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考地理专题复习_地质和地貌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_地质和地貌

来源:九壹网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地质和地貌

07年考试大纲解读:

1.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 使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3.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

专题知识网络:

考点突破:

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分类 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相互关系 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两者同时实行,一般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 过关练习: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 A.云南路南石林的形成 B.崇明岛的形成

C.澳大利亚的大堡礁的形成 D.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在右图中标上箭头,完成该循环图。

2.并写出所表示的含义分别是:

① ,② ,

③ ,④ ,⑤ .

三、内力作用与地貌:

1. 褶皱与断层: 地质构造 成因 岩层变化 与地貌 岩层向上弯曲形成山岭,中部岩层老,两翼岩层新 地形倒置 “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体断裂破碎易受侵蚀成谷地 “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成山岭 实践 意义 石油、天然气储藏区;隧道的良好选址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原因或依据 岩层封闭,常有“储 油构造”,最上为天然气,中为石油,下为水 底部低凹,易积水。 背 斜 向 斜 地壳水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力 力 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中部岩层新,两翼岩层老

地质构造 成因 岩层 变化 岩层断裂且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构造地貌 大断层形成裂谷或陡崖;断层一侧上升的岩体,形成断块山地,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 实践 意义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 原因或依据 地下水沿断层线出露,岩层破碎易被侵蚀成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断 层 地壳水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力和张力

探究:(1)背斜成岭和背斜成谷的原因?

(2)修建隧道应选在何处?分析原因?

高考真题演练: (06年上海高考题)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并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 。在野外考察中,

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是 。

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 。 ③处的地形属 山地。

2.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 3.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 ) A.渭河谷地 B.长江三峡 C.汾河谷地 D.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4.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所以在 处

(填数码)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判断依据是 。

水平提升模拟训练:读“某地地质和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的地貌是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依据是__ __________;

(2)该地区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____,判断

依据是______ _____。

2. 板块构造与地貌

(1)初中地理一册板块构造图

读图指导:

A.六大板快的位置和边界; B.画出0、30E、60E、90E、 120E、90W、120W、60W; 2326S、2326N ;

斯山、科迪勒拉山系、红海、 大西洋、地中海、大西洋中脊、 马里亚纳海沟的成因。

C.解释:喜马拉雅山、阿尔卑

(2)板块构造内容:

A. 岩石圈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构造带(海沟、海岭)分成六大板块; B.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停的运动; C.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高考真题演练:(05江苏)读下图回答1—2题。

(1).九州一帕劳海岭 ( )

A.位于亚欧板块上

B.位于印度洋板块上

C.位于太平洋板块上 D.是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界线 (2).因板块挤压引发的地震多位于图中的( )

A.①②之间 C.③④之间

水平提升模拟训练:下图为“90度经线穿过的四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B.②③之间 D.④附近

(1).图中2板块为( )

A. 太平洋板块 B. 南极洲板块 C. 亚欧板块 D. 美洲板块 (2). 图中1、4板块交界处形成( )

A. 喜马拉雅山 B. 乌拉尔山 C. 科迪勒拉山 D. 阿尔卑斯山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 风化作用 侵 蚀 作 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分布地区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风力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侵蚀 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流水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 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侵蚀 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流水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可溶性岩石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溶蚀 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冰川 侵蚀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冰斗、角峰、“U”型谷 沉积 风力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比重小的后沉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 作 沉积 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波德平原和东欧平原的波状丘陵 用 冰川 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沉积 固结成岩 形成沉积岩 普遍 流水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颗粒大比重大的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先沉积,颗粒小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沉积 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高考真题演练1:(04江苏)下图表示的是四种地貌景观。读图回答(1)(2)题。

(1).表示花岗岩地貌景观的是 ( )

A.a图 B.b图 C.c图 D.d图 (2).a图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 A.河流沉积作用

B.湖泊沉积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 D.流水溶蚀侵蚀作用

高考真题演练2(06年江苏)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

具有一定的联系。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 读图回答(3)~(4)题。

(3) 下列叙述准确的是( )

A.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 B.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

C.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 D.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4) 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

A.沙尘暴 B.水土流失 C.泥石流 D.土地荒漠化

水平提升模拟训练:读黄河流域沿某纬线的局部地区剖面图,回答问题。 (1)A地形区为 ;

B地形区的地貌特征为

(2)试用地质作用的相关知识,说明A、B两地形

区之间有什么关系?

① 在内力作用下,AB之间的关系是:

②在外力作用下,AB之间的关系是:

跟踪练习

一、选择题

黄河口是我国新增湿地最快的地区,近50年来平均每年造地4万亩,但近年来湿地增长速度减慢。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黄河口湿地的成因是(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B.渤海海区持续下沉

C.海水的堆积作用 D.河流的堆积作用 2、近年来,黄河口湿地增长趋缓的原因是( )

①潮流搬运水平增强 ②渤海区下沉速度增快 ③小浪底枢纽工程蓄水拦沙

④黄河下游段取水量增加 ⑤中游生态有所恢复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

图4.12为赤道上六大板块的分布示意图,且①板块主要位于10ºW~60ºE之间。 读图回答3~5题。

3、⑥板块是( )

A.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南极洲板块 D.美洲板块 4、根据板块构造理论,②、③两大板块碰撞而形成的山脉是( )

A.喜马拉雅山脉 B.安第斯山脉 C.洛基山脉 D.阿尔卑斯山脉 5、主要位于①板块上的的地理特征有( ) A.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是热带草原气候

B.没有亚热带气候类型的分布

C.流经西岸的洋流为暖流,流经东岸的洋流为寒流 D.东海岸有世界著名渔场 读图4.13,完成下面两题。

6、上图中水系的形态特征,反映了该地区( )

A.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B.降水量中部少,四周多

C.气温中部高,四周低 D.侵蚀作用中部弱,四周强 7、这种水系多出现在( )

A.背斜 B.向斜 C.地堑 D.火山

读图4.14,回答8~9题。

8、若右图所示曲线为某谷地地形剖面图,a、b、c三处岩石年龄关系为a=c>d,下列说法可信的是( )

①剖面处是背斜构造 ②剖面处是向斜构造 ③一般中午时d处气压略高于a处 ④深夜c处常吹山风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9、若图示曲线为等高线,且c>d,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

①a、b、c、d各点气压最高的点是d点 ②若有一小溪,其流向是b流向d

③b、d的相对高度大于a、d的相对高度 ④b、d处于山脊上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读图4.15回答下列两题。

10、图中数码所对应的地质构造正确的是( )

A.①是背斜,④是地垒 B.①是地堑,③是地垒

C.②是断层,④是地堑 D.①是向斜,③是背斜 11、若甲、乙两地都有地下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按埋藏条件,甲处为承压水

B.甲处地下水运动可能由低处向高处渗流 C.乙处的直接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 D.水量较稳定、水质较好的是乙处 二、综合题

12、读图4.17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地质构造是 ,其中A为 斜,B为 斜。

(2)甲、乙两处的山地都在 (流水、风力)的 (侵蚀、沉积)作用下形

成的。

(3)①、②、③、④四处的岩石中属于沉积岩的是 和 ;若要开采坚

硬的岩石作建筑材料,宜选择①处还是②处? 处;若开采优质花岗岩作装饰材料,宜选择③处还是④处? 。

(4)A、B两处有一处为自流井,它是 处;A、B两处中有一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

它是 处。

(5)任意开伐A处山区的森林将会导致附近河流的泥沙含量 ,水旱灾害增加,甚至

可能造成 等地质灾害。

(6)我国黄土高原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主要原因是( )

A.黄土岩性疏松 B.植被破坏严重 C.地面起伏明显 D.流水侵蚀严重

解析:(1)蒙古高原气候干旱,风力侵蚀作用强烈,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侵蚀的物质被搬运后,在当地沉积下来形成沙丘,还有一部分被搬运到黄土高原地区沉积下来,图中的b表示风力的搬运作用;黄土高原被流水侵蚀后,黄土物质随着流水的搬运,在出山口、河流的下游和河口沉积下来,形成冲积扇和三角洲等,图中的d表示流水的沉积作用。因此选AB。 (2)据上题分析可知,c过程表示流水的搬运作用,该作用在植被覆盖较差、坡度较大的地方,可能会发生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现象。因此,选BC。

点评:本题的图形设计巧妙,将外力作用的几种类型和典型的地貌有机地结合起来,考查了考生对外力作用及其影响的掌握程度,重点考查了风力、流水这两种外力所形成的地貌。通过该题可知,在复习过程中,不要孤零零地只复习某个问题,而应认真理清相关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将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总结:

1.要记住六大板块的分布及边界,地质构造、构造地貌及教材提到的外力地貌的景观图片,从而作出准确判断。

2.地壳物质循环图关键要把握岩浆喷发一定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和沉积岩都会形成变质岩; 3. 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高大山脉的形成和地震、火山的爆发与分布时要说出具体的板块名称;要能把握不同的外力作用主要发生的区域。

4.要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貌形成的不同效果;要结合实例,特别是我国的某些地形区进行地貌的成因分析,分析时要具体,要从内、外力两方面全面分析。

(1)华北平原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2)在内力作用下,华北平原地壳不断下沉,黄土高原不断上升;

在外力作用下,黄土高原由于风力沉积作用而形成,不断受到流水冲刷侵蚀,

在河流的搬运作用下,至华北平原由于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沉积。破坏和建设作用同时进行。

1. 从考查内容上看,高考以选择题或读图综合 分析题的形式结合重大的地质事件或地质

灾害,考查地质作用、地貌及板块构造理论;利用地形剖面图、示意图等考查地质构造。 2.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火山、地震的成因与 分布,背斜、向斜理论与生产的关系以及

与外力作用有关的生态环境是本专题的重难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