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范例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范例

来源:九壹网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范文1

>> 高职院校在中的定位探讨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高职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 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 谈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中的改革与拙见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 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 地方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未来十年的主线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服务国家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体会 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刍议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职业大学的使命与责任 教育发展背景下的湖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国际比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EB/OL].[2013-05-15]..

[3][7]李安萍等.学位与学历关系的误读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5(18):39-42.

[4]李玉静等.拥抱学位 职业教育的诉求与期待[J].职业技术教育,2014(24):26-38.

[5]骆四铭.学位的起源、发展及其特征[J].比较教育研究,2006(4):35-39.

[6]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8]汤霓.“不成体系”的美国职业教育[J].职教通讯,2014(34):75-77.

Analysis of Misunderstandings in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Li Anping, Chen Ruoyu

Abstract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the hot issue at present. Some misunderstandings on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still exist in varying degrees both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s setting up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middle level, higher level, undergraduate level to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level with exist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middle level as a starting point; owing to common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re mainly for academic education, some common undergraduate colleges need to transfer to develop vocational education at undergraduate level; learn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western countries to promote forming a system of 4 level degree as associate degree-bachelor’s degree-master’s degree-doctor’s degree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Behind these misunderstandings, some vague understandings such as what is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how to underst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emerge, and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emphasizing the theory ,despising skill” thought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emerge as well.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范文2

2012年以来,山东省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以破解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先后出台65项文件,涵盖招生考试、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财政保障机制、职业教育管理及办学机制等,在省级层面基本形成全方位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体系,有效推进了全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融合发展。以山东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撑文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65项文件的解析和综述,明确文件内容焦点及突破口,为全国职教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一、关于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

(一)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出台了2个主体文件

2012年,《山东省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出台,顶层设计了山东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框架、总体目标、建设任务,从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学习和成长渠道等19个方面,对建设“上下贯通、内外衔接”的现代职教体系进行了系统部署,这是、省第一次对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举措进行总体规划、安排。落实了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协同推进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2013年,山东将“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确定为常委重大调研课题,省围绕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等7个方面,出台了鲁政办字[2013]126号文件,在多项上实现了重大突破,是对鲁政发[2012]49号文件的再深化、再落实。

(二)贯彻落实主体文件的相关

为贯彻落实主体文件,山东省出台了三份文件,一是对全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确定的工作任务进行了详细分解,明确了各项工作的任务要求、责任主体、完成时限。二是建立了省对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立项督查机制,强化了责任。三是在、省的统一领导下,编制、发改、经信、教育、财政、人社、税务等省直部门联动,形成了协同推进、全方位联动的工作机制,这对于推进职业教育各项的出台和落实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为全省各项改革任务的推进提供了借鉴。

二、关于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一)实施中职、高职与本科高校对口分段培养的举措

山东将中职、高职与本科高校对口分段培养作为招生制度改革的首要突破口,出台多份文件推进这一工作。。二是不断扩大试点学校、专业,试点规模再创新高。截至目前,“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高职院校、专业点、培养规模分别达到46所、75个、4980人;非师范类“3+4”试点中职学校、专业点、培养规模分别达到26所、31个、1430人,试点学校涉及的市达12个;师范类“3+4”试点中职学校、专业点、培养规模分别达到8所、11个、1440人;涉及本科专业点达117个,涉及30所本科高校,年均培养规模近8000人。三是提出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学生转段考核测试工作意见,明确考核原则及要求,严格测试过程。

(二)实施“文化素质+专业技能”考试改革

山东强化“文化素质+专业技能”考试改革,制定三份文件深入推进这项工作,见表4,并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建立了“文化素质+专业技能”春季招生考试制度,改变了夏季高考和笔试选拔人才的单一途径,技能考试采取现场实际操作形式,提高了职业院校对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为各类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成长成才路径,搭建起人才成长“立交桥”。二是逐年增加本科招生计划,2013年以来连续两年翻番达到1万多人,提高了春季高考的吸引力,激发了考生参加春季高考的热情;2015年报名数达到11万人,比2013年增加近5万人,彻底扭转了职业教育“招生难”的窘境,进一步改善了教育结构和生态。

(三)加强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管理

山东十分重视对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管理工作。一是出台《山东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办法》,在管理、办学主体、专业设置、招生录取、教育教学、监督管理6个方面对五年制高职教育进行了规定;特别是在五年一贯制和三二连读两种形式办学上,进行了界定。二是对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举办院校进行了进一步规范,明确了“除个别学校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外,国家示范(骨干)性高职院校及已升格的本科高校不再设置新的五年一贯制专业点,但鼓励与中职学校合作举办三二连读”的要求。三是积极发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积极举办五年制专业,近三年共设置五年一贯制专业点307个、三二连读专业点429个,目前全省年均培养规模达到7.5万人。

(四)实施职教普教学籍互转试点

山东积极推进实施职普学籍互转试点。一是在青岛、潍坊、德州三市开展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学分互认学籍互转试点工作,允许初中毕业生可以兼报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可学分互认、学籍互转。二是要求各设区市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统一的高中阶段招生平台,由教育招生负责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学分互认、学籍互转的实施,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特长、优势、爱好,自主选择适合的教育类型,也为不同智能类型的考生增加了多样化的升学机会,畅通了人才多元化成长渠道。

三、关于人才培养

(一)强化行业指导

一是成立或待成立由行业企业名家、职教名师、专家教授为主体组成的旅游、交通运输、商业、建筑、财经、卫生、农林、食品药品、电子信息、计算机、纺织服装、机械、化工、畜牧(待成立)、水产(待成立)等15个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二是各委员会积极开展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要求、人才培养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对专业设置、教师培养、教学计划、课程开发、教材建设等提出建议。三是行家指导可全面保证顶层设计、理论研究与行业、企业、学校等一线实践的有机结合,有效推动教产结合、校企合作、开放办学。

(二)编写全省人才培养方案

一是实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由财政投入1.14亿元,积极围绕中职、初中后五年制高职教育、三年制高职教育、3+2和3+4对口贯通培养试点等各层次、类型专业,系统开发110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支持建立96个应用型本科、高职、中职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促进了职业教育教学标准、行业技术规范、职业资格标准有效对接,推动了各层次专业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和标准化,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围绕学生科学人文素质和职业精神的培育,部署开发30个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在全省范围内,如此大规模的推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体系的开发,在全国尚属首次。

(三)实施专业品牌建设

一是根据专业特点,结合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实训条件配备、开设本专业资金投入、实训实习等,确定中职专业分级标准,即开设本专业的合格标准、规范化标准、示范性标准。二是省财政投入2.26亿元,围绕区域内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按照每个专业群(专业)400万~700万元的标准,在全国率先启动28个高职品牌专业群、10个中职品牌专业建设,引导学校优化专业结构和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办出特色,打造山东职业教育品牌,带动学校整体发展与提升,形成核心竞争力。推动品牌专业建设,特别是在省级层面建设高职品牌专业群,在全国属于首创。

(四)推动技能大赛深入开展

一是建立每年在全省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制度。二是出台了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励办法,对在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三是出台教师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表彰奖励办法,促进师生共同开展技能大赛。

(五)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

一是实行“双证书”制度,将试点扩大到所有合格中职学校,试点学校可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参加操作技能考试合格者,颁发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试点技工学校的学生学业考试合格,颁发中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二是在16所高职和技师学院开展合作培养试点,试点学校可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支持双方学生同时取得专科学历证书和三级以上职业资格。文件在理顺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管理,促进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体化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实现了很大突破,如试点学校可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支持双方学生同时取得专科学历证书和三级以上职业资格等,但相关有待进一步落实。

四、关于深化校企合作

(一)实施校企合作税收优惠

一是围绕职业学校实习实训、产学研、提升社会各界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等内容,提出了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优惠。二是围绕在职业学校校区建设、土地及房屋等内容,提出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印花税等税种优惠。三是为境外捐助和实训设备进口等内容,提出关税税种优惠。四是强调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依法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优惠。文件在现行税收下,共提出9项税收优惠,并详细规定了各项税种的适用范围,指导性和操作性很强,促进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化。2014年,全省对符合条件的校办企业从事免税服务项目免征营业税1309.5万元,落实其他税收优惠免征税款20359.7万元。

(二)规范集团化办学

一是管理办法结合国家及全省关于职教集团建设的系列文件,在建设条件、管理、工作职责、支持及管理监督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全省将积极建设省级职教集团30个,成立各类职教集团120个,职教集团的组建正由以往单一的行政主导转变为校企自主组合,开始呈现一校多企、一企多校、多校多企并存,行政、学校、企业多种牵头主体的格局。二是围绕促进全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成立专业联盟26个,既有效地推进了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工作,又在全省教师队伍建设、实训设备配置、教材编写、教学改革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五、关于“双师型”队伍建设

(一)核定院校编制

一是文件建立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灵活多元的教师供给机制,核定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并允许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总额的20%不纳入编制实名制管理,用于聘任兼职教师,这是教师编制管理的重大突破,既结合职业教育教师需求的特点,实现了教职工编制的灵活管理,又解决了兼职教师的聘任及经费问题。二是文件改革了职业院校教师招聘制度,专业教师招聘以测试专业技能和执教能力为主,将专业工作经历和职业资格作为基本条件,允许教学急需但没有教师资格证的专业人才参加招聘,合格的待取得教师资格证后再转为正式教师,招聘方案由招聘学校或其主管部门负责制定,落实学校的招聘主体地位。文件进一步扩大了学校教师招聘的自主权。

(二)明确教师资格条件

山东出台文件明确了职业院校教师的任职能力水平要求。一是文件首次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职称进行分类评审,将教学实绩、技能水平、技术研发成果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可适应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二是文件将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时间作为职业教育教师的任职基本条件,调动了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积极性;目前,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的教师年均达到1.7万人。

(三)兼职教师引进

山东出台文件对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兼职教师聘用管理作出规定。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总额的20%不纳入编制实名制管理,由学校自主聘用专业兼职教师,财政参照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平均薪酬水平确定经费拨付标准。达到一定条件的兼职教师可参加教师职称评审,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经济和信息化等部门将选派专业兼职教师的数量和水平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考核,让更多业界精英走进学校,可有效提高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截至目前,聘任业界精英担任专兼职教师的数量达5.5万人次。

(四)评选齐鲁名师

文件以推动教师专业化为引领,在全省中职院校中遴选30名齐鲁名校长、100名齐鲁名师,有效推动了“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了区域内教育教学质量,带动了全省职业教育行政管理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六、关于落实经费保障

(一)中职免学费范围扩大

山东出台文件决定从2013年秋季起,将中职教育免学费范围扩大到全体学生。仅2014年向职业院校学生发放的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就达19.4亿元,惠及81万名学生。

(二)增加职业院校拨款

山东加大职业院校投入。一是出台文件将中职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将免学费补助转换为按专业补助公用经费的新机制,综合考虑不同专业的日常办学成本、财力保障等因素,根据专业类别不同,按照2800元、3300元、3900元、4500元等4个标准,确定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基本标准,在全国率先对第三年级同样全额拨付公用经费。二是制定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标准;按照逐步到位的办法,确保2017年公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标准达到1.2万元。

(三)提升基础能力水平

山东出台文件按照“优化配置,夯实基础,提高质量”的总要求,实施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能力建设工程、中等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山东还研究出台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实施方案,诸城市、寿光市、泰安市岱岳区、莒南县成为首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涉农专业点数达到166个、在校生达到4.5万人。

(四)建设高职技能名校

山东首次在全国对高等学校开展分类指导,实施了名校建设工程,要求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强化内涵和特色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名校带动作用,在全省实施了名校建设工程,投入4.3亿元建设18所应用型人才培养本科名校、25所技能型人才培养高职高专名校。

(五)建设中职特色规范校

一是按照分类指导、分层推进的原则,科学规划中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布局,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根据办学水平,将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分为合格、规范化、示范性三个等级。二是投入6亿元,支持每县建设1所省级规范化中职学校,启动100所示范校、优质特色校建设工程,强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切实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并形成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新机制。三是推动各市在职业院校布局调整、专业设置、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统筹各级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向具有竞争优势和办学活力的学校积聚,校均在校生规模达到2000余人。

七、支持民办职业教育规范发展

一是在全国首次印发《山东省非营利性民办职业院校认定管理办法》,对民办职业院校开展非营利性民办职业院校认定。对明确提出不以营利为目的,办学结余不用于举办者分配而全部用于本学校发展,且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法人财产权完整、办学活动规范的,经一定程序可确认为非营利性民办职业院校。从2014年起,在青岛市、潍坊市、德州市试行民办职业院校非营利性认定管理。二是通过财政奖补、选派公办教师支教、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2014年财政投入3000万元支持民名校建设,投入8100万元支持民办职业院校专业建设,3800万元支持民高校专业建设。

八、关于理顺管理

(一)强化市级统筹

一是按照省的总体部署,为各设区市编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提出指导意见。要求各设区市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把中等职业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创新管理,打破部门和学校类型界限、条块分割的藩篱,将13所省属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学籍学历、考试招生、就业指导等权限全部下放到设区市,逐步取消普通中专招生计划和就业报到证制度。三是建设市级公共实训中心推动设区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按照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方式,力争到2016年每个设区市重点建设1~2个市级综合性公共实训中心,打造一批县域公共实训中心和专门化、开放性、有特色的专业(专项)公共实训基地。

(三)开展职教督导评估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范文3

关键词:应用型;电子信息类;职业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240-03

电子信息类专业主要包括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这些专业是当前IT学科较为热门的专业,也是本科院校普遍设置的专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地方高校要“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鲁昕副表示:“要将600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淡化学科,强化专业,要按照企业的需要、按照岗位来对接。”因此,应用型高校改革实践创新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内应用型高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必选之路[1]。

金陵科技学院是一所隶属南京市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国家和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向着建设“以软件类为主导特色的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新兴应用科技大学”的方向,紧紧围绕筹建南京软件科技大学这个目标,围绕新型应用型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深入实施“南京化战略”和“网络化战略”,推进专业的“互联网+”化和转型发展。因此,电子信息类专业应加快专业建设与综合改革,深化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模式、合作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进行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合实力,增强办学活力,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应用型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国内培养现状。随着世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应用型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在迎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主要表现在:学生“基础薄弱,实践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进入IT领域后,面对先进的IT技术或电子产品,只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和改造,无法开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工作。一方面,学校培养的大量电子信息类毕业生找不到和专业对口的合适工作,另一方面大量的电子信息企业难以找到企业所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存在“技工荒”现象。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大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并努力进行改革。

2.国外先进经验。国外的创新实践教育开展较早,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职业教育体系较为完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国外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运用探究式学习、启发式教学,鼓励个性发展,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早就实现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相结合。德国的职业教育做得比较好,实行双元制,使学生能在企业接触到最先进的技术。在德国,奥迪公司准备上市的车型,会交由学生实习、实验、实践,进行反复改进[2]。美国百森商学院自1919年成立以来,追求卓越的创业精神一直贯穿于百森的发展轨迹中。。

二、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相关企业的岗位职业能力需求

;熟悉各类片上外设;熟悉TCP/IP、USB2.0、CANbus等常见通讯协议,掌握FPGA、ARM、DSP等处理器平台及其接口硬件开发。(2)半导体产业:要求精通电子技术,受过半导体产品及工艺流程的培训,熟悉半导体器件物理知识,熟悉半导体芯片制作工艺流程;了解国内外新产品开发状况,有半导体器件仿真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3)嵌入式系统设计领域:要求精通电子技术,熟悉FPGA、ARM、DSP、51单片机等MCU等嵌入式代码的编写;熟练掌握常用总线接口协议等;具有以太网、USB等常用技术开发知识;熟悉C/C++编程,有上位机通信接口设计经验。

此外,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择用已经取得电子设计工程师、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电子信息工程项目工程师、嵌入式系统设计师、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证书等工程类证书的毕业生。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方法

1.转变观念,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良好互动。学校的创新机制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外在保障,人才培养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改革创新的内在发展动力。金陵科技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主要包括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两个专业,近年来,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我们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环节学分比例,提高实验教学中综合型、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在修订的方案中,课内外实践教学的学分总计达到66学分,占总学分(180学分)的比例为36.7%。教师和学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两大主体。其中,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情况,直接反映出职业教育体系的效果;教师在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则起到指引和先导的作用。在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思考怎样才能合理地考虑和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实践指导工作的热情,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等一系列问题。

2.课程体系整合与区域产业发展相衔接。课程体系整合与优化的原则是,要从学科和专业的整体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结合南京软件名城建设与学校筹建软件科技大学的需要,根据电子信息类卓越工程师的实际需求,我们增加了软件类课程和企业合作课程。课程是教学内容的载体,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利用学科建设成果,提炼出新课程或课程新内容,落实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满足行业对工程人才质量的要求。课程体系改革以课程群建设为抓手,形成专业特色鲜明的核心课程群:以数字信号处理为核心,构建信号处理课程群。该课程群中的基础课程,侧重于研究信号与信息的获取、基本分析方法等,为应用课程打下基础。。以“微机原理及接口”为核心,构建嵌入式应用课程群。“微机原理与接口”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必修课,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核心课程。由“微机原理与接口”、“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及应用”、“DSP原理及技术”和“EDA技术及应用”等构成的嵌入式课程群,为信号与信息处理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平台,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群之一[3]。

3.构建学生创新团队与导师团队,建设多元化实践体系。通过建立课题小组、组织参加竞赛、举办社团活动等方式,构建学生创新团队,让学生在创新活动的过程中能够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互助进步,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开拓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4]。同时,构建校内外结合的导师团队,指定年轻教师担任团队指导教师,聘请企业或校外实习基地的有工程实际经验的工程师担任兼职导师,定期给学生开展指导和讲座。继续强化以校内实验、课程设计为重点,校外实习延伸,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效果,聘用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实践教学,除了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外,加大生产性、工艺性、综合性实验的比重;积极推进项目、案例教学方式,推行口袋实验室,让学生在体验“学有所用”的乐趣中,激发兴趣。积极开展学生团队创新实验,研究课程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方法训练。打造一支在职业道德、专业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技能等多方面协调发展的专兼结合、高素质的结构型双师教学团队[5]。

4.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建设校企合作实践中心、就业基地。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环节是实习基地建设工作,通过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南京及周边地区电子设备制造、通信技术、电子产品营销等企业紧密结合,建成1―2个集先进性、综合性于一体的校内多功能实训基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先后与南京优奈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南京泰之联无线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单位签订协议,巩固和建设一批与校内实训基地功能相协调、有机衔接的校外顶岗实习和就业基地。学生在大三下学期可选择和自己喜欢专业方向相近的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参加实习实训的时间累计达到1年以上。

5.电子信息类专业产教融合合作办学平台的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坚持协同育人,全面推进合作教育。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全面对接南京产业链、创新链、产权链,搭建产学研融合创新平台。积极探索专业合作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拓展电子信息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领域,构建电子信息类专业开放合作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和模式,形成学校与企业资源共建、全程参与、互利共赢的新型合作育人模式。通过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搭建个性化培养、展示才华的舞台,吸引所有学生参与,促进学生发挥潜能,增强创新精神和就业能力[6]。

四、总结

本文分析了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的现状,结合南京金陵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提出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机遇下电子信息类专业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思路。实践表明,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改革,结合学校转型发展的需求,可为学校软件科技大学的创建、南京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的满足和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提供可参考的范例,构建出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电子信息类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体系,立足南京,面向全省,形成较强的区域辐射与社会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崔治,肖卫初.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实践教育体系构建之研究[J].考试周刊,2015,(55):115+98.

[2]李文静.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

[3]龙诺春,余丽红,林春景.应用技术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福建电脑,2014,(08):57-59.

[4]余明艳.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04):62-6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范文4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终身学习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b)-0170-02

党的十报告中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的伟大成就,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将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全体社会成员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文明的主要指标之一。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推进终身学习社会形成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1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于我国终身学习社会形成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1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指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职业教育系统[1]。包括各种层次和类型的职业学校、职前与职后培训机构,以及各种普通教育机构内职业教育课程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特点。适应需求,就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实现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布局;有机衔接,就是统筹协调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课程衔接体系为重点,促进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领域相衔接,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多元立交,就是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实行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搭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

1.2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对于改善民生和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十报告将大力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作为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的首要内容。。可以说,教育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是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石。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总理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职业教育是教育面向人人的重要实现途径。大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就业质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推进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目标。

1.2.1 有利于提高就业质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

就业是民生之本。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这些建设举措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是在校学生的职业发展引导,还是在刚和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都是职业教育体系义不容辞的责任。据了解,仅2012年广东省卫生系统为了应对广东省食品和医药行业标准升级以及珠三角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委托职业教育院校对开展了近万人次的“双转移”培训,不仅提高了因专业转型升级淘汰的职业人员的就业质量,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直接推动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

1.2.2 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推进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是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两种转型的复合状态,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国城镇人口比重为49.68%,据测算2011年城镇居民的比例会超过农村居民。中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从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来看,虽然网络信息、生物基因、航空航天、物理能源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但刀耕火种在广大农村也很常见。也就是说,我国社会仍处于现代化过程之中。与此相应的,终身学习理念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不断深入,职业教育理念、基础办学能力、制度建设水平以及理论研究也在发生根本变化。职业教育体系也处于现代化过程之中。

1.2.3 有利于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目标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虽然我国要几大在资金、医疗保险、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力度,但是教育保障依然是根本手段之一。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将为城乡人口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1.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对于我国终身学习社会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这些与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未来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角,我国提高落后产能、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经济的重要目标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创意产业,而职业教育将为这些产业职业人员的发展提供基础知识和技能,将为他们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提供进一步支撑。

2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障碍

2.1 社会对职业教育质量整体认可度较低,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

由于办学历史较短、师资不足等原因,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一直未能得到社会普遍的认可。加上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考试中一直将职业教育的招生批次安排在普通高等院校之后,使得职业教育的在社会民众的心中的整体认可度较低。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所限,多数职业岗位未执行强制性准入制度,职业人才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收到较大影响。因此,职业教育对于学生而言吸引力不强。

2.2 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未能注意到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未能全面激发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

由于我国历史文化传统影响,重“学”轻“术”的观念影响着广大学习者甚至教育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活动方面的差异长期被忽视,教育主管部门也较少注意到两种类型教育的差异,在管理过程中多数套用是普通教育的制度、措施,导致职业院校办学特色未能充分体现。

2.3 办学资源严重不足

教育事业虽然处于国家发展战略中优先发展的地位,但由于消耗大量社会资源、对于经济直接贡献不明显,仍属于“弱势群体”。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更加导致资源投入不足。据调查,全国中职院校仅有100余所办学条件真正达到设置标准,不足院校总量的20%。而现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量已经超过普通高等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资源投入的不足直接威胁到职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而威胁各个行业的正常运转,更勿言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3 加大社会投入和制度倾斜,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

十报告指出,我国将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加大力度。教育作为对生态环境污染小、社会发展支撑力度强的服务型产业,应重点发展。与此同时,职业教育发展将提升国民素质,特别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产业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有直接贡献率。国家应该在管理和经济方面进一步加大倾斜力度,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

3.1 加快教育管理改革,排除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障碍

党和应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体系,吸引更多的办学主体进入职业教育领域,激活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办学的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教师和社会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决策,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试点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保障民办教育资本进入职业教育领域的合理回报。

3.2 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保障基本办学条件和师资的可持续发展

从2012年开始,各级落实教育投入要占到国民生产总值 4%的基本指标。对于教育的投入史无前例的完成了中的这一目标。这足见对于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这些资金以专项拨款和基本建设经费的形式源源不断流入教育战线的各个环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作为关系就业和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也收到了格外的资金扶持。各个院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而教师在职培训和其他进修得到更多支持。这将有利提升职业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范文5

[关键词]立交桥式;职业教育;全面发展

职业教育是按专业类别培养人才的一种职业定向教育,是给予学生或在岗在职人员从事某种特定的职业群所需的实际知识、技能的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是生产社会化和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支撑。目前全世界包括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为振兴国家经济、增强综合国力,都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我国也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2014年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5年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计划(2015-2018年)》中也提出,要通过三年建设,使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的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持续提高,促使高等职业教育结构优化成效更加明显,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由此可以看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党和国家按照我国教育体系在21世纪的改革发展要求出发,提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决策和重要构想,为今后如何发展职业教育描绘了一幅形象、生动、具体而博大的图景。本文通过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阐述,以期能为我国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成功构建提供一些帮助。

一、中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改革开放以来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已经具备了为社会经济的各行各业培养工作在生产、管理、经营、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仅就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来说,已经占据我国全日制教育体系的“半壁江山”。而且也初步形成了初、中、高职相衔接,又与普教、成教相互沟通的中国特色的职教体系。

然而尽管如此,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发展中仍面临不少困难与问题:首先是观念问题,目前社会上仍然充斥着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人们在行动上没能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相待;其次是发展规模,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长期以来并不平衡,职业教育在规模、结构、效益、质量等方面还无法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再次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衔接问题,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仍是一种终结性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也还局限于专科层次,只有少数高等院校开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实际上已然存在,如各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若是从实质上来分析,虽然这是属于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但却没有从职业学位上来突显其职业性。这极大局限了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的发展,也使得我国职业教育的层次远远赶不上国际发展趋势和我国现实需要。因此,做好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发展本科、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加强职教和普教的沟通工作,构建立交桥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

二、“立交桥式”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

立交桥式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宏大,内容丰富,要想构建好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就必须要了解并掌握其内涵。

(一)何为立交桥式职业教育体系

立交桥本为道桥领域的名词,用以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网,以保证交通畅通无阻。而教育立交桥是根据我国长期以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及“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而提出来的一种形象化比喻。教育立交桥是指按照教育的内在规律要求打通各类教育之间的阻隔,通过设置培养人才的不同方案和课程体系,以实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阶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互相沟通与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立交桥将各类教育层次之间单一、平行、平面、封闭的状况转变为多向、立体、多途径和纵横交错的发展。

(二)立交桥式职业教育体系的起源

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都是各国立足于本国国情,根据本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程度,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为符合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而构建的。这其中尤以德国的立交桥式职业教育体系最为瞩目。

德国的立交桥式职业教育体系以双元制为基础,是一个多层次、多阶段、形式多样、功能齐全、结构复杂、完备成熟的体系。其横向可划分为普通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两大体系;纵向又可划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包括中职)、高等教育(包括高职)这三个层次。从横向沟通情况上来看,德国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沟通良好,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经过继续学习可以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普通学校的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获得有效的职业指导而迈人工作岗位。而从纵向层次来看,德国职业教育的层次性、梯次性很强,高一层次的职业教育须以低一层次的职业教育为基础,彼此之间层次衔接紧密,不仅满足受教育者升学深造的愿望,同时也可使高一层次学校的学生达到规定的入学水平,从而保证各层次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

(三)构建立交桥式职业教育体系的意义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范文6

春回大地,生机盎然。今年全国,总理在工作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职业教育再一次引来社会和媒体的聚焦与热议。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家的高度重视为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推力。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方面,广东作为全国职业教育大省,敢为人先,先行先试,率先提出构建适应现代产业体系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职业教育进行系统设计;创新提出“五统一”的改革思路,走出一条统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新路子;提炼总结出调整优化布局要做到“三主动”(即:主动适应产业分布,主动适应人才配置升级,主动适应“双转移”战略实施)的工作理念,为优化职业院校布局打下基础;去年以来我省又率先提出创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以争先的姿态、创新的思路,争取再形成新的理论成果,指引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按照国家和省的总体部署,我省积极探索建立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是按照类型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制度设计,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边完善,为国家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更好的经验借鉴和案例支撑。二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加强现代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及时总结和深化中高职衔接试点和高职本科协同育人试点的经验,积极探索本科以上层次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建立完善从初级到高级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放到教育大体系中谋划,处理好普通教育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的关系,处理好职业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系的关系,通过资源共享、成果互认、体系互通,建立起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人才培养立交桥,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途径选择。

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社会发展的剂,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战略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势必会开创职业教育工作更加崭新的局面,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魅力,让职业教育灿烂的阳光温暖更加多的学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