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浙江省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专项的成就与展望

浙江省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专项的成就与展望

来源:九壹网
'l唁鲁与研究 DOI:10.3969/j.issn.1006—8082.2010.04.002 中国稻米2010,l6(4):7-10 浙江省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专项的成就与展望 郑有川 程式华 (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杭州3 10006;‘通讯作者,E—mail:shcheng@mail.hz.zj.cn) 摘要:水稻是浙江省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为加强浙江省杂交水稻育种研究,1988年12月,浙江省设立水稻育 种研究重大科技专项,定名为“8812”计划,组织全省水稻育种研究优势单位共同攻关。经过2O年的攻关,浙江省杂 交稻育种技术和方法不断创新,品种大批育成,单产水平显著提高,品质明显改善,同时,突破了连作杂交晚稻和籼 粳杂交稻育种的瓶颈。目前,育成的杂交稻组合年种植面积占浙江省年推广杂交稻面积的75%以上,对推进浙江省 的水稻科技创新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简要地阐述该项目实施以来取得的主要进展。 关键词:杂交水稻;育种;研究进展;8812 中图分类号:S5l1.0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8082(2010)04—0007-04 1988年12月,浙江、省决定,在不放 的机制,依托浙江省各地(市)的农业科研单位、推广部 门,建立新组合试验展示点,并通过技术集成,探索栽 培措施,实现超高产。 1.5抓成果转化,加速超级稻推广 松常规育种的同时开展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 的研究,定名为“8812”计划,由浙江省科委组织“三农 四方”(浙江省农业厅、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农业大 学、中国水稻研究所)予以实施。项目的实施,取得了一 批创新性研究成果,育成的杂交稻组合在浙江省乃至 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对推进浙江省的农业科技创新 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 创新超级稻成果转化机制,采取“科研单位一技术 推广部门一种子企业”三位一体的超级稻成果转化机 制,加速超级稻品种的快速发展,实现科研单位、技术 推广部门和种子企业的共赢。此外在浙江省科技成果 l创新机制,协同攻关 1.1抓优势单位,建立攻关团队 项目启动后,浙江省科技厅立即着手组建攻关队 转化资金项目方面给予苗头组合重点支持,加速成果 推广。 2选准方向,重点突破 2.1超级稻研究国内领先研究成果获国家奖 伍。设立项目管理办公室和成立专家组。专家组由浙江 省知名水稻专家组成,项目攻关成员由国家级、省级和 地区级水稻育种优势单位组成,形成了一支有130多 人组成的科技创新团队。 1.2抓制度建设,制定管理办法 项目第二阶段选育的协优9308是我国第一代超 级稻典型代表。该研究总体研究思路是在不放松常规 育种的同时,开展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重点选育高产、优质且抗性较好的籼粳亚种问杂交稻 制定了专门的管理办法。管理上实行专家负责制, 力求科学、高效运行。任务分工实行招标形式,公平竞 争;经费分配采用“定额资助先启动,依据成果后补助” 的办法,确保了项目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13抓任务落实,定期检查验收 新组合。通过集成技术示范,协优9308连续数年创浙 江省百亩以至千亩连片超高产纪录,形成了湖南、浙 江、辽宁全国超级稻三足鼎立之势。2001年总 理在全国农展会中参观了超级稻协优9308之后说: “超级稻选育成功,是对人类一个很大的贡献”。项目组 项目管理上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浙江省科技厅 采用“定期检查,年度考核,阶段验收”的办法,监督检 通过开展高产机理研究,科学地阐明了协优9308和两 优培九的超高产理论基础,为进一步选育超级杂交稻 组合提供了理论依据,“超级稻协优9308的选育、超高 产生理基础研究及生产集成技术的示范与推广”获 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我国超级稻品 种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 收稿日期:2010—04—27 ・查项目任务的落实情况。每年召开全体研究人员参加 的年会,各单位要汇报年度工作进展和来年打算。专家 组不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汇报,并时常赴基地实地考察, 掌握研究进展。 1.4抓良种良法,做好试验示范 本项目非常重视良种良法工作,建立“上下联动” 7・ 郑有川,程式华:浙江省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专项的成就与展望 中固稻米2010,16(4):7M0 2.2印水型不育系大面积应用,开创杂交稻生产新纪 兀 相继育成。这些组合株型紧凑,剑叶挺直,增加了群体 的光合效率和田间的通风透光性,提高了结实率和千 粒重,改变了老组合叶片宽、软、披、薄的株型特点,从 而塑造了超级稻理想株型的典型。 2.5高新技术主导育种工作 针对杂交稻米质差及胞质不育材料类型单一等问 题,“8812”项目研究人员从发掘杂交水稻新不育胞质 人手,以野败不育系作鉴别材料,在栽培稻(恢复系)中 定向寻找新的不育胞质,通过恢复系与保持系杂交和 基因重组,首次发掘出印尼水田谷6号等l0个新不育 胞质,极大地丰富了杂交水稻不育胞质类型。利用印尼 传统的育种方法与分子育种、航天育种相结合,创 建一批新的育种材料,已经在生产上发挥重要作用。通 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成 水田谷6号新不育胞质,培育出了优良性状聚集较多 的3个新质源印水型系列不育系Ⅱ一32A、优lA、中 9A,它们都具有杂种产量高、米质评分高、制繁种产量 高、种子生产成本低的“三高一低”特点。它们的育成使 我国水稻不育系的米质和制种产量提升到一个新的水 平。印水型不育系目前已成为我国广泛应用的第二大 类型不育系,全国已有230个(次)该类型杂交水稻新 组合通过国家、省级审定,累计推广面积3 134万hm ; 目前年应用面积达300万hm 以上,占全国杂交水稻 种植面积的23%。该研究成果200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 步一等奖。 2.3产量提高和品质改善并举 浙江省“8812”计划初始育种目标是追求超高产, 为适应市场需求,第三阶段就在全国率先提出选育“优 质超级稻”为主攻目标,经第四阶段的攻关研究,已在 优质超级杂交稻育种上有所突破。解决提高杂交水稻 品质的技术关键问题,重点是解决不育系(保持系)的 稻米品质,在优质不育系资源缺乏的情况下,通过引 进、改造国外优质资源,已成功转育优质不育系。实践 证明,中浙A不育系的选育成功,对配制优质杂交水稻 组合发挥了关键的作用。配制的中浙优1号品质优于 现有主栽组合协优46,米质已达农业部新颁标准三等 优质米,垩白率由现有推广组合的90%下降到10%~ 30%,尤其是影响食味品质的胶稠度指标,由40~50 mm左右增加到70~80 mm,该组合是优质超级稻选育 的成功范例。 2.4塑造台风多发地区的超级稻理想株型 要打破当前杂交稻产量徘徊局面,应用理想株型 与杂种优势相结合来选育超级杂交稻,已成为进一步 提高杂交稻产量的主攻方向。所以,在选育新组合时, 除了扩大遗传多样性外,还特别注意改善植株形态,力 求协调籼粳矛盾,以获得更高的产量潜力。1993年项 目组依照这个设想,育成了第一个超级稻协优9308, 在此基础上,国稻6号、中浙优1号为代表的新组合也 ・8・ 功选育出优质、多抗、高配合力恢复系中恢8006和中 恢218,并分别组配出国稻系列和218系列组合,被国 际同行认为是Xa21基因商业化开发的成功范例。育成 的国稻6号是集产量高、米质优、抗性好、口感佳等优 点于一身的新型超级稻。由江苏明天种业出资1 000 万元买断国稻6号的品种经营权,创造了我国单个水 稻品种经营权价格之最,被列为2005年中国种业十大 要事。中浙优1号是浙江省第一个通过航天技术育成 的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2007年在浙江种植面积达 10.34万hm ,打破了多年来外省品种(江苏的两优培 九)在浙江省推广面积最大的局面,也是“8812”计划实 施以来首次育成浙江省内年度推广面积超百万亩的新 组合。 2.6打破杂交晚稻育种多年难以突破的局面 长江中下游稻区的连作晚稻由于受前作早稻生育 期和秋季低温的,多年来育种上少有突破。但近年 来连作杂交晚稻育种已有明显起色,一些新品种表现 出优异的综合性状和良好的应用前景。如由中国水稻 研究所育成的连作杂交晚稻新组合天优华占,在2005 年浙江省“8812”计划联品中表现突出,产量在所有4 个参试点中均列首位,比对照汕优l0号增产17.9%, 且米质达部标优质米2级,抗自叶枯病、稻瘟病、褐飞 虱。2006年参加国家区试,产量位居第一,折合单产 51l-3 kg/667 nl:,比对照汕优l0号增产8.5%,熟期与 对照相同,品质达到国标一级,该组合2008年通过国 家审定。连作杂交晚稻将产量、米质和抗性的完美结 合,这是浙江省自1988年实施“8812”计划以来的第一 次。 2.7籼粳型杂交稻育种后来居上 目前全国超级稻主要是籼型超级杂交稻,而浙江 省近年不仅不断选育出许多高产优质籼型超级杂交稻 组合(多年百亩连片示范最高单产达800 kg/667 m 以 上),而且经过10多年探索研究,在杂交粳稻育种方面 也有了较大突破,育种水平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已育 郑有川,程式华:浙江省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专项的成就与展望 表1“8812”计划育成的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品种 序号 审定及 审定 育成单位 年份 年份 l 籼型杂交稻 协优413 浙江1995 中国水稻研究所 2 籼型杂交稻 协优9308* 浙江1999 中国水稻研究所 3 籼型杂交稻 Ⅱ优2070 浙江1999 中国水稻研究所 4 籼型杂交稻 协优9516 浙江1999 浙江省农科院 类型 品种名称 序号 中国粕米2010,16(4):7-10 审定及审定 育成单位 年份 年份 39籼型杂交稻 菲优600 浙江 20o5 中国水稻研究所 4O籼型杂交稻 Ⅱ优8006 浙江 2005 中国水稻研究所 41 籼型杂交稻 II优218 浙江 2005 中国水稻研究所 42 籼型杂交稻 中优208 浙江 2005 浙江省农科院、 43粳型杂交稻 浙优9号 44 籼型杂交稻 池优S162 45粳型杂交稻 甬优5号 46粳型杂交稻 甬优6号 浙江 2005 浙江 2005 浙江 2005 浙江 2005 类型 品种名称 5 籼型杂交稻 金优974 湖南1999 6籼型杂交稻中9优838选国家2001 7 籼型杂交稻 协优963 国家2001 8 籼型杂交稻 中浙优2838 国家2003 9 籼型杂交稻 协优7954 国家2003 10粳型杂交稻 甬优3号 国家2003 11籼型杂交稻 Ⅱ优3027 浙江2000 l2籼型杂交稻 中9A/207 广西2000、 浙江省农科院 中国水稻研究所 浙江省农科院 中国水稻研究所 浙江省农科院 中国水稻所 浙江省农科院 浙江大学 宁波市农科院 宁波市农科院 宁波市农科院 47 籼型杂交稻 汕优963 浙江大学 48籼型杂交稻丰华优2号 中国水稻研究所 49籼型杂交稻 丰华优l号 50籼型杂交稻 中5优1l1 51 籼型杂交稻 中优1176 52籼型杂交稻 国稻6号 53 籼型杂交稻 中百优1号 54 籼型杂交稻 中浙优2号 55 籼型杂交稻 协优4090 56籼型杂交稻 菲优El 57籼型杂交稻 中浙优8号 58 籼型杂交稻 培两优2859 59粳型杂交稻 甬优1460 6O籼型杂交稻 池优65 6l籼型杂交稻丰华优3号 62 籼型杂交稻 中优3566 63粳型杂交稻 甬优8号 64籼型杂交稻 中浙优86 65 籼型杂交稻培两优R8007 66籼型杂交稻 中优RI 176 江西 2005 浙江省农科院 江西 2005 浙江大学 江西 2005 浙江大学 江西 江西 国审 国审 国审 国审 浙江 浙江 浙江 浙江 江西 江西 江西 江苏 浙江 浙江 浙江 2005中国水稻研究所 2005 中国水稻研究所 2006中国水稻研究所 2006 中国水稻研究所 2006 中国水稻研究所 2006 台州市农科院 2006中国水稻研究所 2006中国水稻研究所 2006 嘉兴市农科院 2006 台州市农科院 2006 浙江大学 2006 浙江大学 2006 中国水稻研究所 2006 宁波市农科院 2007 中国水稻研究所 2007 中国水稻研究所 2007 中国水稻研究所 13141516l7l8l9江西2001、 广东2003 籼型杂交稻 中9A/402 广西2000、 中国水稻研究所 江西2001 籼型杂交稻 中优838 广西2000 中国水稻研究所 籼型杂交稻 特优9702 湖南 2000中国水稻研究所 籼型杂交稻 中9优974 浙江、江西2001中国水稻研究所 籼型杂交稻 光亚2号 浙江 2001中国水稻研究所 (两系组合) 籼型杂交稻 中9A/66 江西 2001中国水稻研究所 籼型杂交稻 1优974 湖南 2001浙江省农科院 特优37 汕优8548 八优9525 协优218 Ⅱ优8220 协优5968 浙江 浙江 浙江 江西 浙江 浙江 江西 浙江 浙江 国审 国审 国审 浙江 浙江 浙江 浙江 浙江 浙江 浙江 2002 浙江大学 2002 台州市农科院 2002 浙江省农科院 2002中国水稻研究所 2003 浙江大学 2003 台州市农科院 2003中国水稻研究所 2000宁波市农科院 2001 宁波市农科院 2004中国水稻研究所 2004 浙江省农科院 2004宁波市农科院 2004中国水稻研究所 2004中国水稻研究所 2004中国水稻研究所 2004 浙江省农科院 2004浙江省农科院、 中国水稻所 2004 浙江大学 2005中国水稻研究所 20籼型杂交稻 21 籼型杂交稻 22籼型杂交稻 23籼型杂交稻 24籼型杂交稻 25籼型杂交稻 262728293O313233343536籼型杂交稻 中优218 粳型杂交稻 甬优1号 粳型杂交稻 甬优2号 籼型杂交稻 国稻1号 籼型杂交稻 Ⅱ优7954* 粳型杂交稻 甬优4号 籼型杂交稻中浙优l号 籼型杂交稻 中优218 籼型杂交稻 国稻3号 籼型杂交稻 协优205 籼型杂交稻 中优205 67 籼型杂交稻 泸香优8号 浙江 2007 中国水稻研究所 68籼型杂交稻 钱优1号 浙江、2007 浙江省农科院 江西 69籼型杂交稻 协优3l5 浙江 2007 浙江省农科院 70籼型杂交稻 白丰优48 浙江 2007 浙江大学 71粳型杂交稻 72粳型杂交稻 73粳型杂交稻 74粳型杂交稻 75粳型杂交稻 76 籼型杂交稻 77籼性杂交稻 甬优8号 甬优5号 (糯稻) 甬优9号 甬优l0号 (糯稻) 甬优1l号 天优华占 内2优111 湖北 2007 宁波市农科院 国家 2007 宁波市农科院 浙江 2007 宁波市农科院 浙江 2007 宁波市农科院 浙江 2007 宁波市农科院 国家 2008 中国水稻研究所 浙江 2008中国水稻研究所 37籼型杂交稻 全优36 38籼型杂交稻 研优l号 注: 为超级稻组合 成的甬优6号是国内审定的第一个籼粳杂交稻。这使 浙江省在全国籼粳型超级杂交稻研究与示范推广上居 了重大的成就。截至2008年,选育通过省级以上审定 新组合77个,国家审定14个,浙江省审定45个,其中 领先水平,并成为籼型与籼粳型超级杂交稻选育与推 广齐头并进的典型省份。 有7个组合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为全国各省 之最(表1)。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l8项,其 中,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选育组合入选科 3成果突出,成就非凡 20年来,浙江省水稻育种研究重大科技专项取得 技部、财政部“十五国家863重大科技成果展”、农业部 “第三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和2006年全国科学 ・O・ 郑有川,程式华:浙江省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专项的成就与展望 中圈水米2010,l6(4):7-10 大会科技创新重大成果展,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 注。此外,国稻1号入选2005年深圳第七届中国国际 稻农增收和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使命,而且 将担当确保全省粮食安全的重任。充分发挥浙江省水 稻育种科技优势,为保障浙江省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 撑任重道远。 一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并与神州6号、龙芯2号等人选 2005中国十大自主创新技术。申报品种权20个,获准 品种权11个;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 SCI 20篇,出版专著l0本。 育成组合在省内外累计推广面积超过667万hm , 直以来,浙江省十分重视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 特别是“8812”计划,经过四个阶段的研究,已经取得了 巨大的成果,是当前中国超级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在省内推广面积超过133万hm ,按平均单产比当 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一是全省单产依然偏 地推广品种增产25 kg/667m2.每kg 1.5元计,农民增加 低,近年来,虽然项目组选育了一批新组合,多次创造 收入达37.5亿元。此外,新品种权转让直接收入2000 了示范方的高产纪录,但全省水稻平均产量仍只处于 多万元,项目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前,该 国内中上水平;二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米质 项目育成的组合在浙江省年推广面积,籼型杂交稻占 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育种中高产与优质结合问题 75%左右,籼粳型杂交稻占88%以上,彻底改变了外省 依然存在;三是新品种产业化速度偏慢,由于企业利益 品种在浙江省推广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驱使,新组合的推广速度受到一定影响。 4展望未来,任重道远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项目攻关组将继续应用高新 技术,加强自主创新,特别是种质创新,加快单季晚稻 水稻作为浙江省第一大粮食作物,约占粮食总量 与连作晚稻的超级稻选育步伐,总结研究配套栽培技 的85%左右,是浙江人民的主要口粮。近年来,全球性 术,切实做好新品种、新组合示范与展示工作,加快产 粮食供给趋紧,水稻育种研究不但肩负实现种粮增效、 业化步伐,使超级稻为浙江省水稻生产作出更大贡献。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十一—+一一—’一一’‘+一一—‘卜-—’一 ’综合信 重庆市2010年审(认)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中稻宣)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