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5分)
孔子赞赏的中庸
骆玉明
①“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雍也》第二十九章:“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在这里,孔子视中庸为最高道德,并感叹着一至德在人群中久久不见了。孔子揭示了中庸的至德性,但对什么是中庸存而不论,这就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解释空间。
②《吕氏春秋》记载的一则故事说:鲁国有一项,如果有鲁人在其他诸侯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能够将其赎回来,可以从领取所费的金钱。子贡有一次从外面赎回了一些人,他是富豪,不在乎那些钱,或许也觉计较那些钱有损于自己的清德,于是就推让不受。这本来可以理解为高尚的行为吧,却遭到孔子的批评。因为普通人并不像子贡那么有钱,让他们自己掏腰包赎人,给钱也不要,他们会感到为难,结果只能是视而不见。鲁国一项很好的,却因为子贡的“高风亮节”,在实质上遭到了破坏。 更严重的是,这还损害了鲁人的道德风俗, 人们将逐渐习惯自己的冷漠。
③孔子对子贡的批评,包含了一种既简单又深刻的思考:道德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维护某种公众利益,如果脱离实际的可能去提高道德标准,将道德自身视为目的,其结果足以破坏道德存在的基础。中国前几十年很努力地宣扬“无私”的理念,“”中更发展到戏剧化的程度,结果是人人演戏,可信的道德就在这种表演中消失了。
④《论语》中有一段对话也值得一说。有位“叶公”告诉孔子:他的家乡有个做父亲的偷了别人的羊,儿子就去告发,大家都认为他很正直。孔子针锋相对地说:我们那里对正直的看法不是这样,我们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正直就在其中。在孔子看来,亲情是人类的天性,维护亲情也就是维护社会伦理的根本基础。父子之间、夫妻之间相互告发,其带来的伦理损害要远远大于偷羊之类错误行为所带来的伦理损害。用孟德斯鸠的话来说,就是:“妻子怎能告发她的丈夫呢?儿子怎能告发他的父亲呢?为了要对一种罪恶的行为进行报复,法律竟规定出一种更为罪恶的法律。为了保存风纪,反而破坏人性,而人性正是风纪的泉源。”
⑤孔子对“父子相隐”的意见历来有很多争议,它牵涉到法律与伦理的一些根本的问题。现代更有人严厉批评这是以亲情破坏法制。从社会和法律角度来说,父亲偷羊儿子去告发他,属于正直的行为。偷羊犯法,社会成员理应出于维护公义得得需要,不论亲疏都应加以坦白,中国自古就有“大义灭亲”之说。问题是“大义”必须大到超过亲情的必要,所以孔子谈论“正直”的道理,取的是“攮羊”这样的例子。“”年代官方鼓励人民相互揭发,芝麻绿豆、扯屁撒谎皆往“大义”上靠,弄到夫妻都不敢讲真话,这时想到“父子相隐”,会明白它的道理了吧。
⑥宋代朱熹曾说:“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孔子本人掌握的就是时中的行为标准。《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经过蒲地去卫国都城,当地有公叔氏发动叛乱,阻止孔子去卫,大概是怕对自己有所不利。于是孔子答应和他们立下盟誓,离开蒲以后不去卫。结果才出东门,孔子就下令车子向卫驰去。子贡疑惑地问:这不是背盟了吗?孔子淡然一笑,洒脱得很:受要挟订下的盟誓,不管用的。
⑦孔子还活着的时候,就有人把他看作“圣人”,但他一点儿也没觉得自己有“圣人”气。这不是谦虚,而是老夫子处理事情的态度,大抵是从常情常理出发,并没有什么超凡出众、惊世骇俗的地方。哲学家冯友兰曾把“极高明而道中庸”自题为座右铭,期望像孔夫子那样,有超常人的思考,又不背离常人的生活,中间的“而”正是统一这种对立的桥梁。
⑧“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精髓,要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已非易事,而身体力行之则更难。时至今日、天,“中庸”仍“民鲜能久矣”,孔子赞赏的“中庸”,就像上文叙述的三个故事那样,其实不过是 ,并不像后人阐释的那么玄乎。 1. 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况且 所以B.而 那么C.况且 尽管D.而 因为
2.孔子谈论“正直”的道理,为什么取的是“攘羊”这样的例子?(2分)
3.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4分)
A.“”宣扬的“无私”理念与“中庸”倡导的“至德”不同。 B.朱熹以“随时以处中”来阐释“中庸”,接近孔子赞赏的“中庸”。 C.孟德斯鸠的话抨击法律破坏了人性,证明了“父子相隐”的合法性。 D.“中庸”被孔子视为“至德”,因没有具体阐释让后人把握困难。 E.“中庸”因其“极高明”,除孔子外普通人理解难身体力行更难。 4. 概括“孔子赞赏的中庸”几个要点,补充在第⑧段画线空白处。(3分)
5. 第⑥段中《史记》记载的孔子行为是否“背盟”?阐述你的理由。(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6-11题(22分)
此地甚好
①1935年6月18日清晨,秋白起床后,换上了洗净的黑色对襟衫、白裤、黑袜、黑布鞋。梳洗毕,安然步出牢门,前往中山公园拍遗照。当天的《大公报》报道:“全园为之寂静,鸟雀停息呻吟。信步至亭前,已见菲菜四碟,美酒一瓮,彼独坐其上,自斟自饮。酒半,言道:“人之公余,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与世长辞,为真快乐。”饮毕,高唱《国
①
际歌》,徐步至罗汉岭刑场,择一空地盘膝而坐,向行刑者示意道:此地甚好。”
②今天,站在罗汉岭瞿秋白雕像前,凝视那张清瘦的脸,我问秋白:“此地”,果真“甚好”?
③秋白当年的囚室在长汀博物馆内,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此地原是明清两代汀州府的试院,院中古柏两棵,苍翠凌云,古桂两株,时送清香。敌人把秋白囚禁在这里的一个偏僻角落,是为了看管方便。但历史的巧合却寓意深远,一个才情兼具的书生,与雅韵悠悠的古代试院结缘,免不了情思泉涌:“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的,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
②
么清秀的山和水,月亮的光也比从前更光明了。”对秋白而言,“此地”果真“甚好”。
④囚室约7平方米的地盘,一张矮木床,一张两斗桌。局促于逼仄的牢房,秋白却说是“大休息”;翻翻《阿Q正传》,吟诵些诗词,刻了六七十个印章——他是个篆刻高手,又咳着血断断续续写下数万字的《多余的话》——既然是“多余的话”,又“何必说”?--当生命兀然得以这般终结,须袒露闭锁在困苦和抑郁中的一切,“能够乱谈几句,心上也就痛快
③
了。”
⑤就这昏暗的油灯,这个自称“脆弱的二元人物”提起了笔,“我确实一个最怯懦的婆
④
婆妈妈的书生”,参加后思想还在动摇,还残留着士大夫缙绅思想,更为“多余”的是,他居然水对火热的生活感到厌倦之极,在的熔炉里一直在演戏,承认自己的政治生活就是一场滑稽剧……因犯了“路线错误”被撤销最高领导人职务,在阵营中成了“过街老鼠”,使本已处于自责中的他更觉得自己“过时”了:“现在我已经完全被解除了武
装,被拉出了队伍,只剩下我自己了……”
⑥秋白,好你个“婆婆妈妈的书生”!留下这一堆“多余的话”,如明晃晃的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剔开,赤裸裸地摆在世人面前:粗读,是把懦弱披露出来的坦荡;细读,是用悲情掩藏对信仰的迷茫,为后人撂下浮想联翩蓄笔;绝命书日后成了这个“叛徒”“晚节不忠”的铁证,坟墓被摧毁,妻女受,直至1980年才结束清算,平反昭雪……秋白,“此地”果真“甚好”?
⑦确实是“婆婆妈妈”,这一提起笔来就停不下来;“如果我还有可能支配我的躯壳,我
⑥
愿意把它给医学校的解剖室。”“很可笑的”以为这副多年肺病的“躯壳”还有谁需要。秋白,毕竟是书生!
⑧汀江如锦,月色朦胧。秋白盘腿坐在汀州试院的囚室内,想看他的之华和独伊。在被关押的115天,他几乎每个晚上都梦见她们。“我留恋什么,我最亲爱的人,我曾经依傍着
⑦
她度过了这十年的生命。”囚室阴湿,秋白常穿那件黑色的对襟衫,还有黑线袜和黑布鞋,都是爱妻杨之华给他置办的—几十年后,正是凭对襟衫的两粒黑扣子才辨认出瞿秋白的尸骨—秋白想起自己曾对之华的一句誓言:“我一定要把‘秋白之华’、‘秋之白华’、‘白华之秋’刻成三枚图章,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永不分离。”斯时斯地,了却夙愿,甚好。
⑨还有瞿独伊,我可爱的女儿,远在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好几年没见到她,也不知怎么样了?入狱后,瞿秋白将自己准备要写的文章列了一个目录,其中有一个题目就叫做《独伊》。独伊不是瞿秋白的亲生女儿,却被他视如己出,独伊习惯称秋白“好爸爸”。他会怎样写自己的女儿呢?独伊无法知道,但她永远记住了好爸爸“婆婆妈妈”的话:“我还留恋什么?
⑧
这美丽世界的欣欣向荣的儿童,我的女儿,以及一切幸福的孩子们。我替他们祝福。”
⑩17日晚,参谋长宋希濂出于师生情面对秋白再作一次劝降,遂邀秋白一起饮酒。席间,宋拿出蒋介石的处决密令给秋白看,并称如能自首,当再电请南京收回成命。秋白同往日一样沉静,答曰:“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请勿撕破我的历史。”至此,宋知此事已不可挽回。但秋白提了两个要求,一是不能跪着死,二是不要打自己的头。
⑨
⑾“我这滑稽剧是要闭幕了。”
⑿第二天清晨,秋白起床,梳洗,坐在桌前,点烟。喝茶,吟诗,毕竟是书生,习惯性的提起笔:“眼底云烟过尽时,我正逍遥处,此非词谶,乃狱中言志耳。”搁笔,36岁的秋白,黯然步出牢房……
⒀站在罗汉岭瞿秋白雕像前,耳旁萦绕着秋白走向刑场的歌声,心头涌起《多余的话》开篇诗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揣想,秋白走出那间低矮囚室时,是如何畅舒一口气,感叹这方灵魂净池,这方山川风物……
——此地甚好! 【注】①《国际歌》:歌词是由瞿秋白翻译成中文。②——⑨处引句:均出自瞿秋白的《多余的话》。
6. 第①段引用《大公报》报道的用意是(3分)
7. 辨析第⑥段与第⑨段两处“婆婆妈妈”的含义(2分)
8. 第⑩段画线句与第⑤段秋白在《多余的话》中的“自我揭短”看似相悖,对此加以评析。(3分)
9. 下列对文中引用《多余的话》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⑤
A.第③段引句②,秋白对关押自己的囚室周边环境表达了欣赏和赞美。 B.第④段引句③揭示,宣泄困苦时秋白《多余的话》的写作动机之一。 C.第⑤段引句⑤中的“拉”字刻画出秋白被赶出队伍的惶惑与无奈。 D.第⑦段引句⑥秋白意识到多年肺病的“躯壳”有医学价值并愿意捐献。 E.第⑧段引句⑦中的“依傍”表现秋白对妻子杨之华的依赖、不舍之深情。 F.第⒀段引用开篇句表明秋白内心的孤独,无人能理解秋白的忧愁与追求。 10.简析第⑾段画线句的作用。(3分)
11.联系全文,鉴赏“此地甚好”作为标题及结尾句的妙处。(5分)
(三)默写。【任选6空填写,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6分) 12.(1) ,阴晴众壑殊。(王维《终南山》) (2)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 (3)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4)大行不顾细谨, 。(司马迁《史记》) (5)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6)譬如平地, ,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7) ,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8)香雾云鬟湿, 。(杜甫《月夜》)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
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注】苏轼时任水曹郎黄州团练副使,领取的薪俸用朝廷造酒后废弃的压酒囊折抵。 13.首联中“为口忙”有双关义,即(2分)
14.“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简析颔联两句中的第五字。(3分)
15.本诗通过议论来表达情怀,从这一角度赏析。(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6-21题(17分)
王彦章画像记 欧阳修
①太师王公,讳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也。事梁,为宣义军节度使,以身死国,葬于郑州之管城。晋天福二年,始赠太师。
②公本武人,不知书,其语质,平生尝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梁末年,小人赵岩等用事,梁之大臣老将,多以谗不见信,皆怒而有怠心,而梁亦尽失河北。事势已去,诸将多怀顾望,独公奋然自必,不少屈懈,志虽不就,卒死以忠。
③予于《五代书》,窃有善善恶恶之志。惜乎旧史残略,不能备述公之事。康定元年,予以节度判官来此。求于滑人,得公之孙睿所录家传,颇多于旧史,其记德胜之战尤详。公之攻德胜也,初受命于帝前期以三日破敌梁之将相闻者皆窃笑。及破南城,果三日。是时,庄宗在魏,闻公复用,料公必速攻,自魏驰马来救,已不及矣。庄宗之善料,公之善出奇,何其神哉!
④岁之正月,过俗所谓“铁寺”者,又得公画像而拜焉。岁久磨灭,隐隐可见。亟命工完理之,而不敢有加焉,惧失其真也。公尤善用,当时号“王铁”。公死已百年,至今俗犹以名其寺,童儿牧竖皆知王铁之为良将也。画已百余年矣,完之复可百年。然公之不泯者,不系乎画之存不存也。而予尤区区如此者,盖其希慕之至焉耳。读其书,尚想乎其人;况得拜其像,识其面目,不忍见其坏也。画既完,因书予所得者于后,而归其人,使藏之。
16.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3分)
①小人赵岩等用事 ②窃有善善恶恶之志 ...③不能备述公之事 ..
17.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①求于滑人 ②吾子淹久于敝邑 B. ①梁之大臣老将多以谗不见信 ②臣所以供养无主 C. ①盖其希慕之至焉耳 ②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D. ①又得公画像而拜焉彭 ②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18.用“/”给第③段画曲线部分断句。(2分)
初 受 命 于 帝 前 期 以 三 日 破 敌 梁 之 将 相 闻 者 皆 窃 笑。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不少屈懈,志虽不就,卒死以忠。(2分)
②然公之不泯者,不系乎画之存不存也。(3分)
20.文章通过哪两件事来刻画王彦章的“良将”形象?(2分)
① ②
21.本文与《伶官传序》写作背景相同,概述本文的写作意图。(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画意
①世人止知吾落笔作画,却不知画非易事。《庄子》谓画史解衣盘礴①,此真得画家之法。须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悦适,如所谓易、直、子、谅②油然之心生,则人之笑啼情状,物之尖斜偃蹇,自然布列于心中,不觉见之于笔下。如工人斫琴,得峰阳孤桐,巧手妙意,洞然于中,则朴材在地,枝叶未披,而雷氏成琴③,已脱然在目。其志气郁涩,拙鲁闷默之人,铦凿利刀,不知措手之处,焉得焦尾五声扬音于清风流水哉!
②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余因暇日阅晋唐古今诗什,其中佳句有道尽人腹中之事,有状出人目前之景,不因静居燕坐,明窗净几,一炷炉香,万虑消沉,则幽情真趣,岂易品藻?及乎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源。世人将就,率意触情,岂草草便得?
③盈天地间,万物纤悉,含毫运思,能曲尽其态者,止一法耳。一者何?曰“传神”而已矣。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此郭若虚深鄙众工,虽曰画而非画者,盖只能传其形,而不能传其神也。盖仁者乐山宜如白乐天《草堂图》,山居之意裕足也;智者乐水宜如王摩诘《辋川图》,水中之乐饶给也。故书法气韵生动为第一,良有以哉!
(节选自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训》)
【注】①解衣盘礴:解开衣服伸开腿坐,示不拘形迹,旁若无人。②易、直、子、谅:《礼记▪乐记》所说的平易、正直、慈爱、宽恕之心。③雷氏成琴:唐代蜀中人雷威所制的琴,为家人所贵重。
22.第①段中与“画家之法”相反的作法是(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3.第①段中划线句的表达作用是(2分)
24.第②段作者为什么要写“阅晋唐古今诗什”?(2分)
25.下列与“气韵生动”有关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能细致而形象地描摹出世间万物,就能做到气韵生动。 B.普通画工只能画出人之神韵,深得画家郭若虚的鄙视。 C.《草堂图》山居的情味充实,画出了山静穆庄重的形态。 D.《辋川图》水中的乐趣丰盈,蕴含了智者的通达与灵动。 26.从王摩诘《终南山》诗中选一联为例,阐释“诗是无形画”。(3分)
二 写作(70分)
27.阅读下面文字,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是符号的动物。我们习惯用“企业家”“民工子弟”“90后”“残疾人”……不同的符号来标识人的不同,自己也常常为“符号”所累。当人被“符号”遮蔽时,容易忽视人共有的本性,也易忽视自己的存在。
答案: 一、
(一)15分 1、(2分)D 2、(2分)“偷羊”之类小错误不足以影响维护“大义”,父子为小错误“相隐”却能维护社会伦理的基础“亲情”。 3、(4分)CE 4、(3分)合乎现实需要,基于人性(人情、人伦),合乎时宜能变通。 5、(4分)示例一:不“背盟”,孔子的行为符合中庸“时中”的标准,即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得当地处理事情。受要挟定下的盟约,违背了本人的意愿,可以毁约。 示例二:是“背盟”。从文意来看,此时的孔子有完全的行为能力,孔子既然与公叔氏签订盟约,不管在何种情况下都应遵守,否则不合诚信之德与守法之义务。
(二)22分 6、(3分)真实再现了秋白临刑的全过程,有现场感,展现了秋白对死亡的凛然和坦然,点题的同时也引出下文。 7、(2分)第(6)段:啰嗦中含迂腐;第(9)段:琐碎中含温情。 8(3分)、秋白的“自我揭短”呈现了一个本真的自我,是对自己历史的尊重和爱护,“不自首”是他尊重自己信仰的必然选择。 9、(6分)AF(A项表明秋白对未来的希望,不是实写囚室环境;F项引用开篇句,意味着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秋白。) 10、(3分)秋白用比喻形象地刻画出他临刑前的心态:因执着于信仰选择死亡的坦然,作为一个书生参与经历后的解脱。照应第(5)段,为下文蓄笔。 11、(5分)标题意味深长引人遐思,作者以此为线索追寻秋白的心路历程,展现了这个书生者在禀性与理智的抉择中内心的困苦,为人夫为人父的温情,最后以死表明对信仰的执着和解脱的渴望,以此结尾引发作者及读者情感的共鸣及理性的认同。
(三)6分 12、(1)分野中峰变(2)金就砺则利(3)梧桐更兼细雨(4)大礼不辞小让(5)凤箫声动 (6)虽覆一篑(7)曲径通幽处(8)清辉玉臂寒
(四)8分 13、(2分)为生计忙,因言获罪被贬而辗转奔忙。 14、(3分)“知”、“觉”二字,以想象之辞入实见之景,见江波而思鱼美,望修竹而羡笋香,表达对初到新地生活的憧憬,紧扣题意。 15、(3分)诗人以“逐客”身份自嘲“荒唐”被贬,“不妨”、“例作”等语兼带诙谐与旷达,尾联表面是自惭“无功受禄”,其实是对当权者的鞭挞,以议论表达了诗人自伤、不满又达观的复杂情怀,含蓄而耐人咀嚼。
(五)17分 16、(3分)①执政、当权 ②贬抑,贬,作动词 ③齐全,周详,周全,完备 17、(2分)B(均为连词,因为) 18、(2分)初受命于帝前/期以三日破敌/梁之将相闻者皆窃笑 19、(5分)(1)(王彦章)没有一点松懈,(保国)志向虽没有成就,最终以死表明了针对
国家的忠诚。(2)但王彦章精神不灭,不在于画像是否存在。 20、(2分)家传中记载的德胜之捷,因擅用得名“王铁”。 21、(3分)文章借为王彦章的画像作题记,颂扬其忠义之节与英勇善战,借史喻理“国家之盛衰取决于人事”,以此劝喻宋当政者励精图治并激励戍边战士为国出力,保卫边防。
附译文:
太师王彦章,字子明,是郓州寿张人。在后梁任职。担任宣义军节度使一职,以身殉国,葬在郑州管城。晋天福二年,才追赠太师称号。
彦章本来是一个带兵打仗的武夫,不懂文化,他说话质朴,平生曾经对人说:“豹死后留皮,人死后留下名声。”到了梁朝末年,小人赵岩等专权,梁的大臣老将多因谗言不被皇帝信任,都心怀愤怒而对国事懈怠。而梁朝也因此完全失去了河北之地。大势已去,军中将领对时局都抱观望态度,只有彦章发奋坚持不渝,没有丝毫退缩懈怠,报国之志虽未成功,但最终以死表明了对国家的忠诚。
我编写《五代史》,曾怀有扬善贬恶的意图,可惜旧五代史残缺简略,不能详细记载他的事迹。康定元年,我因担任节度判官来到滑州,向滑州人寻求有关彦章的材料,终于找到彦章的孙子王睿所记录的《家传》,内容比旧史丰富,其中记德胜之战尤其详细。彦章王公率军攻打德胜城的时候,在接受皇帝军令时,保证在三天之内破敌。后梁的将领们听到这样的话都在暗暗发笑。等到攻破德胜城南门的时候,果然只有三天。这时庄宗在魏州,听到王公再倍起用,料定王公一定会快速攻城,就从魏州快马来救援,已来不及了,庄宗善于预料,王公用兵快速,多么神奇啊!
这年正月,我拜访当地人叫做“铁寺”的寺庙,又找到了王彦章的画像并随即敬拜了他。岁月磨灭,画像只能依稀可辨,赶忙请画工整修,但不敢添加笔画,怕失去了原本的样子。王彦章尤其擅长使用铁,当时的人称他“王铁”,他虽然离世已有百年,到现在人们还在用铁作为庙名,连小孩都知道王铁是一位良将。画像也一百多年了,整修完后还可保存百年。但王公精神不灭,不在于画像是否存在,但我特别诚挚专一这样做,是对他仰慕之至。读他的书,尚且想念他的为人;何况还能够敬拜他的画像,认识他的面目,不忍心画像这样毁坏。画像整修完成了,就将我的想法写在它后面,并把画像还给它的拥有者,让他收藏好。
(六)12分 22、(2分)修养欠缺,心情郁结,思虑不畅 23、(2分)形象地阐释了作画如同斫琴,须凭修养把握人或物的神韵。 24、(3分)因为诗画创作原理相通,从品鉴佳句中悟出作画须消除杂念,酝酿到心手相应的境界才动笔。 25、(2分)D 26、(3分)示例:如“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诗人立于山顶,纵目四望,阳光透过云霭照射下来,“殊”字描绘了“同山不同天”明暗、浓淡的动态奇异画面,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附译文:
一般人只知道落笔作画,却不知道作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庄子》中记载画史(作画时)神闲意定,旁若无人,这才真的把握住了画家的方法。(作画)必须培养出度量宏大的胸襟,心境畅适,如《礼记·乐记》所说的平易、正直、慈爱、宽恕之心油然而生,那么,
人或笑或哭的情状,物或尖斜或俯仰的情态,自然就会排列在心中,不知不觉地出现于笔下。譬如工匠造琴,得到峄山南坡的产的孤桐,有了巧妙的技术和构思,(琴的神韵)在心中豁然贯通,那么,尽管地上的木材还未经加工,连枝叶也未剪修,但一架完整的雷氏琴,已活灵活现地呈现在眼前。那些心气郁结思虑不畅、见解愚拙沉闷的画工,虽有质量很好的刀凿,也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怎么能制造出焦尾琴那美妙的音色,从而扬声于清风流水间呢?
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我借闲暇翻阅晋唐等古人和现今诗人的诗篇,期中好的作品确实说出了人们心中的事情,(将想象之景)展现在人眼前。如果不是闲居安坐,明窗净几,焚一炷炉香,消除任何杂念,那么诗中的幽情真趣,难道是容易品鉴赏得的吗?待到境界已酝酿成熟,并且心手相应,这才能从心所欲,不逾规律,下笔自如畅达。一般人轻易提笔,少有情绪就草草成画,怎么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呢?
整个天地之间,万物细微详尽,执笔构思,能够婉转曲折地展现出其姿态的,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传神”。世人只知道人有神韵,而不知道物也有神韵。因此郭若虚极为鄙视普通画工,虽然名为画而其实不能算画,因为这些画只能描绘其形,不能描绘其神。仁者喜欢山,应该向白居易的《草堂图》,山居的情味充实;智者喜欢水,应该像王维的《辋川图》,水中的乐趣丰盈。所以书法中以表现人活物鲜活而灵动的神韵为第一,确实是有原因的。
二、写作(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