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完整版)2016年全国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推荐文档

(完整版)2016年全国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推荐文档

来源:九壹网
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2016·江苏单科·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2.(2016·浙江文综·17)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2.(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管理失控 3.(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积极推行重农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无)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2016·浙江文综·15)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秦汉始置州 ②唐代私营绫织作坊兴起 ③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 ④元代为中书省辖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1.(2016·浙江文综·14)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 .....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1 / 6

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 2.(2016·天津文综·2)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这一铜版( )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 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16·天津文综·4)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

A.中国商人 B.阿拉伯人

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 D.奥斯曼土耳其人 4.(2016·北京文综·15)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 )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5.(2016·江苏单科·21)(12分)历代王朝的商业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为“惠商”。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6分)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3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3分)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1.(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7)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移民已在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2.(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

2 / 6

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3.(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40)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25分)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分)

3 / 6

1.(2016·江苏单科·3)【知识点】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试题解析】材料“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表明灌溉工具是翻车,使用的是人力,不是农具自动化,故A项错误;翻车是灌溉工具,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故B项正确;标志着灌溉技术成熟的是筒车,故C项错误;材料“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可看出农业生产对自然还是有依赖的,始终不能摆脱自然的束缚,故D项错误。

2.(2016·浙江文综·17)【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小农户个体经营)【试题解析】材料“佃则有田”说明土地没有过度集中,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没有涉及土地兼并现象,没有反映“有田者无力可耕”,故B项错误;材料讲的是江南乡村社会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户个体经营的农业经济状况,故C项正确;材料讲的是佃户租地主的土地耕种,地权和劳动者没有契合,故D项错误。

1.(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5)【知识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汉代庄园经济)【试题解析】此图反映的是集体劳动的场景,而非个体农户分散的生产劳作状态,故A项错误;此图没有反映出耕作技术的进步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不能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故B项错误;汉代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故C项错误;此图反映出汉代豪强地主在庄园内驱使农民集体生产的情形,故D项正确。

2.(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6)【知识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宋代土地调整(“不抑兼并”导致租佃制普遍发展)【试题解析】宋代经济较唐代有进一步发展,没有出现严重衰退,故A项错误;宋代为加强主义集权,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导致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制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B项正确;坊市制度崩溃主要与商品经济关系密切,但与农民租种土地并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谈到的宋代土地高度集中的问题与宋代实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有关,不能表明管理失控,而是对土地的调整,故D项错误。

3.(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27)【知识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明末租佃制(江南农村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对佃户的影响)【试题解析】意思是讲,明朝中后期江南农村的雇工——即佃户,由勤劳、柔顺到懒惰、骄纵,雇工本身的劳作态度,雇工对地主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使佃户对地主的依赖关系松弛,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会吸纳周边农村地区大量人口的就业,会导致农业生产人口的大量下降,农村会出现“用工荒”,因而农村雇工的地位提高了,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佃户社会地位的提高,未涉及重农,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佃户地位的变化,未体现社会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主体是佃户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而不是强化,故D项错误。

1.(2016·浙江文综·15)【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汉至元与地方的斗争【试题解析】州的设置始于西汉,故①错误;唐朝私营作坊兴起,定州富人何明远,家有绫机五百张,故②正确;定州定窑是宋朝的五大名窑,其产品的质量闻名天下,故③正确;定州属河北,在元朝河北属“腹里”,为中书省所管辖,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1.(2016·浙江文综·14)【知识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试题解析】“九市开场,货别隧分”出自于汉朝班固的《西都赋》,写的是当时长安的商业经济“九市”的情况,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贝锦斐成,濯色江波”出自魏晋左思的《蜀都赋》,写的是成都的织锦,与商业无关,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4 / 6

“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出自于唐朝元稹的《估客乐》,写的是当时各地的所产商品均汇聚的长安城,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出自于元末明初孙蕡的《广州歌》,写的是当时的广州的商船和商人,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2016·天津文综·2)【知识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纸币发展)【试题解析】题中给出的北宋纸币铜版拓片是印刷纸币的模板,它的存在能反映出北宋发行了纸币,故①正确;从铜版拓片的内容,可知当时印刷技术水平,故②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纸币拓片,不是纸币实物材料,故③错误;从纸币出现和拓片上文字,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繁荣,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3.(2016·天津文综·4)【知识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对外贸易(丝绸之路)【试题解析】古代中国实行重农抑商,中国商人的活动很少能到达欧洲,故A项错误;古代中国对外交往通过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到达中亚、西亚地区,再由阿拉伯人经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阿拉伯人是传播四大发明和中国物产到欧洲的桥梁,故B项正确;由于交通工具和地理因素的,欧洲人到达古代中国很艰难,而且马可·波罗是元代才来到中国游历,并不是促进两地物种传播的主要途径,故C项错误;奥斯曼土耳其人控制的是地中海东西方贸易商路,不利于中国与欧洲往来,故D项错误。

4.(2016·北京文综·15)【知识点】古代中国的商业——明代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试题解析】材料“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表明农产品在当时大量进入了商品流通领域,故①正确;“积累了巨额财富”不是用来扩大再生产,而是“用于购田置地”说明了当时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故②正确;“获得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反映了食盐贸易依然控制在手中,故③错误;材料反映了一个徽商最初经营农产品、后来经营食盐、发家致富的过程,没有涉及社会地位提高的信息,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5.(2016·江苏单科·21)(12分)【知识点】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重农抑商【试题解析】(1)第一小问做法,据材料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得出取消关卡和禁令,也就是允许自由经商;第二小问成效,据材料一“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得出商业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第三小问目的,结合重农抑商的目的得出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第四小问影响,结合重农抑商的影响得出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2)据材料二“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得出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据材料二“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得出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据材料二“以末致财,用本守之”得出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3)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得出抑商和惠商是不同时期的经济,抑商是封建社会一直奉行的经济,惠商是阶段性的,抑商和惠商在某一阶段同时存在。

【答案】(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 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和惠商。

1.(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7)【知识点】明清君主制度的加强【试题解析】族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题干材料谈到的只是清代很多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与族谱编修无关,故A项错误;族谱是同宗共族的血缘家族,用来记载本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按照中国人认祖归宗的传统,清代乾隆年间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现象增多,恰恰说明移民已在安居繁衍,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只是提及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并不能说明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福建不能代表所有的内地宗族,故C项错误;材料中提到入台族裔回乡请祖

5 / 6

先牌位赴台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说明两岸居民正常往来没有受到阻碍,故D项错误。 2.(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0)【试题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可得出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据材料一“清朝取消了人头税”可得出税收制度的变革;据材料一“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可得出农业的精耕细作;据材料一“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可得出高产作物的推广;据材料一“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可得出带来耕地面积增加。第二小问影响,一分为二的分析,一方面缓和了人地之争,同时也导致环境恶化,人口大量增加带来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答案】(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3.(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40)【知识点】(1)明清时期救济制度;近代英国济贫制度【试题解析】(1)第一小问目的,从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等方面概括,根据材料一“收孤苦无靠者”、“收养流浪贫民”和材料二“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送入”得出救济弱势群体;根据“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可知救济弱势群体,尤其是流浪者,能够维护社会稳定,同时还能促进政权认同。第二小问异同,相同之处,从救济主体、方式、内容、保障等方面分析,根据材料一“依赖于财政”和材料二“英国颁布济贫法”得出主导,根据材料一“明初设养济院”、“设栖流所”和材料二“”、“ 贫民习艺所”得出设置救济机构,根据材料一“明律规定”、“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和材料二“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得出立法保障,根据材料一“主要有灾荒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和材料二“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得出因类而异;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得出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根据材料二“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得出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

【答案】(1)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6分) 相同: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8分)

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4分)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