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的必要性
1.教学改革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2006年-2010年,我国通过示范性高职建设等,探索了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2010年-2020年,是以骨干院校为动力,以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为抓手,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层次,提高服务区域发展能力的新阶段。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之路,要在这个路上继续走下去,就必须坚持教学改革。
2.教学改革是高职教育目标定位的需要 高职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较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不断进行教学改革。
3.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高职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走内涵发展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到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既要考虑学校的发展,满足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要求;更要考虑学生的就业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让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有做人之德、生存之能、创业之才。
二、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
1.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 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还没有完全形成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陈旧。有些学校的课程设计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形成了学科型的课程体系,具有本科压缩性的课程体系的特点,不能支撑就业技能的发展需要;有些学校狭义理解职业教育的涵义和定位,过分强调职业发展的要求,形成了培训型课程体系,造成学生择业能力差,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知识结构基础薄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够合理 现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仍以课堂讲授为主,以教师为主,以理论教学为主,难以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教学手段落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不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教学需要,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与企业和职业岗位相对应的先进的教学手段应用的太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是被动地适应课程、吸纳课程,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教和学都脱离了做,使学生失去了动手操作的实践机会。
3.教学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大多数高职院校存在学历层次整体水平偏低,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很低,缺乏基本的学术理想与追求,教育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能力较弱。同时,教师缺乏企业背景,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不强,实践教学水平也不高,专业实践经验和教学基本功相对薄弱。当前高职教育的整体社会地位不高,也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充实到高职教师队伍。
三、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措施
1.丰富教学内容,注重理论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规划专业布局,及时调整和设置专业。要拓宽专业基础,专业口径要“宽窄并存”。在办学思维上要淡化专业的概念,在教学实施上不要总是围绕培养什么专业的人才,而是要围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职业岗位适应性强的人才。重组课程体系,大力开发实用课程,构建校本、地方、国家三级课程体系,着力抓好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之适应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水平。在课程建设中要及时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新成果,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大力实施校企合作模式。
【关键词】教育;高职;管理;改革
一、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原则及分析
(一)教育教学效益最大化
具体分析看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组成了新时期的高职教育教学效益,在关系方面,二者不可偏废,相辅相成,教学质量会因为只追求经济效益而下滑,二投入和收益也会受到只追求社会效益的影响,是其不具正比关系,所以,更需对二者进行协调,而有效的管理正是协调的关键,为了获取最大效益,让相应的各个环节发挥出最大的能量,需借助合理高效的管理,真正意义上实现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
很多事情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新时期的高职教育教学也不例外,具体的实施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引导者是教学,而教育环节的主体无疑非学生莫属,于传授知识的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师更应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等,教会其思考、动手及自主学习等能力,这点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结合教学开展的规律和本质,教师应注重教学的主动性,对于教学要素间的关系应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明确主次的基础上,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的鼓舞和带动,并通过相应管理制度的建立,使得整个教学的开展更具系统性和针对性,做好管理,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1]。
二、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内容
(一)教材方面
目前教材过剩、不足和过时成为了高职教材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秋季招生人数和专业调整的存在,学生人数会相应出现变化,这时春季征订的教材数量就会出现上述问题,且当前培养人才的规格和目标也是动态的,随市场需求变动,这就对教材的编订提出了更高要求,时常出现重新编写和印刷的情况,教材的创新性有待提高。
(二)课程设置方面
具体而言,其以课堂教学为主,尽快提高知识的结构和层次是培养人才的目标,但是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层次等的变化,势必需要整合和优化各种教学资源,从而让课程设置跟随市场需求发展,为达到改革的目标,需营造模拟市场条件的学习和实践环境。
(三)教学方法方面
信息时代的来临,让我们在教学方法方面有了更多选择,对其的应用,可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强化了课程的直观讲授效果。教师队伍组成中,在运用多媒体教授方面,年龄偏老的的教师等可能不太适应,这也是教学方法改革方面需注意的问题,所以,硬件和软件的同时更新是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这样方能与市场接轨[2]。
三、深化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对策
(一)注重对学生的管理
高职教育市场化进程中,同样发生变化的还有学生的思想行为,扩招后的办学场地逐渐分散等,加大了对学生的日常管理等的难度,学校的可控制性减弱。针对此,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应采取弹性机制,借助引导和培训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认知,使得学生进校门就能清楚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并尽量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大胆地尝试新的考核体系,显然现有的仅依赖对学生知识和技能考试评价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未来市场更需的是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具体的应增加三大部分的考核内容,首先是考察课堂内外的实践,其次是举办各种技能大赛,再次是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在此基础上,加上基本理论的考试,形成学生的综合成绩,这才是学生真实成绩和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和展现[3]。
(二)强化对教师的管理
具体实施中,先应适当考核教师的科研水平,需每年结合职称高低和岗位不同来进行,有效督促教师,侧面反映出教师对专业的研习情况;其次,应结合教学实施,进行业务竞赛,为了增强个人和集体荣誉感,可以分别设置个人和团体竞赛,从而真正意义上形成争优创先的氛围;再次,需要对教师进行评议,具体落实方面,先是学生的评议,对于教师教学的态度、方法等,学生可采用填写问卷形式来评价,接着是教师背靠背评议,也就是相互间的评价,利于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交流经验等,后续则需进行学校评议,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听课和检查来实现,学校需组织督导团队,继而将优秀教师塑为典型,发挥“名人”效应,最后则是行业的评议,对于职业环境所需人才的规格,行业人士了如指掌,让他们评价教师的实践教学及职业能力等,将更具针对性,更能接近市场需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高职院校教学发展中,应当认识到教育教育改革的方向及重要性,并在仔细研习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的基础上,调整教育教学管理对策,结合起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流,真正促进对高职院校教育方面的促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温力,黄艳,任楠.高职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实践教学管理工作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0):248~249.
[2]李仁山.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学及其管理改革探讨[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6(2):51~5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综合素质教育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领域综合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科学基础、实践能力、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基础。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领域综合改革。
一、建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标准是开展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也是进行纵横向比较的基本依据。应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2)建立行标,会同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制定实施相关专业人才评价标准;(3)建立校标,每所高职院校根据国标、行标和学校实际,制定实施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需求,更加注重突出学校办学特色,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学科专业,不在多、不在全,而在强、而在特,做到人有我强、人有我特。
三、加强高职专业内涵建设
从一定意义上说,高等职业教育改到深处是教育教学、改到难处是课程专业。高职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其建设水平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在“十二五”期间联合实施的“高校教学工程”中,专门部署1500个专业点开展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旨在充分发挥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形成一批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的专业点,引领示范本校其他专业或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的改革建设,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这些年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启动实施了“四卓越”计划,即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医生、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目的就是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探索建立高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高职院校应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搭建相应平台,大胆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五、强化实践教学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中明确要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并“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强调了实践育人的极端重要性。高校应加大实践教学比重,要变“走马观花”为“下马种花”,加强实验、实习以及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实践育人基本条件建设,多让学生去动手、去练习、去锻炼、去参与。应健全制度、完善保障、全面覆盖,力争让每一名高校生都能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六、加强高校自我评估
评估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应树立质量主体意识,建立健全学校内部质量建设和保障体系,加强自我评估。应重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对教学质量实行常态化监控。应根据学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教学条件、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开展院系评估、学科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应建立健全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广泛接受学生、家长、社会、以及专业机构的监督和点评。
七、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
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教师。应按照“高教质量30条”的要求,搭建教师沟通、交流、帮扶、发展平台,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服务、教学改革研究、教学质量评估以及提供优质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工作,服务于学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服务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历史悠久,尤其近十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得到空前发展。截至2014年底,普通高等学校2824所,其中高职(专科)院校1327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47%。可以说,高职教育规模已经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早在2006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认真贯彻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如何提高高职教学质量,构建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当前继续解决的问题。
2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
2.1学校办学理念和定位
学校作为重要的教育教学场所,其办学理念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方向。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包括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办学策略等,具体表现在校训、校风、校规、校歌、办学宗旨、培养咪表、学风建设、校园文化等方面。
2.2教师因素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其专业素质、教学能力、学术水平、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对实现其工作目标有重要影响,同时教师水平的高低也对教学质量的高低产生重大影响。教学能力由教师综合素质决定,可由职称、教龄、学历间接反映;教学方法主要是使用多媒体、案例教学等的多样性与适用性;教学态度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体现在课前准备、课程内容的熟练性与丰富性以及课后辅导。第一,专业素质。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的基本职业要求。在学生学习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教学环境下,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情境性的知识教学要求教师具有适当结构的学科内容知识。第二,教学态度。教学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教师知识的外显,制约着教学能力的发展,除了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巧,还有教学态度。教学态度决定了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还影响学生个性形成。教师积极热情的教学和生活态度在教学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心理品质往往会循着教师教学态度的轨迹而发展。第三,教学行为。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引起、维持以及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具体表现为课堂内管理与监控、讲述与聆听、提问与应答、阐释与分辨、辅导与练习等一系列具体可感知的师生活动方式与操作系统。
2.3学生因素
学生既是教学的客体,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不仅是被动接受教育,而且可以靠自己的努力主动学习知识,丰富、扩充、深化课程知识,并将知识融会贯通,应运于实际生活与工作之中。学生因素主要由学生学习态度来决定,由学生自习时间来衡量;同时,由于地域差异,学生生源地差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前期的知识结构基础,进而对后期大学学习造成一定影响。第一,学习动机。学生学习动机产生于他们的内部需要,主要表现为对知识、能力与发展的需要。。动机会使学生主动地选择任务,当遇到困难时,动机强烈的学生将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不是退缩。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什么,学到多少,都受学生学习动机影响。第二、学习行为。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努力程度、学习的自我管理及学习的持续性等学习过程的各个方面。学习过程的实质是一种有意识的从信息、经验以及学习者自己的思想和信念中构建有意义的意识加工过程。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执行者,是学习的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其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学生在学习活动上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超越性。成功的学习者具备主动的、有目标导向的,自我调节的和个人责任心等个性特点。。
2.4环境因素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全面的,从观念、态度到行为。所以,环境因素是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变量。教学环境是指影响教师教、学生学习过程的外部环境因素的总和。教学的硬件支持、资源的充分程度、教学管理和学术氛围对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和教学结果有重要的影响。校园环境作为人们有意识建造的一种文化传递场所,是学校内部作用于师生员工的一切外界事物的力量的总和,其内涵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这里所指的主要是物质环境,即校园基础设施,其中包括校容校貌、建筑设施、校园绿化、环境卫生、文化设施等物化形态。学校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和优化,为师生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还可以增长知识,提高审美情趣,充分体现育人价值。
3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措施
3.1构建先进的办学理念,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几乎所有的世界知名大学在其办学理念上都有独到之处,既独树一帜,各领;又与时俱进,勇于变革,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世界知名大学所开掘与彰显的先进办学理念,对我们高校的建设发展应该能有所启发。作为高职院校,更应该构建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首先,给学校一个发展的远景。即要把这所学校办成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成这样的学校。办学理念对办学起着定向的作用,这对学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科学地分析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趋势及其对人才素质、对大学职能的新需求,是产生先进的办学理念的基础。再次,寻找各自的切入点。寻求发展是各高校共同的要求,但由于各个学校都有各自特殊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因而如何根据各自的主要矛盾提出恰当的切入点,对其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最后,在历史传承中与时俱进。时代的进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为之服务的高等教育也是按其内在逻辑发展的。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授上课量师资队伍水平作为高职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的职称、教龄、学术水平对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正影响,而学历的影响不大。这主要是高学历的教师中,以近年新招为主,由于缺乏教学经历,教学效果一般。因此,学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强对老教师的倾斜,减少人才流失;另一方面积极鼓励科研,教学与科研并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再者,要让大师、教授等人走上讲台,尽可能多地为本科生上课。大师、教授们的教学经验与方法是几十年的积累,对学生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学生的影响也许是一生的。
3.3加强学风建设
加强学风建设是大学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学风作为一个学校学习风气的大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与热情。良好的学风,能够使整个集体积极向上,你追我赶,很好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学风建设一方面通过规范、完善、执行学生考勤制度,对于出的宝贵性,并通过讲座形式告诉学生如何充分利用时间,学什么、怎么学,使学生从内心切实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而度过有意义的学生生涯。
3.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 广东高职教学改革的现状与趋势 广东省高职教育质量的工具选择与评价 广东省高职教育发展研究 我国高职教育教学的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研究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与路径 从口语大赛发展谈广东省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 略论广东省能源现状与经济的关系 广东省高考外语改革的研究与分析 对高职教育现状及其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高职教育现状及对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教育与英语教学改革 广东省高职院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浅谈 浅议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浅谈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高职教学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广东省高职院校基层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路径分析 基于创业教育的高职教学改革初探 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广东省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项目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from=related .
Status and Trends of Teaching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Teaching Achievement Awards
Luo Dan
Abstract Analysis of the fourth to the seventh national teaching awards has shown that compared with Jiangsu, Zhejiang provinces and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country, Guangdong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had realized rapid growth in the number of award winners and expanding the scope. In curriculum, practice teaching and other microscopic fields ,Guangdong has made more obvious advantages. However, high-level award is still relatively small and not much of a major breakthrough in terms of the institutional reform of the mechanism. According to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Guangdong’s economic and social reforms trends, how to grasp the “upgrade” theme, innovative fusion mechanism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should be the core tasks of current and the next phase of Guangdong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Abstract: Cultivate high-level technical personnel is the demand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need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ing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paper described the problems and defects 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discussed the promotion fun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关健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teaching reform;talent cultivation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5-0234-01
1高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存在弊端,改革进展不大。
1.2 教材单于,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少且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过于空洞。
1.3 教学过程只注重书本知识和理论灌输的“本本主义”现象比较严重。
1.4 师资队伍结构比较单一,授课方式过于呆板。
2高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2.1 在课堂教学上,理论知识的传授突出“必需”和“够用”的原则高职教育以传授技术为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教学的核心环节。在理论课程体系设计中,理论知识传授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加大实训课的比例,实践教学方法应该占有突出重要的位置;因此,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应该比普通教育更为丰富多彩,更为灵活多样,以适合职业教育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2.2 增加实验、实习、设计的比例,突出动手能力在高职学生的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中,一是对课程设计、毕业役计、实验、实习等实行单列课,即拿出一定的时间,集中精力做实验、实习,单记课时,以保证动手能力训练的时间和效果;二是在实验、实习教学中,改普通学生的“实验实习指导书”为高职学生的“实验、实习任务书”,加强了针对性,取消教师的具体指导,要求学生理解实验、实习任务,自选仪器材料,自行设计方案,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3 改革考试方式,注重实际能力的考核在对一般的课程实行理论、技能双重考核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对计算机和外语能力的要求,重点对这两科的教学和考试方式进行改革。对英语课的考核突出语言应用能力,增加口语的实测,重点考核其会话、语言掌握程度;计算机理论课与实际操作课的比例调整为各50%,每个学生单独进行实训考试,实际操作不合格者取消理论考试资格,此科重修。上述做法突出了能力培养,效果较好,学生也会感兴趣。
2.4 推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教师既是企业界的企业家或某一领域的技术工人,又是通过教育学院培养的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的专职教师。美国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是大学本科毕业或硕士研究生,并经过教育学院和实践环节的专业培训,才能成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同时,教师每隔2-3年要参加一次教师资格考核,并取得连续任教合格证书。我国职业学校师资数量不足,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主要依托普通高等学校。而从企业工商界里聘用企业家、技术工人做兼职教师极少。与此同时,师资的培训或进修的机会也较少。职业教育师资的这些现状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目前,建立一支适合21世纪我国职教发展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师资培养方面,要把提高教师素质放在首位。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师(兼职教师除外),一般都直接来自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因为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此,一方面通过高等院校培养大批高学历、高质量的人才,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知识水平,参照国外的做法,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外聘的兼职教师等必须经过一年以上严格的专业训练,系统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并经过统一的考试考核才能够上岗。同时,高等院校要与企业紧密结合,在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也要加强教师实践本领与技能的训练。如教师在高等院校学习期间,必须到企业实践一段时间,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有资格从事职业教育。教师的进修是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根据教师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进修,可允许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在职进修与脱产进修、系统培训与部分培训等多种形式交替进行。要重视教师的综合素质的培训,更新教学内容,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完善教育方法。同时,对富余职教教师进行转换专业的培训,以解决教师总体缺乏和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2.5 完善产、学合作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在2004年的教育工作大会上,教育周济充分肯定了职业教育的产学结合模式,并强调在今后几年要进一步搞好职业教育的产学结合。
我国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较少。学校培养的人才常常不适应社会的要求,导致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有许多好处:①促进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因为学生知道自己将来做什么;②学校培养的学生毕业以后有去向,减轻了学校和社会的压力;③解决了学校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减轻国家财政的负担;④促进学校不断改进专业、课程的设置。在课程开发方面,目前职业学校课程开发主要是由教育界专家组织,而企业界人士极少参与,所以,开发出来的课程陈旧,偏离企业的生产实际,不适应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我们要转变职教课程开发模式,应该把职业岗位要求作为开发的基础,教育界与企业界相互参透,职教课程开发应由来自企业界的代表和教育界的课程专家共同完成,这样课程教学大纲才能符合企业和社会的要求,有很好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能够充分展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学校也可以要求企业参与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估工作,保持两者间紧密的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