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2年第9卷第16期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writing 2002。Vol 9 No.16・1283・ 阳之药,以防温阳不成,反致引动肝火上 炎,肝阳上亢之弊。 莱菔子15g、焦三仙各15g、板蓝根15g, 性”为肝虚证补法之总则,笔者认为治疗 乙肝适合肝之三人特性,方能取得好的 辨病抗乙肝病毒,防癌变,当合以虎15g、 败酱草20g、溪黄草15g、苡仁15g等。 3据“肝肾同源论”通过补肾来补肝 张锡纯认为元气“根基于肾,萌芽于 肝,培养于脾”,王安和也认为:厥阴经气 来自足少阴经。这些都说明中医“肝肾同 疗效,其内容是:(1)要适合肝喜条达,而 恶郁的特性,用柴胡、黄芩、青皮、陈皮之 类;(2)要适合肝藏相火,肝阳易亢动的 6 自拟养肝汤组成及加减 笔者根据在临床中对慢性乙肝的治 疗实际,总结出符合临床实际、疗效较高 特性,选用龙胆草、牡蛎之类;(3)要适合 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的特 的中医处方,其组成有板蓝根15~20g, 蒲公英20~30g、苦参15g、当归15g、白 芍15g、五昧子15g、黄芪15g、白术15g、 源理论”的合理性,当肝阴虚时可通邋 肾以图滋肝。称为“滋水涵木法”;当肝 虚时也可通过温肝阳以达温肾阳,此法 选用当归、白芍、黄芪、太子参。总之 性 ,在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加减 键 是要掌握肝的三大特性展 ,关 茯苓15g、柴胡15g、青陈皮各15g、丹参 15g、桃仁15g、龙胆草15g、生石决明30g (先煎)、砂仁15g、焦三仙各15g、苡仁 15g、竹叶15g、甘草15g,随证加减:如有 ,易 也绝非只适合于肝阴虚证之一端。肝之 诹 得较好效果。 阴阳虚皆当适用。在肝阴虚时笔者常用 六昧地黄汤通过滋肾阴以养肝阴;当肝 5'治疗中应注意宜补肝不宜伐肝慎用 苦寒 对于慢性乙型肝炎,多见气怯、阴 肝硬化当加三棱、莪术软肾散结;如转变 为肝癌当加抗癌之药如重蒌、山慈菇、溪 黄草、麦饭石、苡仁。慎用全蝎、蜈蚣、土 阳虚时,笔者常以右归饮及金匮肾气汤 温肝。每能取效。肝阴虚笔者在临床中 的常用处方是:熟地15g、山萸肉15g、牡 丹皮15g、茯苓15g、泽泻15g、山药20g、 枸杞子15g、菊花15g、白术15g、板蓝根 15g、溪黄草15g、田基黄15g。 虚、血虚,少存阳虚。治疗中应注意虽有 虚性亢奋。不可过度攻伐,妄用或过用龙 元等虫类药物,以防伤肝。 总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要时刻注意 胆草、黄芩、黄连、生栀子等。苦寒克伐。 必然伤正,磺易导致慢性炳转变为 适合肝性,才能正确掌握肝虚补法;要注 肝硬化, 急剧恶化,以致肝短,要注意 保护肝脏 气血阴阳。临床上笔者补肝 意搞好辨证,宜补肝不宜伐肝,切不可妄 授伐肝,易致肝病慢性恶化,要掌握肝病 实脾法,滋水滋木法,补土荣木法,补肝 4总以顺其肝性为原则来补肝 对于肝病的补法古书众说纷纭,难 以适是。<黄帝内经)既云“肝欲酸”,又 说“酸泻之”:既云“以辛散之”,又说“辛 补之”。而<金匮要略)又有用酸、甘、苦 味之说 遵崇名 血时常用当归、白芍、阿胶;补肝气常用 淫阳藿、鹿角胶。补肝阴用山萸肉、枸杞 子、五味子、制龟板;也当注意对肝气虚 太子参、黄芪、天麻;补肝阳时常用杜仲、, 气法,补肝阳法的灵活运用。 收稿日期2002~03—02 :李宪科) 主题词 中国图书馆分类号R576 文章编号:1563 3993(2002)一16—1283—02 摘 要 目的:探讨重症急生胰腺炎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3O例全部治愈出院,治愈率100%,住院13 ~22d。结论:重症急性胰腺为炎中,中西医结全治疗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组用前后2~3h即见疗效,2~3d腹膜炎肠麻痹得 到控制,有效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重症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复杂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取得了100%的治 腺炎的诊断标准 引。男26例,女4例; 年龄最小2O岁,最大69岁;发病前有明 显情志波动,大量饮酒、暴饮暴食、劳伤 而又严重的急腹症,病死率高。一般采 用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最高治愈 率为83.3%[1】。我院1998.5~2002.3 愈率,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根据病史、体征、生化、 者21例,病H 有反复发作之上腹痛而诊 断为胆结石、胆道感染者9例。CT示胰 月,采用中西医结合内科保守治疗3O例 B超、CT检查,3O例均符合重症急性胰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284’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2年第9卷第l6期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writing 20(12,Vol 9 No.16 重症急性胰腺炎各种严重并发症是 腺局灶型坏死22例,弥漫型坏死8例。 全部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膜炎、肠麻 痹及血性腹水。 肿完全消失。有5例结石患者本病治愈 后行手术取石以除后患。 2讨论 其死亡的主要原因,多发生在病后数天 或一周后,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应 用药物,有效地阻止胰腺的进一步坏死, 1.2治疗方法①禁食5~7d,持续胃 对于重症胰腺炎的治疗,早期手术 肠减压。②抗休克、补充有效血容量、必 要时输鲜血,用升压药,维持水、电解质 会加重病理生理变化,破坏患者的免疫 力,另外手术只能清除部分病灶,不能阻 止胰腺的自身消化和并发症的发生与发 尽快纠正休克、尽快排除内毒素,减少胰 及胰外器官的损害。我们采用的中西医 结合非手术疗法正是抓住了上述关键环 平衡、纠正酸碱紊乱。③抑制胰腺内、外 分泌,确诊后应立即用奥曲肽lO01 ̄g静 脉注射,以后持续静脉滴注25 ̄g/h,连用 5~7d。④应用环丙沙星或头孢菌素类 展,故近年来多主张在严密监测下的非 手术疗法为主,尤其是生长抑素类似物 奥曲肽的成功应用,使该病的非手术治 节,尤其是早期足量持续应用奥曲肽和 加用中药后,休克、腹膜炎、肠麻痹纠正 迅速,使来势凶险的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和逆转,有效地防止了并发症的发生,从 抗生素。⑤地塞米松20~40mg/d静脉 滴注2~3d。⑥中医治疗I3 J:气血败乱期 愈率大为提高,奥曲肽抑制胰腺分泌、抑 制胰腺的局部病变疗效可靠,且起效迅 速,本组病人用药后2~3h即见疗效,它 还能松弛奥狄氏括约肌,降低胆道压力, 减少胰管内液进入胰组织造成的自身利 益消化作用。增液承气汤具有滋阴增 液、回阳救逆、清热解毒、排毒等功效,用 而达到100%治愈率,说明本法是安全可 靠的,值得推广应用。 用增液承气汤:人参20g,麦冬15g,元参 15g,生地15g,栀子15g,元胡15g,大黄 (后下)15g,芒硝(冲)10g,水煎后分次胃 管注入。经积极治疗,休克多在1d左右 纠正,症情好转而转入热结阳明期,用大 陷胸汤合大柴胡汤方:大黄(后下)15g、 芒硝(冲)10g、甘遂3g、厚朴10g、柴胡 15g、黄芩10g、栀子15g、元胡10g、丹皮 15g,服药后,若泻下不明显,改用复方大 于以腹膜炎、休克为主的重症胰腺炎早 期,能使休克很快得到纠正,并能排除内 毒素、提高机体免疫力,使各种症状很快 明显改善。大陷胸汤合大柴胡汤方具有 很强的解毒功效,而且对中毒性肠麻痹 1 袁祖荣,张臣利,汤耀卿,等.急性坏死性胰 腺炎外科治疗2O年经验总结.中华外科杂 志,1997,35(3):132—134 2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学组.急性胰腺 炎的临床诊断标准及分级标准.中华外科 杂志,1997,35(12):773—774 承气汤灌肠。⑦胃肠外营养等支持疗法 及对症处理。⑧严密重症监护及监测 心、肺、肝、肾功能和胰腺坏死情况。 2结果 效果显著,服用本方后,腹膜炎、肠麻痹 一般于2~3d即得到控制,血性腹水3~ 3 ,l寿永,江丹主编.当代中医实用临床效验 方.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1:613—614 4d即可完全吸收,由于有效清除了内毒 素,从而防止和抑制了毒素对多器官的 30例全部治愈出院,治愈率为 100%,住院13~22d,并发假性胰腺囊肿 损害,降低和防止了并发症,临床恢复时 收稿日期:2002—06—19 2例,经中药活血化瘀为主辩证治疗后囊一 间也明显缩短。(责任编辑:李宪斜) l , I 中药内服外敷 疗.一, 儿腹泻48例疗效观察 Fourty—eight Cases about Curing 口 of 他Taking and Applying Chinese Me dicines 赵录阶谢宁武譬青海省总队机关门诊部810012 主题词 中药内服;外敷;小儿腹泻(Chinese medicines,taking medicines,application,diarrhea of babis)e 中国图书馆分类号R725.7 文章编号:1563—3993(2002)一16—1284—02 少数呈蛋花样便;其次是糊状便且伴有轻度腹痛腹胀,化验大 便常规,镜检多有脂肪球,少数有白细胞。无脓血便患者。诊 6a来,笔者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味内服和吴茱萸外敷治疗小 儿腹泻,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48例,<1岁22例,1~3岁18例,3岁8 断标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凡每日大便次数多于3次,便 质稀薄或水样便即为腹泻。 1.2治疗方法 例,其中男31例,女17例。腹泻最长者2w以上,最短者2d,以 3—5 d为多,1d大便次数最多者达20次,最少者5~6次。患 儿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萎靡,干呕纳呆。13例患儿伴有少 尿,18例伴有轻微发热。临床表现:绝大部分大便呈黄水样便, 1.2.1 中药内服治疗治疗方剂为半夏泻心汤加味组方由制 半夏9g、黄芩6g、黄连3g、干姜6g、党参6g、炙甘草6g、大枣4枚 组成。外感风寒发热者加苏叶3g、白芷3g。呕吐者加竹茹3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