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读书笔记⼀:综述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作者:周建明
传统村落既是世界各地历史⽂化的象征,⼜是⽂化过程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地域⽂化特征。历史上形成的村落,作为仅次于语⾔的⼈类的第⼆⼤创造,成为其灿烂⽂明的最好见证和世世代代⼈民的集体记忆。
然⽽,不知从何时起,传统民居,历史街区甚⾄连⽂物古迹,在⼀些⼈看来似乎成了社会发展建设的绊脚⽯。在房地产开发时,数百年来形成的富有⼈情味和鲜明特⾊的古⽼村落,经过⼀场脱胎换⾻的打造,消失殆尽;迅猛且快速推进的城市化,以旧貌变新颜换来千城⼀⾯的⽆个性的都市空间。今天的部分地区正⾯临着环境危机,特⾊危机、⽂化危机。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已经认识到:历史环境保护、⽂化资产活⽤、地⽅特⾊维护等课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然⽽,现实却不容乐观。⼤量的⽂物古迹、近代建筑、历史街区、⽂化名城遭遇到了严重的建设性破坏;假古董泛滥成灾、欧陆风盛⾏不衰,⼈造景观蔓延各地;⼤⼴场,⼤草坪,形象⼯程、献礼⼯程成为少数领导者与新闻媒体的关注重点;等等。这⼀切都告诉⼈们,需要反思我们的城市规划理念,城市设计⼿法,城市管理⽬标,传统村落保护。
本书的写作即是基于上述时代背景,在对中国传统保护规划理论进⾏多年研究,以及参与⼤量保护规划设计实践的基础上,以对国外⽂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的分析为中⼼,试图全⾯论述⽂化遗产的概念,保护的含义与意义,并以历史城市保护为核⼼,阐述整体性保护的理论与规划⽅法。我认为全书可以是分为四部分来阐述的。分别是①传统村落的概念和类型②传统村落的保护③传统村落的发展
对全书进⾏概述和总结如下:⼆:传统村落的概念和类型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村落正是中国⼏千年⽂明历程,尤其是农耕⽂明历程的最佳见证。传统村落是传统⽂化的主要产⽣地和传承地,具有很⾼的历史价值、⽂化价值。在中华⽂明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各地区的⼈们,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和创造性的建设,形成了各具特⾊的民居,这些民居巧妙地融合了⾃然、⽂化以及周边环境的独
特优势,并围绕其独特的功能形成了各具特⾊的传统村落。同时,各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选址、布局业务不显⽰出⾼超的技术和智慧。传统村落正是我国传统营造⽂化最重要得载体。
1.传统村落基本概念
2013年第⼆批国家级传统村落评选时,专家们发现评选材料存在以下问题:①基本概念不是很清楚。②有较多存疑的村落。③对⾮物质⽂化遗产部分概念模糊。
中国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所谓古村落是指以前建村,保留了较好的历史沿⾰,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较⼤变动,保存着丰富的物质与⾮物质⽂化遗产,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们仍聚族⽽居的村落。作为完整的⽣活单元,他们由于历史发展中偶然兴衰因素的影响,⾄今空间结构保持完整,留有众多传统建筑遗迹,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活⽅式,成为新型的活⽂物。所以,传统村落是历史遗存,却不是遗址,是农村乡⼟⽂化的活⽂物。2.传统村落基本特征2.1传统理念
梁漱溟认为,“乡村的⽣活模式和⽂化传承从更深层次上代表了中国的历史传统”。传统⽂化的天⼈合⼀和伦理观念关系到⼈与⼈、⼈与⾃然的和谐,这种传统⽂化在传统村落中表达的淋漓尽致。
2.2空间逻辑
传统村落的布局讲究伦理关系,注重等级制度和长幼尊卑,崇尚“中”的空间意识。祠堂宗庙作为宗族权威的载体,⼤多占据村落的中⼼位置。建筑的群体组合往往强调⼀种源于伦理关系的结构秩序。2.3社会形态
与现代社会“原⼦化”的社会关系不同,
在村落中,⼈与⼈之间形成了紧密的社会联系,它主要体现在同宗同源的⾎浓于⽔,和谐互助的友邻关系,⼈与⼈“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突、患难相恤”的传统道德准则。2.4特殊需求与风⽔民俗
由于聚落形成的历史背景,有些传统村落需要满⾜居民的⼀些特殊需求,例如防御需求。例如村落选址在周围起伏变化得丘陵地形,有效地阻碍着⼊侵者的长驱直⼊。与⽔为邻,天然屏障明显,防御性⼤⼤增强。
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也深受风⽔学说的影响,从村落的选址、村落的形态结构、建筑朝向以及理⽔的⾛势都深深地打上了风⽔的烙印。其布局讲究“负阴抱阳,背⼭⾯⽔”、因“得⽔为上”⽽⾮常重视⽔的营造。与风⽔相关⽽影响村落空间形态的是民俗信仰。如同⽒族聚落的祠堂宗庙⼀样,民俗信仰的物质载体也往往在村落整体布局上占据中⼼地位,如侗族的⿎楼、回族的清真寺,它们往往在空间上起着统领全村的作⽤。3.传统村落价值评析
传统村落的价值通过以下⼏个⽅⾯来评定:①情感价值②景观价值③历史⽂化价值④艺术价值⑤科学价值⑥社会价值⑦经济价值三:传统村落的保护
传统村落是我国宝贵的⽂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化信息,被誉为经典的民间⽂化⽣态博物馆、乡村历史⽂化活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然⽽,伴随着“农业现代化、乡村城镇化、郊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城乡统筹发展”的多重挑战和冲击,传统村落不断遭受“建设性、开发性、旅游性破坏。1.传统村落的⽣存保护现状及问题
相关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在2000年时拥有363万个⾃然村,但到2010年时只剩271万个⾃然村。2012年缩减为230万个,村落消亡迅猛势头不可阻挡。1.1传统村落的“⾃然性损毁”
长期以来,对传统村落稀缺性认识不⾜、保护乏⼒,造成了乡⼟建筑“⾃然性损毁”。传统村落⼤多年代久远,散落在相对偏僻、贫困落后的地区,破败严重。有的地⽅对传统村落的稀缺性和不可再⽣性认识不⾜,许多传统村落的格局风貌、⽣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传统村落建筑的⼟⽊结构,抗风⾬侵蚀及灾害能⼒差。由于受到风⾬侵蚀和洪⽔、泥⽯流、地震、台风等⾃然⼒的破坏,众多已⽆⼈居住的民宅、祠堂⾯临着倒塌的威胁。⼀些民间民俗⽂化濒临消亡,不少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临失传的危险。1.2传统村落处于“⽼龄化、空巢化”的⾃然性颓废状态
随着⼯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量农村⼈⼝尤其是青壮年劳动⼒不断外流,农村常住⼈⼝逐渐减少,很多村庄出现了“⼈⾛房空”的现象,并由⼈⼝空⼼化逐渐演化为⼈⼝、⼟地、产业和基础设施整体空⼼化。传统村落的⽼龄化、空巢化,使得传统村落缺乏维持⾃⾝
发展的动⼒,传统村落发难以为继。很多村落的现状是:交通闭塞,许多⽥地长满了杂草,村⾥只有⼏栋被遗弃多年的破旧农舍,残垣断壁横亘在⾼⾼低低的草丛⾥,很多民居已经⼈去屋空,村落偶尔可看到⼀两个上了年纪的⽼⼈,年轻⼈⼤都搬到附近的镇上去住。许多村庄由于⽆⼈居住⾯临着消失的困境。1.3⼤量并村导致传统村落迁移消失
村落规划⽆序性使传统村落频遭撤并扩张性破坏,失去了可印象性。异地脱贫、下⼭移民、海岛和库区整村搬迁,使不少传统村落迁移消失;城镇化扩张性发展使许多村落被圈进城中村;新农村建设的部分误区及其对传统村落实⾏萎缩管理,使不少传统村落逐渐消失和衰败。
2.传统村落保护的思路与框架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其核⼼问题是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的关系。
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要坚持“规划先⾏、统筹指导,整体保护、兼顾发展,活态传承、合理利⽤,主导、村民主体”的原则。3.传统村落保护的内容3.1村落选址与⼭⽔格局保护
传统村落的选址⼀般具有传统⽂化特⾊和地⽅景观代表性。利⽤⾃然环境条件,村落布局与⾃然⼭⽔融为⼀体,包括沿江、抱湖、靠⼭等⼏种选址类型,能够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居住⽂化和地域背景,并与维系村民⽣产⽣活的⽅式密切相关。对村落的选址和⼭⽔格局的保护,⾸先要对传统村落的选址特征进⾏分析,了解村落的选址理念以及与之相关的⼭体、河流、植被等要素,通过图解分析村落的选址与布局特点、轴线对位、视觉廊道等;其次应该对村落的⾃然景观环境特征进⾏分析,对于村落有直接的视觉关联的⼭形⽔系、地形地貌、⾃然植被、农作物等的形态和种类特征进⾏考察与分析,对主要景观特征及其内容构成、形态特征、⼈⽂内涵等进⾏分析。
对村落的选址和⼭⽔格局进⾏保
护分析应该⾄少得出如下成果:村落选址与⾃然景观环境特征分析图、村落选址与⾃然景观影响因素分析图。通过对环境特征和影响因素的识别,明确具体的保护对象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3.2传统建筑保护
在传统村落中,传统的乡⼟建筑往往是最能体现传统村村落特征的关键要素。这些传统乡⼟建筑承载着数千年的传统⽂化和乡⼟情结,是美丽中国的核⼼景区和景观基因,具有多⽅⾯的珍贵价值。
在传统建筑中,民居是最主要也是特⾊最鲜明的建筑。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因此传统民族在不同地域间有巨⼤的差异。基本上按照地域可以分为:华北民居、东北民族、西北民居、西北窑洞、江南民居、西南民居、闽粤民居。此外还有⽐较特殊的,如维吾尔族阿以旺、藏族⼟库房和碉房、彝族⼟掌房等民居。对传统村落中的传统建筑制
定保护措施的时候,需要对建筑的以下特征进⾏分析:①类型分析:对传统建筑的时代功能形制构造类型等进⾏分类归纳。②布局与形制特征:对传统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建筑间的相互关系、建筑的空间组合关系、建筑尺度、屋顶形式等进⾏分析。③
构造特征:对传统建筑的台基、地⾯、墙体、构架等特征进⾏分析。④材料与⼯艺特征:对传统建筑的主要建造材料及建造⼯艺特点进⾏分析。⑤装饰装修特征:对传统的装饰装修细节进⾏系统性的分析。⑥相关民俗特征⑦建筑综合特征:通过对前⾯的布局形制、构造、材料、装饰等特征的梳理,总结出建筑最鲜明的特征。
传统建筑特征分析成果包括:传统建筑形制类型分析图档;传统建筑构造类型分析图档;传统建筑材料及⼯艺类型分析图档;传统建筑装饰装修细节分析图档;传统建筑营建风俗特征分析图档。
3.3村落形态保护
村落格局鲜明,体现出有代表性的地⽅传统营造⽂化,同时能够鲜明体现出有代表性的传统⽣产和⽣活⽅式,以及村落整体格局保持完整的乡⼟特征。对传统村落形态的分析包括:①村落传统格局演变分析②格局特⾊分析爱③街巷河道分析④公共空间分析⑤整体风貌特征分析⑥影响因素分析。3.4⾮物质⽂化遗产保护
⾮物质⽂化遗产的调查内容包括:村落中的传统民俗和⽂化,包括⾮物质⽂化遗产代表性项⽬及其他传统的⽣产⽣活⽅式、乡风民俗等内容,以及其他所依托的场所和建筑、⽤具实物的保护;了解相关知识的特殊村民;传统⼿⼯艺品、⾷品、器具的做法⼯艺等。四:传统村落的发展
“村落的发展是永恒的,他永远处于⼀个动态的变⾰之中,这种变⾰或急或缓,但新与旧、传统与更新、发展与保护的⽭盾始终存在于传统村落之中(吴良镛,1994)1.传统村落发展的内涵
⼗⼋⼤会议提出,把⽣态⽂明作为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战略⽬标。⽣态⽂明建设对传统村落的发展尤其重要。传统村落作为⼀种特殊的村居空间,他们⼀般都依⼭傍⽔,其传统⽂化、建筑艺术和空间布局⾮常完美,蕴含着丰富的⽣态、哲学内涵。是⽣态⽂明建设提倡的核⼼理念是⼈与⾃然和谐共存,这是保障传统村落健康发展的基础。2.传统村落发展的特殊性2.1历史原真性与外来⽂明的⽭盾
历史原真性是国际评估历史⽂化遗产的重要标准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最重要的是保护其真实⽽原⽣态的风貌。但传统村落的发展过程中经常⾯临着现代⽂明和外来⼈员的冲击与碰撞,外来⽂化⼊侵逐步破坏传统村落原⽣态平衡机制,进⽽破坏传统村落的完整性和原真性。
2.2传统物质空间与现代⽣活⽅式的⽭盾
如现代交通⼯具的使⽤给传统村落原⽣道路产⽣较⼤的破坏,村落居民改造房屋多使⽤新的建筑材料,割断了建筑风貌的延续,新住宅的建造多采⽤现代风格,影响整体景观风貌的协调性和统⼀性。2.3原⽣态与商业化的⽭盾
在商业化过程中,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的各相关利益⽅往往只从⾃⾝利益回报的⾓度来思考和⾏动,导致只注重开发⽽不顾保护的局⾯,造成传统村落的⾃然度、美感度和灵感度严重下降。3.传统村落发展原则3.1原真性保护原则
传统村落的发展⾸先必须体现历史环境原真性保护的原则。封尘的历史遗存携带了⼤量真实的历史信息,是古村历史⽂化价值的主要载体。如果失去了这些真实的载体,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3.2整体性保护原则
传统村落的发展要遵循保护历史风貌完整性的原则。风貌保护的对象是有特性的组群景观,其中不⼀定有特别重要的⽂物或古迹,但作为⼀个整体,这种景观的载体、形象已成为某个地点、区域,或某种⽂化的标志。风貌保护的⽬标则是基于对⽂献和遗存实物的研究来反映历史场景,以获得地⽅⽂化的认同感。整体性原则正是要求注重传统村落整体格局和功能的完整,建筑环境的完整,新与旧在整体上的平衡以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向平衡。3.3因地制宜原则
传统村落发展的因地制宜原则是指充分利⽤地⽅优势、地⽅资源,以促进地⽅经济⽔平和⽣活⽔平的提⾼。合理的调配合理利⽤资源,对传统村落的不可再⽣资源进⾏保的同时,对传统村落的可再⽣资源进⾏合理管理。3.4持续发展原则
传统村落发展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以服务民⽣、提升效益作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核⼼,积极保护与合理利⽤历史⽂化遗产,探索“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更的保护”的良性循环,其宗旨是技能相对满⾜当代⼈的需求,⼜不能对后代⼈的发展构成危害。参考⽂献:
[1] 周建明.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C].北京:中国建筑⼯业出版社,2014
[2] 张泉,王晖,陈浩东等. 城乡统筹下的乡村重构[M]. 北京:中国建筑⼯业出版社,2006[3] 单德启. 从传统民居到现代建筑[C]. 北京:中国建材⼯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