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课题方案(改良版)

课题方案(改良版)

来源:九壹网
浅谈关于沈阳红十字医院急诊科的改造方案

急诊是医院医疗工作的前沿,是实现医院救死扶伤使命的第一线。急诊科的布局是否

科学,救治流程是否规范,医疗、护理与服务的工作水平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也是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水平、整体形象、综合实力等诸多方面的集中体现。

由于是离家很近的缘故,以前曾经到过这家医院就诊,由于医院的建设年代久远,环境、设备相对滞后,难以满足群众就医需求,感觉这家医院的急诊不急,就诊程序很乱,患者到处打听,都说像到迷宫里一样。今日有这样一个想法:纸上谈兵的设想一套改造方案,也许思想很不成熟,但很想自己给自己一次机会,下面把自己的想法粗略的向老师说一说。望老师给予指点。

首先是一楼急诊的布局

改造前,各科的地理位子比较分散,给患者和家属的就诊带来很多不便,例如:以前五官科在四楼,电诊室在三楼,儿科在二楼,CT室在另一个楼的一楼,采血就在护士站,急诊室留观床位有限,化验室和抽血室布局不合理,男女卫生间不在一处,患者及患者的家属需要到导诊台打听多次,才能完成整套就诊程序,使得前来就诊的人员怨声载道,就诊气氛很不和谐。不仅就医救治环境不好,患者不方便,也了急诊业务的发展。

改造后,将尽力把各科检查科室集中,把化验室及抽血室移到急诊和门诊旁边,大大方便了群众,流程更加清晰,打破原来连廊迂回曲折的格局,尽量实现简捷通畅,减少患者和家属的送检时间,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就诊的便利。实现救治全过程医疗服务快速、高效、安全运行,有效的缩短了急诊救治时间,提高了急诊服务水平。

我们将急诊大厅分 A、B、C、D、E 五个区域,最好分布在同一个平面(如图所示)。 A 区为抢救区(抢救设备齐全,包括床旁 X 机),抢救区应设在最靠近急诊入口处,便于医生对前来医院就诊的危重症病人的抢救工作,并设置心肺复苏室,便于对呼吸、心脏骤停的患者实施抢救工作。

B 区为普通急诊诊疗区,开放式设置,分为内、外科诊区,妇科、五官科、儿科诊室及简单的辅助检查区,限于普通急诊病人(非危重症,无行动障碍者)诊疗、检查。

C 区为留观区,设置急诊观察病房,便于医护人员对需要留院观察的病人的病情实施严密观察、治疗。

D 区为急诊病房,设有监护病房和普通病房,便于对合并有二个脏器以上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连续性的监护诊疗及整体化的救治。

E 区为功能检查区,设有急诊化验室、急诊 X 光室、急诊 B 超室和急诊 CT 室,使急诊患者能在同一个布局有序的平面区域内完成一站式救治诊疗过程。

这样分区域设置急诊科,可以使急诊科各区域职能划分更为明确,在医护人员的分配上也更加具有针对性。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各个区域的互动配合,有生命危险者进A区救治,生命体征稳定或相对稳定,并明确诊断可转入EICU进一步稳定生命体征,脱离危险转入相应急诊病房;不需要住院,尚需进一步观察诊疗的病人,转入C区留观病房;如诊断明确需要住院的病人,收入专科病房,如病情缓解可离院,门诊复查,如病情恶化,可转入EICU,如出现急危重症的情况马上直接进入A区抢救室进行抢救。

其次是抢救区的改造

改造前,抢救区是开放式的,各种人群穿插通行,即影响医生的抢救工作,又不能

保证患者的隐私和卫生安全,部分设备陈旧影响抢救时间,危及患者生命,使得患者家属经常与医生发生不必要的争执,进一步造成医患关系的紧张。

改造后,整个区域都是无障碍通道,抢救区的门紧挨医院主干道,门前设置了急救

车辆专用停车位。将使抢救区处于简单的封闭状态,打消了患者及家属的各种顾虑,提高了医疗环境的卫生安全的条件。将陈旧的氧气瓶用在墙里下封闭管路形成给氧通路所代替,即安全又节省空间。多设置几个抢救床位,每个抢救床位边都准备一些基础的医疗设备,例

如配置多参数监护仪、呼吸机、除颤起搏器、12导心电图机、全自动洗胃机、微量注射泵等常用抢救监护设备,可满足多名伤病员的抢救需要。查看了不少文件,从中得知;

发达国家的急诊流程,是患者不动,医生围着患者动。我们也应将这种急诊流程运用到我们的急诊以及专科急诊流程中。患者如果患有我们难以处理的专科性疾病,我们将通知专科医生前来会诊,不让患者再去找科室找医生,以免出现意外情况不能得到及时救治,从而不仅改善医患关系,同时也提高的医疗救治服务质量。

再次是观察室的改造

以前病人的打针、排泄等在众人目光下进行;各类患者同处一室,各类患者及家属相互干扰,患者没有一个相对安静的医疗休息环境,经常因为患者不能得到安静的休息或是因为床位而发生争吵。同时存在人员过多、通风不良、容易发生交叉感染的问题。

改造后将改变这一尴尬局面,让患者更有尊严保证患者能有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 增设补液室和输液椅、留观病房和床位,保证急重症患者有床位,不急或相对轻的患者有输液椅,全面改善急诊病人滞留走廊现象,同时结合观察室人员集中且流动性大的特点,进一步考虑为医护人员和就医人员提供安全、舒适、健康的工作与医疗环境,实现医院建筑

能耗分项计量与能耗在线监测要求,满足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实现智能化、节能型绿色医院的目标,对通风系统进行改造, 保障室内空气安全,提高室内环境品质。控制各区域的风量有组织地按固定路径流动;能实现稳定安全的梯级压差控制,保证其固定的空气流向:洁净区→半污染区→ 污染区,应能避免污染空气的无组织扩散及污染,从而有效保障室内环境高品质和高安全性,提高医护人员和就医人员的工作及就医环境。

在就医环境上体现以人为本服务理念,切实采取尊重病人的隐私权和就诊环境的安全保护性措施。

医院建设最突出之处是一系列的人性化服务措施,充分体现了为患者着想的原则。这

些措施包括建立急诊抢救专用绿色通道,急诊绿色通道,不仅体现在先进的设备、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合理的医院急诊布局上,也体现在了内部的软件设计上。高效率、高质量的急救,是把急救医疗措施快速送到病人身边,分秒必争抢救病人的生命,确保病人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救治,医疗区地面要设置全部防滑装置,谨防就诊的老年人和儿童在此滑到摔伤。此外,病人隐私保护也成为此次改造的重要环节,如在病床、注射椅、检查床、治疗床之间设置分隔帘,放射、内窥镜等特种检查设置病人更衣室等。

我知道要想做好这份改造还需要自己继续深入调研,进一步了解患者的心声,让急诊更急,本着以人为本,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做好一系列的功课。

医疗环境的设计是一个继续深化过程,在急诊楼的方案设计初始阶段,就要考虑到医院工艺布局的设计、调整及优化,医疗空间专业规划,医院空间、功能要求及病人的心理的材料规划设计,色彩、灯光、音响及绿化等环境设计,人性化的就医环境设计,包括无障碍设计及安全设计,医院特征及病人心理的标识向系统设计,现代化医院及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使得医院的建筑设计在满足其复杂功能的同时,要求塑造一个高度运行的、井然有序的医疗空间与医疗环境。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病人的前哨,其主要任务是对危及生命的患者组织抢救,对无生命危险的急性病人进行诊治,及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急诊医疗水平。所以,急诊科一般设立在医院最适中的地区,以保证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及可随时得到有关部门、科室的支援。

应该说我国的急诊事业在短期内已有了很大发展,急诊界人士为此付出了很大努力。但我们与发达国家比较,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我们要不断汲取先进的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健全急诊医疗体系,使我国急诊医学专业的发展达到队伍专业化、装备现代化、管理制度化、技术标准化、信息网络化、急救普及化、水平国际化,从而为国民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