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微观经济研究的问题范例

微观经济研究的问题范例

来源:九壹网

微观经济研究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欧债危机,中欧,贸易摩擦

随着欧洲债务危机逐渐升级,债务危机的负面影响给整个欧盟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危机国不可能袖手旁观,让本国的贸易逆差越来越大,则扛起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通过改变贸易,以达到增加本国出口、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一、欧债危机下的欧盟对华贸易

1.对华发起的双反案件调查处于上升的趋势。欧盟对华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申诉依然很强劲。中国似乎是欧盟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首要目标。以2013年1-7月欧盟发起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案件为例,所有的调查对象均是中国。并且欧盟委员会在2013 年4月公布了贸易救济体系的修订方案,其中,当欧盟产业存在威胁时,欧委会即使没有接到企业申诉,也可以自行依据职权展开调查。而生产同类产品的欧盟制造商,则必须配合欧委会调查。这在无形之中降低了欧盟国家发动贸易救济调查的难度。其造成的后果就是需要调查案件增多。

2.欧盟增加了对其他自由贸易区的贸易优惠。欧盟在2012年公布的5年贸易战略――《贸易、增长和世界事务》提出,欧盟将推动与贸易伙伴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作为拓展欧盟贸易增长新空间的重要途径,并希望至2015年与自贸伙伴的贸易额覆盖其50%的对外贸易。欧盟为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转而寻求通过签署自贸协定加大开拓贸易伙伴市场的力度。

二、欧盟对华贸易的转变对中欧贸易关系的影响

1.加快了欧盟自贸区的贸易转移。欧盟的FTA 战略开展的如火如荼,为其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然而对我国的出口贸易造成的影响却是毁灭性的。以欧盟韩国自贸区为例,按照欧韩自贸协定,欧韩双方在服务贸易和双边投资方面互相提供了很多优惠待遇,并加强了在知识产权、采购和技术贸易壁垒等领域的合作。

结果表明,因为中韩以及中欧的贸易相似度较高,欧韩自贸区的实施将恶化中国的贸易条件,产生了明显的贸易转移效应,譬如,中国的食品、服装、化工制品等行业的出口将明显下降。随着欧盟 FTA 战略的进一步深入,欧盟可能在未来几年里与更多的国家达成自由贸易协定,最终这会削弱我国商品在欧盟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严重影响我国对欧盟的出口。

2. 欧盟针对中国的贸易制裁愈发加剧。欧盟近年来丝毫没有停止过发起对华反倾销或反补贴调查,中国屡次成为欧盟最为“关照”的对象。以对华发起的“双反”调查数量为例:1979~1988年间为23起,19~1998年间为46起,1999~2010年间为92起,几乎每10年翻一番,当时应该是是建立在中国对欧顺差快速增长的基础上。自从欧债危机爆发后,尽管我国对欧盟的顺差比例总体上有所下降,但欧盟对我国出口欧洲产品的申请调查数量并没有明显的下降:在2009~2012四年间,分别达到了7、10、8和7起,在所有被调查国家中依然是鹤立鸡群。虽然在危机期间欧盟对华反倾销或反补贴调查的强度,即调查数量占对外调查总数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降幅与欧盟对华逆差占对华总贸易额的比重相比,还不够明显。。

三、完善中欧贸易关系的对策和建议

1.积极开展自贸区谈判。以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欧盟在几年内完成与印度、日本、东盟甚至美国的自贸协定谈判极有可能。而且美国也在积极推进区域性贸易协定的谈判,世界范围内区域性贸易安排的力量将会超过多边贸易安排。而中国目前仅与20 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12项自由贸易协定,自贸伙伴国多为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果中国不积极参与自贸区建设,若干年后中国可能会游离于主要的自由贸易区。可见,面对欧盟的 FTA 战略,中国不能只作为旁观者,而必须扩大自贸区谈判的领域和范围,否则将会丧失加入大市场的机会。

2.出口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积极拓展出口市场。我国的外向型企业在欧债危机的严峻形势下,需做好两手准备,既要重视产品质量,又要积极拓展更多的出口市场。毋庸置疑,欧盟是全球实施技术贸易壁垒最多的地区,因此他们在很多行业上的技术标准都远超其他国家。我国企业应踏实做好基本功,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加大研发工作,这不仅有利于产品达到欧盟的技术标准,还对出口其他国家时,通过技术型贸易壁垒大有好处。此外,外贸企业还应该努力拓展其他出口市场,通过参加各种贸易博览会、行业协会等获得国外市场的信息,力争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分散欧盟贸易变化带来的风险。

3.进一步提高谈判能力,善于驾驭国际规则。尽管入世多年,中国的部分企业对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还不能做到驾轻就熟。并且由于这方面知识的缺乏,导致一些企业主动放弃了打官司。但如若我们善于驾驭国际惯例和规则,在处理与欧盟发生的贸易摩擦中能够据理力争,提高谈判能力,并且能够驾驭世贸组织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反倾销与反补贴、知识产权保护等规则,尤其是建立预警机制,作好预案工作,则结果会大不相同。

微观经济研究的问题范文2

已经初步形成产业化。全国初步建立公路网运行监管与服务体系,在部分重点路段实现了动态监控和跨省市的协调处理,在处置救灾、重大事件等活动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智能交通;交通运输;经济学

大众对交通安全、交通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旺盛需求说明了人们通过智能交通提升生活品质的愿望,城市交通拥堵的大面积爆发让人们对智能交通改善交通环境带来更多的期望。当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城际智能交通企业、安防企业开始进入城市智能交通市场时,我们都明白城市智能交通迎宋了快速发展的好时机。

当代西方经济学集大成者的萨缪尔森将马歇尔传统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发展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并将其整合成为目前为经济学界所公认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体系。然而,这个经济学研究基础框架,也不断受到来自于经济学内部发展的挑战。如有研究者指出,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与经济组织问题关系不大。大多数经济学家借助于新古典生产函数(它确定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而与企业的内部组织无关)这个黑箱,将企业的内部组织略而不计。尽管存在这样那样对于当代经济学研究的争议,但是发端于斯密传统的古典经济学尤其一系列的基本假设还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在现代金融学中引入时间和货币等因素,取得像期权定价等理论研究上的突破;还有公司财务领域,也是在微观经济学基本假设修正基础做出相应的成果;还有激励机制设计、最优税收制定等等理论研究突破,都从给予传统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做出的。这些成果许多获都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也得到了主流经济学研究者的认同。研究实践表明,对经济学中假设的某些部分进行修正,并在相关研究领域做出相关的说明,将有助于该经济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交通运输经济研究的基础,主要还是来自于自古典经济学家斯密的《国富论》,以及将古典经济学理论化、概念化的马歇尔的这一支经济学研究脉络。。相反应当通过交通运输经济研究的实践,丰富和完善主流经济学在人类生产和生活领域的解释力,使之分析框架具有更强的稳定性。通过修正来自于微观经济学的假设,交通运输经济研究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从理论研究角度看,微观经济学为交通运输经济研究提供理论假设的基础,交通运输经济研究又反过来对经济学研究提供深化研究的样本。这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有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交通运输经济研究的基础或理论假设前提也是从微观经济学中的资源配置、产品需求、生产供给的角度展开。

第一,在微观经济学中,假设具有理性的个人在约束条件下最大化个人的利益。在价格机制作用下的市场,作为有效率的配置社会资源方式,可以使社会福利最大化。

这一基本假设也同样适用于交通运输经济研究领域,但是需要对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作进一步的界定。在西方经济学中基本的一个假设就是通过价格机制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显然交通运输资源就是那些能够用于改善交通运输状况的社会资源,而这些资源又应当如何进行最优配置呢?在交通运输经济领域价格机制所能起到的作用是比较低,相反一些非价格机制的组织活动对于交通运输资源的配置却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自阿罗的不可能定理、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以来,不通过市场上的价格机制而透过公共领域资源配置资源就成为的研究领域。个人理性并不代表集体理性的选择,这一点假设同样适用于交通运输经济中资源配置问题研究。

第二,新古典经济学马歇尔分析框架下,需求定律(The Law of Demand)是说任何物品的价格下降,其需求量必定上升。只有需求定律存在才能保证,价格机制正常的工作,协调资源的有效配置。

需求定律实际上一个理性化的假设,因为任何物品所满足的需求都不会是一样的。交通运输产品的需求至少是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空间不同点之间的位移达成;二是时间不同点之间的协调;三是交通运输过程中的可靠性。这些不同的需求对于不同的消费者有时是单质的需求,如只求快速到达、或者对于价格比较敏感等等;有时又是多质的需求,如既要快又要舒适等等。在交通运输产品需求中时间的缩短和准点成为重要的需求指标,而在微观经济学研究中除了金融、货币等领域通过利息研究时间价值外,对于时间的需求研究如何涵盖在需求定律中却还没有进一步的讨论。

第三,微观经济学研究生产过程时,在马歇尔时代还考虑分工组织生产问题,而在后来的研究中生产研究被退化为生产函数的研究,生产函数的研究却是基于投入一产出模式展开,通过计量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探究,生产的“技术”水平。

微观经济研究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西方财政学;财政学理论;理论基础

    财政学仅是经济学,还是政治学和经济学交叉学科?

    最初的专着性西方财政学是从经济学角度展开论述的,巴斯塔布尔指出,“从最初意义上看,财政科学是经济研究的产物。。

    与这种经济学观相反,西方财政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开始出现了经济学与政治学交叉学科观。

    道尔顿(Dalton,H.)1922年的《公共财政学原理》一书,第一句就指出,“财政学是介于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一门学科。”(注:Dalton,H.PrinciplesofPublicFinance.London:GeorgeRoutledge&Sons,Ltd.,1922,P3.)不过,由于英美早期财政思想传统的影响,直至本世纪50年代末为止,认为财政学是经济学分支的看法在西方财政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主张随着社会抉择理论从60年代开始逐步被纳入西方财政学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社会抉择论从威克塞尔开始,就是主张政治程序进入财政分析视野的。为此,作为社会抉择学派代表人物的布坎南,在1960年《公共财政学:教科书导论》一书“前言”中就指出,财政学是涉及经济学与政治学两个方面的学科。(注:Buchanan,J.M.ThePublicFinances:AnIntroductoryTextbook.Homewood:RichardD.Irwin,Inc.,1960,pvii.)此后尽管许多财政学着作不再指出财政属于何种学科,但由于它们所包含的有关社会抉择论的内容,总或多或少涉及到政治学的分析。所以,现代西方财政学尽管从根本上看属于经济学,但又具有经济学与政治学交叉学科的性质,将其视为纯经济学科的看法,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

    财政学仅属于微观经济学还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学兼有?

    宏观经济学是本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后的产物,在此之前西方财政学是谈不上以宏观经济学为基础的。财政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财政的成功运用,它逐步进入西方财政学中而成为其重要内容,就很自然了。这样,西方财政学除了原有的微观经济分析之外,同时出现了宏观经济分析的内容,威廉斯(Williams,A.)1963年的《公共财政与预算》一书,就鲜明地体现了这点。该书体系分为两大部分,即“A编:微观经济学”和“B编:宏观经济学”,前者分析的内容包括税收、支出和预算范围等问题,后者则分析了经济结构、经济稳定与增长、预算与经济等问题。(注:Williams,A.PublicFinanceandBudgetPolicy.NewYork:PrederickA.Praeger,Publisher,1963.)纽曼(Newman,H.E.)1968年的《公共财政学引论》指出,公共财政学所分析的三大任务,即穆斯格雷夫所指出的效率、公平和稳定,前二者属于微观经济学,而后者即稳定任务则属于宏观经济学。(注:Newman,H.E.AnIntroductiontoPublicFinance.NewYork:JohnWiley&Sons,Inc.,1968,P223.)温弗雷(Winfrey,J.C.)1973年的《公共财政学:公共抉择与公共经济》,也将财政的微观与宏观问题分开论述,即该书第三篇为“微观经济学与公共部门”,分析税收与公共支出;第四篇为“宏观经济学与公共部门”,分析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等的财政。(注:Winfrey,J.C.PublicFinance:PublicChoicesandthePublicEconomy.NewYork:Harper&Row,Publishers,1973.)此外,其后还有许多西方财政学也包括了财政的内容,表明传统地只局限于微观经济分析的西方财政学,已开始接纳宏观经济内容了。

    但与此同时,许多西方财政论着仍坚持了原有的微观经济分析传统。这点,只要看一看许多西方财政学仍然不包括财政的内容就可明了。布朗(Brown,C.V.)和杰克逊(Jackson,P.M.)1978年的《公共部门经济学》就明确指出:“……公共部门经济学的发展,是在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知识范围内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尤其是一般均衡分析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使公共部门经济学发生了质的飞跃。目前公共部门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应直接归功于微观经济理论。”(注:Brown,C.V.&P.M.Jackson.PublicSectorEconomics.Oxford:MartinRober-taon,1978,P7.)瓦格纳(Wagner,R.E.)1983年的《公共财政学:民主社会中的收支》一书,也将财政学研究对象归入微观经济学中。他指出:“公共财政学的研究有两个主要分支:公共抉择和运用微观经济学。……运用微观经济学,检验的是公民个人对公共抉择的反映。”(注:Wagner,R.E.PublicFinance:RevenuesandExpendituresinaDemocraticSociety.LittleBrown&Co.,1983,P4.)罗森(Rosen,H.S.)的《公共财政学》在1995年的第四版中,仍未将财政内容包括在内,并且也如同其他许多主张财政学仅属微观经济学的财政学论着一样,设有专门的微观经济学基本内容的篇章,作为全书的理论基础。。

    进一步看,就是并不反对财政学也包括宏观经济分析内容的许多学者,也仍将财政学的分析基点和重点放在微观经济分析上。在西方财政学界有着很大影响的阿特金森(Atkinson,A.B.)和斯蒂格里兹(Stiglitz,J.E.),在其1980年的《公共经济学教程》引言中指出,“最认真地说,(本书)不打算包括稳定和宏观经济内容。……在穆斯格雷夫时代,他可以在其《公共财政学理论》(1959)中包括210页的有关稳定的内容。然而,自那时以来,经济学出版状况变了,人们在文献中对该问题作了大量的精彩描述。所以,我们的重点仅放在()目标而不是稳定上。。对此,米尔利斯(Mirrlees,J.A.)在奎格里(Quigley,J.M.)和斯莫琳斯基(Smolensky,E.)1994年主编的《现代公共财政学》中总结性地指出:“在穆斯格雷夫的《公共财政学理论》中,他以三个目标:配置、分配和稳定等术语,概括了他的主题,……。该书以超过200页的篇幅研究了稳定问题,即我们现在称之为宏观经济的问题。在较后的教科书即阿金森与斯蒂格里兹的《公共经济学教程》(1980)中,宏观经济问题被排除了。……公共经济学,甚至公共财政学,被认为仅涉及配置和分配问题。而稳定问题则被留给宏观经济学及其教科书。”(注:Quigley,J.M.&E.Smolensky,ed:ModernPublicFinance.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4,P213.)

    然而,西方经济学关于微观和宏观的划分,本身就存在许多问题而争论不休,这造成了西方财政学的争论和困惑。。(注:Quigley,J.M.&E.Smolensky,ed:ModernPublicFinance.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4,P213.)

微观经济研究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企业行为 浑沌 特征分析

浑沌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13年庞卡莱(Poincare)对微分方程灵敏性的研究,但一直没有引起重视。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洛仑兹(Lorenz)才偶然验证了庞卡莱的理论。1975年李天岩(Li)和约克(York)正式定义了“浑沌(Chaos)”的概念。而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许多经济学家们开始把浑沌理论用于研究经济问题,例如:斯图则(Stutzer)、德伊(Day)、贝哈鲍比(Benhabib)、谢菲(Shafer)、沃尔夫(Wolff)、伍德菲德(Wodford)、丹克瑞(Deneckere)、普里曼(Peliman)等。尽管作为一种初创阶段学科,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但总的来看可以把浑沌经济学理解为研究和揭示复杂非线性经济系统的一门经济学分支。企业作为一个微观经济主体,其行为是否具有浑沌特征,以及怎样应对具有浑沌特征的行为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企业行为浑沌分析的意义

;价格波动分析;还有利用浑沌经济学原理进行预测分析的实践等。

在宏观经济中出现的浑沌现象同样可以出现在微观经济活动中。企业是复杂的生产运营系统,在运营中要发生人员招聘与使用、销售与客户服务、生产管理、研究与开发、组织创新、财务管理等许多行为。这些行为各自具有不同的特征,对这些特征进行分析是进一步采取改进措施的前提。

浑沌分析在企业中的应用

(一)时间序列的浑沌判定

如果已经知道某个经济系统的有关经济时间序列数据,可以利用“连续功率谱”、“正的Liapunov指数”、“分数维数”、“正测度熵”等方法进行判定。文中将利用“连续功率谱”进行浑沌判定。在该方法中先对原始数据进行傅立叶变换,然后计算变换后数据的自相关数值,最后对自相关函数值实施傅立叶变换就得到要求的功率谱。“连续功率谱”求解过程如下:假设观察到一组时间序列数据(时间间隔为T) :x1,x2,x3,…,xn。

则对xj作Fourier变换:

对其进行傅立叶变换即得功率谱:

实践中数据越多,研究的结果越精确。下面通过一个实例来说明问题。以某企业车间内生产产品的合格率数据为研究的时间序列,按“连续功率谱”法得到的功率谱如图1所示。

图1中的图像具有明显的浑沌特征,功率谱线不再是离散的,而是连续的谱线。

(二)企业投资行为的浑沌特征

假如企业将每个生产周期所得利润的固定比例用于企业投资,则会得到利润与投资关系模型:pt=ayt(1-yt),式中:pt为t时总利润,yt为t时投资。假定厂商按照本期利润的一个固定比例b,用于下一期的投资,即:yt+1=bpt ,则可得:yt+1=ba yt(1-yt) ,相关研究表明这种利润与投资的关系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大幅度振荡甚至浑沌。

企业浑沌行为的两面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企业行为具有浑沌特征时,不能一概而论的评价行为的好与坏。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生物学家研究表明健康人脑电信号图是浑沌的,而癫痫病人或痴呆症患者的脑电信号图是规则的,因此这种浑沌是健康;而一个人语无伦次的浑沌现象则是不健康。同样在企业生产经营领域也一样,生产的现场不该出现浑沌现象,那是管理水平低的表现;但是在研发与创新领域里,浑沌则是一种有活力的表现。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浑沌不是混乱,浑沌是一个中性词,混乱则是贬义。从系统结构上看浑沌系统是一个宏观无序而微观有序的,而混乱系统是宏观、微观都无序的;从动态性角度分析,浑沌是有序之源,浑沌出现后会伴随出现一个新的有序阶段,而混乱之后未必有有序;从层次性上看,混乱是没有层次性的,浑沌则是分层的。因此混乱决不是浑沌,两者不可混淆。

企业经济系统的行为具有不可逆性,同时在多数情况下无法通过实验法来检验行为,因为企业运行是个不断演化的过程。由于企业行为的复杂性、易变性,长期以来使用的线形方法、观察统计方法已不能满足人们认识事物的需要了。浑沌理论必将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礼照.我国农产品蛛网模型发散之谜[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1990

微观经济研究的问题范文5

经济学应用数学研究的专门化、技术化、职业化甚至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使经济学更严密,表达更准确,思维更成熟。

第一,宏观计量分析法是最大贡献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克莱因从上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为宏观经济研究开辟新的视野。此后,随着大型计算机的诞生和使用,经济结构的各种参数得以推算出来,为制定提供依据。第一代计量经济学家的数理贡献在经济学方体系的整体性、严密性和形式化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研究方面。中国经济学深受其影响。经济学理论与计量方法、计量模型,以及国民收入的核算体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宏观经济理论从未像现在这样更贴近现实、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①

第二,计量经济学长足发展并成为经济学中一个极富魅力的分支,首先得益于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广泛使用,并最终成为构建计量经济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基础。《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是弗里德曼成功运用统计分析的一部经典性著作②,通过一系列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出货币数量的长期变化和实际收入的长期变化之间具有一种密切的相关性的结论,从而构建弗氏货币数量说。统计分析的运用不但支持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还大大推动诸如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等新的理论分野和发展。

但是,许多经济学家都激烈抨击滥用数学的现象。。

二、越来越呈现出实证化和专门化趋势

。这是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迫切要求。这种趋势注重具体经济而非一般性经济问题的研究,注重经济而非经济理论研究。表现为经济学研究目的的实用性,也表现为现实经济问题对经济理论研究的实证要求。与这种趋势相关,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也发生两次转换,即先是由重视对经济波动、就业和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转换到重视对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汇率变动和国际收支逆差问题的研究之后,又转换到重视对经济周期、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

专门化倾向,是实证化研究深入发展的结果,也是借助日益丰富的分析工具而产生的结果。专门化倾向,是指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和表述方法方面,越来越多地使用一些特有的、非经济学家一般不使用的方法、分析工具和专业术语,以至于出现只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进行经济学研究和分析、才能够看懂经济学论文。于是,由实证化倾向而来的专门化倾向,通过分析手段的发展和丰富,在加强实证研究技术化倾向的同时,又逐渐脱离实证化。这一特征从凯恩斯主义宏观计量模型到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的动态模型,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从长期来看,实证化和专门化的倾向仍然在加强,但二者之间的距离却有加大的迹象。如非线性分析这类跨学科分析方法的引进,也许会引起经济学的较大变化。

三、均衡分析方法与非均衡分析方法并存的趋势

“新古典综合派”在召回凯恩斯以前传统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同时,也在宏观分析方面大胆地恢复均衡分析方法。因为“凯恩斯”打破的主要是自由放任经济下市场自动均衡的实现和保持机制,而不是均衡分析方法本身。因此,新自由主义各派的经济理论,始终坚持均衡分析的方法。在宏观非均衡分析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法国经济学家让-帕斯卡尔贝纳西、马林沃德,美国的霍瓦德和英国的波茨、温特等人,他们不仅提出一套和凯恩斯理论体系完全相容的宏观非均衡学说,而且运用这套理论对集权决策经济的非均衡问题进行分析。正是这些人的努力,使得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尽管宏观非均衡分析方法不如均衡分析方法的影响普遍,但它无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影响也在逐步扩大。

从广义上看,均衡分析方法和非均衡分析方法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其不同点仅在于各自所涉及的均衡条件和水平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非均衡分析的研究对象更为现实一些,也更强调动态性。客观上,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都是对经济现象某些方面的适当反映,二者虽有差别,但不是根本性的相互排斥,而是相互统一、相互补充的关系。

四、假定条件的多样化趋势

经济学家们不得不或放宽假设,或修改前提,或一反传统逆向假定,以构建和拓宽其研究领域,为重建和发展他们的理论,以反对和解释来自对方的理论。例如,经济人假定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也是经济学的基石之一。在20世纪中,经济人假定的条件被不断地修改、拓展,甚至批评和攻击。凯恩斯经济学的诞生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对经济人个体研究方法的最大“克服”,因为凯恩斯主义的基础和归宿都是围绕总供给与总需求等一系列“总量”关系而展开的。贝克尔拓展经济人假设,认为个人效用函数中具有利他主义的因素,这才是人类行为的一般性。鲍莫尔主张用“最大销售收益来代替最大利润的目标函数”,因为实证经验表明经理层的薪金与销售收益的关系大于它与利润的相关程度。公共选择学派提出的挑战是,经济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并不能得出集体利益最大化的结论,“阿罗定理”即可说明个人福利的简单加总不一定与社会福利一致。新制度主义认为经济人假定过于“简单化”,因为除物质经济利益以外,人还有追求安全、自尊、情感、地位等社会性的需要。

五、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趋势

经济学研究领域与范围开始逐渐超出传统经济学的范畴,分析的对象扩张到小至生育、婚姻、家庭、犯罪等,大至国家政治、投票选举、制度分析等。研究领域的这种“侵略”与扩张,被称之为“经济学帝国主义”。这取决于时代主题和研究角度的变化、个人兴趣和专业特长的不同。

六、强调理性、预期和不确定性问题的趋势

理性预期学派从通货膨胀问题入手,强调理性和预期的问题,并由此否定干预的有效性,这对凯恩斯主义形成较大冲击,也引起凯恩斯主义各派对理性和预期问题的重视。尽管在理性问题上各派未能取得共识,但关于预期的思想和方法的确渗入宏观经济学各流派之中。

七、学科交叉的边缘化趋势

经济学的大家族中又派生出许多交叉学科和边缘学派,例如,混沌经济学、不确定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法律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百家争鸣,相得益彰。这取决于经济学家认识领域的拓宽和方的多元化,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相互渗透得以大大加深,大量非经济学概念的引入使得当今的经济学与百年前相比已面目全非。

八、证伪主义的普遍化趋势

证伪主义经济学方是实证主义方的一种逻辑延续。。布劳格在《经济学方》中将20世纪经济学方法演变史归纳为一句话:“证伪主义者,整个20世纪的故事”。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新制度经济学方既是证实的又是证伪的,在某种程度上还兼有历史主义方的特点。

九、案例使用的经典化趋势

经济学中的“举例”,不仅已经发展到“经典化”的地步,而且在有些定理中不举例已不足以说明问题,甚至所举的案例已具有不可替代性。这种案例的惟一性,既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又几十年上百年一贯制,代代相传。用案例阐明一个定理、寓意一个规律已经司空见惯,如“看不见的手”。

十、博弈论的应用范围扩大趋势

博弈论已延伸至政治、军事、外交、国际关系和犯罪学等学科,但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最为成功。博弈论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该决策的均衡问题。借助于博弈论这一强有力的分析工具,“机制设计”、“委托—”、“契约理论”等已被推向当代经济学的前沿。20世纪经济学及其研究方法的深化,还表现在:

1、第一次把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部门来对待。不仅将的经济活动纳入到宏观经济活动中,而且将的经济行为和经济作为能动的经济力量加以运用,使之成为影响和调节宏观经济活动与状况的重要机制之一。支出不断膨胀、效率低下是的恶果,其原因是存在“失灵”,因此,市场是解决问题的惟一选择。③

注释:

①成九雁、秦建华.计量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轨迹[J].经济研究,2005(04):113-124.

②MaryS.Morgan,TheHistoryofEconometricIdeas,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

③参见〔法〕亨利·勒帕日.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18-150.

参考文献:

[1]〔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3]贾根良.中国经济学论[J].社会科学战线,2006,(01).

微观经济研究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管理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科;实证领域;规范性研究;技能型教育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2-03

管理经济学是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类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其内容框架是围绕着企业决策行为展开的。近年来,公共管理类专业也逐步引入开设了这门课程,目的是将企业管理决策的思维和方法引入到公共部门管理之中,培养学生在“公域”内理性思考和理性决策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公共部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更新。

目前,国内多数管理经济学教材基本上是为企业决策量身定做的,教学内容和案例选择都带有浓厚的“商业化”色彩。如果直接沿用这些“企业版”的管理经济学教材,学生往往会产生很多困惑和认识上的误区,例如认为管理经济学仅仅是微观经济学在公共领域的一个“翻版”,两者没有太大的区别。笔者认为,要廓清误解和困惑,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就需要回到这门课程教学的“原点”――厘清这门课程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关系,明确这门课程在公共管理类专业中的位置。只有在澄清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才能言及教学方法的创新,才能实现管理经济学的思维框架、分析工具和决策技术与公共管理实践的对接。否则,这门课程就易于孤立于整个公共管理学科课程体系之外,弱化了其存在的意义。

一、承继与分野: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两者关系的定位

厘清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是理解管理经济学、搞好课程教学的一把“钥匙”。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讲,弄清楚这个问题相当于从总体上把握管理经济学的脉络。从教学内容上看,管理经济学涵盖需求理论、生产和成本理论、不同市场结构下的决策、长期投资决策等内容,这些知识板块与微观经济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是如果我们透过内容架构,对两门课程的目标、所研究问题的性质、研究焦点和分析工具进行检视,就会更全面准确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我们以在两门课程中均属于教学重点的需求理论为例,比较这两门课程在涉及这个问题上的耦合区和分歧点。下页图1中实线部分是属于微观经济学中涉及需求理论的知识内容,虚线部分是属于管理经济学的知识内容。图中可以看到,同微观经济学一样,管理经济学也承继了新古典主义方,以“理性的经济人”作为假设前提,以消费者理性选择模型来刻画消费者的行为,研究焦点都是资源最优配置问题,均采用了边际分析、比较静态分析方法。。而管理经济学是为企业和公共部门决策服务的,所以侧重于需求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在理论推导出需求曲线以后,就需要运用回归技术,利用既往数据或者市场调查数据拟合出经验性的需求曲线,以此作为预测和决策的依据。。

此外,两门课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也是迥异的。在下页图1中,我们不难发现,从严格意义上讲,微观经济学和管理经济学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微观经济学试图描述市场经济如何运行,而不涉及怎么运行的问题,属于实证领域(解决“为什么”、“是什么”两个问题);管理经济学则主要是规范性研究,解决“应该怎样”的问题,具体说,就是建立一系列规则和方法以“告诉”企业和公共部门“应该”怎样决策,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管理经济学要采用了线性规划、博弈论等等这些数学工具了。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同属于新古典经济学体系,在基本方上是一致的,并且,管理经济学“借用”了微观经济学很多分析方法。两者的根本分野之处是课程目的和所研究问题的性质上,其他的差异都是由此衍生而来的。具体到教学过程,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认为可以在管理经济学知识内容正式讲授之前,选择某个学生熟悉的教学内容,采用图示方法,与微观经济学进行对比较,通过对比可以帮助学生对管理经济学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也减少对教材中大量数学内容的“恐惧感”。

二、技能型教育:管理经济学在公共管理学科中的合理定位

在不同学科背景下,管理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是有所差异的。因此,合理的定位对于公共管理“视野”下管理经济学的教学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定位合理既可以帮助教师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课程在公共管理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以公共管理学科在英国的形成史为例来观察管理经济学的课程定位。20世纪20年代,公共行政学科已经在英国诞生,其课程设置以政治学、法律、社会分析等社会科学课程为主,课程目标是培养行政。1979年撒切尔内阁发起“新公共管理运动”,这个运动触发了英国公共部门管理范式的转变。开始要求公务员具有私人部门的管理风格和管理技术,例如重视公共服务的市场需求和顾客反馈,重视成本核算等等;要求公务员更像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的公共管理者,而不是行政。这一需求的转变导致英国大学中公共行政专业发生嬗变,传统的以社会科学为主的课程组合开始转向以经营和管理科学为基础的课程组合,管理经济学、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的进入标志着新学科――公共管理学科的逐步形成。由此可见,管理经济学在公共管理学科中的定位应当是为未来的公务员提供管理、决策方面的技能性教育。更进一步讲,管理经济为公共管理学科“贡献”的是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和方法,试举例如下。

例1,根据需求理论,我们知道商品需求量和这种商品的价格、消费者收入、替代品的价格等因素存在着数量上的关系,但是经济理论并没有告诉我们需求函数的具体形式,通常设定为线性形式仅仅是为了理论上的方便,这样的需求函数是无法进入实际操作层面的。如果公共部门要对香烟征税就需要知道香烟的价格弹性,以此做出征税决策;公共电力部门制订长期生产能力计划就需要预测出用户对电力的需求量。这些都离不开需求函数的经验估计。管理经济学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通过既有数据拟合出需求曲线,这具体地涉及到数据采集(消费者调查或者市场试验)、模型设定、数据拟合、模型识别、模型检验、残差分析、参数的经济学解释等知识点。经过这样的程序就能得到比较可靠的需求曲线供决策参考使用。当然,这样的工具也可以用于成本函数的估计。

例2,现代公共管理强调公共责任机制,以绩效评估强化公共部门对公众和国家权利机关的双重责任。管理经济学中的线性规划技术正是进行绩效评价、优化资源的强有力工具。这个工具帮助管理者怎样以最佳的方式在各项经济活动中分配有限的资源,以便最充分地发挥资源的效能去获取最佳绩效。1985年荷兰的Rijkswaterstatt利用线性规划技术制定了全国水管理,年均节省开支1 500万美元;19年San Francisco警署利用线性规划技术制定巡逻时间表来安排警员工作,年均节省开支1 100万美元。可见,对于具体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线性规划技术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无论从公共部门管理的的实际需求、学科的形成史,还是课程的自身特色来讲,管理经济学都应该定位在技能性管理技术、管理方法的教育上。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应当围绕着这个定位展开。这样的课程定位也是人才培养的需要。笔者认为,在技能性教育的定位下,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精讲理论性内容和用于理论推导的技能方法,这方面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复习微观经济学中相对应的部分,突出“实用性”的分析方法和工具的教学,例如计量经济学方法、线性规划技术。实际上,这两种方法已经成为国外公共管理领域主流性的管理工具,这应当引起中国公共管理学术界足够的重视。

三、特色化与实用性:案例选择的两个基点

案例教学法是近年来公共管理学界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管理经济学而言,案例教学使学生象征性地步入特定决策者位置,体会、熟悉乃至掌握公共部门决策的对象、程序和方法。某种意义上讲,案例教学法是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通过“案例示范”使学生掌握各知识点,即决策的方法和技术,也能够使学生积累未来解决类似问题时可以诉诸的经验。目前,在各类管理经济学教材中虽然包含了很多案例,但是其中大多数以企业部门决策为对象,即使涉及到公共部门,也不完全是以公共部门的管理决策作为分析对象。例如,涉及到不同市场结构下企业行为时,多数教材均将这个话题延伸到企业与的关系及管制问题上,以诸如中国电信这样的企业作为案例来研究企业行为以及管制行为。实际上,这部分内容和这种案例更多地属于管制经济学或者公共分析的范畴,与管理经济学所研究的公共部门管理没有太大的关联性。

笔者认为,鉴于管理经济学在公共管理学科的定位是技能型教育,相应的案例选择就应契合学科、专业背景和培养目标,突出案例的“公共管理”的特色以及实用性。具体地讲,案例的选择要结合公共管理学科各专业的特色,多采用相对应公共部门的管理事件和场景作为案例。例如,讲授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法预测经济变量时,“企业版”管理经济学可以采用企业销售量的预测来作为案例,在财经类高校开设公共管理专业中,就应该采用诸如预算支出或税收收入这样的财量的预测作为案例。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时间序列预测法,又体会了财政部门管理的内容和方法。实用性是案例选择的另外一个基点,这个基点要求所选择的案例应具备可操作性,学生在未来管理实践中可以“复制”从案例中学到的管理方法和经验。例如最优化技术这部分教学中,照搬微观经济学的案例,以既定量货币在衣服和实物之间如何最优配置作为案例,显然不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如果选择基础设施,例如高速公路最优规模如何决定作为案例,则更贴近公共部门决策的实际。

相对于传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学者平时重视收集、整理和编写案例教材,建立内容丰富的案例教学库。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的第一要务,目前国内有关公共部门采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如计量经济学、线性规划等技术来进行管理的案例尚不多见,已有的案例比较粗糙。笔者认为在把握特色化和实用性的基础上,可以引进一些国外的案例,国外案例相对成熟,可操作性强,而且对中国公共部门管理的改革,例如预算管理改革,也具有借鉴示范意义。

四、结语

1951年美国学者乔尔・迪安教授著作的出版标志管理经济学的诞生。今天的管理经济学已经吸收经济学、管理学、决策学等学科的精粹,发展成为一门对企业和公共部门管理具有基本方意义的学科,涵盖了管理决策中几乎方方面面的问题。中国公共部门管理改革正方兴未艾,其成效既取决管理思想的变革,也有赖于管理方法上的“量变”。有鉴于此,改进管理经济学在公共管理各专业中的教学方法,突出技能教学,编写精当的案例,必将培养出新型的公共管理人才,加速中国公共部门管理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埃德温・曼斯费尔德.管理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2005,(2):113-117.

[3]宁骚.公共管理类学科的案例研究、案例教学与案例写作[J].公共管理科学,2006,(1):34-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