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文言文知识点
一、通假字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无”通“毋”,不要。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二、古今异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今义:认为。
三、词类活用
① 名词用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上。 心:在内心。
② 名词作动词
江海下百川 下:居于……之下。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君:做君主,统治。
③ 形容词用作名词
人君当神器之重 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 大:重位。
惧谗邪 邪: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 善:好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 恶: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能:有才能的人。 善:好的意见。
居安思危 安:安全的环境。 危:危险的可能。
④ 形容词用作动词
智者尽其谋 尽:用尽。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远:远长。
塞源而欲流长者 长:远长。
能克终者盖寡 终:坚持到底。
⑤ 形容词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 固:使……牢固。
知止以安人 安: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 正:使……端正。
⑥动词用作名词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可欲:指看见想要的东西
⑦形容词意动用法
乐盘游,则三思以为度 乐:以……为乐,喜欢。
忧懈怠,则慎思而敬终 忧:以……为忧,担心。
四、重要虚词
之:①臣闻求木之长者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结构助词,的。
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代词,指代天下。
以: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来,表目的的连词
②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来,表目的的连词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
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修饰。
④子产而死,谁气嗣之:连词,表假设。
五、实词
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虽: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虽然。
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
诚:①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②诚能见可欲:如果。
下: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
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地位低下的人。
当: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对着,面对。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
③安步当dàng车:当作。
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之志哉:怎么。
③项王曰:“沛在?”: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享受。
⑤不念居安思危:安全的环境。
⑥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
信:①信者效其忠:诚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④忌不自信:相信。
求: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④不求闻达与诸侯:追求。
⑤府史闻此变,因求假暂归:请求。
治: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
哉: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哉。表反问语气,呢
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表反问语气,吗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反问语气,呢
所: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所”加动词的固定结构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表被动
克:①能克终者盖寡:能够。
②然操虽能克绍:战胜。
③公乃与克日会战:约定。
④克己复礼为仁:约束。
终:①终苟免而不怀仁:最终。
②能克终者盖寡:坚持到底。
六、句法
1、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介宾短语后置
2、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省略句
3、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岂……乎”是固定句式,一般译为“难道……吗?
4、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判断句
七、成语
居安思危 载舟覆舟 择善而从 善始善终 垂拱而治 戒奢以俭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1.高一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
2.高一下册《项脊轩志》知识点汇总
3.高一下册《归去来兮辞并序》知识点
关键词:初中 高中 语文 衔接 过度
一、高一学生语文成绩下降的原因
1、初、高中课标的差异
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不同,必然造成教学内容的差异、教法学法的差别,从而导致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困难。初中的课程标准淡化语法,致使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甚至有些老师根本就不讲授这一部分,结果学生在学习高中语文时遇到了很多问题,给高中语文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
如诗歌教学。初中阶段实际教学不是很重视,基本只要求学生读读背背,了解诗歌内容。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审美,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
再如文言文阅读。初中阶段只要求理解基本内容,淡化语法、句法、修辞。而高中阶段则要求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2、教材的原因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目前初中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容易记忆,应试效果也比较理想。相对而言,高中语文“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中语文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3、教法的原因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因而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另外,为了应付中考,初中教师大多数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让学生通过机械模仿式的重复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倾向。这种封闭被动的传统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发现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受到了扼制。但是进入高中以来,教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象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且高中教学往往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去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倾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语文的学习。
二、相关对策研究
注重教法、学法的衔接。由于初、高中教学的不同。初、高中在目标要求上的侧重点不同。初中更加重视学科素养的养成,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科知识体系了解的成分更多一些。而高中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同时还要达到一定的能力要求,高中还面临着一个国家的选择性考试——高考。因此初、高中在教法和学法上必然存在差异。
高中语文教师就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的学法,包括如何预习、怎样读书、记笔记、思考问题、考试方式的差别、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要求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除坚持初中养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外,我们觉得学生要多读多写多说多听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语文能力。
1、多读。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的方式要多样化,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兼而有之。读的内容也要杂,课本要读,报纸要读,科技文章也要读。只有广泛阅读,才能厚积薄发。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初中阶段是“大致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具体理解”,初中强调合作,高中更强调发展阅读能力,自己分析判断。因此,对于教材中的文章,在诵读背诵的基础上,更强调理解。要求学生在完成语文作业的基础上,更强调自我钻研,自觉读写,扩大读写量,提高读写效率。
2、多写。据统计,一个人要达到文通句顺,至少要写够十万字。显然,初中一学期按规定写六次作文,每次五百字,三年总计约两万字,即使加上小学阶段作文,考试作文等,写作量也是远远不够的。写的方式也应多样化,如日记、周记、笔记、感想,小作文、大作文等。同时要注意,作文不光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要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方法,可互相评改,互相启发,拓宽思路。
3、多听。不光听教师说,听教师泛读,也要听课文朗诵录音。 指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学生在记好笔记的基础上,主动参与,积极的思维。强调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动态学习,重视能力提高。使学生认识到,有的内容,如中心思想、段意、文章思路等等,一旦记录下来,也就没有很大的价值了,关键在于思维的过程,只有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才能提高思维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取得好的成绩。
4、多练。高中语文学习,要求学生在大量练习的基础上,更强调进行规律的总结。有的学生做过的试题,读过的文章,考试考到了,又不会了;有的学生这道试题会做,换了同一类的试题又不会了。这就是因为他们不善于总结规律,没有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在语文训练中,只有找到了某一个知识点的运用规律,才算真正完成了练习的任务。
关键词:文言文;文本细读;教学策略
一、问题的缘起
“怎么出这样的题目?文言文才两道选择题,竟然还有断句?”“这个命题者是不是根本不知道高考方向?”“真不知道这个命题者到底是怎么想的。”……高一语文(2013学年第一学期杭州第一学期杭州七县〈市、区〉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刚考完,办公室里就一片哗然,声声不绝,此起彼伏……乍一看题目,我也有同感,当我沉静下来,细细研究,并与高二语文试卷和往年试卷进行对比,我发现从去年开始,高一的语文试卷文言文就是两道选择题,一道问答题和一道断句题,阅读也是两篇。而高二的试题文言文三道选择题。现把高一、高二文言文相应题目对比如下:
从表中可以看出高一把高二关于文本理解的选择题变成问答题,并且增加了断句,表面上看好像难度加大,其实正体现命题者的一个意图:对于刚步入高中的高一学生来说,应该更好地理解文本,应该把文言文像现代文一样细读品味作品的深刻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而不应该仅仅止于“言”。
二、文本细读在高中文言文中的实践
1.潜心静读,培养语感,领会细节的别样魅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只有静心品读,才能有所感悟。尤其是与我们现代有较大差别的文言文,更需要多读,才能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潜心静读,反复吟诵为文本研习做足了准备,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在课堂的引导下掌握结合语境推测词义、通过词性推敲词类活用、根据翻译推测文言句式的方法。。
2.静心研读,追本溯源,领悟汉字的深厚底蕴
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只不过因为时代久远,语言的演变,很多字词语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我们现在阅读出现了障碍。但是这也正体现了文言文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汉字作为文言文的书写形式,证实这种深厚文化底蕴的显示。苏教版(2014新修订版)必修三第一专题“汉字的王国”的添加正体现了编者对祖国汉字的重视。
3.精心组织,激发兴趣,体悟文言的精妙深厚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教材设计更注重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己总结归纳,从而实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一讲到底”“高耗低效”的教学方式,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多动脑,勤动手,会思考。
4.用心评点,悟出自我,体验情感的自然流露
“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学习,最终是为我所用,学习文言文,最终也是要古为今用。文本细读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自我的解读,于无形处体验情感的自然流露。“评点法”一般用来记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苏教版必修一专题三“月是故乡明”重点就是让学生运用评点法解读文本。而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文言文。例如《离骚》,可以充分利用对话栏,实现学生自我与文本,最终实现自我与自我的交流对话。
三、思考与体会
基于文本细读来教学文言文,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言素养。
首先,老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不能太过功利化,而应该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不能仅仅为高考而教授文本。其次,老师要练好自己的基本功。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而且要博览群书,引经据典。最后,老师要大胆放手,相信学生。即便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只有老师给他们机会,善于发现他们的亮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一定能够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王雷.论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价值的实现[D].河南大学,2011.
[2]张洁琪.文言文教学“文本细读”策略的误用与正解[D].湖南师范大学,2014.
“怎么出这样的题目?文言文才两道选择题,竟然还有断句?”“这个命题者是不是根本不知道高考方向?”“真不知道这个命题者到底是怎么想的。”……高一语文(2013学年第一学期杭州第一学期杭州七县〈市、区〉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刚考完,办公室里就一片哗然,声声不绝,此起彼伏……乍一看题目,我也有同感,当我沉静下来,细细研究,并与高二语文试卷和往年试卷进行对比,我发现从去年开始,高一的语文试卷文言文就是两道选择题,一道问答题和一道断句题,阅读也是两篇。而高二的试题文言文三道选择题。现把高一、高二文言文相应题目对比如下:从表中可以看出高一把高二关于文本理解的选择题变成问答题,并且增加了断句,表面上看好像难度加大,其实正体现命题者的一个意图:对于刚步入高中的高一学生来说,应该更好地理解文本,应该把文言文像现代文一样细读品味作品的深刻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而不应该仅仅止于“言”。
二、文本细读在高中文言文中的实践
1.潜心静读,培养语感,领会细节的别样魅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只有静心品读,才能有所感悟。尤其是与我们现代有较大差别的文言文,更需要多读,才能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潜心静读,反复吟诵为文本研习做足了准备,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在课堂的引导下掌握结合语境推测词义、通过词性推敲词类活用、根据翻译推测文言句式的方法。。
2.静心研读,追本溯源,领悟汉字的深厚底蕴
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只不过因为时代久远,语言的演变,很多字词语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我们现在阅读出现了障碍。但是这也正体现了文言文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汉字作为文言文的书写形式,证实这种深厚文化底蕴的显示。苏教版(2014新修订版)必修三第一专题“汉字的王国”的添加正体现了编者对祖国汉字的重视。
3.精心组织,激发兴趣,体悟文言的精妙深厚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教材设计更注重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己总结归纳,从而实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一讲到底”“高耗低效”的教学方式,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多动脑,勤动手,会思考。
4.用心评点,悟出自我,体验情感的自然流露
“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学习,最终是为我所用,学习文言文,最终也是要古为今用。文本细读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自我的解读,于无形处体验情感的自然流露。“评点法”一般用来记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苏教版必修一专题三“月是故乡明”重点就是让学生运用评点法解读文本。而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文言文。例如《离骚》,可以充分利用对话栏,实现学生自我与文本,最终实现自我与自我的交流对话。
三、思考与体会
教育实习是一次累与快乐交织着的实践。我始终相信“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这一诗句,要想得到很好的锻炼,就必须有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然而正因为苦,才会有更多的收获,才会有更大的乐趣。从教学工作到班主任工作,从熬夜奋战到课外活动,无不体现着累与快乐交织着。
下面将从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这两方面做总结。
(一)教学工作篇
实习期间,我担任高一十七和十八班的语文实习老师。见面会时,我就向指导老师了解这两个班的基本情况以及老师的教学进度等。和平中学今年扩招,高一年级有20个班,其中8个重点班,12个普通班。我们实习队的8个人刚好分到了普通班。普通班学生的学习成绩很不理想,但是很活跃,甚至很调皮。因此,指导老师提醒我要有心理准备。听了这番话,我也心中有数,但相信凭着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与他们和平相处。。
1、多听课且听好每一节课
实习的第一周是我们听课的时间。我尽可能多听课,听不同老师的课,了解中学课堂的基本环节、常规的教学方法,以及了解学生,观察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况,分析学生对知识理解情况、接受知识的能力,为语文教学做准备。幸运的是,和平中学有一个教学工作安排,就是每周都会有一两节语文公开课。高一语文科组会开例会对公开课进行点评。这让我有更多的机会去观摩高质量的语文教学,学习到更优秀的教学经验。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但是从中受益匪浅。有的老师给人一种稳重的感觉,上课慢条斯理、有条不紊;有的老师语速很快很流畅,跳跃性很大;有的老师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而有的老师在尝试着新课标……
然而,这期间主要的还是听我的指导老师叶丽燕老师的课。。叶老师很年轻,但是教学经验很丰富。从叶老师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叶老师正在尝试着使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结合。她转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是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这一教学理念。一个好老师,除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广博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把这些转化成你的个人魅力,以此来影响学生,吸引学生。叶老师正是这样一个以其个人魅力在学生中建立威信的人。我非常欣赏叶老师在课堂上的游刃有余、应对自如的能力。我忘不了叶老师课堂上的侃侃而谈、谈笑风生的情景。她生动地讲述身边的故事或例子,加上幽默风趣的语言及夸张的动作,使得课堂气氛很轻松很活跃,想打瞌睡的学生都会被吸引。学生都很喜欢这种授课方式。如何调动课堂的气氛,这都是我要学习的地方。
多听课,还要听好每一节课。因此,每听完一节课,我就会跟叶老师讨论一下听课的情况,做一些小结。。
2、认真批改周记、作文和作业
除了听课,还要批改两个班的周记、作文和作业。学生几乎每天都会有作业,每天至少要交一种类型的作业。因此,我每天都很忙碌,看着办公桌上堆积成山的作业,自己只好加班加点把它批改完。尽管作业很多,我还是很认真批改每一位学生的作业。我会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写上不同的激励评语或者找个别学生谈话。学生受到了鼓励,也会越来越认真地对待作业。对于作文,水平比较低,批改起来很费劲,除了找出不足之处,我还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3、虚心请教,用心备课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上老师娴熟自然的语言,随手拈来的广博得知识、自然的过渡等,除了有经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尽管是经验老到的老师,如果要上好一节课,仍需根据学生、新的教育理念去备课,更何况我们这些初次踏上三尺讲台的准教师。只有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才能顺利上好每一节课。因此,除了认真批改作业,我会把较多的精力投入到备课当中。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决定了语文能力形成过程的特点是日积月累的渐变过程,因此,学习语文必须养成点滴积累的习惯,这强调的是语文学习功在平时,要求学生善于利用琐碎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高一学生已经在初中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基础,所以在进入高一阶段,语文教师应该抓紧机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巩固其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课文的习惯
由于语文课文篇幅大部分比较长,所以在开新课之前,学生只有预习后才会心中有数,或者最少知道本节课将要讲述什么。每篇课文,应都要求学生做一下课前预习,但许多学生却不知该怎样预习,作为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首先,应让学生认真读一遍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及词语,并将查出的字、词含义等知识弄懂。如在上文言文单元时,让学生多动手,翻查字典,这样上课时教师讲解起来就轻松多了。其次,让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中心及写法特点。。如第一单元诗歌教学中,对于《沁园春・长沙》和《再别康桥》两课让学生做好这一点有助于其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主旨的把握。
此外,为了收到良好的预习效果,还可经常设置些课前思考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预习。这样,在教学中就加快了学生的感知课文内容的进程,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同时,教师也教给了学生预习的方法,使学生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讲习惯
课堂听讲,要求学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并做到耳听、目视、心思三者结合。所谓耳听,就是要认真领会教师课上所讲内容。用心专一,思想不开小差,认真做笔记。目视即指认真看书,同时注意教师的每一种表情、每一个动作,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每种演示,这对理解课文关键性的语句以及重点内容有较大的帮助作用。如在上《沁园春・长沙》一课时,当师生一起赏析湘江秋景图时,教师先用动作、表情示范伟人远眺、近观、仰视、俯瞰秋景时的情形,然后请学生表演。最后让学生闭上眼睛通过想象进行再创造,把自己置身于当时那种环境进行画面还原。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
在学生认真听讲的同时,还要注意发挥其大脑的机能促进其进行认真的思考。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达到“教”与“思”的统一,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动的有吸引力的课堂氛围,巧设思考,入情入境,获取知识,养成习惯。如:我在教《荷塘月色》一文时,首先用多媒体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欣赏几幅美丽的荷塘及荷花的画面,然后播放4至6节的配乐朗读录音,学生被这动人的情景所陶醉,从而为本文教学创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同时,围绕课文我又提出了思考问题:这几节运用了最多的是比喻修辞,谈谈它们在文中有何妙处?你对通感是如何理解的?说月光和青雾分别用“泻”和“浮”字,是否可用“照”和“升”代替?这样边思考边讨论,大大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中一直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养成了一种良好的听讲习惯。
三、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高中的语文教学方式有别于初中的教学方式,作为高中的新生主要培养学生自主、自觉的自学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主要起引、导、启发、点拨的作用,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通过学生翻阅字典、查找资料、课堂质疑、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课堂上可以通过:阅读――探讨――交流――总结活动过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可以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的、自觉的学习习惯。比如:养成清晨朗读半小时的习惯,读课文、唐诗宋词、优秀散文等;养成晚上阅读一小时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报刊,并根据内容选择读书方法,或精读或略读,或细读或浏览,或默读或诵读;养成每天摘抄300字的习惯,把当天读到的有价值的、精彩的内容分门别类地抄录到专门的笔记本上;养成每周完成三篇练笔的习惯,可不受,自由抒写,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议论抒情、描写记叙、设置悬念、卒章显志等表现技巧可任意选之。学生形成习惯需要一定的毅力,倘若开始感觉比较困难,可制定计划,将学习内容和时间固定下来,以便强制执行。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习惯
自古以来,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知识的巩固。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因此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是必要的。在复习中,反对机械的死记硬背,提倡理解记忆,学以致用。教师可以抓住作业和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两个主要环节,这是对已学知识最好的复习。教学中必须重视作业的布置、检查、批改与评讲等工作,发现问题,及时修正,让学生在思考和练习中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技巧。同时还可开展课前热身、课堂练习、课后阶段复习,使学生系统而全面地掌握所学知识。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测习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