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能提高文学素养范文1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专业教学 应用型 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055-01
1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特点
1.1 汉语言文学具有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
“东方文化可以丰富西方启蒙心态所体现的人文视域”。东方文化的核心价值可以为人类提供人文视野。学习东方文化可以全面发展人的认识水平、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使人能更好的参与社会互动,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人对“道”的追求。
1.2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教学形式、内容较固定
在教育界,绝大多数人认为中文学专业是最具传统、最具底蕴的学科。北京大学早在建校之初就设立了中文学专业,经过一百年的沉淀、积累和发展,中文学专业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基本没有变化。而我国不同时期颁布的有关中文学专业的规定几乎也没有变化,尤其是规定开设的课程数量维持在十三门自始至终没有改变。
1.3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实践性内容不足
当今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以及分析能力的提高,而相对的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性教育,造成了学生在面临一些实际问题时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2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指导理念
2.1 以实用性理念为指导
。然而由于汉语言文学的广泛相关性,使得就业范围大大扩展。该专业的毕业生多数就业于机关、新闻媒体、教育教学机构,甚至还有人在金融、律师等行业找到位置。同时,学生在就业时将要面临其他多专业毕业生的冲击。
(1)从强化知识结构的角度优化课程。
汉语言文学自创建学科开始,教学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其中包括了现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等十三门课程。固定不变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设计和优化课程结构;③避免教学过程中的内容重复,合理高效的进行专业教学。
(2)强化实用性,提高应用能力。
以实用性理念为指导提高本专业就业率。为了使学生能够在社会工作中占有一席之地,要结合就业方向提高学生“读、写、说”的能力。①提高文章阅读、语言理解、口语表达、信息综合处理、现代文体的写作能力;②教育方应当及时了解当前社会要求,根据要求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获得上述能力,成为实用型人才。
2.2 强化实践应用
为了提高学生实践的操作能力和铸就扎实的业务基础,就要强化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就业方向对学生的“读、写、说”能力进行强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模拟一些情景对学生进行锻炼,例如,可以要求学生自我介绍、随机访谈等。因为这不仅仅能考察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够体现学生才学、机智、道德的综合水平。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把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学到的课本知识应用到现实中来,提高运用能力。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拓展知识面、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断完善自己。
2.3 理论与德育实践相结合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但社会上一些违背道德的事件时有发生。而汉语言文学中的德育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就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汉语言文学理论性较强,但是不能只强调理论而不重视实际。当今我国倡导“应用型人才教育”,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遵从汉语言传统理论也要结合“实践、创新、应用”。例如,在教授孔子的《大学》中“为人子,止于孝”时,可以将“孝道”作为核心,结合实际拓展成为一个主题。。通过这个实例让学生了解“孝道”。父母生、养我们,不爱父母够去爱别人?不爱家庭怎么能够爱祖国?按照这种递推,将“礼让、博爱”等美德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修养。
2.4 开展学生实践活动
汉语言专业学生实践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对专业和自身的认识。
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验证已知知识并构建出新的知识结构。学生要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既要动脑又要动手,主动思索、主动交流。在课堂下学生要积极进行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学校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帮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结合市场经济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对学生就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就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情况和问题,与企业和用人单位进行交流和沟通,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做好保障和善后。
3 结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机构不可替代的专业,肩负着传承、传播中华文明的伟大使命。它不仅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性专业,还是发扬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专业。
在现阶段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求教育者转变教学观念,结合时代要求培养实用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只是教授知识、传播知识,更要以助手和导师的身份帮助和指导学生。。这就要求:首先,教师要创新教育方式,在教育活动中敢于创新不断进取,通过多种教育形式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对于当前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其次,教师要有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出新的思考点,引导学生发现、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参考文献
[1] 牛铁力.浅谈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J].科教文化,2011(12):34-36.
怎么能提高文学素养范文2
新课程标准下的师生互动,应该是轻松的、自由的、充满智慧的,应该是生机勃勃的、焕发生命力的,是师生之间的变化劳动,是在默契的交流氛围中教学相长、共同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就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挖掘潜能的场所。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体验,探究,互动的过程,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尊重,个性得到张扬,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使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的心灵相融,展开具有诗意的图景,那么,课堂的师生互动也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学生是课堂互动的主体。要在互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以学生为主体设计课程,只有培养起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才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让学生多质疑、多交流、多争辩,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培养他们的课堂主人翁意识,使他们走向主体的舞台。在目前的情况下,培养这种氛围,开展这项新的工作,必然应该成为教师工作的重点。互动课堂的实现有待于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能力出发,以及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出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环节和能开发学生思维灵感的问题,突出重点,突出每一节课的特点,选取能激发学生思维热情的角度,引导学生多思考,让学生多练习,多试读、试讲、试做,为学生创设主动求知,主动训练的空间,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讨论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当家作主”,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学会认知,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师是课堂的互动的催化剂。作为在语文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关键,是激发“主体”学生的“催化剂”。语文是诗意的语文,一个语文教师也应该是一个创造诗意的语文教师。新课程中语文教学特点和特性的凸现,确实在告诉我们,新课程注重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注重的是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注重的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师应该是是一个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人,要教好语文,需要理性的思维,因为语文也是一门学科,是一门富有感染力的学科,有知识性的内容需要传递,如果一个语文老师,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优美的语言,没有应变的智慧,怎么能驾驭课堂,怎么能让学生喜欢语文。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让学生感到上语文课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包括你的外表,你的体态,你的眼神,你的笑容,你的手势,你的语言……都能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因此语文教师应是一个感性的人,语文教学要有一个感性的过程,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创设回答问题的机会,精心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去争辩,变单向交流为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项交流。一个问题解决完,还可以改变反馈的形式来点燃他们异向思维的火花,用各种激励手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不再是执掌对错大权的法官,而是学生学习路上同行的朋友、向导。在这种和谐活泼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体验到了参与的乐趣。例如:我们在学习《滕王阁序》时,就是应该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不给学生讲字词,不给学生范读,也不给学生翻译课文,要求学生自行解决,因此,学生课前必须预习,不弄懂文中字词就无法与其他学生交流,这样可以培养成他们预习的好习惯,学生在学后仍有疑问时,再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我也在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讨论,在共同的讨论中解决疑难问题,我把自己融入到学生当中,学生也把我当成他们中的一员,这样,学生在互动中才能感受到平等,才能从互动中得到乐趣,他们知道,原来语文也可以这样学习。
。这种互动教学,师生彼此广大真正“学习共同体”,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各项的表现;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教授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起学习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不单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是文化的实践者和开拓者,只有具备了切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具备了深远的文化意识,文化视野和文化阐述能力,才能胜任语文教师的崇高职责,才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然的过程,才能使教师所向往的互动课堂得以实现。。
教育是由教学双方共同参与完成的,学生的自主活动与教师的主导活动是教学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互动互进,倡导“自主”,绝不意味着消弱教师的主导,相反,倒是对教师主导有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能够创设一种愉悦、和谐、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气氛,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能够平等对话,完成情感交流,激发各自的潜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面对新课程,要建立新型师生互动关系,树立民主教学思想,教师对学生要有全新的爱,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利,关爱学生的健康,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革除一切不平等的对待学生的现象,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把微笑、爱心、温馨、愉快带进课堂,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黄燕鹏.语文课堂中的开放性教学[J].教研天地,2004,(6).
[2]孙金秋,周云波.课堂语言三忌[J].教研天地,2004,(6).
[3]黎星安,彭静.师生互动学语文例说[J].教研天地,2004,(1).
怎么能提高文学素养范文3
关键词:高校传统音乐音乐教育课程设置
一、高校开展传统音乐教育的意义
1.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指出:“音乐教育的中心材料,必须从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三方面来选择。但首先必须立足于本国音乐的巨大重视。”继承和发扬这笔丰富多姿、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曾提出,我国在音乐、舞蹈和其它文艺事业上,应在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着重继承和发展祖国的艺术传统,发展民族音乐的基础是要发展民族音乐教育。在接见当时准备去朝鲜访问的舞蹈团时又一次谈到,中国这样一个大的国家怎么能没有外国音乐呢!要有芭蕾舞团,要有交响乐团,也要演外国歌剧,但这些不会是大力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的是民族音乐,民族文化艺术。中国素以礼乐之邦著称于世,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民族音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凝结着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精神,积淀着特定的民族思想和价值取向,并以其观念的形态联结着历史,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魂和文明链,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大学生作为将来国家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人群,对传承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所以说,音乐教育首先应该担负起自身音乐文化的传承与构建。应该从综合性出发,开发学生智慧,和谐人类行为。继承和发扬儒家乐教思想的精华,将其与现代乐教理论融合,建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型乐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培养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提高人才素养
我国的传统音乐教育,首要的任务是育人,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人格涵养,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中国现在提倡“素质教育”,目的正在于培养国家所需要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各种人才。因此,在音乐教育中不能只注重音乐单方面的学习,而应该把音乐视为文化的一部分,包括音乐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哲学、文学、艺术和意识行为等各种层面的内容,并加强对与音乐相关的传统文化的学习。高等院校的传统音乐课,正是让青年学生学习、了解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并进而引发他们热爱音乐、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操。这种教育以培养完美的人格,培养一个外而有礼、内而和乐,具有美好理想和端正人格的人为目标,是一种人文的教育。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这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需要。高校把音乐教育作为一把钥匙,一把打开通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大门的钥匙。
3.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
我国现阶段音乐教育目标明确规定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扩大文化视野,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个性的核心发展,培养合作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弘扬民族音乐是目前音乐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使被教育者了解、熟悉、热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达到音乐教育的社会目标。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锻炼大学生的形象思维,启发大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大学生的协作精神,使大学生的心灵世界更美丽,更宽广,更深厚,更和谐,这是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神圣使命。
二、课程设置原则
1.体现人人参与
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人人参与的教育思想。目前,能开展音乐教育的高校越来越多,但因为条件的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使得许多学校虽然也较重视音乐教育,但效果却不一定好,或流于形式只抓亮点,或只有很少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如何使在校学生人人都有机会接受音乐教育,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课程设置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问题。
2.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研究课程设置模式,使它成为一个科学的体系,这里有一个共性和个性的问题。首先,高校的、教育方针、办学模式、审美教育的功能、规律等是一致的,要根据其共性来研究课程设置模式,但每一环节中的课程组合、安排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这里又有一个个性差异问题,因为每所大学在教师配备、教学设备上有差异,同一所大学,各学科有人才培养规格上的差异。因此,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也是必须遵循的教育理念。所以,必须充分考虑共性与个性的因素,使之既符合共性又针对每所学校、每个专业的个性,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三、课程设置模式
在目前情况下,对各高校来说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只要有一定的制度支持,扎扎实实规范地做好每一项工作,用“2+1”模式便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2+1”模式就是以校级选修课和限定选修课这两个选修模块为主,加上课外活动模块为补充,三个模块结合互补,共同组合成三个系列:一是以“音乐鉴赏”为主干课程的理论课系列。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课系列。三是以“音乐表演”为主要内容的实践课系列,形成三个模块三个系列的完整的课程设置体系。让在校大学生人人都参与其中,保证每人至少能接受两个以上学分的音乐教育。
1.选修课模块
为贯彻落实党的素质教育方针,各高校文理渗透、人文素质方面的选修课制度已基本形成,一般高校校级公共选修课学分定在6-10个学分不等,开出的选修课程多的达200多门,少的也有几十门。但把音乐选修课和其他选修课放在一起让学生选课,往往学生在选课时会比较实际,哪些课程对他们毕业后找工作用得上的,一般比较有吸引力,如市场营销、办公自动化软件、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等,而实用的课程选完后学分也基本够了。
2.限定选修课模块
限定选修课模块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课系列,是为一些必须加强音乐教育的专业,根据其专业特点专门调整组合的音乐综合课。就目前而言,将音乐课开成全校性的限定选修课不太可能。一是因为音乐教育在高校还没有这样的地位。二是全部开成限定选修课,内容太单一,无法充分顾及学生的个性和爱好,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而只能是针对具体专业开设限定选修课。如师范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从事教师职业,应具备组织音乐活动的能力。
3.课外活动模块
课外活动模块,作为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体系中的一个模块,是音乐课堂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是音乐课程设置完整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一模块以音乐实践类课程为主,包括声乐、器乐表演方面的各项内容,可结合校学生艺术团的活动,根据各校师资、设备等条件,以学生艺术团训练队的形式,如合唱队、铜管乐队、古筝队、琵琶队等,让学生报名参加,每个队通过考核分成提高班和普及班,其中提高班为艺术团成员,
普及班为艺术团后备力量。
四、综述
通过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学科定位、课程设置原则及课程设置模式等方面的探究,让高校音乐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的实施者,乐于并将充满信心地不断实践和研究,为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才会使高校音乐教育的明天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