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学校卫生健康教育范例

学校卫生健康教育范例

来源:九壹网

学校卫生健康教育范文1

【关键词】管理;;传染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6.07.1375.02

传染性疾病多发生于人口高度集中的公共场所,学校作为学生聚集的场所,为各类传染疾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1]。因此,一旦发生传染病事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学校的正常运作都会造成负面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2月~2015年2月某地区学校传染疾病事件的相关资料21起。1.2方法采用excel对收集的事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进行患病率调查。具体观察内容为:①事件起数;②发病人数;③波及人数。

2结果

2.1学校传染病总体报告该地区学校在6年内共发生传染疾病事件21起,传染病累计发病数1326例,无死亡病例数,波及人数21301人,总罹患率6.23%。2.2传染病发病情况校内传染疾病事件中,肠道传染病2起(9.52%),包括:细菌性痢疾1起,其他感染性腹泻病1起;呼吸道传染病19起(90.48%),包括:风疹2起、水痘4起、流行性感冒12起、麻疹1起。2.3时间分布情况根据对学校传染病事件的时间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传染病事件的发生与季节有关,主要的发病时间集中于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并且第二季度主要以呼吸道传染疾病为主,第三季度主要为肠道传染疾病,其他季度传染病病发事件较少。

3讨论

传染病源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学校的学生与教职工都是携带传染病的群体[2]。常见的学校传染疾病主要为呼吸道传染疾病和肠道传染疾病。。因此有必要从加强学校卫生管理和学校健康教育两方面对传染病进行预防。就学校卫生管理方面而言,应改善预防疾病的硬件设施,包括:①配备安全且卫生的饮水设备;②健全厕所的卫生管理[3];③加强食堂食品的安全保障;④宿舍、教室等的卫生情况应符合国家相关部门的卫生规定;⑤加强校医室的建设工作,根据功能划分不同的科室,包括:治疗室、就诊室、药房以及器械设备室;⑥完善医疗诊查器材,如:保健药箱、灯光视力箱、卫生保洁桶等;⑦加强软件方面的建设[4],例如,进行定期校医培训、设立卫生管理网络、不定期进行卫生检查、规范学校卫生档案的管理、确保足够的卫生经费等。对于学校传染疾病的预防与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方式,使师生了解常见的传染病[5-6]。例如可采取广播、黑板报、卫生专栏、健康讲座等方式宣传健康知识,以提高师生的传染病预防意识和健康意识。此外,还应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课程,实施卫生检查制度或开展健康知识竞赛活动,帮助学生学习传染疾病知识及掌握预防技能。研究结果显示,21起传染疾病事件中,累计发病数1326例,无死亡病例数,总罹患率6.23%,传染病的发病具有季节性特征,且第二季度以呼吸道传染疾病为主,第三季度主要为肠道传染疾病。综上所述,学校传染病的流行趋势仍十分严峻,必须加强学校卫生管理与健康教育工作,这对抑制传染病的发生与蔓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卓家同,陆庆林,方克勇,等.艾滋病危害宣传的自省式健康教育在艾滋病预防控制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广西医学,2015,37(02):227-231.

[2]曹艳荣.分析如何有效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J].中国实用医刊,2015,20(05):275.

[3]林祥田,邵安宁,冀慧玲.连云港市城乡学校食品安全工作和学校卫生开展情况调查[J].中国校医,2014,28(03):225-226.

[4]李苑,刘伟燕,王铁强,等.深圳市两个区2006-2012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4,30(01):98-100.

[5]吕翠霞,姜珍霞,张西江,等.新型吸食人群的知识行为特征及相关疾病感染状况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3,19(01):46-52.

学校卫生健康教育范文2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45-01

当前阶段,民族地区的小学生多为留守儿童,此类群体又因为家庭教育的极大缺失,导致小学生存在诸多的健康行为问题。基于此,教师需要及时提高对其的重视,结合一定教学策略,有效解决学生的健康问题。

1.当前阶段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问题

据现有调查研究数据证实,班级中88%的学生饮食习惯存在健康问题。班级中大多数的学生没有吃早餐的习惯,68%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吃早餐,只有22%的学生有食用三餐的习惯。同时,小学生的卫生习惯十分差。班级中超过80%的学生没有早晚刷牙洗脸的习惯,经常会看到有学生随意吐痰;班级中有40%的学生没有饭前便后的洗手卫生习惯;有60%的学生不会打喷嚏时自主遮掩口鼻,甚至有多半的学生与他人共用毛巾与牙具。由此可见,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问题必须要及时予以解决。

2.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策略

2.1 自主构建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课程体机制

2.1.1 民族地区农村小学需要及时组织教师依据班级中学生年龄规律,身心成长特点等内容,自主构建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课程机制。小学生健康行为课程机制,需要做到教学内容及教学理念的一致性,结合本校学生的现实情况自主构建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康的卫生习惯[1]。

2.1.2 学校方面需要定期组织举办健康行为养成教育活动,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以榜样的做法,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人的行为举止直接受制于心理暗示及思维因素,内心想法是大脑对行为作出最为直接的反映,行为举止也是内心想法的外在表现。只有找到其问题的根源,结合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及时干预,告知学生不健康行为的具体危害,进而从根本上保证其健康行为的高效养成。

2.2 课堂教学中渗透健康行为教育。当前阶段,多种学科教育渗透教育作为现阶段落实健康行为教学活动的主要途径。小学生在进行健康行为养成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这一教学优势,结合教学课程的教学特点,深入挖掘教材中凸显的诸多健康行为内容,以此为依据,有效构建农村地区的健康行为准则,进而将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科学有效的渗透在教学工作中。如: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食物安全"这一内容时,教师需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卫生情况及饮食习惯,有效教学健康饮食内容,将诸多不良,有害身体健康的食物进行举例说明,并对有益于学生身体成长的食物进行有效深化,以此来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饮食习惯[2]。再如:教师在教学语文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在班级中举办一个卫生习惯调查活动,针对学生的具体表现作为综合评分,有效深化学生的健康行为习惯。在此基础上,整合小学教育阶段教学课程,教师群体一同制定学生健康行为养成管理计划,并以此计划为操作依据,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予以落实,以此来从根本上深化小学教育阶段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的健康行为教育。

2.3 结合多项管理机制,全面约束学生健康行为教育。小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需要学生日复一日的坚持。但是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健康行为自身并不是一种可以自主形成的生活习惯。因此,小学学校及教师方面需要及时进行约束强化,在实际落实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过程中,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管束自我卫生行为。著名教育学家李绅说过:"若是没有与之匹配的管理机制,那么多么完善的教育管理方案都将存在漏洞。"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管理约束机制的重要性。小学学校方面需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自主制定科学完备的日常健康行为管理机制与生活习惯机制,从学生的生活细节入手,结合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卫生习惯等方面,利用相关管理约束机制进行干预管制。借助管理机制有效约束班级中学生的健康危害行为,在具体落实过程中,相关教师需要及时发挥出自我教学管理作用,强化督导管理,配合一定的值周机制及小学生健康行为测评机制等,从小学生的言行举止出发,使学生自主遵守相关规范,进而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健康行为习惯。

2.4 自主构建学生家庭健康行为养成教育机制。。同时,学生家长需要时刻对学生进行观察,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不卫生习惯,及时予以解决。除此之外,学生家长需要与教师密切的沟通,自主配合学校各项健康教育活动,尽最大限度避免家长的漠视。家长需要将学生在家表现进行反馈,使教师可以更加了解学生的卫生状态,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其卫生问题。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养成并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形成的,其作为一项艰巨的教学任务,需要学生、学生家长、教师及校方等多个主体的共同努力,结合高效的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策略,进而从根本上落小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学校卫生健康教育范文3

关键词:院系;心理健康;阵地建设;建设

青年大学生历来被认为是心理最健康的人群,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巨大冲击。高等教育大众化在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机会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学习和就业压力,加上大学生处于生理、心理和思想发展变化时期,因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

为尽快适应大学生群体的这种变化,保证高等教育的有效进行和深入推进,各高校已经逐步建立起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核心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监护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保障体系所组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但大多高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依托于校级层面上的心理健康咨询室进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入手的,心理咨询的对象往往只是存在心理障碍、人格缺陷的大学生,而与多数心理健康但面临着成长与成才等诸多问题的大学生无关,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很大局限,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在高校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过程中,院系二级单位作为一个基本的单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院系二级单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完善程度和实施情况直接决定着整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也深刻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但实际的现状却是:队伍不健全,规章制度不完善或没有,没有专门的、固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场地(2012年省教育厅提出各高校要建立院系二级单位大学生健康成长辅导室就是个很好的信号和举措),缺乏健全的机制、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等等。因而,探究院系二级单位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构建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一、构建院系二级单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深远意义

第一,构建院系二级单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贯彻16号文件精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第二,构建院系二级单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有效应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增多、心理健康教育形势复杂和严峻的迫切要求;

第三,构建院系二级单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建立院系二级单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院系二级单位学工人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是未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必然趋势;

二、心理健康教育院系二级单位的工作定位

学院作为二级管理单位在整个学生危机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院系作为高校最基层的工作单位,与学生的关系最密切,是学生的教育者,是高校一切的具体实施者,也是高校心理危机管理的最终执行者、支持者和促进者。院系在高校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定位即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预防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辨别问题、转介和协助干预工作。

三、构建院系二级单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途径

(一)阵地建设

1.构建院系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一是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转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从理念到内容、方法、途径与运行模式如何发展、如何创新进行思考。二是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阵地的建立。把网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阵地、新工具、新方法,用以加强和改进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2.建立院系二级单位学生自我教育与朋辈互助组织。国内有关研究表明,多数学生遇到心理困挠,最先向朋友倾诉和寻求帮助,大学生有了心事或烦恼往往先告诉同学。因此朋辈辅导能在院系心理构建体系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应建立院系关于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培训和检验的一个完整的网络体系。由于朋辈咨询是义务性的工作,因此朋辈咨询者应具有热情、真诚的帮助他人的态度。可以通知先自愿申请,然后通过面试谈话来了解报名者的沟通能力、是否有爱心有耐心,然后可以通一些笔试筛选出符合作为培训的对象。在培训阶段,进行培训者必须是心理学专业辅导老师或是专业的心理辅导工作人员。主要以上课,讲座和实践的方式进行。检验阶段,要进行自评和他评的结合,效果评估与过程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完善院系二级单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需要开展院系二级单位学生心理健康普及性教育活动。。

(二)建设

1.健全学生心理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院系二级单位工作体系。建立内容完整、目标明确、职责清晰的二级院系心理危机管理体系,起到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恢复的功能,提高院系心理危机管理的工作内容的专业性、科学性和有效性。首先建立专业科学的危机预防体系,通过课程、讲座和生动有趣的活动来维护师生心理健康。其次学院要建立各项危机干预制度,建立危机干预工作体系,完善危机干预流程;重点研究自杀和事故死亡等创伤性突然死亡事件的干预管理,进一步完善危机干预。。第四,建立以院系为主导的心理危机管理工作网络,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管理工作是非常复杂的,需要在学校一级管理部门领导和指导下,多部门配合完成。。

2.完善院系二级单位心理健教育的组织机构建设。将专业教师、兼职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师、朋辈、家长都纳入进来。针对学生遇到的不同的困惑可结合多方面的力量来进行排忧解困。如在专业上的困惑,将专业教师纳入到心理辅导队全中对学生在专业上困惑的解答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3.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积极组织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进行专业培训,包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培训、案例分晰和实践锻炼等内容。。

4.完善院系二级单位心理健康教育的激励与约束工作机制是不可少的环节,机构的建设内容要明确,目标清晰,应制定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完善工作场所,明确职责和任务,进行指导和督查,制定考核的标准。进一步加强院系二级单位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实施。

总之,院系可以通过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学生自我教育与朋辈互助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普及性教育活动,健全学生心理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院系二级单位工作体系,完善院系二级单位心理健教育的组织机构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完善院系二级单位心理健康教育的激励与约束工作机制等来构建院系二级单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当然院系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还有很多事情值得去探索、实践,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但是院系二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向光富,向靖.让同辈辅导在大学推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2).

学校卫生健康教育范文4

一、注重右脑潜力开发,为学生创造力发展奠定基础

创造力的形成除了必需的知识基础以外,生理基础也是其支撑之一。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力和右脑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大脑左右脑的功能得到平衡发展,两半脑的活动相互密切配合,人的创造力才能得到高度发展。而目前的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左脑化现象较为严重的现象,无论是在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上,都重言语思维而轻非言语思维;重抽象思维而轻形象思维。这些被轻视或忽视了的思维形式,恰是创新力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正是靠右脑的功能来实现的。因此,体育与健康中,应在继续发展左脑功能的同时,充分利用体育与健康的优势,注重右脑潜能的开发。如在各类体育活动中,我设计了一些以左侧肢体练习为主的方法——相对于其他学科,左侧肢体训练是体育与健康的优势。同时多采用直观教学,使学生大脑两半并用,从而促使他们健康和谐地发展。这种从生理基础着手的游戏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奠定了基础。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学生在认识和了解世界的过程中,有着天生的、强烈的探究事物本源的本能和需要。而这种本能和需要是体育与健康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基础之一。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才会有新的发现;只有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才会有解决问题的需要并进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前滚翻”时,我用一方块作滚动实践,当然不会滚动,抓住这一时机,启发学生仔细观察与思考,学生不难想到圆球或圆形物体容易滚动,人体团得越圆越容易滚动,悟出了前滚翻正确的动作原理。

三、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科学发明的巨大动力,若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造。小学生由于知识面有限,很容易对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并会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发现事物。体育与健康的课堂犹如学生的小社会、小天地,能较为充分地满足学生的求奇、求新、求动的欲望。故在体育与健康中,教师要充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创造力发展的基础。

四、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的。创造性思维有创造想象的参与,创造想象是一切创造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是创造者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因而想象正是“创造之母”。体育与健康能为学生提供储备丰富的表象,而表象丰富的学生思维灵活、敏捷。如何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比较表象之间的不同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如在教垒球出手动作时的身体姿势,我把它比作一张拉弦待发的弓,说明满弓的道理。我把一根竹片比作身体,在它的一端放一小石子,将竹片弯成“满弓”,然后放开有石子的一端,这时小石子在竹片弹力的作用下飞了出去,而且在不超过竹片弹力限度的情况下,竹片弯得越大,弹力越大,小石子飞得越远。

五、加强求异思维的培养

求异思维即发散思维。体育与健康中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往往看似不经意之间,但又必须进行精心设计。

1.内容不完全教学法

我用此方法教授游戏时,故意将所讲授的内容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可能出现的结果。如在游戏“抗洪救灾”中,我与学生共同创设了洪水泛滥的情境,并为各组学生提供了相应的“抗洪”物资:沙包(海绵垫、球等);救灾物资:粮食(羽毛球、空盒等)。至于先“抗洪”还是先“救灾”;如何“抗洪”如何“救灾”则由学生自由讨论,发挥想象,各抒己见,提出合理建议。

2.内容发展教学法

我在学生了解了某一游戏的方法以后,要求学生针对游戏名称对游戏的方法、规则适当加以变化和发展,然后再根据改编后的游戏进行活动。如在游戏“改换追击目标(贴膏药)”的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原来的游戏方法中逃的人以逸待劳,追的人越追越累,常常造成“耍猴”现象,能不能改为“一人追,一人逃?逃者贴,被贴者追,原追者逃”的游戏形式。我加以了采纳,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于是,我就在游戏讲评乃至校体育广播中对创编该游戏的班集体大加表扬。结果,一个集体成功的喜悦激发了更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仅“贴膏药”一个游戏,就收到了十多种游戏方法。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加强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3.多角度教学法

此方法是前两种教学法的综合使用,但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尽量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同一游戏的方法和规则。如在游戏“攻防堡垒”中,我提出,此游戏是“攻”与“防”的对抗,在“攻”成功时要考虑当你“防”时该怎样抵抗对方这样的“攻”。当你“防”成功时又要考虑你作为“攻”方时如何寻找“防”方的漏洞。就在这样的启发、引导下,此游戏不断充实和完善的过程成为学生发散思维训练的过程。

学校卫生健康教育范文5

关键词:微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科学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新型网络社交媒介不断涌现,这些先进的技术正在改变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影响他们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也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发生着变化。新媒介给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带来丰富知识信息的同时,也给他们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前提,也是他们成为未来社会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基础。

一、“微时代”的界定

“微时代”是一个蕴涵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 。对于受众而言,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每一个微民都在做着微不足道的事,发出微小的声音。。

二、“微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一)“微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特点

1、对新媒介保持浓厚的兴趣

由于近些年新媒介的不断出现,一些社交软件的便捷性、新颖性、互动性、及时性等特征强烈地吸引着高职院校学生,使得他们对这些新媒介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并敢于尝试和挑战,因而在这样一种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这些新媒介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2、对新媒介产生较强的依赖心理

从目前现实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几乎每人都拥有一台智能手机,而手机则是“微时代”的主要传媒载体。学生利用网络新媒介获取信息、更新自己的动态以及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他们的手机从不离身,无论是课堂上还是休息时间,他们总是无法自控地使用手机,因而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新媒介产生较强的依赖性。

3、对新媒介使用时间长、频率高

高职院校学生相对本科院校学生来说,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没有那么强。。因此,大多数学生对新媒介的使用时间长且频率高。

(二)“微时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微时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干扰因素增多

开放的网络环境给高职院校学生创造了更多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机会,而“微时代”的到来,大大冲击我们的传统教育。在“微时代”的环境下,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信息,当然心理方面的信息量也是非常大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由青少年过渡到成年人。他们缺乏社会阅历、性较差,自控能力不强,所以有时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从而导致他们的思想上和心理上产生困惑与矛盾。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干扰因素亦会随之增多。

。这是一支处于一线的学工队伍,与学生的接触最为密切。

。。。

2、“微时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

首先,信息传播快易广,对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影响大。“微时代”的信息迷你精短,传播速度非常快。。其次,网络新媒介操作简单、内容丰富。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多不高,而在新媒介中简短的几句话、一个表情或是一张照片,都可以帮助他们抒发心情、更新动态,久而久之高职院校的学生容易对这种方式产生较强的依赖心理,。再者,“微时代”相比于大众传播时代,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由单向的灌输变成了双向的互动。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微博等新媒介中不仅可以一对一的互动交流,还可以开放式的和很多人交流。表面上看来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了解更多了,实际上学生面对面言语沟通却变少了,导致在真正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羞涩、紧张、自卑等不良心理障碍。

三、对“微时代”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微时代”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对高职院校相关人员来说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

(一)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介,开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其二,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其三,运用新媒介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度宣传力度。。

(二)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目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师数量偏少、专业化水平不高。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大多都是心理学本科或研究生专业毕业,然后直接从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实践经验。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其一,注重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信息技术培训。在“微时代”的背景环境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不仅仅要掌握充分的心理健康知识,也要求熟悉和了解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通过不断学习掌握新型媒体的使用,以便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二,建立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中心与社会心理咨询诊所之间的合作关系。。其三,善于运用网络新媒介,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是不受学生重视,认为学不学无所谓。因此学生出勤率低、课堂效果差。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可以借助网络新媒介,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2010(4)29-30

[2]顾海燕.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教育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12)37-38

学校卫生健康教育范文6

杨建文 许慧琴

【摘 要】 目的 了解中小学生对重点传染病和常见病的知晓水平和健康行为形成水平。为学校健康教育内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我市7 个辖市区其中26 所中小学校,初中二年级和小学五年级学生各一个班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共调查中小学生1019 人,重点疾病知识知晓率为84.87%,中学生高于小学生,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重点疾病行为形成率为91.42%,小学生高于中学生,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84.2%的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或卫生知识讲座,农村学校差于城市学校,中学差于小学;学生希望学校加强有关健康教育的心理需求占99.61%。结论 我市中小学生重点疾病知识知晓水平和行为水平总体良好。几乎所有学生都希望学校加强重点疾病卫生防病健康教育,教育部门按国家规定所有小学和初中必须开设健康教育课、高中开设健康教育讲座的要求执行,符合学生对卫生知识的心理需求。

【关键词】 学生;传染病;常见病;知识;行为

学校常见病防治工作是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保护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措施。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学校学习生活卫生环境条件已经得到明显改善,学生主要传染病和常见病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艾滋病、结核病、肝炎等传染病逐步成为学校传染病预防和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而近视眼、龋齿、肥胖、伤害已经逐步替代肠道寄生虫病、贫血、营养不良等疾病作为学校主要防控的四种重点学生常见病。为了解学生对这些重点传染病和常见病知识的知晓水平和健康行为形成水平,我们于2011 年4 月对我市7 个辖市区26 所中小学校1019 名学生进行了相关疾病知识、行为及心理需求态度和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现况的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分析如下:

1 方法及内容

结合我市学校常见病防治工作督导,镇江市疾控机构学校卫生专业人员对7 个辖市区随机抽样调查了城乡中小学各一所。根据《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健康60 条)核心内容知识和行为要点,自拟学生健康知识行为问卷,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掌握艾滋病、结核病、肝炎重点传染病和近视眼、龋齿、肥胖、伤害等重点常见病知识和行为;二是学生接受重点传染病和常见病知识行为健康教育情况;三是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或卫生防病知识讲座情况;四是学生接受学校传染病和重点疾病健康教育的心理需求态度。每所学校抽样调查初中二年级和小学五年级学生各一个班,每班学生40 名左右,共调查学生1019 名,城市学生380 名、农村学生639 名;中学生524 名、小学生495 名,中小学生比为1.06:1;男生561 名、女生458 名,男女性别比为1.22:1。现场调查结束后,对资料进行核查整理,录入计算机abidat软件数据库,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中小学生重点传染病和常见病知识知晓情况

中小学生重点疾病知识知晓率总体达到84.87%,中小学生分别为85.59%和84.1%,中学生高于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女生知晓率分别为85.13%和79.61%.男女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城乡学生知晓率分别为82.37%和86.35%,农村高于城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镇江市中小学生疾病预防卫生知识调查统计表

分类

调查人数

应答题数

正确题数

正确率(%)

X2值

中学生

524

5240

4485

85.59

4.4*

小学生

495

4950

4163

84.1

男生

561

5610

4776

85.13

0.68

女生

458

4580

3872

79.61

城市

380

3800

3130

82.37

29.48*

农村

639

6390

5518

86.35

合计

1019

10190

86

84.87

*p

2.2 中小学生重点疾病行为形成率(表2)

中小学生重点疾病行为形成率总体水平达到91.42%,中小学生分别为90.35%和92.55%,小学生高于中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女生分别为90.83%和92.14%.男女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城乡学生分别为92.82%和.72%,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镇江市中小学生疾病预防卫生行为调查统计表

分类

调查人数

应答题数

正确题数

正确率(%)

X2值

中学生

524

3668

3314

90.35

11.05*

小学生

495

3465

3207

92.55

男生

561

3927

3567

90.83

3.84*

女生

458

3206

2954

92.14

城市

380

2660

2468

92.82

10.03*

农村

639

4473

4053

.72

合计

1019

7133

6521

91.42

*p

2.3 ;只有84.2%的学生接受健康教育课或卫生防病知识讲座学习,农村学校差于城市学校,中学差于小学;学生希望今后要加强这些重点传染病和常见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的心理需求占99.61%,说明目前学校开展艾滋病、结核病、肝炎等重点传染病和近视眼、龋齿、肥胖、伤害等四种重点学生常见病健康教育工作不力,有部分学校未能够按照国家教育部《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开展学校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学校未能够充分有效发挥应有的学校卫生防病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学生未能够从学校这一主要途径获取卫生防病知识特别是这些重点传染病和疾病卫生知识和行为的健康教育。

表3

学生

人数

学生希望接受学校防病健康教育的人数(%)

知道学校开设防病健康教育课或讲座的人数(%)

中学生

524

295(56.3)

521(99.43)

405(77.29)

小学生

495

263(53.13)

494(99.8)

453(91.52)

男生

561

317(56.51)

558(99.47)

466(83.07)

女生

458

241(52.62)

457(99.78)

392(85.59)

城市

380

234(61.58)

378(99.47)

326(85.79)

农村

639

324(50.7)

63(99.69)

532(83.26)

合计

1019

558(54.76)

1015(99.61)

858(84.2)

3 讨论

。因此,对于学校开展卫生防病健康教育及了解学生重点传染病和常见病知识和行为掌握情况针对性更强,能够直接反映学生对这些重点疾病知识知晓和健康行为形成的真实情况,以及学校开展这些相关健康教育的工作现状,此调查结果可以作为我市乃至我省教育及卫生部门制定这些重点传染病和常见病预防控制策略和科学制定学校健康教育内容提供参考依据。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①当今我市中小学生重点疾病知识知晓水平和行为水平总体良好,知晓水平中学生高于小学生,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行为水平小学生高于中学生,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知识水平与行为水平不呈一致性,城市学生知识水平不如农村学生,但行为水平高于农村学生。究其原因,可能与长期的卫生习惯有关,还需尚待进一步探讨。知识知晓水平和行为水平男女性别间无显著差异。②当今我市中小学生重点疾病健康教育开展情况总体良好,能够接受健康教育课或卫生防病知识讲座的学生达84.2%,但是仍有15.8%的学生未能受到健康教育课或卫生知识讲座学习。距国家规定所有小学和初中必须开设健康教育课、高中开设健康教育讲座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99.6%的学生希望学校要加强重点疾病卫生防病健康教育,说明广大学生对学校健康教育是有强烈的心理需求,学校开展重点疾病的健康教育是有基础的,受到广大学生欢迎的。因此认为现有学校卫生防病健康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健康知识的心理需求,因此尽快加强中小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建议:教育部门应将学校艾滋病、结核病、肝炎等重点传染病和和肥胖、近视、伤害、龋齿等重点常见病健康教育纳入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和开展专门的健康教育课或专题讲座,积极组织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疾病预防健康教育活动,确保每个学生够接受到专题的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卫生部门应该将学生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卫生的重点工作之中,由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学校开展专题性卫生防病健康教育,组织开展学校校医和保健教师开展重点传染病和常见病健康教育师资业务培训,使学校能够承担起健康教育的工作任务,为学校开展卫生防病健康教育提供业务技术支撑和保障。

参考资料

[1] 廖文科.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2,1.

[2] 孙家来.射阳县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0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