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不同内镜治疗方法肠息肉大小与形态的比较

不同内镜治疗方法肠息肉大小与形态的比较

来源:九壹网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6卷第3期

·17·

◇临床医学研究◇

不同内镜治疗方法肠息肉大小与形态的比较

唐 阳 查正伟 庞晓玲 彭 琼

【中图分类号】 R5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054(2017)03-0017-02【摘 要】  目的:探讨不同内镜息肉切除术的肠息肉大小、形态及术中并发症的差异。方法:收集224例行肠息肉治疗的患者

资料,共计切除息肉548枚。将收集资料分为APC、射频、电凝电切、EMR、ESD共5组,评估各组间息肉大小、形态及术中并发症的差异。结果息肉大小在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息肉形态在各组的比较中,ESD分别与APC、射频、电凝电切三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在息肉形态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息肉大小及治疗方法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息肉大小、形态来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可以降低术中出血的风险。

【关键词】 结肠息肉 息肉大小与形态 内镜下治疗

结肠息肉是一类从黏膜表面突出到结肠肠腔内的隆起状的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结肠息肉。由于部分肿瘤性息肉具有癌变风险,因此尽早、及时切除结肠息肉,这对于降低结肠癌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结肠息肉的切除普遍采用内镜下治疗。治疗方法包括氩离子凝固术(APC)、高频电凝电切、射频治疗、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脱术(ESD)。治疗方法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分析各治疗组息肉大小、形态的差异来判断选择适宜治疗。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0月在本院内镜中心切除结肠息肉病例224例,共计切除息肉548枚。本组男性150例,女性74例,平均年龄(58.6±11.5)岁,平均住院天数(4.17±1.87)天。将所收集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APC组、EMR组、电凝电切组、射频治疗组、ESD组,分析各组间的息肉大小、形态、术中并发症。息肉大小根据镜下评估,分为四类:0.3~0.5cm;0.6~0.9cm;1~1.9cm;≥2cm。息肉形态按照山田分型[1]分为:I型:隆起的起始部平滑,界限不清;Ⅱ型:隆起起始部界限较为清楚,但无蒂;Ⅲ型:隆起的起始部略小,有亚蒂;Ⅳ型:隆起的起始部明显狭小,形成长蒂。

1.2 仪器 采用奥林巴斯q260系列肠镜进行肠镜治疗。射频治疗仪为立德电子LDRF-50治疗仪,功率选择30w;APC发生器为德国ERBE VIO 200D型;EMR一次性圈套器为康进SD-T-2423-35;ESD使用一次性黏膜切开刀为OLYMPUS KD-650L或KD612L。

              作者单位: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安徽合肥 230001 通信作者:彭琼,女,主任医师2017-03-21收稿,2017-04-29修回1.3 内镜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肠镜检

查并取病理活检诊断。病理提示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良性病变则采取APC、电凝电切、射频治疗及EMR治疗。病理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内分泌肿瘤,且超声内镜明确病变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的病灶采取EMR或ESD术切除。术中在镜下仔细观察息肉,分别对不同大小、不同形态息肉选择APC、电凝电切、射频治疗、EMR或ESD治疗。

1.4 术后观察 术后患者留院观察3~10天。留院期间,ESD术后予以禁食、预防性抗感染、止血治疗3天后停用药物。其余治疗方法除非发生并发症否则均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处理数据。计量资料、有序单向计数资料采取非参数秩和检验。多组计数资料样本率比较采取卡方分割法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 果

2.1 息肉大小、形态结果 本组资料中,息肉大小在各组治疗方法比较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息肉形态在两两治疗方法间比较发现,ESD分别与APC、射频、电凝电切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两两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2.2 术中并发症分析 所有患者均一次切除息肉并且未发生消化道穿孔,但有10枚息肉切除时存在术中出血,出血率1.8%(10/548),其中ESD6枚,EMR3枚,电凝电切1枚,APC与射频治疗无并发症出现。ESD术中出血予以热活检钳止2枚,钛夹止血3枚,APC止血1枚。EMR术中出血均予以局部连续喷洒1:10000肾上腺素再钛夹夹闭;电凝电切出血予以钛夹夹闭。上述病例均止血成功,未再迟发性出血,见表2。

·18·

表1 不同内镜治疗组息肉大小与形态比较

方法APCEMR电凝电切射频ESD总计术中出血

有无切除息肉数(n)30614766218548

息肉大小(cm)0.49±0.181.14±0.590.67±0.410.51±0.222.0±0.850.83±0.58

山田I(n·%)

193(74.8)13(5.1)26(10.2)20(7.75)6(2.32)258

临床医学研究

息肉形态山田Ⅱ型(n·%)山田Ⅲ型(n·%)山田Ⅳ型(n·%)

107(52.9)6(10.3)0(0)66(32.7)44(75.9)24(80)26(12.9)8(13.8)6(20)1(0.5)0(0)0(0)2(1.0)0(0)0(0)2025830

治疗方法#EMR电凝电切射频3101446521表2 镜下切除肠息肉时术中出血的因素分析 (例)

息肉形态*Ⅰ型Ⅱ型Ⅲ型Ⅳ型27102561955730息肉大小△0.3~0.5cm0.6~0.9cm1~1.9cm≥2cm

01543158712412APC

0306ESD62△#注:*术中出血在息肉形态各组比较,P>0.05;术中出血在息肉大小各组比较,P<0.05;术中出血在不同治疗各组比较,P<0.05

3 讨 论 

临床上肠镜下息肉治疗已取代开腹手术,以安全、有效、便捷等优势成为临床首选方法。随着内镜技术逐年发展,内镜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多。根据息肉大小、形态的不同的选择适宜的内镜治疗则显得尤为重要。

APC、射频、电凝电切治疗与EMR、ESD治疗相比拥有较多优势,包括一次可进行多枚息肉切除,手术并发症概率低。本组资料中,APC与射频治疗对平均大小0.5cm的小型息肉以及山田Ⅰ、Ⅱ型息肉具有良好治疗效果,治疗过程中无出血、穿孔。APC治疗更是在一次治疗中,切除21枚息肉,较其他治疗组优势明显。但是APC不能完整切除带蒂息肉,因此Ⅲ、Ⅳ型息肉则应尽量避免APC及射频治疗[2]。对于Ⅲ、Ⅳ型息肉,只要圈套器能嵌

[3]

入,电凝电切均可一次性切除。对于无明显蒂且体积较大息肉,则治疗效果不佳,易引发出血及穿孔并发症。本组资料中,电凝电切主要用于切除山田Ⅲ、Ⅳ型息肉,最大切除息肉为1.6cm。有时在一次治疗过程中发现其他体积较小、扁平型息肉,部分医师则会采取圈套器顶端点灼处理。该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电凝之后可出现组织粘连、撕裂引起出血,甚至穿孔。本组资料电凝电切引起术中出血一枚,与此操作有关。

一般认为3cm以下的良性病变或黏膜内癌是 

EMR 治疗良好指征[4]。ESD则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大范围、更完整的切除病灶。但是,EMR与ESD的并发症则明显高于其他治疗方法[5]。在本组资料中,10枚息肉切除中出血,9枚是EMR或ESD治疗时发生。出血情况在各息肉形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是在息肉大小与治疗方法的比较中具有统计学差异,表明息肉形态可能并非是决定出血的因素,息肉大小与治疗方法才是影响术中是否出血的因素。

综上所述,根据不同息肉形态、大小选择适宜的内镜治疗方法尤为重要。术中出血与息肉大小与治疗方法的选择有关。

参考文献

[1] 姚礼庆,徐美东.实用消化内镜手术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297~298.[2] 武阿丽,吴兵.结肠息肉3种内镜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J].陕西医学杂志,2013,42(2):214~216.

[3] 刘东升.大肠息肉121例高频电切除临床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2):28~29.[4] 刘思德,陈烨,白杨,等.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治疗平坦型大肠肿瘤的临床研究[J].中国消化内镜,2007,1(1):23~28.[5] 覃桂聪,黄璐,覃爱娜.结肠息肉内镜下治疗257例回顾性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5,32(3):487~4.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Hefei, Hefei 230001,Anhui

TANG Yang,ZHA Zheng-wei,PANG Xiao-ling,et al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olyp size, morphology and complications of different endoscopic polypectomy. Methods:A total of 224 patients(548 samples) with intestinal polyps treated. The clinical data were divided into 5 groups: APC,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electric coagulation, EMR, ESD, to evaluate the difference of size, morphology and intra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etween groups. Results:The size of polyps was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among the 5 groups. APC,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and electric coagulation of the three groups were compared.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the morphology of polyps between the groups with ES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among the polypsmorphology(P>0.05),but there was statistical difference among the polyp size and the treatment methods(P<0.05). Conclusion:selecting appropriate treatment according to the polyp size, morphology can reduce the risk of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编审:丁西平 施仲赋)Key Words: Colon Polyps; Polyp size and morphology; Endoscopic therapy 

Comparison of polyp size and morphology with different endoscopic treatment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