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万花筒》说课材料
《万花筒》一课是自编教材,这里面包含了光的反射、漫反射、散射等光学原理,教学目的就是想通过学生研究万花筒的活动,促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做中学科学、用科学,切实体验科学探究的历程,获得初步的探究能力,感悟到小事情中往往包含着大学问,并在交流中锻炼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是教材的设计者、创造者,也是探究活动的参与者和点拨者,因此教学目标设计的基点应该是科学探究的主体——学生,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探究活动展开,都应为学生服务,使得我们的学生在一定的科学探究情境下,动手做科学,体验科学发展的历程、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所以在这种以探究制作为主的课堂上,教师的话要少之又少,只是起引导、点拨、启发、激励的作用,而应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想、充分地做、充分地说,学生获取的知识、能力、技能、方法才真正是他自己的,才能促进他们的发展。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大家说我本节课的教学思路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制作神奇的万花筒,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看、玩、做、想等科学探究中发现万花筒的一些奥秘、学习万花筒的制作方法。
2、通过对万花筒图像形成原因的探究,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并在活动中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具有与他人进行技术合作、技术交流的态度与能力。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乐趣;
4.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学习运用多种材料进行手工技能操作,学习万花筒的制作方法。教学难点是对万花筒图像形成原理的研究。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1、探究制作方法。
2、小组展示。
(1)交流制作材料。
(2)交流制作方法。
3、制作方法指导
(三)动手制作 展示评价。
(四)小组实验 研究原理。
(1)提出问题。
(2)学生猜想、实验。
(3)了解万花筒的奥秘。学生做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4)小组交流,得出结论。
(5)创意制作
(五)总结收获 拓展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45分钟的学习中经历了观察、猜想、动手操作(拆开、制作、创新)、记录信息、解释讨论、表达交流的科学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孩子观察和发现,鼓励他们自己尝试着解决问题,促进他们亲历发现过程,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并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表现做出及时的、恰当的评价,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尤其是在课的最后,以本堂课的教学为基础,生成新的研讨问题,没有把上课的铃声和下课的铃声作为学生研讨的开始和结束,而是以新的生成性问题作为学生的新的研究起点,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