鷩衣的读音是:bì yī。
鷩衣的拼音是:bì yī。 简体是:鷩衣。 结构是:鷩(上下结构)衣(独体结构)。 注音是:ㄅ一ˋ一。 繁体是:鷩衣。
关于鷩衣的成语
锦衣肉食 百衣百随 白日绣衣 和衣而卧 弊衣疏食 颠衣到裳 丰衣足食 斑衣戏彩 布衣韦带 班衣戏彩
鷩衣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古代帝王享先公及飨射所用之服。亦为侯伯命服。以鷩等七章为画饰,故称。其制始于周,后世因之。北周皇后受献茧时亦服此衣,唐代为二品官服,宋以后废。鷩衣(?衣)[bìyī]⒈古代帝王享先公及飨射所用之服。亦为侯伯命服。以鷩等七章为画饰,故称。其制始于周,后世因之。北周皇后受献茧时亦服此衣,唐代为二品官服,宋以后废。
二、引证解释
⒈古代帝王享先公及飨射所用之服。亦为侯伯命服。以鷩等七章为画饰,故称。其制始于周,后世因之。北周皇后受献茧时亦服此衣,唐代为二品官服,宋以后废。参见“鷩冕”。引《隋书·礼仪志六》:“﹝后周﹞皇后衣十二等……祭羣小祀,受献茧,则服鷩衣。”清凤韶《凤氏经说·终南》:“侯伯七章者,曰鷩衣。衣画华虫、火,宗彝,裳绣藻、粉米、黼、黻。鷩,雉也,即华虫。七章之衣始华虫,故曰鷩衣。”
三、网络解释
鷩衣帝王享先公及飨射所用之服,又为侯伯命服,有华虫以下七章。华虫为雉、鷩、山雉。见《释名·释首饰》,取章首为义。鷩衣之冕七旒,谓之“鷩冕”。见《周礼·司服》引郑众。综合释义:古代帝王享先公及飨射所用之服。亦为侯伯命服。以鷩等七章为画饰,故称。其制始于周,后世因之。北周皇后受献茧时亦服此衣,唐代为二品官服,宋以后废。《隋书·礼仪志六》:“﹝后周﹞皇后衣十二等……祭羣小祀,受献茧,则服鷩衣。”清凤韶《凤氏经说·终南》:“侯伯七章者,曰鷩衣。衣画华虫、火,宗彝,裳绣藻、粉米、黼、黻。鷩,雉也,即华虫。七章之衣始华虫,故曰鷩衣。”参见“鷩冕”。汉语大词典:古代帝王享先公及飨射所用之服。亦为侯伯命服。以鷩等七章为画饰,故称。其制始于周,后世因之。北周皇后受献茧时亦服此衣,唐代为二品官服,宋以后废。《隋书·礼仪志六》:“﹝后周﹞皇后衣十二等……祭群小祀,受献茧,则服鷩衣。”清凤韶《凤氏经说·终南》:“侯伯七章者,曰鷩衣。衣画华虫、火,宗彝,裳绣藻、粉米、黼、黻。鷩,雉也,即华虫。七章之衣始华虫,故曰鷩衣。”参见“鷩冕”。辞典修订版:古时帝王祭祀祖先及飨射时穿戴的冕服。其他释义:1.古代帝王享先公及飨射所用之服。亦为侯伯命服。以鷩等七章为画饰,故称。其制始于周,后世因之。北周皇后受献茧时亦服此衣,唐代为二品官服,宋以后废。
关于鷩衣的词语
弊衣疏食 班衣戏彩 布衣韦带 白日绣衣 锦衣肉食 解衣包火 和衣而卧 丰衣足食 斑衣戏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