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低碳建筑的意义范例

低碳建筑的意义范例

来源:九壹网

低碳建筑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理念;绿色;经济效益分析;碳排放量

1绿色建筑刍议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人民生活需求的加大,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在近些年是众所周知的,甚至一跃成为带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我们反观这高速增长下的建筑模式,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并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传统建筑业普遍存在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还是非常令人担忧的,从某种上,建筑业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能源消耗量大、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的基础之上的,这样的发展不符合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适应我们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也不是环保的建筑发展思路,应当进行逐步的改善。

从我国建设部的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建筑能源消耗已经接近社会总能耗的3成。现有城乡建筑总面积近470多亿平方米,基本上都是高能耗建筑。据测算,2010年,我国大气中SO2浓度在采暖期间是日常的六倍多,而这样的情况如果不加以控制,预计到了2020年时,我国的建筑面积将超过1000亿平方米,而此刻我们国家每年的建筑耗能将很有可能超过1.2万亿度电、4亿吨煤、水、油等,而这个数据是现在的3倍之多。”由此看来,我国亟需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建筑。而绿色建筑就是在我国经济发展需求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中应运而生的。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尘的建筑。而低碳理念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冰川积雪减少,海平面上升等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气候现象背景下产生的,它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产生。

从绿色建筑和低碳理念的定义上我们可以得知,二者之间是相互呼应的,绿色建筑在实际的应用中也体现了低碳的标准。其目的也是减少消耗,保护环境。而我国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已经做出郑重的承诺,我国在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要降低4到5成,因此,今后的很长时间里,我国势必将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和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潮。

2绿色建筑的实现原理和CO2的减排价值

我国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清洁干净、可再生性强,且与环境相适宜,无污染,能耗低。前面已经提到了,我国是高能耗国家,大力提倡低能耗绿色建筑完全符合国情,这对于优化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减排放,控污染,建设和谐社会,支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实际意义。而具体落实到房地产行业上,在建筑项目中大力提倡和应用可再生能源,是关系到降低住宅全寿命周期成本,合理控制房价,实现房地产行业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而把减排从国民经济角度来分析,无论CO2减排是否能够实现商品化,进行市场化交易管理,绿色建筑项目都具有推广价值,但CO2的减排价值如能实现利益分割,均等承担,公平交易,那么CO2的减排价值通过碳排放交易机制作为绿色建筑项目的收益才能够真正体现绿色建筑在低碳背景下的实际收益情况。

3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

3.1传统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

在传统的建筑经济效益分析中,企业将环保效应放在经济效益考核中,其中包括减排带来的效益、新能源效益、低能耗等等。其主要计算方式是将以后的现金收益以某一个收益率折现,以此来考虑收益与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而依照现在的建筑效益分析情况来看,这样的经济效益的计算方式是无法涵盖绿色建筑的实际有效收益的,降低了绿色建筑的实际价值,影响到了人们对绿色建筑的正确认识,左右了企业决策人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对绿色建筑的大力推广和普及造成了不应该的负面影响。在当前,因为绿色建筑的建设成本比普通的高能耗建筑要高一些,而绿色建筑长期的收益却无法在经济效益分析中客观地反映出来,而成本又相对较高,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经济下,在急功近利的心态驱使下,很多企业忽视了长远的效益,不愿意从事绿色建筑项目的开发。由此我们也得出了一个结论,传统的建筑经济效益分析方法不适用于绿色建筑的有效评价,对于绿色建筑的实施推广产生了不利影响。

3.2基于碳减排价值计算的经济效益分析

绿色建筑是一个综合的价值体现,“绿色”的观念是贯穿于整个建筑的建设、使用、保养过程中的,从一开始材料的开采、加工、运输,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建造、使用以至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的全过程,“绿色”的观念覆盖于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再者,“绿色建筑”注重与地区生态环境及自身室内外环境的和谐,包括对自然光利用、空气流通、景观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考虑,目的在于为居住者提供一个各方面条件俱佳的建筑生活空间,并对周边环境产生长期的积极影响;再次,“绿色建筑”强调建筑材料与能源的有限性及其节约,因而在“绿色建筑”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至于建筑物建成后使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存在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当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中引入碳排放交易的时候,可以构建绿色建筑单位时间内的碳排放减少量及价值的模型。

4案例分析

温州某住宅项目建设,该项目总占地约21.1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9.6 万平方米,为别墅、花园小房、小高层的复合型小区,其室外公共照明系统(庭灯、草坪灯)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用于室外公共照明系统(庭灯、草坪灯),占地面积约为70050 平方米。

4.1经济效益分析

按小区室外公共照明负荷规划,小区庭院灯需150 盏、草坪灯需500 盏,按规定计算得出年能耗估算比较表(表一):

表一:室外公共照明负荷供应方式年耗能估算

科目

建筑面积( m2)

日平均照明设计标准( kWh)

耗能(kWh/年)

光伏发电

城市供电

庭院灯

150 盏

200 0 73000

草坪灯

500 盏

55 0 20075

合计

650 盏

250 0 93075

温州市公共用电价格为0.8 元/kW h;而小区庭灯、草坪灯按温州市当地市场价格需要投资约三十万元;而小区室外公共照明系统设备建设和维护费用按6元/平计算(占地面积约为70050平方米)。计算分析时不考虑价格变化因素。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主要设备单晶硅电池方阵的使用寿命约15年至25年,因此该分析以20 年为一个周期进行比较。经过计算可得出不同室外公共照明负荷供应方式的经济效益比(见表二):

表二:不同室外公共照明负荷供应方式的经济效益比

项目 方式1

光伏发电系统

方式2

城市市政供电

装置寿命(年) 20 20

设备总投资(万元) 30 45

年运行费用(万元) 0 7.5

20 年总成本(万元) 31 195

由上表的计算结果可知:方式1比方式2在20年内可节省成160余万元。可见,住宅小区中的草坪灯、庭院灯运用了太阳能光伏公共照明技术后,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5结论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首先确定了绿色建筑经济效益分析引入低碳理念的可行性,并借鉴碳排放交易的理念,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将碳排放量的控制和产生的经济效益引入到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评价中。将低碳的理念有效地融合到绿色建筑的实施上去,在案例中,结果分析表明绿色建筑带来的可观收益,而这样的效益在传统的建筑经济效益分析下是无法体现的,而新的经济效益分析方式能够使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从而更加真实地体现出了绿色建筑的实际价值。因此对该效益分析法的倡导和引入,可以为正确评价绿色建筑的收益提供保障,使得人们能够更加真实地了解绿色建筑的价值,为绿色建筑的有效推广,促进低碳城市的建设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男,浙江温州,建筑经济师,本科, 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1)建筑工程建设管理;(2)公路管理业务用房规划;

参考文献

[1]姚德文.低碳经济模式下的产业发展新路径[J].当代经济,2009(12):6-7.

[2]张建国,刘海燕.节能项目技术经济评价指标和方法研究[J].中国能源,2009,31(1):23-26.

[3]贾明,朱海潮.绿色建筑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J].陕西建筑,2009(171):5-6.

低碳建筑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地铁站;建筑设计;陈家祠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of metro station design, combined with the station of metro station desig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metro line eight to Chen Clan Academy, and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discussion.

Key words: subway station; architecture design; Chen Clan Academy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地铁车站是地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地铁设计的龙头。而地铁车站建筑方案的设计, 是地铁车站设计的前奏和开始, 是综合性极强、协调面最广、涉及专业最多, 在地铁设计中起着龙头的作用,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下面根据地铁八号线的建筑进行分析探讨。

1.工程概况

陈家祠站是广州市轨道交通八号线北延段工程中的一号线与八号线的换乘站。车站位于中山七路与康王中路交叉口,沿康王中路路西呈南北走向。如何合理地进行设计以及后期施工对于整个地铁工程将有重要影响。

2.车站建筑设计

2.1站位选址

陈家祠站位北侧为金花街社区,周边分布有A9广湾宾馆及A15高层住宅,西侧为陈家祠,主体结构位于康王广场地块内,对广场影响较大。方案需考虑与既有广场结合及需对陈家祠进行保护。。客流相对集中在道路南侧,北侧站位对客流的吸引力较差。综上所述,从吸引客流及与规划结合来说,南侧站位较优。

2.2车站总平面布置

车站位于中山七路与康王中路交叉口南侧的广州卷烟二厂地块内,呈南北走向,车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YCK16+280.000,车站总长150.55m,标准宽度24.85m,站台为14m岛式站台。与既有一号线“T字”换乘。车站主体建筑面积为14993.27㎡,人行通道、出入口、风亭建筑面积为1880.96㎡,总建筑面积为17466.11㎡。站内设置降压所及集中冷站,地面设置下沉式冷却塔。车站共设置了3个人行出入口,车站设置的出入口可吸引各个方向的客流,避免人流交叉和干扰,使客流组织顺畅。

2.3车站规模

(1)车站客流及客流组织

1)预测客流。本站及换乘线均采用远期早高峰小时客流进行车站规模计算,远期行车对数均为15对。根据远期(2041年)早高峰小时客流量分析,总预测客流量为20106人。见表1

2)设计客流。根据20106×1.3=26138人/h,其中上车设计客流量为: (4948+4808)×1.3=12682人/h; 下车设计客流量为26138-12682=13456人/h。

表1 (2041年)预测客流及超高峰系数表

3)车站出入口的布置。1a号通道的出入口沿康王中路北侧新光城市广场设置,为临时出入口,主要吸引康王中路以北等的客流,建议通过预留接口接入新光城市广场地下室,实现便民。1b号出入口紧贴康王中路北侧美荔尚筑路边设置,也为临时出入口,并设置无障碍电梯,方便残疾人乘坐地铁。2号出入口在卷烟厂地块内向南开口,服务于卷烟厂地块及世纪广场的居住客流。3号出入口设置在卷烟厂地块内向西开口,吸引周边住宅小区客流。

4)客流组织。进站:客流出入口进入本车站后,设置一定面积的集散厅,再分别通过东端、西端的进闸机进入车站付费区,通过楼、扶梯运送乘客至站台搭乘地铁;出站:客流通过地铁有效站台两端的楼扶梯运输到站厅层后,在出闸机前设置一定面积的集散厅,通过设置在车站北端、东端的出闸机进行出站。客流组织顺畅,进、出站客流与扶梯运行方向对应,相对减少了交叉现象。换乘:两线通过换乘厅实现换乘。由八号线换乘至一号线的乘客通过楼扶梯直接到达负一层的换乘大厅,再经由到达一号线站台,远期高峰小时换乘客流约8562人;由一号线换乘至八号线的乘客通过楼扶梯到达站厅,再经由到达八号线站台,远期高峰小时换乘客流约6032人。

2.4站台宽度计算

本站采用单柱岛式站台, 根据规定, 有效站台宽度计算如下: 岛式站台宽度B=2b+n·z+t(m)。

B——岛式站台宽度(m)

其中b=Q上·/L+ba

或b=Q上、下·/L+M,两个b中取大者为站台计算宽度

式中:b—侧站台宽度(m);n—横向柱数;

z—横向柱宽(m),单柱车站结构柱宽不应大于700mm;

t—每组人行梯与自动扶梯宽度之和(m);

Q上—远期每列车高峰小时单侧上车设计客流量;

Q上、下--远期每列车高峰小时单侧上、下车设计客流量;

--站台上人流密度0.33~0.75 m2/人,本线路建议采用0.5 m2/人;

L—站台计算长度(m),取135.24m;

M—站台边缘至屏蔽门门立柱内侧的距离(m),取0.25m;

ba—本线采用屏蔽门,取0.25m;

近期:

b=Q上×ρ/L+ba =5260×1.3/22/135.24×0.4+0.25=1.17(m)。

b=Q上下×ρ/L+M=(4190+5390)×1.3/22/135.24×0.4+0.25=1.92(m)。

远期:

b=Q上×ρ/L+ba=5902×1.3/30/135.24×0.5+0.25=1.20(m)。

b=Q上下×ρ/L+ M=(6037+4808)×1.3/30/135.24×0.5+0.25=1.99(m)。

有效站台宽度计算:

B=2b+柱宽+控制断面楼、扶梯宽。

车站每组楼扶梯宽度之和6.2m,柱宽0.8m。

B=2×1.99+2X0.8+6.2=11.78m。

经计算,结合技术要求,车站站台宽度均采用14m有柱岛式站台。

2.5楼、扶梯宽度确定及布置

车站公共区共设4米宽上行自动扶梯、4米宽下行自动扶梯、2.43m宽步行梯。高峰小时上行所需自动扶梯宽度为:

下车客流(6037+4313)x1.3/7300=1.84;本站设置4米的上行扶梯,2.43米的步梯。

高峰小时下行所需步行梯宽度为:

上车客流(4948+4808)x1.3/3200=3.96;本站设置2.43米楼梯和3米下行扶梯。

经计算,扶梯、楼梯通过能力满足设计的需要。

3.车站建筑平面设计

3.1站厅层

车站为一、八号线换乘站,负一层为共享站厅。八号线建成后的付费区集中位于右端,呈T型布置,可实现站厅付费区内换乘。非付费区围绕付费区,公共区左端为部分设备区,在站厅非付费区设置有票务亭、自动售票机、自动检票机等。公共区布置了售检票区和乘客下站台的楼扶梯、无障碍电梯。

八号线车站共三层,故站厅层南端空间仅布置主要管理用房,八号线北端与一号线换乘为公共区,八号线车站在非付费区内设置三个主要出入口通道兼顾车站周边主要客流。

车站站厅付费区设5台上行扶梯、3台下行扶梯和1座楼梯通往站台层;另在付费区内设一台垂直电梯通往站台。

3.2设备层

负二层为设备层,两端为风道和小系统空调机房,风道均局部设置于主体内,冷水机房位于南端临近小系统空调机房。设备层中部为主要设备用房,其中弱电用房集中布置于车站北侧,强电用房集中布置于车站中部。南北侧均设有1个楼梯通往站厅层。

3.3站台层

站台位于负三层,采用岛式站台,站台宽度为14m,在有效站台范围内均匀地布置了3组楼扶梯及1台电梯,使得客流在站台上的分布比较均匀。站台公共区两端为车站的少量设备管理用房。

4.车站设备的数量及布置

4.1自动扶梯、电梯

车站公共区内共设置提升高度为15.050m的5部上行,4部下行自动扶梯,垂直电梯一部。出入口共设置3部上行自动扶梯、2部下行自动扶梯、1部垂直电梯。

4.2 AFC终端设备

出站闸机12台,预留1台;进站闸机 10台,预留20台;宽通道双向闸机2台;自动售票机 8台,预留8台;验票机1台;

5.设计原则

结合以上建筑设计及建筑布置, 设计过程中主要应把握好如下几点原则:

(1) 地铁车站设计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地铁路网规划、地铁线路走向要求, 妥善处理地铁车站与城市交通、地面建筑、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之间的关系, 尽量减少房屋拆迁、管线迁移和施工对地面建筑物、地面交通及市民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吸引到客流。

(2) 地铁车站设计应积极配合城市道路、建筑、公交的规划, 合理地布置通道、出入口、风亭、冷却塔的位置,有条件时尽量与地面建筑结合,减少拆迁和管线改移。

(3) 地铁车站设计应尽可能考虑与地下过街道、人行天桥、物业开发建筑等结合建设,合理组织进出站及过街客流。与地铁、轻轨、公交换乘的车站, 应充分考虑预留换乘接口条件,使换乘客流组织合理、快捷,尽量避免交叉。

(4) 地铁车站设计应能满足设计远期客流集散量和运营管理的需要, 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 最大限度地吸引乘客。换乘站、折返站应能满足其功能要求, 注意车站分向客流、突发客流对站位的影响和出入口布置的要求。

(5) 地铁设计应保证乘客的安全, 做到方便、卫生、防灾、照明、通风等, 为乘客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

(6) 车站设计应做到简洁、明快、大方, 充分体现现代交通的特色。

(7) 车站在满足地下管线最小埋深要求及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 尽量减少车站埋深, 同时尽可能地缩小建筑规模, 使投资达到最合理。

(8) 车站公共区应按客流需要设置足够宽度、直通地面的人行通道, 每站的人行通道数量远期不少于3个, 近期至少要有2个能直通地面。出入口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增大, 出入口部附近应有较开阔的空间, 通道和出入口不应有影响乘客紧急疏散的障碍物。

(9) 地铁车站应兼顾人民防空功能的需要,考虑平战结合, 尽可能与附近的人防工程连通, 或在适当部位预留连通口待后期连通。能满足6级防护等级进行平战转换条件设计。

6.结束语

在设计地铁车站建筑方案设计时,首先要收集与车站有关的资料, 对相关的资料进行分析, 找出其中的控制因素,进行方案设计; 协调各控制因素, 稳定建筑设计方案; 进行分层平面的设计和总平面的设计。在公共区的设计中, 合理组织各种客流, 使各种客流流线简捷明了, 相互之间的干扰少。地铁车站建筑方案的稳定性, 直接会影响其他设备和专业的稳定性, 还会影响与车站有关的城市建设的进程。因此, 在具体的工程设计中, 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 合理、恰当地做好建筑设计。

参考文献

[1]《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

[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3]《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490-2009)

低碳建筑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低碳;建筑设计;节能;可再生能源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显著提高,由此导致二氧化碳浓度也迅速上升,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疾病的流行、物种的濒临灭绝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人类正面临着环境危机。建筑行业是当今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的大户,在建筑材料生产、结构施工过程、交付投入使用、废弃后处理等全过程都存在着巨大的能耗。因此,人类目前正在探寻将建筑业向节能方向转型,这将会大大减少能源的消耗,同时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我国还没有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建筑业仍将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我们应坚持不懈的探索如何有效利用能源、减少废气排放,降低建筑能耗。

一、从规划设计开始注入低碳理念

在节能的同时积极开发应用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建筑物若想实现持续发展必须考虑到长远的生态区域规划。北京国奥村集成运用了可再生能源、中水回用、雨洪利用、建筑节能、绿色建材、生态景观、楼宇智能控制等众多前沿科技,科学规划,充分体现“绿色、科技、人文”三大奥运理念。国奥村每年从太阳能和再生水中获取约6700万千瓦时能量,相当于减排3.6万吨标准煤,以先进的规划理念设计出了以人为本、健康、舒适、节能的居住环境,也为世界递交了一张绿色名片。

二、建筑设计中的低碳设计策略

低碳设计指在建筑的整个设计、施工、使用与废弃后都要考虑到低能耗、低污染与低排放。对于一个建筑从设计到结束使用到进行资源再利用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如使用寿命长短、拆除方法、资源再利用等。

1、 优先考虑建筑的环境属性与地域性

在建筑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建筑的地域性和当地的地理气候环境,利用当地的时宜技术来进行设计,延续当地的民俗文化。这种可供参照的原型是历史的沉淀和群众智慧的结晶,不能盲目追求新科技、高技术,这样才能提供适宜的人居环境。

2、 材料的多角度开发与充分利用

建筑产生大量耗能和污染的环节主要是建筑与装修材料、设备管材的生产和建设。多数常用的建筑材料会对环境有害,使用不恰当的材料会给后期使用和维护带来一系列问题。低碳、生态环保意味着建筑结构材料运用得越少越好,在建筑使用期间的能耗越少越好,而且建筑材料尽可能进行循环利用。

3、 建筑形式与能源消耗

建筑的形式与建筑使用中的能耗有很大的关联。在大小、体积、建造年代等基本接近、室内冷暖调节设备系统一样的前提下,由于内部空间、建筑体形、窗墙比等的不同,两栋建筑的能耗相差会将近一倍。因此,从前者出发来控制后者,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段。

4、形式与气候相适应

中国是一个注重人与自然关系国家,气候因素对建筑的影响也颇深。选择合理的建筑形式,可以减少对电能的依赖,如果机械通风与空调系统的使用减少,那人们的舒适感就会提高。选择恰当的遮阳方式,可以充分改善建筑外表皮对气候的适应,使建筑的内部环境为建筑内部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

三、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

要想实现建筑的低碳化发展建设必须多种技术手段同时运用。首先要考虑高度节能设计,其次优化能源利用方式、多使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新技术新材料,这些都是关键的因素。

1、 节能系统的选择

由于地区的差异,建筑的能耗也是不同的,对于不同地区能源利用方式也应该是不同的。比如北方城市采暖主要依靠煤炭,对煤炭的需求量最大,所以在建造时应加强保温设计,同时开发替代性能源也迫在眉睫,尽量缩减碳排放。南方城市的耗电比重较高,所以应尽量让建筑本身具有良好的隔热通风功能,在遮阳设计时也应考虑耗电低的方式。改善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型清洁能源,是建筑低碳设计的必然趋势。

2、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

对于一个建筑的全部使用周期而言,应充分考虑外界清洁能源的利用,满足建筑与环境之间的辨证关系。其中对太阳能的利用是主要利用手段。英国Graylingwell 社区通过将太阳能光电版和热电联产系统使二氧化碳不再排放,燃气热电联产设备为整个小区提供暖气和热水,并且还有多余电量供给电网或临近区域。

3、新技术开发

1) 从水资源入手变废为宝

目前,全球都处于水资源缺阶段,所以应将节水策略与水环境系统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对水进行充分综合利用,降低城市耗水量,这样既能降低处理城市污水的能耗,又能减少排放的污水对水源的污染,从而节能减。天津公馆项目成功应用“污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实现冷暖及生活热水的三联供,且该系统不产生任何废渣、废水、废气和烟尘,环保效益显著。

2) 建筑成为环境调节器

人们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在降低能耗、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同时同步改善现有的自然环境。日本的“零排放住宅”,外墙表面的装饰材料“TAFCLEAR-E”超亲水涂料可以起到墙体自净、净化空气的作用。涂料中的“光解酶”成分,经过太阳照射后释放出的活性氧可以分解大气中的氮氧化物。

4、低碳设计理念的推广与建立

丰富的经验通常是通过其他人的评价与自身的不断总结得来的。通过对反馈信息的汇总最终可以为设计提供创新。比如在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上,单从感觉上判断节能的效果是不够的,然而通过一个有效的评价机制,获得科学的证实,从经济、环保等多方面综合判断其应用价值。

结语

低碳经济核心将是人类在未来生存发展中一直追求的理念,中国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还将经历很长一段时间,为了解决生存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我们必须选择节能减排的低碳发展模式,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交通、污染、建筑、能源等问题,考虑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建筑上使用低碳排放体系,注重建设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用最有效的手段控制碳排放。建筑不仅是一门工程,它更是一门艺术,如何能让技术和审美时尚相融合,根据地域特征设计,调整建筑方法,以最小的投入换取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张希晨.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J].低碳生活城市,2010年7月.

低碳建筑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建筑工程;水泥搅拌桩;地基基础;桩基施工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水泥搅拌桩是加固饱和软粘土地基的常用方法,按照一定施工工艺,将水泥固化剂与软土拌合,使之产生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形成抗压强度高、具有整体性和稳定性的水泥加固土桩。水泥搅拌桩除了桩身抗压强度好、经济性外,还具有施工工期短、对周边环境影响小、使用范围广等优势,因此在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处理中得以广泛应用。

1 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概述

水泥搅拌桩是以水泥作为固化剂,通过搅拌设备,在桩处理范围内

的基地基础软土中均匀喷入水泥固化剂,并强制拌合,使固化剂与土发生物理化学作用,形成一定抗压强度的土体桩,同时桩侧土在承载力和抗变形上符合建筑规范要求,符合地基正是由处理后的土体与若干水泥土桩组成。水泥搅拌桩施工中,需要认清楚两点:①土体桩不是基础,而是经人工处理的地基;②土体桩与桩侧同承载上部荷载和基础应力作用。

随着是施工设备与技术的改进、管理理念的与时俱进,水泥搅拌桩施工工艺日益完善、质量检测与控制方法也日渐成熟,在地基工程应用也越来越广,尤其是在建筑工程中。在建筑地基工程中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的应用范围主要包括:①为减少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增加软土地基的承载力;②加固土体、防止边坡和岸壁滑动;③因建筑基坑过度开挖造成的坍塌或坑底隆起的地基处理;④作为地下防渗墙,起着防止渗流或基坑涌水的作用;⑤为防止工程桩或板桩出现位移或转动,增强其侧向软土的承载力等。

水泥搅拌桩施工过程中,固化剂用量、地基承载力、桩径及桩长深度等都要经测试或计算进行确定,确保施工质量的可靠性。①路基施工中,水泥固化剂用量需要依据天然土体的物理力学性指标和强度设计指标来确定,一般地剂量是加固土体重量的10~15%,最佳固化剂用量需经现场试桩来确定。②土体桩径和桩长深度取决于设备能力,桩径一般为50~60cm,处理深度为15m 左右,布桩方式以正方形和正三角形居多。③作为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的重要参数,面积置换率反映土体与桩体承载时各自的权重,也是桩位布置的重要依据,施工中面积置换率(A 桩/A 总)一般为0.10~0.15。

2 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的适用范围与处理形式

2.1 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的适用范围

在地基工程施工中,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主要以处理软土层为主,适用范围包括了软粘土、淤泥质土、粉土、素填土、富含水量的粘性土等在内各软弱土层。

2.2 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的处理形式

在实际地基处理中,根据不同的处理应用,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的

处理形式也是多样的。例如,为夯实软土基础,可作块状或柱状处理,形成复合地基;作为深基坑的临时支护,也可以以格栅式挡墙的形式进行处理;作为建筑地下防渗墙,可施工成壁状等。

3 水泥搅拌桩的施工工艺

3.1 平整场地

为方便运输车辆和搅拌机的移动行走,需要对施工场地进行平整,

清除地面及地下的一切障碍物。挖除淤泥等软弱地基土,并填换好土,基地预留土层厚度应大于500mm,待施工时再尽数挖除。

3.2 现场试桩

在水泥搅拌桩施工前,为确保土桩质量的可靠,需要现场对成桩进

行测试,试桩数量在3 根以上。试桩过程中,需对相关施工技术进行确定,包括桩底及桩顶标高、灰浆水灰比、搅拌机钻进速度、计算单位长度输浆量及灰浆到达喷浆口的时间等。

3.3 放样

通过测量控制点对桩基轴线、定位点、水准点进行测定,并以此作为放设桩位的依据。对放设的每一桩位进行编号,并在每排桩轴外侧设立控制桩,同时做好控制桩的固定与保护。

3.4 选用机械

对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而言,最重要的就是选择合适的搅拌机。水

泥搅拌桩机主要有单头深层搅拌机和双头深层搅拌机两种,不同地基处理应用,搅拌机的选择也不一样。一般来说,作柱状与块状处理时选用单头搅拌机,作壁状及格栅状处理时则选用双头搅拌机。除此之外,灰浆搅拌机与灰浆汞也应选用配套设备。

3.5 成桩工艺

(1)搅拌机的桩位施工。在机架上标明刻度与桩深位置线,保证桩基导向架的垂直度,桩架垂直度偏差控制在1.5%以内,桩位偏差小于50mm。待搅拌冷却水循环正常后,使搅拌机借自重沿导杆切土搅拌下沉,搅松土体。采用电流监测表,将下沉速度控制在0.38~0.75m/min,若下沉过慢,可补适量清水进入输浆系统,以利钻进。

(2)施工材料配比的确定。为确保桩身强度,水泥搅拌桩施工过程中尽量避免冲水。当搅拌机下沉到一定深度时,开始按照确定配合比进行泥浆拌制,将拌制好的泥浆倒入集料斗中以备压浆所用。固化剂和外掺剂经试验合格方能使用,深层搅拌桩水泥掺入量为加固土重的10~15%。

(3)搅拌桩抗压强度试验。取原状土和拟使用的水泥固化剂,搅拌成试块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不同水泥搅拌桩试件强度时间不同,承重水泥搅拌桩取90d 龄期,支护等水泥搅拌桩取28d 龄期。

(4)连续汞送。由专人控制拌制浆液数量、水泥用量、浆液汞送时间,并做好记录。用流量泵控制输浆速度,以0.5m/min 匀速提升搅拌机,输浆速度应与搅拌提升速度同步,实现连续汞送。为保证桩端施工质量,当浆液到达出浆口后,应喷浆座底30s,使浆液完全到达桩端。施工过程中,搅拌机边喷浆边搅拌,直至喷浆口提升至孔口,采用慢速提升,当到达桩顶标高时停止提升,搅拌数秒,保证桩头的密实性。

4 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关键问题分析

4.1 沉降差控制问题

采用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的目的是旨在改善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能,使软弱地基土得到加固,塑造成具有水稳定性和整体性、地基承载力强的良好地基。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地基沉降量范围的控制问题,地基或多或少的沉降是不可避免的,如何根据不同建筑及结构进行调整是关键。影响沉降差控制的两个关键因素:①工程结构类型:相比较大空间、层刚度小的弹性与刚弹性方案工程,整体性好、层刚度大的刚性方案工程的沉降差更好控制。②建筑物体型:高宽比大的工程比高宽比小的工程沉降差更难把握。一般来说,多层建筑的高宽比应控制在2 以内。

4.2 群桩的形心与建筑物的重心问题

桩基础形心与建筑物重心偏移过大,是导致建筑物倾斜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强调软地基整体稳定设计的关键原因。在建筑规范中规定,群桩的形心要与建筑物重心重合,增加桩基在受横向力与力矩较大方向的抵抗力矩,这一点在复合地基设计中往往被忽视。在框架结构基础施工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轴力,也要考虑弯矩和剪力。相应地,在边柱布桩时,在考虑弯矩平面外轴列布桩是,更要考虑弯矩平面内轴列布桩,保证弯矩和剪力在设计规范要求之内,这样布桩,地基基础沉降较均匀,能避免因不均匀沉降造成的不必要的质量事故。

4.3 复合地基上的褥垫层应用

复合地基上的褥垫层,多应用于纯摩擦型的接近刚性桩和摩擦的刚

性桩。例如,对于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只有设计值的70%,为避免较大沉降的发生,根据静载试验P-S 曲线去s/d=0.01 所对应的荷载作为单桩承载力标准值,同时在桩基上铺设一定砂石作为褥垫,调整基础宽度,从而提高桩基础的承载力和抗压强度,有效降低沉降高度。综上可知,褥垫层应用于桩基础要求较宽的工程中,充分发挥牲可同作用,实现工程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5 结束语

低碳建筑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低碳理念;农村绿色建筑;经济效益

1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内涵

从绿色建筑的内涵来看,其并不单单是指要增加各种可能的绿化空间来提高建筑物的绿化率。真正的绿色建筑是一种全新的建筑理念,是指要将建筑与自然有机充分和谐的结合到一起,使建筑物在建造过程中不对或少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使建好的建筑物能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相适应,并在后续的使用和维护过程中不对环境造成持续的污染和伤害。

2我国农村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村建筑已然成为衡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当今我国农村建筑的大部分仍然属于高消耗能源的建筑,该类型建筑无论从建设的过程和后期的维护角度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这种建筑实际效率较低下,不仅在经济成本投入上相当巨大,而且废弃物排放量较高,含碳气体量较大,会对周围环境造成难以估量的破坏和影响。农村建筑行业也在大力提倡低碳理念,但对低碳理念下的绿色建筑的认知仍存在一定的偏颇,将“绿色建筑”与“绿化”等同,认为绿色建筑就是扩大所在建筑区域内的绿化面积的从业者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建筑从业者对于绿色建筑的认识过于浅显,仅仅停留在字面上,没有深刻理解绿色建筑的内涵,没有立足于“低碳理念”充分的挖掘绿色建筑与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除此以外,建筑行业过分重视经济利益,为了降低自身企业运营的风险,缺乏对绿色建筑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使其对于绿色建筑认知有一定的局限性。

3传统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

传统建筑经济效益的分析主要是对于大量相关效益的整合。一方面指资金效益,即尽可能的考虑到经济收益和支出成本之间的关系,使经济利润最大化。另一方面使社会效益,除了建筑对当地带来的形象影响之外,还包括节能效益、减排效益等一系列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建筑企业在衡量其经济效益时侧重点是资金效益,即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建筑物及其建造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所受到的重视十分有限,甚至被直接忽略,使用这种计算方式更不能将农村绿色建筑收益融入到其中。绿色建筑的建筑成本支出要远高于高能耗建筑,这就使得重视资金效益的建筑企业从眼前的经济利益角度出发无法真正开展农村绿色建筑的研究,更不能将绿色建筑在广大农村进行有计划、有规模的建造。

4低碳理念下农村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

就目前而言,用市场价法来对经济效益进行一定的计量以后,这是真实价值的主要计量的最主要的方式。除此之外,在低碳理念的基础上对其实际经济效益计算期间,还要增强绿色建筑实际成本和其所创造的经济效益间的有效计算。一方面,绿色建筑实际成本包括了材料、人工、项目管理费等直接成本,此外还包括了建筑建造过程中和使用及维护过程中给周围环境带来的破坏,以及对环境污染的治理等产生的成本,特别是碳排放量增大带来的温室效应及其引发的一些列问题的治理。另一方面,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也包括了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两部分。其中,直接效益主要指建筑投资的实际回报,其受到建筑物质量、建筑周边环境、建筑群中的绿化情况的影响。而间接效益则是建筑为周边环境的改善所带来的正面影响,这将对使用或居住绿色建筑的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利益,同时也为农村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这是一种长远的收益。从碳排放量的角度进行分析,建筑材料施工期间的能源消耗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占整体的20%左右。建筑在使用期间,首先,在供暖阶段的能源消耗的碳排放量占整体的2%左右;其次,非主动性能源消耗,例如,照明、空调、电梯等,占据了能源消耗的92%[1]。因此减少农村建筑能源以及建筑使用过程中能源的使用,并大力推广新型清洁绿色能源,才能真正减少碳排放量,从低碳角度提升农村建筑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朱诗饶.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经济效益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12.

低碳建筑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小型县级医院;设计;规划

Abstract: In the majority of our city the following areas, the distribu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small county hospitals, these hospitals to bear by county within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masses of common, frequently occurring tasks of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divert the majority of medical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reduce the unnecessary burden of the large hospitals, optimizing a graded relationship of medical resources, is the essential foundation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the health care system.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Pingjia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 planning and design concepts

Key words: Small county hospitals; desig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相比大型医院,小型县级医院有着其显著的特点,首先它的规模较小,一般不大于500床,其次它的诊治对象是常见病、多发病的患者。这两点都决定了小型县级医院不会是“小而全”的医院,也不是大型医院等比例缩小的结果,而是针对其服务的地区、人群的小型综合型医院。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型县级医院更应体现其基础性、经济适用性的特点。

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位于湖南省的贫困县——平江县,为该县规模最大,医疗水平最高的综合医院,承担辖区内百万群众的卫生治疗任务。医院日规划门急诊量1500人次,床位数500床。医院用地3.5万㎡,规划总建筑面积7万余㎡。其中保留建筑2万余㎡。新建门急诊医技楼2.5万㎡,规划综合病房楼2.5万㎡。。

总体规划

一般情况下,县级医院的用地成本相对较低,面积条件相对充裕。。。减少地下部分建筑面积,停车优先考虑地面停车,进一步节省建设成本。

因此,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规划新建建筑均为多层建筑,地下室仅设一层,主要放置设备机房和作为物流周转通道,结合少量停车。

建筑设计

新建门急诊医技楼(含一、二期)地上5层,地下1层, 建筑高度为22.50m。地上面积为20500㎡,地下面积为4500㎡,总建面积为 25000 ㎡。

。下面我们就以新建门急诊医技楼为例,与大家探讨县级医院建筑设计的特点。

2.1 功能布置

2.1.1 综合功能区

相对于大型医院,县级医院每个功能科室面积较小,医护人员也较少。基于此,在设计角度就将数个科室整合,优化形成一个综合性科室是较为适宜的。以门诊诊区为例,为求最高的使用效率,大型综合医院与其他小型医院的单一诊区建筑面积是相当的。但大型医院的单一诊区一般为某个特定科室,甚至数个诊区同时属于一个特定科室。这种安排各科室拥有空间,功能区清晰,纯净,管理与使用都非常方便。但对于小型县级医院,这种安排就不是总是适用。比如,小型医院的小门诊科室较多,如果一味强调功能区的性,则需要设置多个小面积的诊区,每个诊区均包括等候区、诊查室、医护用房等功能。加上连接各小型诊区的公共交通面积,有效面积比大大降低,亦间接提高了医疗成本。而结合实际情况与医疗内部的关联性,整合小型门诊科室,形成综合诊区,则具有较高的使用效率。医技科室亦然。

平江县医院的门诊诊区分为内科系统区、外科系统区、儿科诊区与综合诊区四大块。医技的设计中整合了功能检查,超声,心脑电与内窥镜等,形成了综合检查区。有利于医护人员的管理与工作效率。

2.1.2 资源的共享

县级医院中,将原本分属不同部门但却具有相同、相近功能的空间进行共享也是节省面积,提高效率、避免资源浪费的有效手段。如门诊与急诊共享药房与治疗输液区。药房可通过开设面向不同方位的窗口分别服务于门诊和急诊患者。治疗输液区的共享则通过门急诊的时间差做到24小时的无缝高效运转。白天供门诊患者使用,夜间服务于急诊患者,配液室与医护用房合设,由门急诊医护人员共享,轮流使用。此外,检验中心,医学影像与其他医技科室的亦应尽可能的做到资源共享,以最少的空间与人力资源尽可能的为更多的患者服务。

总之,县级医院相对小的建设规模,较短的流线和较少的使用人员使这种共享成为可能,而空间的高效利用与医护人力的节省也是资源的共享成为设计中的必然选择。

2.1.3 医疗流程的简化

大型医院由于人员众多,除满足必须的洁污分流外,大多还对医患进行了明确分流、分区,能够有效避免各类人员路线交叉,提高通行效率和改善就医与工作环境。但对于面积有限的小型县级医院,这种处理方法并不适用,会造成不必要的面积浪费与单位有效使用面积造价的提高。因此,平江医院新建门急诊医技楼只是通过在医患共用的单走廊上增设门禁对就诊区与医护区进行了大致分隔,而不是严格的分出患者走廊与医护走廊。这种设计更适合人流量相对较小的县级医院。

大型医院常用的物流系统,包括气动物流传输系统,垃圾收集系统,污衣被服收集系统,地下物流运输通道等,可以有效改善大型医院垂直交通压力大,物流水平线路曲折,绵长的弊端。但初期投资较大。而小型县级医院人流量、物流量较小,规模小,流线相对较短,所以上述系统并不适用,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医院。但从未来发展的角度考虑,应预留升级物流系统的条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