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张家港市;;长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0027703
1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概述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新型文明形态,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其基本理念是要求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谐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形式有生态经济、生态意识和生态实践三个方面。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人类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不断演变的历史,其发展和变化折射了人类文明的更替和变迁[1]。始于18世纪的工业文明,工业化过程极大地和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关系变革。其主要以人征服自然为重要特征,强调用科技手段战胜自然,从自然掠取更多财富。在此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走的是先浪费后节约、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发展道路[2]。然而,对我国而言,一方面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无法支撑我国再走西方发达国家老路,人们必须给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存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作为负责任大国,我国需要遵循全球一体化下的国际行为法则,不可能再走“三高一低”(即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和低产出)的发展弯路、老路。现阶段,生态文明、生态保护、低碳可持续发展等已成为全球发展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重要砝码,绿色发展也已渐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
生态文明建设要取得实效,完善的制度体系是保障。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包括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各项引导性、规范性和约束性的规定和准则[3]。其并不是单一、分散和的工具的简单设计,而是体现在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互为促进,互为保障,互为作用,互为协调过程中形成的有机的制度体系[4]。对如何设计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立足于“源头-过程-后果”全过程,阐述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成包含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作为的最高指导文件,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指明了方向。国内一些专家学者从具体实践的角度,提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应建立包含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环境保护和考核评价在内的制度体系[5,6]。从系统长效管理出发,本研究认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应包含顶层设计、运行保障系统和约束机制三方面内容,其概念框架见图1。具体思路为:借鉴压力-状态-响应(PSR)结构模型和管理学中长效管理机制(通常由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构成),构建生态文明长效管理制度体系概念框架。其中PSR模型为联合国经济开发署所建立,是评估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体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7,8]。首先,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其管理成效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因而首先构建环保内循环,即遵循“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环境保护管理理念,进而设定有关规定,这部分将起到“固本清源”的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内源动力。随后,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外循环。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提供和谐的生态环境。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顶层设计-运行保障-约束反馈”的动态长效管理原理,构建生态文明长效管理制度体系。并设想通过“内循环-齿轮”转动带动“外循环-齿轮转动”,同时外循环齿轮转动惯性又作用于内齿轮,给其提供惯性储放动能,从而保障生态文明管理制度体系长效稳定运行。
2 张家港市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张家港市历届、市都非常重视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先行先试并具影响力的成果,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现阶段张家港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边际效应正面临着不断递减的严峻局面。外部面对日趋激烈的城市间综合能力竞争压力,内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结构性、复合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趋紧的矛盾仍然突出。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长效管理制度体系,以期有效破除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发展瓶颈,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当前张家港市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还不完整且不系统,突出表现在:一是体系本身存在不足。该市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在不断实践中形成的,以实际解决问题为导向。这就容易造成在理论认识方面衔接不到位,缺乏对制度顶层的系统性设计。另外,现有制度体系间缺乏层次感。。二是组织领导机制不健全。虽已出台《张家港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职责》,但实际操作中领导小组工作实效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强化。表现在领导小组机构职能与效能不相符合,尤其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上,难以真正做到有效协调,较难发挥承上启下的中枢纽带功能。三是政绩考核缺乏可持续性。张家港市已出台了镇(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生态环境责任审计办法。但实施中将面临生态资产底帐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关系不清晰,从而将直接影响选取的考核指标的科学性和代表性,进而影响考评结果的合理应用。四是监管体系存在薄弱环节。一方面张家港市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地方规定和办法尚不健全,另一方面,环境法律法规实施力度不够(企业违法排污屡禁不止)、执法队伍能力与素质有待提升等。五是社会参与机制存在短板。作为监管重要一极的社会组织监督,缺乏成长空间。张家港市公众参与环境治理仍处于在倡导下的配合性参与。
3 张家港市生态文明建设长效制度体系设计
针对张家港市生态文明管理制度体系的不足,依据已构建的概念框架(图1),对张家港市生态文明建设长效管理制度体系进行了设计。
3.1 环境保护内循环体系
(1)“源头严控”。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要将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化科学决策制度,力求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一是完善项目审批制度。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上,强化项目环境准入制度,认真把好新建项目准入关,严格执行相关环保评估审批制度,坚决高能耗、重污染产业的发展。二是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按照上级有关生态红线区域管护要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2)“过程严管”。借力新《环保法》,实行最严厉的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环评、环境信息公开及举报制度。如苏州市出台了《苏州市举报违反环境保行为奖励实施细则》,明确规定群众举报环境违法案件,提供案件线索,环保部门将公开受理、承办、查处。建立健全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环境,如完善绿色产业发展机制,建立立体式、全方位的环境监管网络。探索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并积极推动交易试点工作,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优化环境容量和资源配置双赢。
(3)“后果严惩”。建立环境损害评估制度,做到处罚有科学依据。相比早前的指标体系,最近出台《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目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对指标的评价都更加注重对指标变化的量化。但张家港市对生态环境考核,因生态资产“家底”不清,存在量化科学性不足的困境。建立严格问责机制,使各级领导干部始终绷紧环境安全这根弦。
3.2 生态文明建设外循环体系
3.2.1 加强顶层设计
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需要专门的设计机构。目前已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统一起来,成立了经济制度和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专项小组,便于统筹、协调、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从领导和谋划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要求看,张家港市迫切需要强化和更新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的职能(建议将小组办公室设为常设机构),使其有能力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关联性出发,从全局上把握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特别地,需强化运用系统思维,加强制度系统化设计。尽快解决制度碎片化现象,促进各种规章制度之间合理衔接、协调和配合。在此过程中,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不局限于与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促进会的合作),打造高层次智库,充分利用其科技和智力资源来指导张家港市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设计。此外,构建基于“一张图”的规划管理体系,强化规划之间的衔接,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目前张家港市正在开展多规融合工作,建议在此基础上,配套形成相应的规划后评价制度,对规划的执行效果及时评估。
3.2.2 完善运行保障体系
建立生态文明管理制度的核心是遵循生态系统系统性、整体性和最小化运行的部门性、分割性。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机制。张家港市生态文明建设要素由不同部门来管理,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迫切需要构建明确高效有力的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机制。建议根据本市现状,可以将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的相关职能进行重组,并入已有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二是完善生态经济制度。继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经济活动的绿色化进程。重点是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资源节约利用效率。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引入市场化机制,制定体现河道、山体、湿地等生态要素价值变化的生态补偿。健全生态投入机制。利用市场规律,部门制定相关,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通过财政补助、以奖代补、BOT/BT等多途径,拓宽资金筹措渠道,逐渐形成多元化投资融资长效机制。三是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完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强化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的全方位生态教育体系,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和价值取向,增强全民的生态意识自觉。加大培育环保非组织(NGO),出台相关引导和扶持其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非营利性监督方面的作用。四是落实生态法律法规制度。法律的有效执行是生态保护的屏障。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行政措施、办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3.2.3 建立综合评估考核制度
一是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制度。尽快建立张家港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关系,对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完善评估考核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调查、市民评议等方式,把群众感受及评价纳入评价体系,使考核结果更加体现。二是逐步推行绿色GDP核算和考评,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力促领导干部追求社会全面发展的政绩,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三是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激励机制,强化考核结果的应用。出台相关细则,明确奖惩的依据、标准和程序,尤其注重加强领导班子实绩的分析、评价,加大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分量。四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道德对社会公众的规范和约束作用。精心培育尊重生态文明光荣、破坏生态文明可耻的道德风尚,在全社会尽快形成依法维护环境权利,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的现代公识。
参考文献:
[1]
戴圣鹏. 文明观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2]徐晓霞,郑红莉.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重要意义[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193(11):267~268.
[3]夏 光.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J]. 时事报告, 2013(12).
[4]王丽娟. 生态文明必须依托制度建设[N]. 南方日报,2013-2-4.
[5]周冯琦. 生态文明重在制度建设[J].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508(13).
[6]赵建军. 制度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软实力”[EB/OL]. [2013-12-9].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指导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强化“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全面协调、绿色发展”理念,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构建生态人居、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四大体系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工作力度,统筹推进产业发展、社区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努力把全乡乡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的美好家园。
结合乡村实际,重点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三大体系建设。
(一)生态人居体系建设。突出村庄建设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三大重点,加快构建环境优美宜居的农村生态人居体系。
1、扎实推进村庄建设改造。以建设“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环境优美、便民利民”的新型农村为目标,以集中连片开发为主要形式,合理调整村庄布局,扎实推进村庄建设改造。要适应新型农村建设的新要求,坚持超前的规划理念,乡村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为指导,充分考虑人口增减、经济条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环境承载能力等各方面因素,科学编制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配套。要因地制宜,突出乡驻地村、土地综合整治村等重点村庄,科学确定建设时序,积极稳妥推进村庄建设改造工作。结合村庄建设改造,加大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在住房建设中的推广应用力度,山区村的建设改造要重点普及沼气、太阳能、秸秆固化等新型能源利用工程。
2、加快完善农村环保设施。突出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无害化厕所改造等重点,切实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奠定基础。
(二)生态环境体系建设。以自然资源保护、恢复以及污染防治为重点,全面实施生态环境改善工程,加快构建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
1、加强生态屏障建设。按照上级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城镇”统一部署,积极实施三年水系造林绿化工程。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重点抓好水库集水区水源涵养林和河流汇水区水土保持林绿化工程。
2、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思路,加大监测、监督、治理力度,努力维护农村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对河流源头、沿岸水源涵养区和水库库区实行强制保护,加大对矿山、岸线等地质地貌的保护。要严控面源污染,从生产环节入手,以减量化、无害化为目标,逐步调整化肥农药使用结构和用量,加强对农用地膜、农药包装、果袋等农田废弃物污染的综合治理。到2016年,实现农药化肥平均施用量减少。
(三)生态文化体系建设。通过完善阵地、强化引导教育、丰富活动开展等形式,加快构建和谐健康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关键词:林业产业化;生态文明;动因分析
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土地沙化是地球的癌症,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的免疫系统,这个形象的比喻,说明森林在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纵观甘肃省各地,自然条件严酷,森林植被稀疏、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仍未有效遏制,生态问题仍是长期制约甘肃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造成这种局面的形成,除了自然条件恶劣外,另外原因有如下四个方面:
1、人们对森林认识上的不足。特别是农村,对原有森林不加以保护,任意砍伐树林,随意侵占林地。把生态的日益恶劣归罪于自然条件的严酷。
2、林业生态工程没有放到议事日程上来加以重视。一些生态工程也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或只作为地方的政绩来加以粉饰,或因资金的缺乏没有让生态工程进一步持续深入下去。
3、林权制度改革还有待于深入推行。因历史的原因,集体林权的所有制深入到基层还麻烦多多,制约了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无法实现林业分类经营走,转换经营的机制,增强发展的活力。
4、对大力发展林业生态产业。改革林业生产方式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们要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加快林业发展和搞好生态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尽快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省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以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为目标,进一步调整完善林业建设思路,明确发展目标、战略重点,落实推进措施,以加快发展、提高质量为重点,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保护与发展并重,质量与效益并举,加快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努力构建全省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不断提升林业功能,充分发挥林业效益,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
1、要大力加强生态教育,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让全民都参与进来,提高他们爱林护林的认识,更要让他们投身于全民植树活动中去。
2、要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工程,推进生态保护和治理,主要建立一些大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大的生态工程。从全省的地理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推进森林的覆盖面。
3、要大力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改革林业生产方式。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拓展林业资金投入渠道,积极探索扶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业主投资兴林的路子,逐步建立起国家、集体、农民及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体系。把林业生态建设放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谋划,坚持“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方针,全面推进“绿色小康村”和“绿色小康户”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不断发展壮大林业特色产业。造林绿化既要加快生态建设,又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自然优势,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步伐,尤其要扩大特色经济林建设规模,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加快中药材、山珍、干鲜果品以及地下矿藏的系列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林业行业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收入。多争取林业外援项目的同时,进一步扩大林业对外开放,加大对外交流力度。
4、要大力弘扬创新生态文化、弘扬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价值。要积极探索全民义务植树新办法,建立健全造林绿化的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把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尽快在全省范围内掀起声势浩大的全民义务植树新。
5、要大力推进法制建设,不断地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体系和法律体系。主要体现在推进依法治林进程,依法规范造林、管林、用林行为,把林业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要进一步完善各项森林灾害应急预案,强化森林灾害防控能力,不断提高发现、控制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应急能力。要加大依法治林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保障森林资源安全,构建平安和谐林区。
如果上述5个方面的措施能够得到落实,那么多年后,应该会取得一些比较显著成效,可以预见的是:
一是生态体系建设会持续加强,全省森林资源会持续增长,生态功能不断增强
关键词:信用;征信;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2-0121-02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重要方针。“郡县治,天下安。”作为国家社会治理体系的基层枢纽,县域信用体系的成熟运行,将为建设省域乃至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奠定基础。作为经济强县,荣成一直是山东省县域发展的“领头雁”。但近年来,受不良社会风气和利益多元化的影响,辖区内也出现了一些诚信缺失、道德滑坡、信任危机等社会问题,成为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制约因素。为此,荣成市把诚信建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自2012年起连续四年开展诚信建设活动,2013年底在山东省率先启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树立起“守信得激励、失信受惩戒”的社会导向。2016年4月份,荣成市获批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是山东省唯一、全国仅有的3个县级创建示范城市之一。
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荣成市把发挥的主导作用、坚持自上而下推进作为一条重要原则加以遵循,做到了“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围绕保证工作有序推进,荣成市先后组织召开14次专家论证会、专题研讨会、现场交流会,就建设信用体系进行规划设计,建成了国内最为完备的荣成市社会征信管理系统,创新探索出覆盖全市各个层面的信用管理运作体系。组建了由任组长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立社会信用信息征集管理办公室,负责社会性信用信息的征集和管理;出台了市级征信管理规范性文件25件,行业信用监管文件260多件,为荣成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是坚持带头。为增强信用体系建设的严肃性和影响力,荣成、市坚持从自身做起,带头运用信用评价。凡是市里出台的奖励性文件,全部注明适用的信用等级;凡是资金扶持、项目申报、采购、工程招投标等公共资源分配活动,优先考虑诚信度高的企业和个人;凡是岗位招考、评定职称、资金补助等社会管理活动,都必须进行信用审查,信用等级为C、D级的个人,取消相应资格。目前,已出具使用信用报告1万多份,提供公务查询7万人次。
三是坚持信息平台共建共享。过去各部门都有自己的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但仅限于行业内部管理,彼此不连通、不共享。为此,荣成市建立了以“两网四库”为载体的征信管理系统。“两网”,就是利用电子政务网建立“公共征信网”,与142个部门单位进行联网;依托互联网建立“信用荣成网”,对外提供信用查询和信用公示。“四库”,就是以居民身份证号码和社会统一信用代码为基础建立自然人、社会法人、党政机关、村居组织信用信息数据库。党政机关、村居组织数据库属全国首创,是征信管理在党员干部群体中的创新性实践。依托“四库”,将全市80多万社会成员全部纳入征信系统,实现了征信对象全覆盖。目前,共征集基础信息800多万条,各类信用信息40多万条,其中守信信息37万条、失信信息4万多条。
四是坚持兑现信用惩戒与奖励。荣成市在开展经济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强化使用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先后为社会法人和自然人开具信用报告9 500份,向行政执法机关提供信用查询46 086人次,部门共享信用信息超过69.8万条;。同时,荣成市鼓励金融机构以信用管理为平台,创新诚信贷款产品。荣成农村商业银行推出“个人荣誉贷”业务,对诚信个人放宽授信额度和还款期限,并给予30%的利率优惠,目前已有284名市民申请到个人荣誉贷,授信金额8 600万元。
回顾三年来的探索实践,荣成市首先通过开展诚信建设活动,在全社会营造氛围、形成共识;然后建立征信体系,搭建管理平台,把诚信建设由道德引导层面提升到制度保障层面;接着又在信用评价结果应用上下功夫、做文章,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果。全市社会矛盾纠纷减少了22.8%,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下降了26%,公信力和干群互信度大幅提升,群众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6%以上,被确定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山东省投资环境最佳县市。
荣成市积极作为、不等不靠、以我为主,加快建设信用体系的生动实践,符合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符合推动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创新社会治理的实际。同时,荣成的做法带来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第一,要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对其他社会主体诚信建设发挥着重要的表率和导向作用。必须以重信守诺为重点,加强公务员诚信管理和教育,全面推行依法行政、阳光行政,树立“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形象,以党政公信增进干群互信、带动社会守信。
第二,要营造良好的生态。要大力培育诚信文化和法治观念,将诚信教育贯穿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全过程,弘扬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契约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良好风尚。
网络出
>> 辽源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初探 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浅谈 诸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实践与初步成效 浅谈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浅议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我国试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创新城市水管理模式,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景观建设所需要把握的方法及原则 珠江三角洲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思考 鞍山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烟台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打造水生态文明城市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路径探析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浅谈临沂市创建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的经验 水网建设在曲阜水生态文明城市中的作用 乌当:“四轮驱动”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贵阳:在加快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突“危” 发挥比较优势 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关于黄石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79078;51379079;51409103);广东省水利科技创新项目(2011-22);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14IRTSTHN028)
王富强 (1979-),男,河南济源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水循环模拟与、生态水文学等方面研究。E-mail:
摘要:以郑州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包括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水资源优化配置等6个方面、20项指标的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2013年郑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其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18分(得分率72%,下同)、水资源优化配置9分(60%)、防洪排涝体系6.5分(65%)、节水型社会建设14分(70%)、水生态保护与修复9分(45%)、水文化建设6分(60%),总分62.5分,整体刚刚达到水生态文明城市标准。可见,郑州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方面相对较好,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体系建设等方面稍显欠缺。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现状评价;评价指标;评价标准;郑州市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2-1683(2015)04-0639-04
Assessment of current construction situation of urban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Zhengzhou
WANG Fu-qiang1,2,WANG Lei1,WEI Huai-bin1,2,ZHAO Nai-li1
(1.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Zhengzhou 450045;2.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Water Resources Efficient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Engineering,Henan Province,Zhengzhou 450046)
Abstract:An evaluation system of urban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as developed with 20 indexes from six aspects,including the strictest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optimal allo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and was applied to assess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situation of urban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Zhengzhou.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rictest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has the score of 18 (scoring percentage is 72%,same hereinafter),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has the score of 9 (60%),the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system has the score of 6.5 (65%),the water-saving society construction has the score of 14 (70%),the wate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e system has the score of 9 (45%),and the water culture construction has the score of 6 (60%),thus the total score is 62.5,which indicated that it reaches the standard of urban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e strictest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water-saving society construction perform well in Zhengzhou,while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wate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e system need more work.
Key words: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current situation assessment;assessment index;assessment standard;Zhengzhou City
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水和谐理念,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地支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主体的人水和谐文化伦理形态,是生态文明的重要部分和基础内容[1]。为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2013年1月水利部印发了《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水资源〔2013〕1 号),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以及水害防治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2]。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体系完整、水生态环境优美、水文化底蕴深厚为主要内容的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源基础、重要载体和显著标志[3]。目前,国内针对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已取得了初步进展,如左其亭[4]、李原园[5]、王树鹏[6]等分别从水资源管理、河湖水系连通、用水效率考核体系的建设等方面,郭唯[7]、张旺[8]、陶洁[9]等分别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三条红线”指标体系构建等方面对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行了研究。
准确评估试点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是科学合理制定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的基础与前提。刘海娇等[10]对滨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现状进行了评价;黄茁[11]、唐克旺等[12]对水生态文明评价体系进行了探讨;高华等[13]对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但是,整体来看这些评价指标体系尚不能系统全面的评价郑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情况。因此,本文试图构建包括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水资源优化配置、防洪排涝体系、节水型社会建设、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对2013年郑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现状进行评价。
1 基本情况
郑州市地跨黄河、淮河两大流域,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总面积7 446.2 km2。全市有大小河流124条,流域面积较大的河流有29条,水资源总量为13.23 亿m3,地表水7.04 亿m3,地下水7.72 亿m3。。
2 评价指标体系
2.1 指标选取原则
按照水利部《关于对水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大纲》的要求,应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眼流域整体布局,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条件,依据可定义、可操作、可量化、可考核、可追究的原则选取评价指标,构建科学、合理、全面的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3]。
2.2 评价指标体系
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工作采取对评价区域各项指标进行分级评分的方式,共包括20项评价指标,各项指标评价结果划分为优、良、中、差、劣5个等级,分别对应的评分值为5、4、3、2、1,总分为100分。
参考《防洪标准》(GB 50201-94)[1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15]等相关行业标准及国内外研究进展[16],根据实际调查郑州市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情况,对可量化指标的赋分标准进行了量化,不可量化指标根据建设目标对赋分标准进行了界定,具体见表1。
说明:用水总量控制程度指评价区域年用水总量是否达到当地用水“红线”要求,只考虑达标和不达标两种情况;各项指标等级的临界值采取向上兼容的评分方式。
2.3 评价标准
。
3 结果与分析
3.1 郑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现状评价
根据上述建立的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13年作为基准年(试点建设期为2014年-2016年)进行了实地调研及数据收集,对郑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见表3。
3.2 结论与讨论
(1)最严格水资源管理。郑州市十分重视水资源管理工作,2000年相继颁布了《郑州市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条例》和《郑州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2007年重新修订颁布为《郑州市节约用水条例》);2002年颁布了《郑州市水资源管理条例》(2008年又进行了修订);2006年编制完成的《郑州市节水型建设规划》获得水利部和河南省批复予以实施。但是仍存在制度体系不健全、管理基础不完善、制度执行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尚未出台;计划用水、节水设施“三同时”和用水定额管理的有效性有待提高;入河排污口设置同意、水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重点管理手段执行不到位。评定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得分为18分。
(2)水资源优化配置。郑州市围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黄河水源的循序高效利用,2002年启动了生态水系建设和综合治理工作;2007年编制完成的《郑州市生态水系规划》通过郑州市十二届常委会第32次会议审议,成为具有约束力的地方法规;2012年又编制完成了《郑州市生态水系提升规划》,规划拟通过补源工程、河湖连通工程等,构建具有多水源保障和水动力特征的水系网络;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编制完成了《郑州市水资源配置规划》,制订了城乡重大用水调整的战略格局和水资源配置方案。按照“循序利用、健康安全、生态环保、优化配置”的理念,围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黄河水源的循序高效利用,实现了“城市用水―生态用水―农业用水”的循序利用,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补给了地下水资源。但受现有引黄工程能力的,河道生态用水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城镇集中供水普及率和再生水利用率均处在全国中等水平。评定水资源优化配置得分为9分。
(3)防洪排涝体系。“十一五”期间,郑州市水利投入资金35亿元,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列入国家规划的37座水库工程建设任务全部完工,防洪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对贾鲁河、七里河、索须河、溱河、双洎河、五渡河、伊洛河等进行了综合治理,已治理河道标准大部分为5~10年一遇,个别堤段达到20年和50年一遇。对城区河道清淤、积水点改造,城市排水系统逐步完善,城区防洪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但是,郑州市水少、人多、地多的本底条件导致供水安全保障的压力较大;另外,由于部分排洪除涝河道淤积、行洪断面小,雨水泵站建成年份较早、设备老化,排水管网干支管系统不完善,整体防洪能力有待提高。评定防洪排涝体系得分为6.5分。
(4)节水型社会建设。2005年以来郑州市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郑州市逐步完善以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强化水资源配置与,2010年被授予“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 2013年郑州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62(目标值0.65,下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5%(100%)、城镇生活节水器具普及率85%(100%)、城镇生活供水管网漏损率为18.8%(13%)。由此可以看出,郑州市整体用水水平仍处于全国中等水平,水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布局与水资源条件不相匹配等问题依然存在。评定节水型社会建设得分为14分。
(5)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从2009年开始,郑州市相继开展了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记、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城区自备井安全用水监督检查等工作。近两年水质监测显示,郑州市水资源质量形势非常严峻,尤其是淮河流域全部河流和黄河流域的坞罗河、后寺河、汜水河等。主要原因是本地区污水收集系统不完善,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行,部分生产、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致使河流污染严重。评定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得分为9分。
(6)水文化建设。郑州市十分重视水文化建设,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的水文化活动,主要有河洛文化日、中国象棋文化节(荥阳楚河汉界)、黄河湿地文化节等。同时,结合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生态水系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水文化建设和水生态文明建设,通过会议、网络、报纸、画册、志愿者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一系列宣传工作,使得水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形成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和环境。但是与水生态文明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主要表现为“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水文化建设尚未建立,促进水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有待完善,居民亲水区域和亲水设施较为缺乏等。评定水文化建设得分为6分。
结果显示,2013年郑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现状综合评分为62.5分,说明整体刚刚达到水生态文明城市标准。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仍需加强。
4 结语
2013年郑州市刚刚达到水生态文明城市标准。在此基础上,郑州市将在试点期(2014年-2016年)全面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在建设中应充分利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等方面的良好条件,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体系建设。
在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任务中,第一批试点城市建设已进入中间阶段,其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建议有关部门尽早出台相关评价标准及建设任务考核办法,为更准确、更全面考核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作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左其亭.水生态文明建设几个关键问题探讨[J],中国水利,2013(4):1-6.(ZUO Qi-ting.Discussions on key issues of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J].China Water Resource,2013(4):1-6.(in Chinese))
[2] 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R].2013.(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The Views on Accelerating the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R].2013.(in Chinese))
[3] 水利部.关于对水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大纲[R].2014.(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About the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Plan Compiling Outline[R].2014.(in Chinese))
[4] 左其亭,马军霞,陶治.现代水资源管理新思想及和谐论理念[J].资源科学,2011,33(12):2214-2220.(ZUO Qi-ting,MA Jun-xia,TAO Zhi.Modern water management ideas and the concept of harmony theory[J].Resources Science,2011,33(12):2214-2220.(in Chinese))
[5] 李原园,黄火键,李宗礼,等.河湖水系连通实践经验与发展趋势[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4,12(4):81-85.(LI Yuan-yuan,HUANG Huo-jian,LI Zong-li,et al.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interconnected river system network[J].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2014,12(4):81-85.(in Chinese))
[6] 王树鹏,张云峰,朱武.云南省区域和行业用水效率考核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水利,2011 (15):17-20.(WANG Shu-peng,ZHANG Yun-feng,ZHU Wu.Research on constructing region and industry water efficiency evaluation system in Yunnan[J].China Water Resource,2011 (15):17-20.(in Chinese))
[7] 郭唯,左其亭,靳润芳,等.郑州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绩效评估体系及应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4,12(4):86-91.(GUO Wei,ZUO Qi-ting,JIN Run-fang,et al.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and application of the strictest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Zhengzhou[J].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2014,12(4):86-91.(in Chinese))
[8] 张旺,庞靖鹏.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亟需解决的问题和下一步对策建议[J].中国水利,2012 (7):23-25.(ZHANG Wang,PENG Jing-peng.The problems of implementing the strictest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 needed to solve and suggestions next[J].China Water Resource.2012 (7):23-25.(in Chinese))
[9] 陶洁,左其亭,薛会霞,等.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及确定方法[J].节水灌溉,2012 (4):28-33.(TAO-Jie,ZUO Qi-ting,XUE Hui-xia,el al.Control indexes of the strictest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 “three red lines” and determining methods[J].Water-Saving Irrigation,2012 (4):28-33.(in Chinese))
[10] 刘海娇,黄继文,仕玉治.滨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现状评价[J].山东水利,2013(6):23-24.(LIU Hai-jiao,HUANG Ji-wen,SHI Yu-zhi.The assessment of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ed city construction current situation in Binzhou City[J].Shandong Water Resource,2013 (6):23-24.(in Chinese))
[11] 黄崇.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探讨[J].中国水利,2013.(HUANG Chong.Discussions on index system of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J].China Water Resource,2013.(in Chinese))
[12] 唐克旺.水生态文明的内涵及评价体系探讨[J].水资源保护,2013,29(4):1-4.(TANG Ke-wang.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 and measures of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J].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2013,29(4):1-4.(in Chinese))
[13] 高华,曹先玉,蔡保国.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水利,2013.(GAO Hua,CAO Xian-yu,CAI Bao-guo.Study on Evaluation System for Water Eco-civilization City in Shandong Province[J].China Water Resources,2013.(in Chinese))
[14] GB50201-94,防洪标准[S].(GB 50201-94,Flood Control Standard[S].(in Chinese))
中国“农村”不仅仅是简单的地域坐标,更包含了我国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由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组成的复合系统,它既反映了具有一定产业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也表征着占国家三分之二人口的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没有农村的平衡和协调发展,就没有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然而,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对于什么是农村生态文明、并如何进行综合评价,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界定。。正如人们对广义上的生态文明的理解,农村生态文明是人们在进行农业生产与生活过程中,遵循自然—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运行的客观规律,主动、积极地改善农村内部自身发展和优化农村与自然、城市关系,使之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一种社会文明形态,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二是认为农村生态文明是重点突破的过程。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指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应对当前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的问题、处理好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因此认为,农村生态文明是指在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同时,注重保护和改善周边的生态环境,合理统筹生态环境改善与农村经济发展,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农村生态良好、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健康”。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作为“综合性成果”还是“重点突破的过程”,其最终目的都将回归到生态文明本身的内在规定性上,即解决好发展方式的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生态文明可简要概括为,是建立在农村生态系统基础上的,以农业生产为主业的人们在其聚居地和生产过程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调整自身发展方式和发展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有益成果的总和。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的经济社会格局依然明显,农村作为相对的经济和社会单元,其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建设农村生态文明、转变发展方式,应具有独特的视角和目标:(1)以农村生态系统为基础。从生态学的角度,农村生态系统是典型的半人工系统,自然节律性和社会属性并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应根据其生态系统功能定位,围绕系统要素,进行空间、产业和组织整合。(2)以农民的生态化发展为目标。农民是农村的社会主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基于农民视角提出更加具体的行动纲领。(3)以农村社会整体性转型为动力源,即有赖于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布局的综合规划和系统变革。
二、农村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基础
农村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理念和行动在农村地区的具体实践,是农村社会发展的方向。鉴于对生态文明内涵的不同理解和农村复杂生态系统的不同认识,在学术界和实践中涉及农村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应用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些研究与实践为农村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理论研究
检索国内文献,自2008年来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问题和对策进行论述的文献不断增多,而相关指标体系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生态环境方面,比较典型的如顾凤岐(2006)以中国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为依据,从经济发展、管理民主、生活安康、设施改善、乡风文明、生态良好六个方面设置了53项个体指标。[1]朱孔来等(2007)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构成要素即环境要素、基础要素、效果要素三大要素,研究设计了县级和村级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2]曹连海(2010)从农村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生态功能和协调度三个方面来构建指标体系,探讨各乡镇提高生态化程度的方向。[3]雷波(2011)针对重庆市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特征,从经济发展、污染控制、资源利用、人居环境、生态保护、社会环境等六大方面构建了新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为新农村的生态环境质量管理提供参考。[4]刘子飞(2013)阐述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个系统工程,认为其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由经济支撑系统、社会支撑系统、环境支撑系统、智力支撑系统四个子系统组成,构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能力评价指标。[5]上述指标体系虽然并非专门针对农村生态文明评价设计,但其思路、方法和局限性都具有较强的可借鉴性。较之生态文明的内涵和外延,现有大量研究或是从更宏观的层面如新农村建设,或是从更微观的层面如农村环保方面的分析,都还不足以满足农村生态文明评价的要求。农村生态文明作为指导中国乡村巨变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以环保为契机、以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为目标的意识、行为和制度改革的集合。因此,结合国家总体战略布局,深化细化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强化前瞻性理论研究,建立系统的指标体系,对指导未来农村发展具有多元价值和理论意义。
(二)实践探索
迄今为止,国家相关部委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指示和要求,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并制定了一系列考核性指标体系。其中对农村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建设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主要有三种,即环保部出台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指标、农业部“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体系、各地按照国家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原则相继出台的新农村建设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国家环保部门自上世纪90年代起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包括生态示范区、生态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等三个梯次,先后的涉及农村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了《生态县建设指标》(2007),指标分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个维度,共36个指标,主要侧重农村环境保护;《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指标(试行)》(2013),指标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等五个系统,共35个指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镇指标(试行)》(2014)作为国家级生态村镇的升级版,从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和乡风文明四个方面提出了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的出台从实践上有力地推动了各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开展。农业部在2013年将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作为重点工作,并下发了《“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按照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和谐发展的要求,从产业发展、生活舒适、民生和谐、文化传承、支撑保障五个方面设定了20项具体目标。各地按照提出的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在积极实践基础上也制定了新农村建设的量化指标体系。较为典型的有:重庆市从实际出发,分别就产业发展、生产条件、农民收入、人居环境、农民素质、农村道路、社会事业、农村社保、文明风尚和民主政治等10个方面提出了新农村建设具体量化指标;江苏省戴南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量化指标体系,涵盖了粮食自给率、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生活用汽车拥有率、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等24项具体指标。从上述指标体系来看,各项指标体系内容都各有侧重,带有明显的部门治理和管理特色,如,环保部制定的指标体系中环境指标占到73%,农业部的指标体系经济指标占到65%,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主要侧重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如果简单地沿用这三种指标体系来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状况作出评价,显然存在着严重缺陷。农村生态文明作为新型文明形态,是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整体性发展方式和观念的变革,需要科学掌握生态规律,发挥人的积极主动性。因此,指标体系的建设也需要突破部门界限,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农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理想的状态下,指标体系应当能够反映对象的特征、系统结构、功能和驱动力等关键信息。农村作为由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多个范畴组成的特殊区域,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当有其特殊的目标和功能要求。
(一)逻辑维度
逻辑维度是指标体系设计的基础和基本思路。目前,最常用的指标体系构建模型有压力—状态—响应(PS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和驱动力—状态—响应(DSR)三种,其指标的组织和结构是基于因果关系链形成的,其中后两种适用性更为广泛。然而,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反映生态系统的因果关系,更强调“文明”的社会属性。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文明形态,并不仅仅体现在生态上,更主要的体现在人的文明上,[6]即发挥人作为行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对其行为的改造,即发展方式和思维的转变。较之城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建设整体落后,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单靠保护环境就可以实现的,要实现广大农村地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坚持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等全方位的生态化变革,这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直接途径和主要内容。从系统论角度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并非完全的结构,它离不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支撑。党的十报告第一次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紧密交融的“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作出了全面的战略部署。“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不仅系统反映社会文明的整体,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途径和动力机制。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基于发展的动态开放系统。。社会力的源泉来自于四个方面,一是经济杠杆;二是权威力量;三是文化驱动;四是社会保障。农村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自然动力。在以人为主体的大社会系统中,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物质和资金基础,并通过市场竞争刺激经济主体改良生产方式;农村政治权威是维持复杂生态系统组织和功能有序适度运行的必要工具,是引导人与自然共生发展的外在约束力;农村文化建设通过行为意识培育来激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力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社会建设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促进人自身和谐发展和社会公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稳定的外在环境和人力资源。自然力和社会力的耦合推动着农村生态文明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二)时空尺度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文明形态,也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特征,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结合区域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国农村占国土面积的70%以上,在时空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时空差异的形成既受自然条件、区位特征和原有社会经济基础的影响,也受到来自国家导向和市场化进程中产业聚集等政治、经济规律的作用。这种差异表现在东中西部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结构变迁、风土人情等文化因素之中。然而,在差异的背后,中国农村却也面临着一个完全相同的大的时空背景:从历史时段上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农村社会也正在经历一场新的变革,这种变革首先表现为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为农村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的同时,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和奢侈浪费的现代消费方式严重破坏了农村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农村转型的关键在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生态文明为此指明了转型方向,发展绿色农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是当前农村建设共同的任务。从空间功能上看,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广大农村地区作为国家的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属于和禁止开发区域,其功能定位是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实现居民安居乐业,保护生态环境健康,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格局。。
(三)筛选原则
农村生态文明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包含的因子很多,其指标体系须围绕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规律和要求选择若干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农村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内容,不仅是由环境质量因素组成,而且是包含体现生态文明的社会因素及个体行为、意识因素等在内的,由众多属性组成的多层向量。农村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顶层是目标层,一级指标由各子系统(维度)构成。应按照指标体系的上下层之间关系,结合农村生态文明系统特征,遵循系统性、代表性、实用性原则,借鉴现有相关指标体系研究和实践的有益经验,创造性地筛选指标体系内容。系统性原则。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的系统提升和转型,指标内容不仅要覆盖农村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全面综合地反映农村生态文明的发展特征和发展状况,还应该反映子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挖掘它们之间的耦合关系。代表性原则。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可选择的指标非常多,为便于操作,应当选取代表性强、性强的指标,尽可能用少的指标全面、综合、准确地反映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便于管理者、决策者和公众理解。因此,从指标构成看,既要反映当前农村生态文明的具体表现和发展现状,又要反映其所处的阶段;从指标概括的内容看,既要反映现实情况,又要能反映相关事物发展趋势。实用性原则。。因此,应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积极探索,系统把握相关问题,区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必达指标和参考指标,兼顾地方差异和公平性,综合反映农村生态文明目标,使选取的指标具有可测量、可比较性。
四、农村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
立足农村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目标,以及指标体系建设的逻辑维度和时空特点,遵循系统性与区域性、综合性与代表性、导向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指标筛选原则,吸收当前我国现有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本文从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社会、生态文化和生态环境五个方面尝试构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框架。
(一)生态经济
经济活动是人类干预自然生态最直接的表现。农村经济成分复杂,但仍以种植和养殖为主的农业作为基础产业,乡镇企业、服务业作为农村经济的组成部分,逐渐实现了规范化经营和集约化管理。农村生态经济建设旨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将生态理念融入经济过程,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粗放型污染型生产方式。因此,从发展水平、生态效益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对农村生态经济系统提出建设目标,主要选取生态农业产值、单位产值能耗、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率、绿色产业增加值、农业集约化水平、种植结构多元性评价等指标。
(二)生态政治
生态政治是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是生态环境和社会政治相统一的宏观系统,其核心内容是在健康的政治下,以实现公共生态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诉求。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的形成也有赖于民主政治框架下,由、市场和公众共同参与、管理和监督的生态法制体系。。因此,从生态管理、法治建设和公众参与等方面对生态政治进行描述,可以选择乡村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包括人员配置、财政资金保障、设备完善程度等)、生态政绩考核制落实情况、生态法治执行状况、生态自治村规民约完善率等多项指标。
(三)生态社会
当我们把生态社会作为一种实际的社会发展中的任务时,它是狭义的,即把“建设生态社会”作为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几大建设任务之一。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生态社会本质是人类群体共同积极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保障体系。当前影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因素主要是人口素质、社会公平问题,包括社会公共资源的分配和自然资源利益的分配不公。因此农村生态社会建设要注重解决人口自身的生态化发展和社会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和问题。建立符合现代农村发展的人力资源培养和配置机制;完善符合市场配置规律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包括电力设施、道路、通信、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和服务体系等都将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从生态民生保障、社会关系和谐、社会结构合理等方面进行描述和评价,可以选择公众对环境质量的满意度、社会保障覆盖率、环境案件发生率、村庄环境宜居程度、义务教育普及率、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程度等指标。
(四)生态文化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理解,文化是人类适应自然界生存、享受和发展的主要方式和表现形式。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文明的精神要素,包括了生态哲学、生态道德、生态教育、生态艺术等多种表现形式。农村居民对生态文明的普遍认同和意识的养成,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进,并转化为自觉行动的基石。我国长达2000多年的农耕社会发展史,并不缺乏人与自然的亲和友善的乡土风俗。然而在市场经济冲击下,有些“崇尚自然”的习俗走向了没落。农村生态文化建设需要通过教育和示范引导来实现。因此,从文化培育、生态科技和生态意识等方面进行考量,可选择乡村生态民俗(古村、古树、古遗址、宜居文化等)保护情况、生态教育情况、生态科技创新能力、生态文化宣传措施(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及时传播科技和文化知识)、生态安全意识、公众绿色行为(节能、节水、绿色出行)意识等指标。
(五)生态环境
优美健康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生态文明的首要目标和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农村生态环境系统以生物结构和物理结构为主线,优美健康的农村生态环境需要依靠自然生态环境自我修复力和人工防护措施。首先,大气、土壤、水、生物等环境要素处于健康状态,可以选取生物多样性指数、森林草地覆盖率、功能区达标率、水源水质达标率等指标进行评价。其次是人工防护措施到位,防治生态环境污染,可以选取水土流失治理率、污染土壤修复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率、生活垃圾分类、无害化处理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削减率等指标进行评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