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梅记茶行传统制茶

梅记茶行传统制茶

来源:九壹网
梅园制茶记(一)| 梅园:铁观音原乡 坚守百年的“谦卑自牧”

丙申年·春茶 梅园制茶记

《梅园制茶记》共十篇,将记述位于铁观音发源地——安溪西坪镇南岩山中的百年梅记庄园,这里的人们仍以传统技法制作铁观音。

何为“传统制茶”?与现代工艺相区别,传统工艺注重把握半发酵制茶,每一道工序都为使茶叶“保水保质”。

这其中,凝结着祖辈人的智慧,蕴含着传统人文的哲思,中国自古讲求“天时地利人和”,到了老茶农这里,都成了最接地气的经验。

在现代的梅园中,亦会引入一些制茶机器,用以辅助人工,却仍旧遵循传统制茶原理,代代薪火相传,延续着老祖宗传下来的南岩铁观音。

福建安溪,制茶历史悠久,亦是闻名于世的铁观音之乡。

铁观音的发源地,安溪西坪镇尧阳乡南岩山区,五月的天气晴雨多变,山中十里不同天。

南岩山中的梅园,是梅记茶行的发源地。图为梅记祖祠福星居。

走进梅园:遗世而居的制茶世家

群山之中的安溪南岩村,是典型的传统闽南古村落。世居于此的王氏家族,是这个地区最庞大的宗族。

据王氏族谱记载,王氏第一世开山祖师毅庵公,于明代成化年间迁居至南岩村一带,随后,整个家族便顺应地域自然,世代以茶为生。

相传,王氏家族自古崇尚梅花之高洁气节,制茶先祖们见铁观音的根性、气节与梅相似,便有以“梅”为“茶”之说,此乃梅与茶的因缘;更以梅为训,留下祖训格言(王家称为“梅坂祖训”)警育后人。1875年的清代,梅记茶行的创始人王三言在创立茶行之时,为了铭记王家梅坂祖训,于是,便有了商号“梅记”。

梅园,是梅记茶行的发源之地。实际上,它既蕴含着王氏家族四百多年以茶为生宗族繁衍的印记,也涵盖了王三言与梅记子孙一百多年来世代传承的文化,以及梅记在南岩山自有的一千余亩茶园,这些都是梅记庄园的组成。从文化精神到物质遗产,梅园,俨然是一座丰富得挖掘不完的宝藏。

南岩山脉,高山群绕,山顶阳光充足,茶园依靠云雾雨露滋养。

梅园访山:南岩原产 幽兰石韵

“安溪之山郁嵯峨”,作为闻名世界的铁观音发源地,安溪群山环抱,终年气候温润,云雾缭绕,时有雾露。尤以西坪镇尧阳乡的南岩山区一带高山丛立,土壤结构特殊。

又听闻一位世居泉州的老人说:“自古尧山一片石”,所指的大概是南岩山区一带的岩石地质。这里山地岩石结构细密,云母岩长年风化分解成石浆融在土壤里,特殊的地理与气候条件,使生长出的茶拥有特殊韵味。在尧阳,当地制茶人用“石山韵”来形容铁观音的韵味。

清代乾隆年间1736年,王家第九代传人王士让发现新奇树种,命名为红芽歪尾桃,他以乌龙茶的制法制作成茶,而后通过他的老师礼部侍郎方苞献茶入宫,乾隆皇帝品后,因此茶形美如观音而沉如铁,遂赐名南岩铁观音,这便是铁观音的由来。

红芽歪尾桃,叶片肥厚,制出的茶韵味纯正,最初只生长在南岩山一带。此品种对地域环境要求极高,娇贵难植,后被移植至其他地区,则多品种变异。如此观之,安溪西坪的“原产”与土壤地质有关,与这茶树品种亦密不可分。

梅记茶山上种植着铁观音的原品种 红芽歪尾桃

春日里,走上梅园茶山,天蓝山绿,放眼望去,远山延绵不绝,而脚下的茶叶舒展着嫩芽等待采摘。

梅记茶园的所在地,是南岩山脉中的菡萏山,观其山形地貌,四面环山如莲花初开,故名菡萏山。一百二十年前,梅记创始人王三言曾在他返乡兴建的泰山楼前题字:“萏峰如笑 永对高楼;槐荫敷荣 无忘世泽”。其中的“高楼”即指泰山楼;而“萏峰”便是菡萏山中的最高峰,又称“菡萏尖”,乃是铁观音原产区中最核心的地域。

这里终年气候温润,茶园的海拔在800-1200米区域,茶树种植在向西一面,阳光更加充足,无需人工浇水,接受自然雨露润泽。早春时节,山顶云雾缭绕,如临仙境。

陆羽《茶经》有云:“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这里的土壤分为三层结构,顶层是比较肥沃的黑色土壤,由草根等一些有机绿肥组成;第二层是红壤,有水分与养分;第三层是岩石,铁观音的根深植岩石,做出的茶带有特殊韵

味,当地人称“石山韵”。

新世纪的梅园:坚守变成“特立独行”

在过去十年间,铁观音经历过名声鼎沸、名噪一时。跨出西坪,在新的产区,整片的山头被开发、栽种上铁观音。现代工业化生产亦影响着铁观音的发展,新工艺制作出的清香型铁观音一时间备受市场喜爱,费工费时的传统做法被日渐抛弃,谁也无法评说这转变的好与坏。而今的铁观音似乎又在潮起潮落中漂浮不定。铁观音的原产地西坪,一直在这浪潮中处于被动与无奈的境地。

在如今的泰山楼里,仍挂着这样一幅对联:“泰而不骄乃见谦卑自牧,山之可乐唯在厚重有常”。即便王三言曾经富甲一方,也不忘教育后世子孙,木本水源是安身立命之根本。天地有时有序,自然有其运转之道,可惜现代茶园种植却往往背道而驰,长期使用除草剂、杀虫剂、化肥,让土壤失去活力,生态恶性循环。

而今,梅记第六代传人想将古法制茶延续下去:坚持种植娇贵的红芽歪尾桃;坚持人工除草,保持茶园周边植被多样性,还原茶山自有的生态,让茶树具备免疫能力,远离病虫害;坚持王家薪火相传的古法制茶技艺,然而,他却发现自己竟成为乡里的“疯子”。“留根之作,育树之贵”是梅记传人自勉之语,在有常的自然中谦卑自牧,让铁观音找回昔日茶中贵族的身份,或许是只有原乡人,又或是真正领略过铁观音魅力的人才懂的梦。

“泰而不骄乃见谦卑自牧,山之可乐唯在厚重有常”

今年,梅记茶园的面积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扩张,并在新园地里培育起铁观音的纯正品种“红

芽歪尾桃”。

现代农业长期大量使用除草剂,这对于茶树、土壤以及生态都有不良影响。人工除草虽然费

工费时,但却维系了茶园生态的良性循环。

在茶园周边种植豆类、紫云英等植物,养护土壤。茶树丛冠根部生出微生物,与树根便

构成了互相依赖的共生关系,这是茶树形成的天然的免疫系统。

预告梅园制茶记(二)| 采茶:春末初晴好 嫩芽香且灵

关于梅记茶行的历史

梅记茶行,始创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至今已有141年的历史,是由六代人薪火相传的百年茶叶商号。清末民初时期,安溪大半铁观音皆通过梅记营销东南亚等地,曾设分号于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并远销于世界各国。在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的旅程中,梅记家族写下了辉煌的一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