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观之诛的读音是:liǎng guān zhī zhū。
两观之诛的拼音是:liǎng guān zhī zhū。 注音是:ㄌ一ㄤˇㄍㄨㄢㄓㄓㄨ。 繁体是:兩觀之誅。
关于两观之诛的成语
两两三三 人人得而诛之 斧钺之诛 两情两愿 诛心之论 诛心之律 绣斧之诛 禁暴诛乱 诛意之法 两尧不能相王两桀不能相亡
两观之诛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语本汉·刘向《上灾异封事》:“自古明圣,未有无诛而治者也,故舜有四放之罚,而孔子有两观之诛,然后圣化可得而行也。”后遂以“两观之诛”喻指为了国家安定而对乱臣贼子所施行的必要的杀戮。两观之诛[liǎngguānzhīzhū]⒈语本汉·刘向《上灾异封事》:“自古明圣,未有无诛而治者也,故舜有四放之罚,而孔子有两观之诛,然后圣化可得而行也。”后遂以“两观之诛”喻指为了国家安定而对乱臣贼子所施行的必要的杀戮。
二、引证解释
⒈参见“两观”。参见“两观”。引语本汉刘向《上灾异封事》:“自古明圣,未有无诛而治者也,故舜有四放之罚,而孔子有两观之诛,然后圣化可得而行也。”后遂以“两观之诛”喻指为了国家安定而对乱臣贼子所施行的必要的杀戮。《隋书·高祖纪上》:“近者内有艰虞,外闻妖寇,以鹰鸇之志,运帷帐之谋,行两观之诛,扫万里之外。”唐杨炯《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奸雄,初明两观之诛;正教未行,仍赦同狴之罪。”
三、网络解释
两观之诛语本汉刘向《上灾异封事》:'自古明圣,未有无诛而治者也,故舜有四放之罚,而孔子有两观之诛,然后圣化可得而行也。'后遂以'两观之诛'喻指为了国家安定而对乱臣贼子所施行的必要的杀戮。综合释义:语本汉刘向《上灾异封事》:“自古明圣,未有无诛而治者也,故舜有四放之罚,而孔子有两观之诛,然后圣化可得而行也。”后遂以“两观之诛”喻指为了国家安定而对乱臣贼子所施行的必要的杀戮。《隋书·高祖纪上》:“近者内有艰虞,外闻妖寇,以鹰鸇之志,运帷帐之谋,行两观之诛,扫万里之外。”唐杨炯《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奸雄,初明两观之诛;正教未行,仍赦同狴之罪。”参见“两观”。两观之诛[liǎngguānzhīzhū]汉语大词典:语本汉刘向《上灾异封事》:“自古明圣,未有无诛而治者也,故舜有四放之罚,而孔子有两观之诛,然后圣化可得而行也。”后遂以“两观之诛”喻指为了国家安定而对乱臣贼子所施行的必要的杀戮。《隋书·高祖纪上》:“近者内有艰虞,外闻妖寇,以鹰鹯之志,运帷帐之谋,行两观之诛,扫万里之外。”唐杨炯《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奸雄,初明两观之诛;正教未行,仍赦同狴之罪。”参见“两观”。其他释义:1.语本汉刘向《上灾异封事》:'自古明圣,未有无诛而治者也,故舜有四放之罚,而孔子有两观之诛,然后圣化可得而行也。'后遂以'两观之诛'喻指为了国家安定而对乱臣贼子所施行的必要的杀戮。
关于两观之诛的词语
诛心之论 诛心之律 萧斧之诛 雷霆之诛 不测之诛 眼观鼻,鼻观心 人人得而诛之 得而诛之 绣斧之诛 斧钺之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