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雅捕免 EW el RIif《 fL{ 酣RESE 霹(:疆 刍议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江苏通州市兴东中学 胡 琴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鼓励教 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 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 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 史的兴趣和热情。笔者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深深认 识到.要让学生产生乐学、善学、巧学的良好心态 可以有多种方法,其中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情境非 常值得一试。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初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还处于发育成长的阶 段。兴趣是支撑学习的主要动力。因此,根据教学 内容创设的特定的声像兼备的直观手段,对渲染和 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在讲“五四爱国运动” (见人教版八年 级上册第10课)这一节时,笔者将自己制作的多媒 体课件在屏幕上放映。当屏幕上出现了1919年巴黎 和会、5月4日北京学生的示威、火烧赵家楼、 上海工人罢工、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 字等等画面时,不少同学的脸上显现出了严肃、愤 懑的神色。可以看出,由于信息技术再现了当年五 四运动的情境,学生已经意识到祖国的尊严受到伤 害,爱国的激情自然而然地在胸中澎湃汹涌了。如 果不用多媒体课件的播放.仅仅是教师用有声语言 和肢体语言是完全不可能达到这样声情并茂的效果 的。同样,在讲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时, 在教室前屏幕上放出了“南昌”、 “秋收” 和“井冈山会师”的一幅幅画面时。不少学生激动 之余,不禁深深为先辈那种大无畏的创业精神、 献身精神所感动,进一步懂得了中国的艰难和 今天胜利果实来得不易。在这样的情境创设下,教 师能够非常轻松地引导学生进入下一步的教学过程 中去。 (二)利用学生疑问创设情境 古人曾经说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希 腊鲁塔克说得好: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 28 素谭衽西乞.基础教-g 、r 2008年6月 总第1 16期 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创设疑问情境就是要 求教师在课上提出疑问,让学生在疑问中思考、在 思考中创新,或者鼓励学生不断地质疑,努力让学 生敢想敢问。学生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探 索、讨论,也才会有发现、有创造。 在讲“贞观之治”中的“女皇武则天”时,有 学生提出“皇帝都是男的当,女人怎么可能当皇帝” 的疑问。笔者认为这正好是个学习契机,于是利用 学生的这个疑问留下了一道作业,回去查阅资料, 把对武则天的所能了解的情况全部掌握。虽然这样 做耽误了一点时间,但是,学生的作业完成得相当 出色。有学生甚至查阅了武则天从进皇宫以来到称 帝到晚年的大事,由此真正了解了书上所说的这位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的伟大政绩。学习《辉煌的隋唐文化》“世界艺术 宝库莫高窟”时 有不少学生对莫高窟有一千多个 洞窟表示怀疑,说: “这么多的佛教故事,这么多 的载歌载舞的仙女,需要多少能工巧匠,用多少时 间去精心雕琢?”笔者利用学生的疑问产生的无比浓 厚的兴趣和困惑怀疑的情境来进行教学。先用投影 仪放映著名学者余秋雨的散文《莫高窟》的精彩片 段,用多媒体播放了莫高窟的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画 像。莫高窟里大量精美的壁画和无数形象生动的彩 色塑像,加之美妙轻松的音乐让学生真正了解了莫 高窟的绝世珍宝及其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实际上 这种情境设置已经部分地诠释了课文的内容,但又 比老师的讲解要生动形象得多,消除了不少学生先 前提出的疑问。 (三)利用活动课创设情境 创设活动情境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积极性和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通过活动他们会学得更主动、更投入。 在组织活动课《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 图>》”时,笔者将活动课分成四步进行。第一步: 全班观看《清明上河图》,学习《清明上河图》的说 明文字,讨论画面所反映的历史信息;这一步通过 : 学习的实践与运用 山东邹平县九户初中 刘利军 随着课改形势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突 秩序井然,但有时又不能深入探讨。 出一部分学生,面向全体就显得苍白无力,而小组 4.明确任务式。组内成员针对问题的某一方面 合作学习正好能解决这一问题。 进行任务挑选,然后细化小组进行讨论,最终合成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完整的答案。这种讨论方式任务明确,问题细化, 针对不同的学习材料,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 可以使学生有较强的针对性来进行探索与思考,但 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开展互动式的合作学 在最终阶段会有欠整合。 习、合作研讨。具体步骤是学生汇报、讨论、纠正 5.逐一发言式。组员轮流发言,最后综合各个 自学结果。在学生自学结束后,发动学生通过讨论、 看法,得出最终答案。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学习者平 质疑、交流等方式进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 等竞争和共同参与。 问题,让已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促使学生相互 当然,这些合作学习方式并不是的、不可 合作,互相帮助,达到“兵教兵、兵练兵”的目的。 融合的,而是可以一种方式为主,其他方式为辅, 其合作方式主要有: 灵活选用与匹配。只有这样才能高效有序的进行。 1.自由讨论式。经过充分自学后,小组成员自 在小组合作阶段,有一点十分重要,那就是要 由发言,可表明自己的观点或反驳他人的观点,可 尽量以思考为基础,以提高小组的实效性。如 以小组一对一讨论,也可以在其中又分若干小组然 缺少了这一环节,合作学习就成了草率与盲目,表 后综合意见。 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难有收获。因此,教师在 2.小组长发言,其他人补充式。首先一个人发 组织学生投入合作学习之初,要先引导学生进行个 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学生做必要的修改和补充,或 体思考,待学生心有所得,或久思无获、或心 对其发言进行反驳,树立新的观点。这种方式有利 存疑虑时,再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让 于很快统一观点,但也容易出现“一言堂”的模式, 有所得者陈其词,有所获者质疑探究,久思无获者 所以代表的选择要慎重。 通过组员启发讨论有所得,这样小组讨论的质量才 3.指定发言式。针对某一问题,组员发言其他 会提高。 人有不同意见可以举手发表个人见解。汇总之后.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几个问题 由组长总结发言,确定本组的观点。这种方式显得 1.分好小组,明确共同的任务及个人的责任。 观看讨论,激发学生强烈的活动欲望;第二步:根 历史教学中的创设情境是为教学设置一个和谐 据各人的爱好特点,全班组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 轻松的环境,是为教学服务的。当然也是与教学密 组都配有画画好的、作文水平较高的、字写得好的 切相关的。需要注意的是情境创设是辅佐。不是主 学生,然后各组自行选定一幅画面并为其配写文字: 体,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大肆渲染铺陈以致于占用 第三步:考虑文字部分的文体,可以是解说词、小 了大量的时间,挤掉了主要的教学内容,这种喧宾 故事、人物对话等,要求展开合理想象,有一定创 夺主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 意;第四步:举办《清明上河图》画展,展示学习 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消化课文内容、有利于创 《清明上河图》的收获。这样的活动每学期都要开展 造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凸现。因 2~3次,目的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生动 此,在历史教学中,重视情境设置对教学是大有裨 活泼地学习历史,改变过去那种被动接受知识和死 益的。 ■ 记硬背历史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