高校共建师资培训基地,开展双师教师培训进修工作。
3、引进培训机构。
学院积极引进境内外优秀培训机构,如美国的模特培训、日本的色彩搭配培训、英国的设计师培训、加拿大的财务培训、韩国的人物形象设计培训、的职业教育培训以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家纺协会、中国染整协会等行业协会的高端培训项目,使双师教师的专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能力培训落到实处。
三、落实培训
学院双师培训的落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制定培训规划。
学院把双师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列入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并制定师资队伍建设专项规划进行保障,并要求各二级学院的二级规划进行落实。
2、落实培训经费。
今年4月以来,学院先后从前述的各级重点建设项目中整合400多万经费,专门用于双师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各类重点培训和专项培训。
3、全面推进项目。
3
首先,强制进行双师资格认定工作。学院规定中级以上职称教师必须在三年内获得学院认定的双师资格,以此作为职务晋升、确定岗位补贴的基本条件。对于获得高级职称的教师,学院通过上浮岗位补贴10%的激励,鼓励获得技师以上专业技能资格,成为高水平的双师。并采取三年一聘,到期考核的管理办法。
其次,为大力推进本改革项目的深入进行,学院党政班子全面发动,全体300多名专业教师进入200多级企业,结合专业调研、科技服务、校企对接,进行为期一月的专业实践锻炼。
四、取得阶段成果
通过完善制度、开发平台、落实等举措,学院在构建“双师型”师资培养体系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体现在:
1、双师比例明显提高。统计到今年8月,双师教师至2011年8月,双师比例为74.21%,比去年同期提高7%;远超省内、省级示范校均值(分别为51%、60%)。
2、双师水平明显提高。高水平双师达到20人,约占8%;三人被聘为省级服务专家;1人被评为中科院材料所硕士生导师,1人为正高级工程师。
3、中高职一体培训
学院从构建体系出发,面向全省中职教师,已开发“服装制作技师”、“电子商务师”、“色彩搭配师”、“化妆师”等5种双师培训项目,11年暑假共培训全省中职教师300多人。
4
五、继续改革的思路
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精神,对下一步改革,我们提出以下设想:
1、提高标准,分类培训。在坚持全面推进的基础上,重点培训服务型教学名师、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和高素质双师。力争以点带面,大力提升培训水平和质量。
2、完善,强化激励。加大激励力度,重点评选、奖励、表彰教学业绩突出、服务能力强、行业影响力大的高水平双师;在职称评审方面,调整指导思想和标准,向服务能力强的优秀双师倾斜。
3、加大力度,国际培养
继续开发国际培训平台,引进国际培训机构和项目,实现教育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双元提升。
创新机制,完善措施,
扎实推进职教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一、认真学习,深入思考,不断深化项目改革的基本认识
学院组织专题学习讨论会,分析研究国外和职业院校、国内示范高职院关于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文献,组队参加各类专题培训,王梅珍院长还亲自带队,实地考察了金华职院、建设职院、旅游职院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5
通过学习考察、研讨分析,我们形成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4点重要共识:
1、企业兼职教师队伍是学院双师队伍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2、是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革的重要基础;3、是高职院校示范建设的重要指标,应该成为学院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重要任务。
通过更新观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确保本项目的顺利推进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明确规划,创新机制,不断完善项目改革的工作制度
首先,学院把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列入十二五规划,成为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规划明确,至2015年:
1、每一专业聘请1名企业行业专家担任兼职专业带头人,实行“双带头人制度”;
2、学院各专业专兼职教师比达到1:1,专业实践课专兼职教师课时比达到1:1;
3、各专业按实际任教兼职教师数1:5以上比例,建设兼职教师库。
其次,为落实规划,学院修订了《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选聘兼职教师的基本条件、主要职责、聘任程序、工作待遇和管理办法,是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同时,学院在二级预算的基础上,拨出专款,按1:1的标准,补贴各专业兼职教师聘用经费,以此支持、鼓励各专业聘用兼职教师,充实兼职教师人才库。
6
三、落实措施,真抓实干,不断推进项目改革的任务落实
其一,建立校中厂,确保兼职教师“就在身边”。服装学院、机电学院、信息学院等纷纷引进企业,在校内开设工作室、营销中心、制造车间、信息公司等,破解兼职教师聘而难用的难题。
其二,建立厂中校,确保学生“就在企业中”。商学院的雅戈尔营销班、连锁经营班、染整班等就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定期把学生送进企业,直接由兼职教师按校企共同制定的培养方案进行教学。
其三,以点带面,让一个兼职专家,引来一批兼职教师。财会专业聘请海曙财政局为专业顾问,从而引来了一批财务专家成为兼职教师;信息学院聘请信息学会会长担任兼职专业顾问和兼职教师,也引来了一批高素质的兼职教师。
其四,调整专职教师配置,通过缺额不补、足额外派等方式,让各专业的专职教师保持缺额状态,同时补贴兼职教师工作经费,“威逼”、“利诱”各专业落实外聘兼职教师。
通过以上措施,至2011年8月,学院专兼职专业教师专业均数比为1:0.8,远超全省平均值。并建立了10大类专业800多人的兼职教师人才库。
四、更新理念,深化改革,不断探索项目改革的新路径
尽管经过努力,学院在建设兼职教师队伍和人才库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是对照改革要求,对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文件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在以下几方面深化、扩大改革:
7
1、破解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难题,结合青年教师培养、学生卓越技师培养工作,按1:1:2的比例,给每一位实聘兼职教师配备1名青年教师、2名优秀学生,确保兼职教师能安心教学、顺利教学、持续任教。
同时,设立兼职教师奖励基金,表彰奖励优秀兼职教师和骨干兼职教师,提高兼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破解兼职教师教学质量难控制的难题,编订兼职教师工作标准,规范,确保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定期举行兼职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不断提升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
3、破解兼职教师到校任教不方便的难题,建设校企远程网络课堂,每一专业选取一家代表性企业,建立空中课堂,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兼职教师在本岗位实时远程教学。
4、破解兼职教师待遇低的难题,积极争取国家“实施职业院校兼职教师推进项目”的支持,主动促进宁波市设立兼职教师专项补助、奖励基金,评选优秀兼职教师、聘任市级兼职教师。落实学院兼职教师配套专项资金,确保兼职教师人才库的按期完成。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