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语文学案二(10月2日)
语 文 试 卷 答案
1.(3分)D(A zài/zài zhàn/kān wãi/wâi zháo/zhuó B pàng/pán lěi/lěi gòng/gōng zhēn/yān C pú/pū qiào/qiào lòu/lù chā/chā D cēn/shēn tiâ/tiâ hãng/hâng mí/mǐ)
2、A.(B后面的意思是李教授在为哥伦比亚大学搜罗人才,说反了;应改为“还从科大研究生院选拔了一批研究生赴哥伦比亚大学深造”;C、“原因还是缘于彼此潜在的文化冲突产生的” 句式杂糅,应为“原因还是彼此潜在的文化冲突”或“缘于彼此潜在的文化冲突”D、成分残缺,应为“具有„„功能”)
3、(4分)①要加强网络信息管理 ②对待网络信息要理智。(或不要轻信网络谣言。)(每点2分)
4、它们都要求银行职员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1分),但外国银行更注重职员的内在素质和实际能力(2分),国内银行更看重文凭、学历、相貌等外在条件(2分)。(意思相近即可) 5、答案:B 解析:辞:推辞。
6、答案:B 解析:①招引高颎做记室一职的是周的齐王,不是高祖。⑥是说高颎避开权力地位,请求辞职。
7、答案:C 解析:皇上想成就高颎让贤的美名,曾同意他解除仆射的官职,只是不久又恢复了。
8、答案:(1) 当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都因为奢侈放纵被疏远,高祖愈加看重高颎,认他为心腹重臣。(译出大意给1分;“属意”1分;“心膂”1分)
(2)苏威在前朝隐居不肯做官,高颎能推举他。我听说推荐贤能的人受上赏,怎么能让他丢官呢?(或难道能让他丢官吗?)(译出大意给1分;省略句1分,“高蹈”“宁可”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3)皇帝那时生活奢侈,声色(歌舞和女色)之事日甚一日,又发动筑长城的劳役,高颎为此很担忧。(“滋甚”“起”“病”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高颎字昭玄,自称是渤海蓚人。高颎少年聪明敏捷,很有度量胸襟,读了一些史书,特别擅长辞令。当初,在孩童时,家有一棵柳树,有百尺多高,繁茂挺拔如同车盖。乡里的老年人说:“这家要出大贵人。”十七岁,周的齐王宇文宪召引他做记室。不久随越王宇文盛进攻隰州叛乱的胡人,平定了叛乱。
高祖主持朝政,早知道高颎精明强干,并且熟习军事,计谋丰富,便想延揽入丞相府。于是派邗国公杨惠传达丞相的意思,高颎领会旨意十分高兴地说:“愿意接受驱使。即使事业不能成功,我也不怕灭族之灾。”于是任丞相府司录。当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都因为奢侈放纵被疏远,高祖愈加看重高颎,认他为心腹重臣。尉迟迥起兵叛乱,派遣自己的儿子尉迟惇率步骑兵八万,进驻武陟。高祖命令韦孝宽攻击叛军,官军到河阳,诸路大军都不敢领先出战。高祖见诸将没有统一指挥,便命令崔仲方前去监军,崔仲方以父亲在山东为由推辞。那时高颎见郑译、刘昉都没有前往前线的意思,便主动请求出行,很合高祖的心意,于是派遣高颎。高颎接受指令立即出发,派人代为辞别母亲,说忠孝不能两全,便感慨叹息着上了
路。到军中,在沁水上架桥,贼军在上游放下点着火的小船,高颎预先制作土狗(水中障碍,前锐后广,前高后低,状如坐狗的土墩)以抵御火船,渡过沁水后烧掉桥与叛军背水一战,大败叛军。撤回,出席皇帝内室举办的宴会,皇帝竟撤下御帐赏给他。晋位柱国,改封义宁县公,升任丞相府司马,信任倚托的地位更加提高。
高祖接受周的禅让,高颎拜受尚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他。高颎很注意避开权力地位,上表章请求辞职,请苏威接替。皇上想成就他让贤的美名,同意他解除仆射的官职。几天后,皇帝说:“苏威在前朝隐居不肯做官,高颎能推举他。我听说推荐贤能的人受上赏,怎么能让他丢官呢?”于是命令高颎恢复原位,不久拜为左卫大将军,原来的官职不变。高颎时常坐在朝堂北边的一棵槐树下办公处理政务,那棵树不在行列之内,主事的要砍掉它,皇帝特别指示不要砍,用它昭告后人。高颎被看重竟然到这种程度。
隋炀帝即位,高颎任太常令。当时有诏会集周、齐旧时候的乐人以及天下散乐。高颎上奏道:“这些音乐早已失传,现在如果征集,恐怕那些没有见识的人们会弃本逐末,互相传授学习这些东西。”皇帝不高兴。皇帝那时生活奢侈,声色(歌舞和女色)之事日甚一日,又发动筑长城的劳役,高颎为此很担忧,对太常丞李懿说:“周的天元皇帝因爱好音乐而灭亡,前代的教训不远,怎么能重蹈覆辙呢!”那时皇帝对待启民可汗十分优厚,高颎对太府卿何稠说:“这家伙熟知中原的短处、山川的地理状况,恐怕要成为后患。”还对观王杨雄说:“近来朝廷太没有规矩了。”有人把这些言论上奏皇帝,皇帝认为是诽谤中伤朝政,于是下诏处死高颎,他的儿子全部流放边疆。
高颎在文武两方面都有大才,又明达世务。自从被寄以重任之后,竭诚尽忠,引荐忠贞贤良的人才,把天下大事当作自己的责任。在朝中执政近二十年,朝野一致推重佩服,没有不好的议论。
9.(1)同意。“寒”意为寒冷,“碎”意为破碎。表现寒秋时节,秋叶纷纷坠地的无奈。(1分)体现了自己处境孤寒的感受,渲染出寂夜中悲凉寂寥的心情。(1分)
(2)上片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1分)在词的开头,词人通过对秋声秋色的描绘,渲染出秋夜寒寂的氛围,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基调。“真珠”两句及“月华如练”句,极写远空皓月之澄澈,营造出空寂、凄凉之境,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表达出秋夜离人的相思之愁。(3分)
(3)①夸张手法:“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运用夸张手法,比入肠化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切。② 情态描写(细节描写):下片先以一个“愁”字尽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枕头欹斜”,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对灯,寂然凝思的愁苦的神态。③融情于景:“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④直抒胸臆:“谙尽孤眠滋味”,这句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述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必须有分析,否则不得分)
10、①尓卜尔筮,体无咎言 ②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③剑阁峥嵘而崔嵬④庄生
晓梦迷蝴蝶 ⑤山岳潜形 ⑥无案牍之劳形 (8分,每句1分)
11.(4分)称“我的老友”是因为最初看见它感觉在许多年前就认识,它带着“我”过去生活的味道;(2分)
后来说“它不是我的老友”是因为它太无瑕疵,太歪曲生命,美化了真实。(2分) 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12.(5分)这是一棵玻璃白菜,它精致、透明、昂贵;(2分)作者用这棵玻璃白菜与后文的真实白菜构成对比。(1分)为下文“该做一棵什么样的白菜”这样一个极端严肃的人生问题作铺垫。(2分)
13.(5分)①这类人外表精致,生活富裕,但内心贫瘠。(2分)②他们善于察言观色,处事圆滑,为人虚假。(2分)③他们的生命是干枯的。(1分)
14.(6分)作者借白菜肯定了以下人生态度:①人要活得真实(表里如一)。(2分)②能坚强地忍受孤独。(2分)③能坦然地面对失败甚至死亡。(2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语文附加题(答案)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6分)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 / 《春秋》抑诸侯 / 尊王室 / 王人虽微 / 序于诸侯之上 / 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惓惓也 / 非有桀纣之暴
评分建议:每处1分。少于6处,见对给分;多于6处,见错扣分。 20.(2分)编年体通史
评分建议:编年体,1分;通史,1分。 21.(2分)必须严守礼教规定的尊卑贵贱。 附:参考译文
周文王演绎排列《易经》,将乾、坤放在首位。孔子解释说:“天尊贵,地卑微,阳阴于是确定。由低至高排列有序,贵贱也就各得其位。”这是说君主和臣子之间的上下关系就像天和地一样不能互易。《春秋》一书贬低诸侯,尊崇王室,尽管王室宗族中人的职位并不高,但在书中排列的顺序却在诸侯国君之上,由此可见,孔圣人在君臣关系上从来都是非常重视的。如果不是因为夏桀、商纣暴虐,而商汤、周武王仁爱,使人民归心、上天赐命的话,作为君主臣子的商汤、周武王的本分应当是恪守臣节,为君主甘愿舍弃生命罢了。所以说,礼教中没有比区分身份、地位的尊卑高低更重要的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5分)A、E(A.错有两处:一、黛玉不是从袭人口中而是从傻大姐口中得知宝玉婚讯的;二、得知宝玉婚讯后,黛玉并不是“立马焚绢毁诗”,曾去宝玉房中见过宝玉。E.错有两处:一、欧也妮当家做主后做的第一件事是给了拿侬1200法郎促成拿侬与田产看守人高诺阿莱的婚姻;二、为叔父偿还债务时,她并没有被查理遗弃或者说她并不知道查理遗弃了她,所以也就谈不上“不计前嫌”)
评分建议:选对一项,得2分;两项,得5分。多选,不得分。
23.⑴(6分)①杨修恃才放旷;②杨修卷入了曹氏家庭的夺嫡之争;③杨修的身份与曹魏政权有利益冲突;④曹操忌其才能且疑心病重。
评分建议:答对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三点,得5分;四点,得满分。 ⑵(4分)“走车路”喻指由船总出面请媒人来向爷爷提亲;“走马路”喻指自己作主,站在渡口对溪高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