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
第一章 管理信息系统概论
导入案例
1.1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1.2 运用信息系统解决问题 1.3 制造资源计划 1.4 企业资源计划
1.5 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1.6 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与问题 案例分析
1.信息与数据是不可分离的。
2.数据经过处理过后还是数据,处理数据是为了便于更好地解释。
3.信息是对数据的解释、运用与解算,只有经过解释数据才有意义,才成为信息。 4. 信息系统能为管理的什么职能提供支持?( D ) A.计划 B.组织 C.控制 D.以上全部 5.信息系统的五个基本功能:输入、存储、处理、输出和控制 6.信息系统是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集合。( × ) 利用网络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将各种资源连接起来 7.不受传统组织边界或物理位置的,生产产品和服务的组织称为( A )。
A. 虚拟组织 B. 扁平化组织 C. 动态组织 D. 现代组织
8.信息按照其重要性程度可分为:战略信息、战术信息和作业信息。
9.扁平化组织结构是一种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形式。( ) 10.为什么强大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使得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
管理信息系统能够降低信息获取的成本并拓宽信息传播的范围,从而使牢固的金字塔结构得以改变。管理信息系统能把信息从操作部门直接传递给高层管理者,从而越过了中层管理者。管理信息系统还可使高层管理者通过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直接与操作部门取得联系,而不必通过作为中介的中层管理者。所以,管理信息系统会使组织变得更加集权化,高层管理者的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控制范围进一步扩大,并趋向于逐渐取消中层管理,企业组织结构变得更为扁平。
11.如何理解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是一个技术系统,而且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是一个技术系统,而且是社会技术系统,原因在于:
(1)技术的复杂性; (2)用户需求的多样性; (3)需用资源的密集性;
(4)开发涉及管理科学及相关科学知识。
第二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
导入案例
2.1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 2.2 数据资源管理技术 2.3 Web开发技术 案例分析
1.当前的Web程序开发中通常采用什么模式( )? A. C/S B.B/S C. B/B D. C/C 2.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DBS、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
A. DBS包括DB和DBMS B. DBMS包括DB和DBS C. DB包括DBS和DBMS D. DBS就是DB,也就是DBMS
3.在数据库模型中,目前最常用的有层次模型、 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
4.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中心,从典型的技术驱动发展模式向应用驱动相结合的模式转变。( )
5.B/S模式不需要特定的客户端,只要有普通浏览器,就可以访问到服务器了。( ) 6.在数据库模型中,目前最常用的是( )。
A.层次模型 B.网状模型 C.面向对象的模型 D.关系模型
7.计算机网络中,共享的资源主要是指( )。
A.主机、程序、通信信道和数据 B.主机、外设、通信信道和数据 C.软件、外设和数据 D.软件、硬件、数据和通信信道 8.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据管理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三个发展阶段。 9.计算机网络技术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 10.在对关系模式进行规范化设计时,至少应达到第5规范型(5NF)。( )
11.数据管理:数据管理是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对数据进行有效的收集、存储、处理和应用的过程。
12.数据库:数据库(Database)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
第三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
导入案例
3.1 管理信息系略规划 3.2 企业流程再造
3.3 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和方法 案例分析
1.BSP 法的优点在于能保证 ( ) 于企业的组织机构。
A. 信息系统 B. 数据类 C. 管理功能
D. 系统规划
2.诺兰的阶段模型包括初装、蔓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和成熟六个阶段。 3.用原型法开发信息系统时,开发人员首先要对用户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然后开发一个原型系统并运行之。
4.结构化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是用系统的思想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照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地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 5.BSP法的优点在于能保证系统规划于企业的组织机构。( × ) 6.U/C 矩阵是用来进行( C )的方法。
A. 系统开发 B. 系统分析 C. 子系统划分 D. 系统规划
7.在划分子系统的U/C矩阵中,符号U表示,符号C表示。
8.诺兰的阶段模型包括初装、蔓延、控制、、和成熟六个阶段。
9.结构化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是用系统的思想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照的原则,结构化、、自顶向下地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 10.关键成功因素法(CFS)
关键成功因素指的是对企业成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CSF法就是通过分析找出使得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然后再围绕这些关键因素来确定信息系统的需求,并进行规划。
11.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企业系统规划法是一种能够帮助规划人员根据企业目标制定出MIS战略规划的结构化方法。
12.比较企业系统规划法(BSP方法)和关键成功因素法(CSF方法)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BSP法能确定出未来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明确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和开发子系统的先后顺序。CSF法是通过分析找出使得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然后再围绕这些关键因素来确定信息系统的需求,并进行规划。
13.原型法主要适用于大系统或系统开发缺乏经验的情况。( ) 14.什么叫原型法?试述其优缺点与适用场合?
原型法是一种从基本需求入手,快速构筑系统的原型,通过原型确认需求以及对原型进行改进,最终达到建立系统的目的的方法。优点:允许用户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完善其对系统的需求,开发时间短,成本低,有效发挥用户与开发人员的密切配合作用,更好地体现逐步完善、逐步发展的原则。缺点:由于频繁的需求变化使开发进程难以管理和控制,技术上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有较好的工作基础。
适用场合:系统规模适中,需求得不确定性高。
第四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
4.1系统分析概述
4.2系统调查与可行性分析 4.3组织结构与管理功能调查分析 4.4业务流程调查与分析 4.5数据流程调查与分析 4.6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4.7系统分析报告
1.在数据流程图中,用来表示数据处理的符号是 ( )。
A.
B.
D. C.
2.()是系统分析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
A.程序设计 B.详细设计
B. 逻辑模型的建立 D.物理设计
3.描述处理逻辑的常用工具有决策表、决策树和结构英语等。 4.系统分析报告是系统分析阶段的成果。(×)
5.描述处理逻辑的工具有、和结构英语等。 6.判断表和判断树是( )。 A.描述处理逻辑的工具 B.描述业务流程的工具 C.划分功能模块的工具 D.数据建模的工具 7.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是一种用文字对数据流程图中的各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处理逻辑、数据存储和外部实体进行确切定义和详细描述的工具,也是系统设计阶段进行数据库设计的重要依据。
8.数据流程图简称DFD,是数据流程分析的重要工具。数据流程图以图形方式形象化地反映出数据在一个系统中的作用,用少数几种符号综合反映出数据在系统内部的逻辑流向、系统的逻辑功能及数据的逻辑变换(处理过程)和存储情况。 9.为什么要进行可行性分析?应该从哪些方面对新系统进行可行性分析? 新系统开发是一项耗资多、耗时长、风险大的工程项目,因此,在新系统开发之前,要对系统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必要性来自实现开发任务的迫切性,而可行性则取决于实现应用系统的资源和条件。可行性分析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盲目投资,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可行性分析的内容包括:
(1)经济可行性 (2)技术上的可行性 (3) 管理上的可行性
10.供应科编制材料供应计划的处理过程如下,请绘制数据流程图:
1)计算生产材料用量:根据生产科提供的生产计划和工艺科提供的材料消耗定额,计算出各种产品的材料需要量,得到生产材料用量表,此表需保存。 2)计算材料净需要量:根据生产材料用量表和库存文件中材料期初库存、储备定额等数据计算材料净需用量表,并保存此表。
3)制定采购资金计划:根据材料净需用量表中需要采购的各种材料数量,及库存文件中各种材料的价格计算采购所需资金,形成采购资金计划送财务科。
11.一个读者可以订阅多种期刊,一种期刊可由多个读者订阅,订阅有订阅期限属性。读者有读者编号、姓名、通信地址、电话等属性,期刊有期刊编号、期刊名称、定价等属性。
(1)根据上述语义画出E-R图,要求包括属性、实体、联系和联系类型。 (2)将E-R图转换为关系模型,并指出每个关系的主键。
读者(读者编号,姓名,通信地址,电话)主键:读者编号 期刊(期刊编号,期刊名称,定价)主键:期刊编号
订阅(读者编号,期刊编号,订阅期限)主键:读者编号,期刊编号
第五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
导入案例 5.1系统设计概述 5.2代码设计
5.3数据结构和数据库设计 5.4功能结构图设计 5.5输入设计和输出设计 5.6系统设计报告
1.程序员进行程序设计的主要依据是(D)。
A.输入数据 B.模块说明书 C.系统流程图 D.数据流程图
2.在系统开发过程中,设计代码的目的在于唯一化 、规范化和系统化 。 3.输入设计包括输入方式设计和用户界面设计。
4.文件与数据库在数据组织中并非属于同一层次。( )
5.系统设计阶段的任务是按照系统分析阶段提出的逻辑模型的要求进行具体的逻辑设计。( )
6.代码结构中的校验位是由人或计算机事前按照一定算法计算出来后加到原代码上去的。( )
7.描述模块的层次结构以及模块之间的控制关系的图是()。
A. 系统结构图 B.系统流程图 C.数据流程图 D.组织机构图
8.系统受外界干扰时的抵御力与恢复能力是指系统的()。 A. 容错性 B.可靠性 C. 灵活性 D.免疫性
9.数据的逻辑结构是指数据间的逻辑关系,逻辑结构包括两大类:线性结构和。 10.数据元素在计算机存储器中的存储方式.存储方式一般有四种:顺序存储、、及散列存储。
11.现行系统分析就是描述现行系统的物理模型和逻辑模型的过程。() 12.详细调查的对象是现行系统,目的在于完成可行性报告。()
13.系统设计阶段的任务是按照系统分析阶段提出的逻辑模型的要求进行具体的逻辑设计。( )
14.为了达到系统灵活性的目的,在系统设计中应尽量采用模块化结构。( )
15.效率与可维护性和可理解性是互矛盾的,片面追求程序的运行效率不利于程序设计质量的全面提高,因此,在程序设计时,往往牺牲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尽量换取程序的可维护性和可理解性的提高。() 16.模块结构图
按功能从属关系画成的图表,图中每一个框称为一个功能模块,所以功能模块图也称为模块结构图。
17.结构化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结构化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是采用分解的方法,将系统设计成由相对、功能单一的模块组成的结构。它是以系统逻辑功能和数据流关系为基础,根据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借助于一套标准的设计准则和图表工具,通过“自上而下”和
“自下而上”的反复,把系统逐层划分为多个大小适当、功能明确、具有一定性且容易实现的模块,从而把复杂系统的设计转变为多个简单模块的设计,使系统开发的整体工作量变小。
第六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实施
导入案例
6.1物理系统的实施 6.2程序设计 6.3程序和系统调试 6.4系统切换、运行及维护 6.5项目管理与系统评价 6.6软件开发工具 案例分析
1.评价一个系统好坏的主要依据是(D)。 A.系统设计报告 B.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
C.系统日常运行记录和现场实际监测数据D.信息系统的功能评价
2.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包括系统运行情况的记录、系统运行的日常维护和(A)三项工作内容。
A. 系统的适应性维护 B.系统恢复 C.系统防病毒 D.系统安全维护
3.程序设计工作在系统开发的系统实施阶段进行,所以编写程序设计说明书应在系统实施阶段进行。()
4.在程序和系统调试中,对主控制和调度程序调试的一般方法是()。
A.系统模型法 B.逻辑调试法 C.理论法D.短路程序法
5.系统实施过程中,实现信息系统的切换一般有三种方法:直接切换法、、和试点过渡法。 6.试点过渡法:
先选用新系统的某一部分代替老系统,作为试点,逐步地代替整个老系统。 7.案例
(1)上海某食品公司信息系统的实施参: a. 专门开发和商品软件购置结合 b. 直接切换法
c. 没有项目实施小组,没有用系统规划,没有业务流程重组。 (2)某服装企业ERP成功上线 a.商品软件购置 b. 试点切换
c. 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培训上更重要的是让员工们从整体上认识并了解ERP,真正知道ERP给企业乃至于员工个人带来的好处,从而提高员工们使用ERP系统的积极性。此外,制定好相应的奖惩条例对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也是至关重要的。
d. 以需求为导向;合理选型;充分发挥“一把手”的作用;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
第七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
1.用户单位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途径一般不包括(D)。
A.购买商品化的MIS系统B.根据本企业的要求修改商品化的MIS系统 C.自己用工具(语言)来开发D.外聘专家来开发
2.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一般可以分为购置商品软件和专门开发两大类。 3.常用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主要有全部专门开发和及二者的集成。
4. CFO是信息管理部门的总负责人,承担有关技术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领导工作。( )
5.信息系统对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以及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等带来的收益属于( B )。 A.直接经济效益 B.间接经济效益 C.系统收益D.投资回收效益
6.企业获取消费者信息,他人知识产权被占用,这些问题是社会伦理问题,不会触动法律法规。( ) 7.知识管理系统:
企业实现知识管理的平台,它是一个以人的智能为主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人机结合的管理系统,其总体目标是通过将企业中的各种知识资源,整合为动态的知识体系,以促进知识创新,通过知识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带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最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