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脾两虚中医辨证治疗
别名中医:
虚劳,心悸,怔仲,不寐,健忘,血证,眩晕,西医:风心病,慢性肠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肾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出血性疾病
中医释名:
本证多因久病虚弱,或慢性失血,或思虑过度,劳倦太过,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心血耗伤,脾气亏虚。
中医病机:
本证多因久病虚弱,或慢性失血,或思虑过度,劳倦太过,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心血耗伤,脾气亏虚。本证病位主要在心脾,多为心血不足,脾气亏虚,病情发展严重时,可致气虚血脱的危急重证。
体征:
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面色萎黄,食少倦怠,腹胀便溏,气短神怯,或皮下出血;妇女见月经不调,经量多色淡,甚至崩中漏下,或经少渐至经闭、舌质淡嫩。苔白,脉细弱。
中医治疗原则
补益心脾,益气生血。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木方药:(1)归脾汤加减:炙党参15克、炙黄芪15克、白术10克、茯神10克、当归10克、龙眼肉12克、木香6克、酸枣仁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本方适用于心脾两虚偏于脾气虚弱者。
(2)天于补心丹合四物汤加减:熟地10克、炙党参15克、玄参10克、丹参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柏子仁12克、枣仁10克、远志10克、石菖蒲10克、麦冬10克、炙甘草6克。本方适用于心脾两虚偏于心血不足者。以上方药浓煎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剂。温服,1日3次。
2.加减变化:若兼见脾胃虚,食少便溏者,于基本方(1)中加苡仁15克、芡实12克、砂仁6克以健脾止泻;若兼见大便干结者加郁李仁10克、麻仁12克以润肠通便;若兼见气短、自汗甚者加浮小麦30克、瘪桃干10克以收涩止汗。兼见心惊不宁,夜梦易惊者于基本方(2)中加珍珠母24克、琥珀末6克以镇心安神;若兼见心悸忡、心胸疼痛隐隐,宜加丹参10克、赤芍l0克、益母草15克以活血宁心止痛。若兼见血虚及阴,致心脾气阴两虚,症见心悸怔仲,神疲乏力外,还会出现口干咽痛,午后潮热,面红升火手足心热等症,于基本方(2)中加银柴胡10克、胡黄连6克、山药15克、白芍15克以清虚热益脾阴。若兼见衄血、便血、尿血、皮下出血、女子崩漏等,血色淡红,面红无华,唇甲色白者,于基本方(2)中加阿胶10克、鹿角胶10克、炒蒲黄10克、黄精15克以养血止血。
(三)饮食疗法
参苓粥:取人参3~5克(或党参15~20克)、茯苓15~20克、粳米100克、生姜3~5克:先将人参(或党参)节成薄片,把茯苓捣碎,浸泡半小时,共煎取药汁,再将粳米、生姜加适量水共入砂锅内煮熟,分早晚两次服食;本粥有益气补虚,健脾养胃作用。
施治要点:
(一)心脾两虚所致的心悸、怔仲、心痛时,常兼脾虚生痰,或气虚血瘀,心脉痹阳,痰瘀内滞,心脉不通则痛。此时虽有痰瘀等实邪,治疗时宜慎重。祛痰浊不宜峻剂,如加用温胆汤、瓜蒌薤白半夏汤之类即
可;逐瘀不宜用猛剂,如丹参、当归、郁金、鸡血藤、琥珀之类。屡治其标,正气更虚,给后期治疗造成困难。
(二)心脾两虚有心痛症时,常伴有消化道症状,治疗中要辨证准确,以心痛为主,伴见脾胃症状,应以治心痛采用活血理气通脉法为主,兼理脾胃。以脾虚为主,伴见心悸心痛症状,则以健脾益气法为主,兼通心气。这样有针对性的治疗,脾胃症状消失,心痛亦可防止复发。
(三)心脾两虚兼有肝郁气结生痰,日久又化火为患。多见青春期的精神症。在躁动不安,神明迷乱之时,当运用凉血降火,荡热泻实,法以行气开窍,活血润燥用当归承气汤加味,药用当归、大黄、枳实、玄明粉、甘草、桃仁、红花、黄芩、丹参、香附、郁金等。此症控制后,一定要开导患者,药物攻病虽暂安一时,然而隐曲不伸,终将有复发之虑,须宽胸畅怀,安心静养,移情易性,方能根治。
中药
针灸 1.针刺:取穴心俞、脾俞、神门、三阴交,其手法不宜过强,多采用补法,留针10~15分钟,轻捻提插2次,每日一次。
2.艾灸:可选上穴进行艾条灸,每穴灸3~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1.心脾两虚症见心悸失眠时.在临睡前不宜情绪激动,不要喝浓茶,吸烟等。
2.表现为食少便溏时,除少进肥甘厚味及甜腻之品外,如果水泻量多时,应适当多饮糖盐水,注意腹部的保暖等。
3.本证表现为出血量多时,瞩病人绝对卧病休息,忌搬动,少说话,使病人情绪安定,有利于治疗。
失眠治疗:
黄精50 g、五味子30 g、酸枣仁30 g、夜交藤30 g、钩藤30 g、天麻30 g、丹参20 g、珍珠母50~100 g。于师特别强调该
方的煎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药物煎煮前应予清水浸泡2~3 h,使药物充分泡透,以便有效成分析出,然后连药带水倒入锅中再行煎煮。第二、珍珠母质地厚重应打碎先煎。第三、汤药分三至四次服用,晚间服药需于晚睡前0.5~1 h温服,以期药
效发挥时入眠。方中酸枣仁性平味酸、甘,入心、肝二经,能养心血益肝阴,为治由心肝阴血亏虚、心神失养而导致失眠多梦之要药,且其味酸而收敛,具有敛阴生津止渴之功。现代药理表明其主要成分酸枣仁皂苷、黄酮苷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镇痛、抗心律失常等作用[2]。五味子性温味酸、甘,酸能生津,具有生津止渴之功,为治疗阴虚内热消渴之良药。其归经心、肾,可补益心肾,宁心安神,善治阴血亏虚,心神失养或心肾不交之失眠多梦,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能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使二者趋于
平衡,从而改善睡眠。丹参味苦性微寒,入心经,既可清热凉血,又可除烦安神,在活血同时又能养血,治虚烦不寐。现代药理表明其对中枢神经有镇痛及镇静作用。上述三药配伍,共组成方(如天王补心丹)专治阴虚血少,神志不安之不寐。钩藤、天麻、珍珠母三味药均入肝经,为平抑肝阳、息风定惊之佳品。其中珍珠母质地厚重属镇降之品,又入心经,为镇惊安神之要药。现代药理表明珍珠粉对中枢抑制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天麻、钩藤的水、醇提取物具有明显的镇静作用。黄精性平味甘,归脾、肺、肾经。既可滋补肺脾肾三脏之阴,治内热消渴,又可补益脾气,以免滋腻过度,有碍脾胃运化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精多糖具有控制血糖,抗疲劳,增加冠脉流量,减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压,降低血脂,从而改善心脏供血作用,间接改善睡眠。有经验报道黄精量用40~50 g对失眠有效。夜交藤性味甘平,归属心、肝二经,可养血安神,为治疗阴虚血少之失眠要药,其配合上述七味药共奏滋阴潜阳、重镇安神之功效。在此治疗基础上于师着重强调,消渴不寐患者,临床表现除不寐主症外,往往存在其它兼症,
潜方用药必须辨证加减,灵活化裁。若伴见情绪激动,烦躁易怒,头晕目赤,耳鸣口苦,舌红苔黄,
脉弦数,可去原方中   黄精、五味子、酸枣仁,加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车前子以清肝泻火,清利湿热。取龙胆泻肝汤清热利湿之意;若伴见神疲乏力,头晕健忘,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脉沉细无力,可去原方中天麻、钩藤、珍珠母,加党参、白术、茯神、当归、远志以补益心脾,取归脾汤之意;若伴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心悸多梦,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在原方用药基础上加山药、熟地、山茱萸滋阴补肾,加茯苓、丹皮、泽泻泄湿浊将相火。若伴头晕头痛,四肢麻凉疼痛,面色晦暗,舌紫黯或有瘀斑,脉涩,去原方中天麻、钩藤,加赤芍、红花、川芎、桃仁、鸡血藤、苏木、延胡索以增强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效,取血府逐瘀汤之意。若伴见脘腹胀满,大便秘结不通,在原方基础上加火麻仁、肉苁蓉、榔片、莱菔子、枳壳以通便行气除胀。若伴四末不温,夜尿频多,畏寒喜暖。
去原方中天麻、钩藤,加淫羊藿、菟丝子、巴戟天以温补肾阳,加女贞子、枸杞子佐以滋补肾阴,寓阴中求阳之意。
治宜滋阴除烦,重镇安神,活血化瘀。黄精50 g、五味子30 g、酸枣仁30 g、夜交藤30 g、钩藤30 g、天麻30 g、丹参20 g、珍珠母100 g、栀子15g、丹皮20 g、赤芍25 g、川芎25 g、鸡血藤30 g、桃仁20 g、红花25 g,日1 剂水煎服。服药2周后复诊,患者睡眠较前略有改善,每日睡眠时间增加到2~3 h,头晕症状基本缓解,心烦易怒症状改善,仍有四肢末端麻木感,于师在上方基础上去丹皮、栀子,将珍珠母减至50 g续服14剂,睡眠较前进一步改善,每日睡眠时间可达4~5 h,四肢末端麻木感较前略减
轻。效不更方,上方续服1 个月,失眠症状基本消失,随访2 个月后未复发。◆
滋阴祛瘀安神汤
基本方药: 生地、杞子、黄芪、当归各1 5g,百合24g,川芎6g,夜交藤、合欢皮、生龙骨(先煎)、珍珠母(先煎)各30g, 丹参20g, 芍药、炒酸枣仁各10g。随证加减:
兼肝郁化火加栀子;兼痰热内扰加黄连、半夏、竹茹;
心脾两虚者加党参、茯神、白术;
血虚者加阿胶;虚热者加知母、龟版、黄柏。
水煎服, 日1剂。
滋阴祛瘀安神汤以  生地、杞子、白芍   滋阴补肾柔肝,黄芪、当归、丹参、川芎  益气养血活血,夜交藤、合欢皮、酸枣仁、百合  养心安神,生龙骨、珍珠母平肝潜阳、重镇安神
糖尿病人如何治疗失眠?
失眠是指难以入睡、睡后易醒或彻夜不眠的疾患,中医称”不寐“。
失眠的原因是思虑太过、劳役失调、素质不强、病后体虚、惊恐郁怒、情绪紧张、饮食不节、胃气不和或贫血、高血压、动脉硬化、神经官能症等慢性疾病使阳不交阴、心失所养,引起大脑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平衡失调,而形成失眠。临床表现分为起始失眠,即入睡困难,到后半夜才能睡着。间断失眠,即睡不安稳,容易惊醒,常有恶梦。终点失眠,即入睡容易,持续时间不长,后半夜惊醒后不能再睡。个别日久失治,病症严重者可能发展为精神失常。
治疗失眠宜补益心脾、滋阴降火、疏肝泻热、养心安神、心情舒畅、神安则自寐。1:药物疗法处方:花生叶(干品)50克
用法:日1剂,水煎沸10分钟,取浓液200毫升,睡前温服。
疗效:服药3~5天,有效率%
2:处方:桑白皮、陈皮、赤芍、桃仁各12克,柴胡、通木、半夏、苏子各10克,香附、大腹皮、甘草各15克,青皮14克。
用法:水煎,日1剂服2次。
疗效:用药6剂,有效率达100%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益气养阴、补肾化瘀汤h^uj, 百拇医药
药物:黄芪50g,生地黄25g,山茱萸、菟丝子、三七片、龟板、何首乌各15g,太子参20 g,龙齿(先煎)30g,琥珀粉(冲服)1.5g。
功效:益气养阴,补肾化瘀,佐以安神。h^uj, 百拇医药
主治:糖尿病引起的失眠症。失眠,神疲乏力,头晕善忘,烦渴多饮多尿,肢体酸痛,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用法:上药水煎2次,取汁400ml,分两次温服,每日1剂,连服7日为一疗程,4周后判定疗效。h^uj, 百拇医药
加减:气虚重者改黄芪为西洋参;白内障,眼底病变,视物模糊者加山萸肉、车前子;周围神经病变加桑寄生、鸡血藤;高血压加旱莲草、川牛膝、钩藤;冠心病加川芎、丹参;血栓形成加黄连、地龙、当归;肾病加益母草、玉米须;乳腺瘘管加皂角刺。h^uj, 百拇医药
天王补心丹
组成:酸枣仁12 柏子仁10 当归10 天冬9 麦冬10 生地15 人参10 丹参9 玄参10 云苓12 五味子8 远志肉9 桔梗8龙眼肉10 夜交藤12
【功用】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主治】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心悸失眠,虚烦神疲,梦遗健忘,手足心热,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方解】由于病人思虑过度,耗伤心阴,阴亏血少,心失所养而神志不安,虚烦少眠,健忘;心火引动相火,扰动精室,故梦遗;舌为心之外候,心火上炎,故口舌生疮;津枯血少,故肠燥便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方中生地滋阴补肾,养血润燥;玄参、天冬、麦冬清热养阴;丹参、当归调养心血;人参、云苓益气宁心;酸枣仁、五味子敛心气,安心神;柏子仁、远志养心安神;桔梗载药上行。
【现代应用】现代常化裁运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精神症、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及复发性口腔炎、荨麻疹等属上述证候者。
【加减法】
1.若心悸不安,不能入眠者可加入龙眼肉10 夜交藤12
2.遗精滑泄者,可加入芡实12 金樱子10 覆盆子10
3.心火较盛者,可加栀子10 灯芯草3
4.心悸较甚,再加入磁石20 龙齿15
类别:安神类
◎方 名:天王补心丹(补养之剂)
总 结:补心
编 号:012
组 成:桔梗、天冬、麦冬、人参、茯苓、生地、元参、枣仁、五味、远志、柏仁、丹参、当归、蜜、
朱砂
主 治:
1.治思虑过度,心血不足,怔忡健忘。心口多汗。
2.大便秘或溏,口舌生疮等证。
归 经:手少阴药
方 义:生地、元参,北方之药,补水所以制火,取既济之义也。
丹参、当归,所以生心血。
血生于气,人参、茯苓所以益心气。
人参合麦冬、五味,又为生脉散。
盖心主脉,肺为心之华盖而朝百脉,补肺生脉,所以使天气下降也。
天冬,苦入心而寒泻火,与麦冬同为滋水润燥之剂。
远志﹑枣仁﹑柏仁所以养心神。
而枣仁、五味,酸以收之,又以敛心气之耗散也。
桔梗,清肺利膈取其载药上浮而归于心,故以为使。
朱砂,色赤入心,寒泻热而重宁神。
读书之人,所当常服。
又附方:一方有石菖蒲四钱,无五味子。
一方有甘草。
煎服法:蜜丸,弹子大,朱砂为衣。临卧灯心汤下一丸,或噙含化。
天王补心丹
【来源】《万病回春》卷四。
【组成】人参15克 五味子 当归(酒洗)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柏子仁 酸枣仁(炒) 玄参 白茯神(去皮) 丹参 桔梗(去芦) 远志(去心)各15克 黄连(去毛,酒炒)60克 生地黄(酒洗)120克 石菖蒲30克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30丸,临卧时用灯心、竹叶煎汤送下。
【功用】滋阴泻火,养心安神。
【主治】阴虚火旺,心神失养,惊悸怔忡,健忘失眠,咽喉干燥,夜梦遗精。
【天王补心丹方论】
明•吴 昆:心者,神明之脏,过于忧愁思虑,久久则成心劳。心劳则神明伤矣,故忽忽①喜忘;心主血,血濡则大便润,血燥故大便难;或时溏利者,心火不足以生脾土也;口内生疮者,心虚而火内灼也。人参养心气,当归养心血,天、麦门冬所以益心津,生地、丹、玄所以解心热,柏仁、远志所以养心神,
五味、枣仁所以收心液,茯苓能补虚,桔梗能利膈。诸药专于补心,劳心之人宜常服也。(《医方考》)
明•李中梓:心者,神明之宫也。忧愁思虑则伤心,神明受伤则主不明而十二官危,故健忘、怔忡。心主血,血燥则津枯,故大便不利;舌为心之外候,心火炎上,故口舌生疮。是凡以生地为君者,取其下入足少阴以滋水主,水盛可以伏火,况地黄为血分要药,又能入手少阴也。枣仁、远志、柏仁,养心神者也;当归、丹参、元参,生心血者也。二冬助其津液,五味收其耗散,参、苓补其气虚。以桔梗为使者,欲载诸药入心,不使之速下也。(录自《摄生秘剖》)
清•柯 琴:心者主火,而所以主者神也。神衰则火为患,故补心者必清其火而神始安。补心丹用生地黄为君者;取其下足少阴以滋水主,水盛可以伏火,此非补心之阳,补心之神耳,凡果核之有仁,犹心之有神也。清气无如柏子仁,补血无如酸枣仁,其神存耳。参、苓之甘以补心气,五味之酸以收心气,二冬之寒以清气分之火,心气和而神自归矣;当归之甘以生心血,玄参之咸以补心血,丹参之寒以清血中之火,心血足而自藏矣;更假桔梗为舟楫,远志为向导,和诸药入心而安神明。以此养生则寿,何有健忘、怔忡、津液干涸、舌上生疮、大便不利之虞哉?(录自《古今名医方论》)
清•汪 昂:此手少阴药也。生地、元参,北方之药,补水所以制火,取既济之义也。丹参、当归,所以生心血。血生于气,人参、茯苓所以益心气。人参合麦冬、五味,又为生脉散,益心主脉,肺为心之华盖而朝百脉,补肺生脉,所以使天气下降也。天冬苦入心而寒泻火,与麦冬同为滋水润燥之剂。远志、枣仁、柏仁,所以养心神,而枣仁、五味酸以收之,又以敛心气之耗散也。桔梗清肺利膈,取其载药上浮而归于心,故以为使。朱砂色赤入心,寒泻热而重宁神。读书之人,所当常服。(《医方集解》)
清•王子接:补心者,补心之用也。心藏神,而神之所用者,魂、魄、意、智、精与志也,补其用而心能任物矣。《本神篇》曰:随神往来者为之魂,当归、柏子仁、丹参流动之药,以悦其魂;心之所忆谓之意,人参、茯神调中之药,以存其意;因思虑而处物谓之智,以枣仁静招乎动而益其智;并精出入者为之魄,以天冬、麦冬、五味子宁静之药面安其魄;生之来谓之精,以生地、元参填下之药定其精;意之所存谓之志,以远志、桔梗动生于静而通其志。若是,则神之阳动而生魂,魂之生而为意,意交于外而智生焉;神之阴静而生魄,魄之生而为精,精定于中而志生焉,神之为不穷矣,故曰补心。(《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徐大椿:血虚挟热,虚热生风而心神失养,故怔忡、惊悸不已。生地、元参壮水制火,枣仁、柏仁养心安神,人参助心气,当归养心血,天冬、麦冬清心润燥,茯神、远志渗湿交心,丹参理心血,五味收心阴,少佐桔梗载药上行,俾诸药入心。若心火太旺,加黄连以直折之。此是心虚挟热惊悸、怔忡之 方。炼蜜为丸,朱砂为衣,使火降神宁,则虚风自熄,而心悸诸证无不痊矣。(《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清•陈念祖:小篆②心字篆文,只是一倒火耳。火不欲炎上,故以生地黄补水,使水上交于心;以元参、丹参、二冬泻火,使火下交于肾;又佐参、茯以和心气,当归以生心血,二仁以安心神,远志以宣其滞,五味以收其散;更假桔梗之浮为向导。心得所养,而何有健忘、怔忡、津液干枯、舌疮、秘结之苦哉?(《时方歌括》)
清•张秉成:夫心为离火,中含真水,凡诵读吟咏,思虑过度,伤其离中之阴者,则必以真水相济之。故以生地、元参壮肾水,二冬以滋水之上源,当归、丹参虽能入心补血,毕竟是行走之品,必得人参之大力驾驭其间,方有阳生阴长之妙。茯苓、远志泄心热而宁心神,去痰化湿,清宫除道,使补药得力。但思虑过度,则心气为之郁结,故以柏子仁之芳香润泽入心者,以舒其神,畅其膈。枣仁、五味收其耗散之气,桔梗引诸药上行而入心。衣以朱砂,取其重以镇虚逆,寒以降浮阳,且其色赤属离,内含阴汞,与人心同气相求,同类相从之物也。(《成方便读》)
【注释】①忽忽:心中空虚恍惚。
②小篆(zhuan撰):汉字的一种书体。《法书考》:“小篆者,秦相李斯的所作也,增损大篆籀文谓之小篆,亦曰秦篆。”
问答;
1.肾阳虚、气血不足的女人能用天王补心丹吗?
天王补心丹具有滋阴养血,补心安神之功用。临床用于阴亏血少,心肾之阴不足所致虚烦少寐,心悸神疲,梦遗健忘,大便干结,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而数者。
方中重用生地滋肾水以补阴,使水胜能制火;入血分以养血,血不燥则津自润,是为主药。玄参、天门冬、麦门冬甘寒滋润以清虚火;丹参、当归用作补血、养血之助,实为滋阴补血而设。
\"肾阳虚、气血不足\"可以用成药桂附地黄丸和健脾丸同用。非是不补血,而是通过健脾丸调养脾胃的功能,使脾胃熟腐水谷的功能恢复,气血自复。
肾气丸,是补肾阳的,还有就是用十全大补丸,或用八珍汤,都是补气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